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太晚了。”顾红星叹了口气,说,“明天一早,致电市局刑警支队,请求他们的支援吧。”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虽然通过现场复勘,有了新的发现,但对于案件侦办,我还是心里没底啊。”顾红星讲完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叹了一口气,对冯凯说道。

  “我有个问题。”小卢听得津津有味,此时插嘴道,“如果是爆炸案,总得有声响吧?难道周围的人都没听到爆炸声?”

  “当时是正午,大部分村民都在干活儿,周围没有人,这是其一。”顾红星喝了口茶,说,“其二,现场周围全是石矿场,爆破声对当地村民来说,几乎已经习惯了,谁也不会因为听见爆炸声而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原来如此。”小卢恍然大悟。

  “爆炸不爆炸的,也许不是重点,重点是爆炸点在窗边,离床还有一段距离,人是怎么死的?和爆炸有关系吗?”冯凯盯着现场示意图说道。

  “你是说,可能是爆炸投射物导致的死亡?”顾红星捏着自己的下巴,说,“之前大家都先入为主,认为死者是被人锤杀的,还没考虑过你说的这种可能性。不过,这至少可以解释为什么打一下就停,没有继续击打了。”

  “可是你也介绍了,现场并没有致伤工具啊!”小卢说,“难不成凶手还得等爆炸结束,进门去把爆炸投射物带走?我觉得爆炸是爆炸,锤杀是锤杀,应该是两个过程。而且,他们不是说李进步睡午觉一般虚掩着门吗?报案人却说门是关闭着的,这不说明凶手有进入现场的过程吗?”

  “门这个问题好解释。”冯凯说,“现场的门是往内开的,爆炸发生,室内气压变大,自然会把虚掩着的门给‘推’上。”

  “是啊。”顾红星说,“爆炸的冲击波很厉害,以前我和老凯办过的爆炸案,死者被开膛破肚了。”

  “对啊,你说的那案子,瓶子里面放了很多石子、硬币,不就是通过增加爆炸投射物来增加爆炸装置的威力吗?”冯凯说,“这个凶手会不会也设置了一个有投射物的爆炸装置,炸完了之后,进门把投射物带走了?”

  “可致命伤只有‘一下’,自制的投射物装置能瞄得这么精准吗?”小卢不信。

  “但是用爆炸投射物致死不仅可以解释击打次数只有一次,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凶手没有在现场留下痕迹。”顾红星说,“现场地面载体非常好,赵源进去一下就留下了痕迹。如果没有嫌疑足迹,我认为凶手很有可能就没有进入现场。现在就是害怕进去的人多,破坏了嫌疑足迹,才没有被我们发现。不过现场那么狭小,我们又要进去确定死者是否已经死亡,确实不好解决这个问题。”

  “用勘查踏板啊。”冯凯一边比画着一边说,“用一块木板,下面的四角钉几个钉子,这样,技术员可以踩着踏板进入现场,钉子也不会破坏足迹。”

  “我怎么觉得这个东西好像你以前和我描述过……不过这真是个好主意啊!”顾红星陷入了沉思。

  “现在还是先要解决投射物是什么的问题。”冯凯一边仔细翻看顾红星复勘现场的照片,一边问,“法医那边有说法吗?”

  “这个不用周满解释,我给你解释。”小卢说,“致伤工具和人体接触,只有一个面,所以法医只能分析出一个面。周满说了,是表面光滑、没有棱角的钝器,那么法医也就只能分析到这个地步了。让我们说出究竟是什么东西,那是不科学的。”

  “这儿,是不是少了点什么东西?”冯凯指着一张照片,说。

  照片里是被炸坏的收录机的细目,照片清晰地反映出收录机被炸坏的一侧以及机器内部的情况。

  “我记得,收录机的喇叭里,应该有一大块磁铁吧?”冯凯说。

  “对!应该有!”顾红星兴奋地说。他手工一直很好,自己制作过收音机,自然知道喇叭里有磁铁。

  “你们是说,爆炸把收录机里的磁铁炸得飞过了客厅,精确地砸到了斜靠着被子和枕头睡觉的李进步头上?”小卢瞪大了眼睛,说,“那他是不是太倒霉了?”

