“老房子还在?”
“是啊,早几年有人要买,你爸没卖,说那儿有特别的意义,幸亏没卖……对了,那天我回去办手续,遇见原来的老邻居李奶奶,说有警察找他们了解你的情况……我儿子就是警察,有什么可了解的,李奶奶眼神不好,估计肯定是把我错认成别人了……
CD里来来回回的就一首歌,是首英文歌。韩冷英语马马虎虎,不过听了几遍,大概意思还是能听懂一些,他截取一段歌词大意到网上搜索,很快就找到歌曲的名字和演唱者。
歌曲的名字叫《Patience》,翻译成中文应该叫《忍耐》,演唱者是国外一支乐队组合。据网上介绍,这首歌是乐队一位成员写给前女友的,看完所有中文词意解释,也确实写的是对一个女人的思念和爱慕之情。
这跟于梅的死会有什么关系?难不成凶手是于梅的前男友?又或者凶手暗恋于梅?可跟王益德和孔家信有什么关系?这两人不会也是于梅的情人吧?几个男人为一半老徐娘争风吃醋?不会!这都想的什么乱七八糟的……
整个下午,韩冷反反复复的听,听的都有些耳鸣了。
傍晚,姐姐带着煲好的汤来了,还带来了小外甥。小外甥古灵精怪的,摆弄韩冷的电脑,无意中又点出那首歌。
“你也喜欢听这个歌?”姐姐似对歌曲很熟悉。
“怎么?你知道?”韩冷皱鼻眨眼喝着淡而无味的汤问道。
“我酒吧的驻唱歌手是那乐队的铁杆,‘《LIES》’里的每首歌他都经常唱。”
“什么?这个歌不是叫《Patience》吗?”
“对啊,它是出自《LIES》专辑,是专辑的主打歌。”
《LIES》——谎言!这才是凶手真正想表达的。于梅的种种行径已经证明了,她所谓的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根本就是一派谎言。
——于梅死于谎言。
那留在孔家信被杀现场的那本淫书意味着什么?
韩冷想到包里还有几张孔家信在电台录制节目的CD碟,随手拿来放到电脑光驱中。
孔家信讲《红楼梦》讲的不错,很生动,人物鲜活,也很有情趣,只是其中时常夹杂着一些隐晦、低俗的话语,虽然贴近时代,容易理解,但《红楼梦》本已是滥情之作,经此渲染,便让人觉得不伦不类有如一部现代情色小说,而作为老师的身份,讲出这种流里流气的言语,更让人觉得有驳伦理。
孔家信为人师表,却污言秽语骚扰自己的学生,而且公开在电台上散播隐晦低俗的言论……嘴贱……舌头……铁钩……难道凶手留下淫书的用意,是想传递这样的信息——孔家信的死,与情色言语有关?
那王益德手中的手术刀又意味着什么?
不顾患者病情,盲目开药,引进低劣医疗设备,导致患者在手术中死亡——手术刀是医人之刀;也是“杀”人之刀。
——CD光碟、手术刀、淫书,其作用在于“示罪”!
对仪式的解读终于有了突破,让本来就在医院待着难受的韩冷更加跃跃欲试,在他强烈的要求下,隔天一早,便办理了手续,一瘸一拐的出院了。
眼下的项浩然身心俱疲。如此密集的作案、手段异常残忍、手法复杂多样,却能够不留一丝痕迹,这样的凶手在项浩然从警生涯里是从来没有遇见过,他有种被凶手牵着走的感觉,心里极度郁闷。而这种感觉是以前很少有过的。
柳纯案就这么不明不白的石沉大海,项浩然当然也不甘心,可是不甘心又能怎样?一直没有新的证据出现,案子想重启难度很大,而眼下这种情况就更不可能了。想起柳纯,项浩然抽着烟的手哆嗦了一下,神情更加的颓然。
想起柳纯,免不了又想起林欢:
自己和林欢的事情总要有个交代的,总这么不清不楚的拖着也不是个事儿。等案子结束,一定要找个机会和林欢好好谈一次,争取把事情解决了。
麻烦事一个接着一个,韩冷在鬼门关门前走了一遭才刚出院,“媒体”又搅合进来。
如今是高速信息时代,任何事件总少不了一个参与者,那就是“媒体”。而仅仅半个多月,在春海这座小城市里,连续发生三起离奇命案,自然会引起媒体的注意。虽然警方没有正式回应过,但有些媒体已经敏锐的感觉到这几起案子之间是有关联的。
——“变态连环杀人案”,别说春海少见,就是全国也不多见。一时之间,电台、网络、报纸、杂志,各种五花八门的媒体纷纷给予关注,各种猜测性、引用性、传言性的报道开始甚嚣尘上。这其中,本市一家名为《春海都市报》的报纸,对此次报道也尤为重视,不但组织了大量人力,而且连副总编辑吴良志也亲自督阵。
吴良志亲自坐阵,当然有他的“算盘”。
已经有消息灵通人士私下向他透露:报社最近要进行一次人事调整,常务副总编和总编的位置都要动一动,对他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
吴良志到这家报社任职时间不长,满打满算也就一年多一点,业绩倒是非常突出的。他上任伊始,便策划了所谓“日记门”的系列报道,让报纸的销量连着翻了好几倍,并且在国内同行面前也露了一把脸。之后他又连着组织策划了几个选题,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主管领导对他的能力是大加赞赏。眼下这个当口,吴良志是想借着对连环杀人案的报道,让自己再露一把脸,再有某主观领导的关照,说不定很快就可以上一个“台阶”。
吴良志正踌躇满志之际,手机不合时宜的响起来,他随手拿起放在办公桌上的手机,口气不耐烦的说:“喂,哪位?”
