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杰基是肯尼迪夫人杰奎琳的昵称。
[11]美国共和党英文简写为GOP(Grand Old Party),此处理查德讽刺其为DOP(Dead Old Party)。
[12]凯斯·穆恩(Keith Moon,1946—1978)是英国乐队The Who的鼓手,常有怪异和自残的举动。
[13]大瑟尔(Big Sur)是加利福尼亚海岸线的一段,风景如画。
[14]瑟曼·芒森(Thurman Munson,1947—1979),大联盟职棒球员,自驾飞机时发生事故身亡。
[15]即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
[16]《小杰克》(Jack Sprat)是一首英语童谣,开头是“小杰克不吃肥肉,他老婆不吃瘦的”。
[17]《草原小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英国作家劳拉·怀尔德(Laura Ingalls Wilder,1867—1957)所著,美国拍过同名电视连续剧。
[18]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1890—1937),美国作家,奠定了“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基础。
[19]理查德·麦瑟森(Richard Matheson,1926—2013),美国小说家、剧作家,作品以恐怖、科幻为主,曾获“世界奇幻奖”和“斯托克奖”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有《我是传奇》《收缩人》等。
[20]丹尼斯·艾奇森(Dennis Etchison,1943—),美国作家,擅长写恐怖小说,深受斯蒂芬·金推崇。
[21]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1920—2012),美国作家,作品多为恐怖、科幻、奇幻题材,代表作《火星纪事》。
[22]威廉·戈德曼(William Goldman,1931—),美国小说家、剧作家,曾将斯蒂芬·金的《头号书迷》《亚特兰蒂斯之心》《劫梦惊魂》《惊鸟》等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
[23]杰奎琳·苏珊(Jacqueline Susann,1918—1974),美国小说家,代表作《迷魂之谷》。
[24]缅因白礼军团(Maine Legion of White Decency),美国北方版的3K党,“黑点”是一个黑人酒吧。
[25]德鲁伊(Druid),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等地凯尔特人中的祭司、巫师、占卜者。
[26]北美民间传说中的伐木工。
[27]玛土撒拉(Methuselah)是《圣经·创世记》里的人物,享年九百六十九岁。
[28]脱线先生(Mr.Magoo)是美国一个动画人物,因为视力太差而惹出许多笑料。
[29]乔治·里弗斯(George Reeves,1914—1959),美国演员,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扮演电视剧《超人》中的超人一角而出名。
[30]斯派克·琼斯(Spike Jones,1911—1965),美国乐手,以用讽刺手法编排流行乐曲而闻名。
[31]英文中的“死”(die),发音为[dai],所以说威廉“像机关枪一样嗒嗒个没完”。
[32]百老汇舞台剧,一九四一年被改编为电影。
[33]一九二〇年上映的惊悚片,被视为西方恐怖电影的鼻祖。
[34]原文为beat the devil,有“胜过一切”之意。
[35]原文是comber,有“卷浪”之意。
[36]《卡西大夫》(Ben Casey),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的医疗剧。
[37]波·迪德利(Bo Diddley,1928—2008),美国摇滚歌手。
[38]埃尔默·法德(Elmer Fudd),卡通人物,兔八哥的头号敌人。
[39]爱德华·科克兰(Edward Corcoran)姓名首字母缩写。
[40]保罗·里维尔(Paul Revere,1734—1818),银匠,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爱国英雄。
[41]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律师、庄园主,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著名的演说家。