  “无巧不成书啊。”冯凯说,“你看看这张现场示意图,李进步当时是头靠着床的西侧。因为后背垫着被子和枕头,所以上半身和床面是有个45度的斜角的。这时候,如果磁铁从东边飞过来,确实可以砸在他头上。我们要分析的,不是李进步倒霉不倒霉,而是这种推测从物理学上有没有可能实现。”

  “自然是有可能的。”顾红星说,“不过,磁铁呢?殷俊虽然不算太靠谱,但是现场的物件很少,他们也趴在床边仔细勘查了床下面。如果尸体附近有一大块磁铁,不可能看不见的。”

  “那就是像你们说的,被人拿走了。”小卢说。

  “可是进来拿磁铁,却没有留下足迹?解释不通。”顾红星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你们在这儿猜来猜去有啥用,走走走,我们去现场,我来变个戏法给你们看。”冯凯笑着挥手,站起身来。他见顾红星办公室的橱子里有一团揉在一起的塑料袋,从里面抽出两个大小合适的,揣进口袋,率先走出了顾红星的局长办公室。

  2

  顾红星驾车带着冯凯和小卢来到现场,昏昏欲睡的看守现场的联防队员立即清醒了过来。他连忙去把现场大门的门锁打开,推开了门让他们进去。

  进入现场后,顾红星和小卢戴上手套,就去仔细查看那台被炸坏的收录机。而冯凯倒是简单直接,他先是戴好了手套,然后把两个塑料袋套在自己的两只脚上,站到行军床上,伸手向大衣橱的顶部摸去。

  好在冯凯的身高比较高,虽然看不到大衣橱顶端的情况,伸手却可以够着。不一会儿,冯凯狡黠一笑,收回了手,手上居然举着一块巴掌大的圆形磁铁。

  “当当当当……”冯凯说,“你们看,我变出来啦。”

  顾红星先是一副醍醐灌顶的表情,很快又变成了若有所思。

  “我说凯哥,你真是神啊!你怎么知道会在那大衣橱上面?”小卢钦佩地问。

  “你想想啊,现场这么简单,如果投射物就在附近,除了橱顶,还能去哪里?”冯凯自豪地说,“我就猜到现场的勘查员不可能去勘查在高空的东西,毕竟他们对现场进行勘查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一起爆炸案件,也不知道损伤有可能是爆炸投射物所致啊。”

  “是啊!磁铁撞击到坚硬的颅骨,即便把颅骨打碎,也一样会产生强烈的反弹作用力。”小卢说,“根据力的不同,反弹的方向也不同。”

  “是吧。凶手应该就是通过窗户布置了黑火药,而不是一个精心制作的爆炸装置。黑火药炸坏了收录机,没想到正好抛出一块磁铁,把还没来得及醒来的李进步给砸死了。磁铁砸完李进步,自己反弹到衣橱顶上了。”冯凯说,“这么一看,整个案件性质都不一样了,我们对凶手的刻画和推理方向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确实。”小卢指着冯凯套在脚上的塑料袋,说,“不过,你这塑料袋是干啥用的?你是怕踩脏人家的床吗?这些被子没主人了,最后也会被销毁的。”

  冯凯一时语塞。对2020年的警察陶亮而言,进入现场要戴鞋套已经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可是究竟为什么要戴鞋套,他倒是从来没有细想过。即便每次要踩踏现场的物品时,他都会下意识地找个东西保护、隔离一下,他却并不清楚自己这么做是为什么。

  小卢的这句话,也引起了顾红星的注意,他看了看冯凯脚上的塑料袋,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老顾,你在想啥呢?”冯凯说,“哥哥我给你推理出了作案全过程,你还不赶紧去窗口外面的地面上找找嫌疑人的足迹?破案就靠这一锤子买卖了。”

  “师父现在是局长,这种事,我来做!”小卢兴奋地拎起相机,想要出门。

  “不用了,”顾红星说,“外面没有痕迹了。当时因为没有对窗户进行警戒保护,所以很多人就站在那里围观。外面是土地,本来是提取立体足迹的好载体,但是踩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没用了。”