“是我,冰冰啊!”电话那端是个娇滴滴的女声。
“冰冰!”吴良志精神一振,坐直了身子。他当然知道冰冰是谁,可嘴上仍不咸不淡的说,“冰冰?哪个冰冰?”
“吴大哥真是贵人多忘事,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我是贾冰冰啊!”
“噢……您现可是大明星了,怎么会想起我这个小编辑来啦?”
“看您说的,我忘了谁也不能忘了哥哥啊。实在是最近通告排的太满,又是拍电视剧,又是录唱片,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这不,一空下来就立马打电话问候哥哥啦!”
吴良志心里清楚的很,贾冰冰绝不是打个电话问候问候而已,果然撒了几句娇之后,贾冰冰开始说正事,“哥哥,我刚出了一张唱片,现在正各地跑宣传,我想把宣传的最后一站放到咱春海,您看能不能帮着造造势?”贾冰冰说着,还没忘恭维吴良志两句,“您在春海可是老资格媒体人,我有今天全靠您的培养,这个忙您可一定要帮得呦。”
听着话筒那边充满诱惑的声音,吴良志脑子里霎时浮现出贾冰冰风情万种的俏模样,心里痒痒的;尤其电话那头贾冰冰不经意间发出的喘息声,让吴良志浮想联翩骨头都快酥了,他强抑着兴奋说:“行,包在哥哥身上,一会儿把日程安排和具体要求发到报社和我的邮箱里。”
吴良志接着把报社的传真号和自己的邮箱号,都告诉了贾冰冰,又强拉着人家说了几句肉麻的话,才依依不舍挂了电话。
贾冰冰有现在的名气,吴良志确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他也从中得到了回报。
吴良志由原单位调整到春海都市报实在是迫不得已,好在有某主管领导的关照,帮他谋了个副总编辑的职务,面子上才好过些,但他心里清楚,必须尽快干出点成绩,才能站稳脚跟。就在那个当口,他通过朋友认识了贾冰冰。
贾冰冰早年是春海市歌舞团的演员,后来辞职到京城作了北漂。三五年下来也没混到个像样的角色,经历了各种“潜规则”之后,心灰意冷的她只能又回到春海发展。
吴良志本就是好色之徒,而贾冰冰也算姿色娇艳,乳丰臀肥,也正急于寻找靠山。两人有如干柴列火,一见即合,迅速打的火热,认识当晚便“水乳交融”。
一次缠绵之后,两人躺在床上聊起贾冰冰北漂经历。许是兴致所致,贾冰冰竟讲起自己与一些圈内人士的风流韵事,吴良志不但不吃醋反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已经敏锐的感觉到这可能会是一个引起轰动的新闻点。
更妙的是,贾冰冰有个习惯:每次和圈内人士上过床之后,她总会记个日记。日记里将时间、地点、人名、做爱时的感受,都写的详详细细,甚至还偷拍过一些照片。
吴良志如获至宝,几乎连夜就做起策划。经过一番周密的部署,计划得以正式实施。
几天之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春海都市报》娱乐版刊登了一篇贾冰冰与某电影导演的性爱日记。该报道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引起轩然大波,迅速被国内多家报纸和网络在重要版面转载。
紧接着,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相继出炉,内容涉及某导演、演员、制片人、投资商等等,每一篇都是辛辣刺激。当有些当事人终于坐不住开始出面辟谣的时候,《春海都市报》又适时的登出几张当事人的现场照片,让对方无力狡辩;之后贾冰冰又以受害人的姿态与某导演对簿公堂。
当然,官司最后是不了了之的,但却把整个事件推向白热化。一时之间,“洛阳纸贵”,老百姓想买张《春海都市报》,都要早早的到报摊排队,甚至全国媒体都把瞩目的焦点放到了春海这家小报身上。至此,本次策划取得了圆满的双赢结果。
短短几个月,由于成功炒作,贾冰冰得到如雪花般的演出通告。药物代言,网游代言,主持节目,做综艺节目嘉宾等等应接不暇,更幸运的是她被某大导演看中,成了该导演新片的女主角。现在贾冰冰已经与国内一家着名的经济公司签约,开始影视歌三栖全面发展。
贾冰冰上位,吴良志的目的当然也达到了。他凭借此次系列报道,迅速在报社建立起威信,也为他“东山再起”打好了基础。
贾冰冰成名之后,常驻京城发展,电话号码也更换了,与吴良志彻底斩断联系。吴良志也有自知之明,贾冰冰现在是大明星,身边围着的自然是名人富豪,他这个小小的副总编实在算不了什么。可没想到贾冰冰竟主动找上门来,这又让他多了些遐想,也许自己又可以和冰冰妹妹……
再说,贾冰冰这厢挂了电话,春意盎然的脸庞立刻冷了下来。以她今时今日的地位,根本用不着吴良志去造势,公司有自己的团队。只不过顾及着吴良志对她的底细是一清二楚,而且确实有恩于她,就这么一声不响的回到春海,吴良志如果一时恼怒,在报纸上乱写一通,会有什么影响还真不好说,毕竟她现在已经过了靠负面新闻博版面的阶段。
说白了,贾冰冰给吴良志挂电话的用意,其实就是想让他心里舒服一些,给他个台阶下,省的生出什么意外,可她哪里会想到——吴良志此时正憧憬着与她鸳梦重现。
项浩然现在是一出刑警队大门口,便被记者们“长枪短炮”的包围着,都希望他能透露点案子的信息。
项浩然当然不可能做任何表态。
项浩然是案子的主要负责人,每说一句话在记者眼里都代表官方发言。媒体捕风捉影是一回事,官方表态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因此引起社会上的恐慌,生出些极端事件来,可是要负责任的。再说什么时候表态,该怎么表态,那都是上面领导的事儿,根本轮不到他操心。只是记者的介入,必定增加案子的侦破难度,在办案的同时还要防着记者,不然警方的每一步行动,都会被记录成文字,暴露在人民群众的眼皮底下,当然这里面也包括凶手。
第四章 混世脸谱
黑夜,无星,月亮寂寥地忽隐忽现。偶尔吹过的一陈秋风,让夜晚多了份久违的凉爽。街道两旁,商户们大都闭门歇店了,只有一两家小杂货店,还透着微弱的光亮。
一辆进口高级轿车缓缓停靠在杂货店门口。车上的人放下车窗,冲里面喊了一嗓子。他是这家杂货店的常客,经常这么喊一嗓子,小店里就会把“烟”送出来。
“来了。”正在盘点收入的小店老板听出熟客的声音,边应着边放下手中的计算器,从烟架上拿起一条烟送了出去。
小店老板接过烟钱,看着轿车开走,决定自己也关店休息。他踮着脚伸手勾住头上卷闸门的把手往下拉,恍惚的觉着好像有辆车从身后滑过,他回身望了望,大半夜的那车竟没有开车灯,如幽灵一般在夜色中游移着。小老板没在意,以为自己看错了,只是事后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位熟客再也没光顾他的小店。
而驾驶高级轿车的车主同样也没想到——这个夜晚将是他在世上的最后一夜!
九月七日。
早上,高常生和老伴吴淑娴像往常一样,晨练之后买些早点给儿子送去。
老两口原先都在事业单位工作,退休之后拿着稳定的退休金,经济上非常宽裕;而且唯一的独子事业有成还特别孝顺,给老两口买了一栋大房子供他们舒舒服服的养老,日子过得可谓舒心惬意,稍有些不如意的是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孙子几面。
老两口不理解,国内现在发展的越来越好,儿媳妇为啥非要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而且孩子小还得去陪读,弄得好好一个家要分居两地。想起这件事,高常生心里就堵得慌。
儿媳不在家,儿子的生活老两口自然就得帮着多照应一些。其实也就是早晨帮着买点早点,顺便收拾一下屋子,中午和晚上儿子应酬多都在外面吃。
高常生老伴俩住的小区与儿子的住处相距不远,坐公交车也就两站地5、6分钟的时间。老两口反正也没事儿,溜着弯走路就去了。
高常生用钥匙打开儿子的房门和老伴走进去。他嘱咐老伴把早点拿到厨房盖好别凉了,自己蹑手蹑脚走到儿子卧室。
奇怪!卧室的门是敞着的,儿子并不在里面,而且床上也没有人睡过的迹象。难道儿子昨晚没回来?高常生正暗自纳闷,突然听到老伴的一声惨叫。
这边厢,吴淑娴将早点拿到厨房之后,想到卫生间方便一下。结果刚打开卫生间的门,便发出一声惊叫,眼前一黑昏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