  “屋内进来那么多人,你都能分析出可疑足迹,为什么窗外的就不行?”冯凯疑惑道。

  “因为屋内是灰尘足迹,虽然会互相叠加,但不会相互破坏。”顾红星解释道,“但屋外是土壤地面,是立体足迹,只要相互叠加,就会相互摧毁。”

  “啊,这可麻烦了。”本来信心满满的冯凯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

  “也不一定就没有别的出路。”顾红星说,“你刚才也说了,现在案件性质变了。那么,我们现在要搞清楚,一是凶手为什么要从窗口放黑火药来炸李进步的收录机;二是凶手从哪里搞到的黑火药。”

  “是啊,毕竟不是通过买鞭炮就能买到的烟火剂,这黑火药是不让随便买的。”小卢说。

  “会不会是自己配的?”冯凯说,“一硝二磺三木炭,这我小时候就会背。”

  “不可能。”顾红星说,“一来,自己配的黑火药不一定能达到这么厉害的爆炸程度;二来,你别忘了,我们在现场找到了很多牛皮纸碎屑。这些碎屑,就是我们这边的石矿场上包装制式黑火药的包装物的碎屑。”

  “那这些碎屑能拼吗?能不能看出是从哪个石矿场出来的?”小卢问。

  “太碎了,不可能拼起来。”顾红星说,“而且,很多石矿场的包装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标识。”

  “所以,你是想挨个去石矿场清查炸药?”冯凯问。

  “嗯。”顾红星点了点头。

  “你看,我一看你表情就知道你想干啥。”冯凯说,“那你们这儿有多少个石矿场?”

  “我们区有13个,如果算上周边的区、县,得有60多个。”顾红星说。

  “老顾同志,你有多少警力?你知道清查炸药有多难?”冯凯瞪着眼睛惊讶地说,“这里只用了1公斤,1公斤啊,每次炸矿使用炸药的误差都能有这个数字吧?”

  “我觉得,不管有多复杂,还是得查。”顾红星说。

  “如果是炸药库管理员干的呢?”冯凯说,“入库出库,随便耍点手段,都能弄1公斤黑火药出来。你怎么查?很有可能是做无用功。”

  顾红星咬着嘴唇思考了一会儿,说:“那你有什么办法?”

  “你别急,别急,我想想。”冯凯走到现场门口,透了口气,说,“从嫌疑人刻画入手行不行?不愿意让李校长教孩子英语的人?嫉妒李校长有收录机的人?”

  “就算是有这样的人,那也很难查啊!你说的都是心理活动,除非这人大肆宣扬过他的想法,要不然其他人怎么会知道。”小卢说,“假设他们真的说过这种话,前期侦查也早就调查出来了。李进步的声望这么高,要是有人真的对他有意见,也不会轻易说出来吧?”

  “所以还是得从炸药查起。”顾红星说。

  “哎,老顾,蛮干不一定是好的,甚至可能会推迟破案的时间啊。”冯凯说,“对了,那个赵源,是不是李进步死前见过的最后一个人?”

  “最后一个人应该是凶手……啊,不对,也许李进步就没见到凶手。”小卢说。

  “对,就是这意思。”冯凯对顾红星说,“我在听你讲述案件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现在需要问问赵源,说不定对案件有帮助。”

  见警察找上门来,赵源显得有些紧张。

  “你别紧张,就是上次没有问明白,这次补充一个问题。”冯凯拍了拍赵源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来慢慢说。

  “我知道的都说了。”赵源说。

  “你之前说,你进到李进步家的时候,他正在干啥来着?”冯凯尽可能和颜悦色地问道。

  “拉窗帘,开窗户。”赵源回忆道。

  “也就是说,在李进步回家之前,他家的窗户、窗帘是关闭的。”冯凯问。

  顾红星似乎明白了冯凯的意思,赞许地点点头。

  “是啊,李校长最爱他的书了。”赵源说,“正常情况下,他家的那扇窗户都是关死的,最多偶尔拉开窗帘,晒晒太阳。他之所以把书架放在窗户边,就是为了他的书能晒到太阳。”

  “为啥平时都是关死的?”

  “因为怕被偷啊。”赵源说,“以前他经常忘记关窗户,结果有人就从他家的窗户伸进手来,偷书架上的书。虽然他那窗户有栅栏,人进不来,但伸手进来偷本书还是很简单的。”

  “所以他就很矛盾,书又需要晒太阳,又怕偷,就只能不开窗户了?”冯凯接着问。

  “是啊。”赵源说,“但那屋子光照有限,他又怕屋内湿气重,时间长了书会受潮,或者长霉,所以偶尔会打开窗户通风透气。不过,开窗户的时候他肯定在家。”

  “他在家的时候都会开窗吗?”

  “那不是,至少晚上不会开,没太阳啊。哎呀,总之他开窗还是很少的。”

  “那他是定期开窗吗?或者说,是在特定的某种天气情况下就会开窗吗?”

  “这个……应该没有什么规律吧。”赵源说,“他想起来就开呗,我们其他人咋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反正他就是极少开窗,一两个礼拜不一定会开一次。”

  “行了,这个线索很重要,谢谢你。”冯凯诚恳地说。

  赵源见警察们很客气,还说他提供的线索很重要,立即从拘谨变成了欣慰,一路寒暄着把三人送出了家门。

  走到没人的地方,顾红星对冯凯说:“从炸药源、作案动机上无法入手,你就从作案时机上入手,另辟蹊径,这果然是你的风格。”

  “破案本来就不该被惯性思维约束嘛。”冯凯说,“现在问题来了,不可能有人天天带着炸药、引线在身上,随时准备动手。尤其是这种衣着单薄的季节,带着炸药很容易被发现,更何况炸药不稳定,有危险。所以,这必然是预谋犯罪。但如果是预谋犯罪,凶手又怎么知道死者会在9月14日这天开窗呢?”

  “踩点。”

  “对,凶手很有可能了解死者的生活习惯,所以每天中午会来踩点。”冯凯说。

  “那天天中午在这里晃荡,就算中午附近人不多,但也不可能不被人发现、不被人注意啊。”小卢说。

  “对!”冯凯神秘一笑,说,“不仅有可能被别人看见,也有可能被李进步看见。你想想,凶手如果了解李进步的生活习惯,为什么不趁着他午睡虚掩着门的时候,推门进去放置爆炸物?”

  “因为推门进去,很有可能惊醒李进步。”小卢抢答。

  “而且推门进去,要走到书架边,肯定得经过李进步的床边。”顾红星说,“老凯的意思是,这个人心里应该很畏惧李进步,所以根本不敢选择这种实际上更有把握的进入现场的方式。”

  “对,就是这个意思。”冯凯说,“他既然很怕李进步,那么就不可能在这附近溜达来踩点,而是会选择蹲守的方式。”

  “所以有蹲守,就会有蹲守的现场,而蹲守的现场就可能有痕迹。”顾红星兴奋地说。

  “全对,100分!”冯凯说。

  “不愧是你!”顾红星已经等不及了,拔腿向现场走去。

  李进步的家虽然在村落主干道的旁边,却位于一排房屋的最末端。从屋子的背后,是无法观察到他家是否开窗的,所以顾红星就直接将屋子背后的区域排除了。屋子前面是一片土地,紧接着就是主干道。主干道的对面又是一排房屋,正对着李进步家的,是另一名村民的家。

  “他不可能躲到别人家里去蹲守。”顾红星指了指李进步家对面那户人家紧锁的大门,说,“唯一的可能,就是在这一家旁边的灌木丛里躲着。”

  “我也觉得这里是唯一可以躲着观察的地方,能看到对面的情况,也不会被发现。”冯凯说,“那就啥也不说了,进去看看吧。”

  “等一会儿。”顾红星制止了冯凯,从小卢的勘查箱里拿出一卷警戒带,把灌木丛周围都给围了起来,然后又从冯凯口袋里掏出那两个塑料袋,套在自己脚上,戴好了手套,才一步步向灌木丛的深处走去。

  “喂,你现在是局长,能不能有点势子?”冯凯喊道,“啊,就是派头的意思。”

  “你们别进来,踩坏了物证我会翻脸。”顾红星的声音从灌木丛里传了出来。

  “你说这个老顾,当了局长还把自己当技术员。不像有的人,一旦当了官,那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冯凯的脑海里出现了高勇的模样。

  “你说的是谁?”小卢好奇地问道,却被顾红星的喊声给打断了。

  “找到了!老凯!我要给你报功。”顾红星惊喜地嚷道,“你们沿着我刚才踩踏的痕迹进来,不要乱走动。”

  “报啥功?我又不属于你管。”冯凯一边说着,一边也走进了灌木丛。

  灌木丛中,果然有一片0.5平方米大小的灌木倒伏痕迹,而这一片痕迹中央,有几枚深深地踩入土中的立体足迹。

  顾红星从小卢手上接过照相机,开始对足迹进行照相,并说:“小卢,配石膏,把这些足迹都提取回去。”

  “可是,不能因为这里有足迹,就确定是犯罪分子留下的吧?万一是别人进来解手呢?”小卢好奇道。

  顾红星伸手指了指足迹边的一块塑料皮,又恢复拍摄动作,猛按快门。

  冯凯蹲下来,小心地捡起那块塑料皮。这应该是一个豆腐块大小的物件的外包装,上面还有“1KG”的字样和一排数字。

  “马晴红判断得不错,就是1公斤黑火药。”顾红星说,“人家不愧是大学生,就是不一样!这让我想到了小卢刚来的时候,你们一个当法医,一个当理化检验师,个个都是人才啊。”

  “嗐,还不是国家培养得好啊!”小卢笑嘻嘻地说,“原来炸药是这样包装的,外面有塑料皮防潮,撕开后,里面就是牛皮纸把火药粉末包装在一起,插上引线就能用。”

  “这排数字是什么?”冯凯问。

  “是生产批号。”顾红星说,“根据这个,就能找到炸药原来应该在哪个库里。所以说,我要给你报功。”

  “报功就算了。”冯凯说,“不过,这种塑料质地,应该很容易提取指纹吧?”

  “应该没问题。”顾红星说,“等我们提取完足迹,我和小卢回分局去分析足迹和指纹,你按照这一排编号去找炸药库。找到后,不要随便进去,告诉我们,我们去找足迹。”

  从灌木丛出来后,顾红星跳上汽车,载着小卢就往分局驶去,留下冯凯一脸蒙。

  “喂,你们就这样跑了?”冯凯看着远处汽车轮胎掀起的尘土,说,“总要给我找辆自行车吧?”

  没有交通工具,冯凯只能靠两条腿。好在派出所距离现场也就两公里的路程,冯凯一口气小跑到了派出所,找到了所长。

  “这个批号,能不能查到是属于哪个炸药库的?”冯凯扬了扬手上的纸。纸上有顾红星给他抄下来的生产批号。

  “那当然能查到。”所长说,“炸药管理,我们所一直都是很认真的。”

  很快,所长就找到了具体炸药库的编号,说:“是距离这里5公里外三号石矿场的炸药库。走,我骑摩托带你去。”

  “你让内勤给分局打个电话,告诉顾局长。”冯凯说。

  不一会儿,所长带着冯凯就来到了炸药库边。

  炸药库也就是一间普通的厂房,不大,约200平方米。库门用铁插销插着,没有上锁。门口有一间小平房,是炸药库管理员平时居住的地方。

  冯凯推门走进小平房的时候,管理员正坐在窗边的写字台前听收音机。

  “公安同志,有什么事吗?”管理员问。

  “这个批号的炸药,是你们库的吧?”冯凯把纸放在写字台上。

  管理员推了推老花镜,看了看,说:“是啊,怎么了?”

  “被人偷了,”冯凯说,“而且用来杀人了。”

  这一句话,把管理员的汗都说下来了,他“腾”地一下站起身来,哆嗦着说:“不,不可能,不可能!我天天坐在这里,谁要是经过,我都看得见!”

  “晚上呢?”

  “晚上库房会上锁。”

  “要是工人领炸药的时候,多拿了呢?”

  “那更不可能,都是我自己进去拿出来给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