[42]海斯坦克·卡尔霍恩(Haystack Calhoun,1934—1989),美国专业摔跤手。Haystack有“干草堆”的意思。理查德给本取这个绰号,意在讥讽他身体肥壮。
[43]朗·钱尼(Lon Chaney,1883—1930),默片时代的美国男演员,被认为是电影早期风格最多变的演员之一。
[44]尼尔·萨达卡(Neil Sedaka,1939—),美国摇滚歌手,作曲家。
[45]即The Holy Ghost,基督教“三位一体”理论中的圣灵。
[46]见《旧约·出埃及记》第22章18节。
[47]见《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12节。
[48]杜先生(Mr.Do)是一款街机游戏中的人物。
[49]杰克·本尼(Jack Benny,1894—1974),美国喜剧大师、演员,也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扮演过守财奴,故理查德有此[50]托尼·柯蒂斯(Tony Curtis,1925—2010),美国演员,二战后好莱坞肌肉猛男的典型。代表作是和玛丽莲·梦露一起拍摄的《热情似火》,并凭借《挣脱锁链》获奥斯卡影帝提名。
[51]本·伯尼(Ben Bernie,1891—1943),美国爵士小提琴手,电台主持人。
[52]1956年上映的一部美国浪漫喜剧电影。
[53]罗伯特·勒德拉姆(Robert Ludlum,1927—2001),美国小说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伯恩三部曲》。
[54]布拉德利·多诺万有些口齿不清。
[55]女作家格蕾丝·梅塔利亚斯(Grace Metalius,1924—1964)1956年出版的作品,当时极受欢迎,后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
[56]此处应为被称为“老普林尼”的古罗马作家、哲学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23(或24)—79)。
[57]此人已经醉得口齿不清。
[58]移居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国人后裔。
第三部 长大后
令人绝望
又毫无所成的
堕落
达成了新的体悟:
这体悟
翻转了绝望。
所有无法成就的
得不到爱的
在期望中失去的——
都将伴随着堕落
没有止尽,无法打破。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帕特森》
你难道不想回家吗,现在?
你难道不想回家?
游荡总是让神的儿女疲惫。
你难道不想回家?
你难道不想回家?
——乔·绍斯1
第十章 重聚
威廉·邓布洛搭出租车
电话铃响,将他从无梦的沉睡中唤醒。朦朦胧胧之间,他闭着眼朝电话的方向摸索。若非铃声响个不停,他一定很快又会睡着,就像坐着雪橇从白雪覆盖的麦卡伦公园小丘上滑下来一样简单。你先拉着雪橇跑,再跳上去开始往下滑,感觉和音速一样快。长大后就不能这样了,蛋会痛死。
他手指爬上电话转盘滑了下来,又爬上去。他隐约预感电话一定是迈克·汉伦从德里打来的,叫他非得回去不可,非得想起来才行,说他们之前答应过的,斯坦利·乌里斯用可乐瓶的碎片划破所有人的掌心,一起许下承诺——
只是,那些都已经发生过了。
他昨天下午很晚才到,抵达时都快六点了。他想,如果迈克最后才联络他,那么其他人应该陆续到了,有的甚至已经待了大半天。但他还没见到其他人,也不急着见。他只是住进旅馆,上楼到自己房间点了一份餐点,但餐点到了却发现根本没胃口,于是便倒在床上沉睡到现在。
威廉睁开一只眼睛,伸手去抓话筒。话筒掉在桌子上,他伸手去捞,同时睁开另一只眼。他觉得脑海中一片空白,呈现没插电的状态,只靠电池运转。
后来,威廉总算拿起话筒。他用手肘支起身子,将话筒贴到耳边:“喂?”
“威廉吗?”果然是迈克·汉伦。至少他猜对了这一点。他上周还根本不记得这个人,现在才听三个字就认出来了。感觉真神奇…却很不祥。
“我是,迈克。”
“我把你吵醒了?”
“没错,不过没关系。”电视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幅难看的画,画中穿戴着黄色雨衣和雨帽的捕龙虾渔夫正在拉渔笼。威廉看着画,想起自己置身何处。上主大街的德里旅馆,往下走八百米之后过马路就是贝西公园…亲吻桥…运河。“现在几点了,迈克?”
“十点十五分。”
“今天几号?”
“三十号。”迈克听起来有点被逗乐了。
“嗯,好。”
“我安排了一个小聚会。”迈克说,语气变得很迟疑。
“是吗?”威廉将双脚甩下床说,“他们都到了?”
“除了斯坦利·乌里斯。”迈克说。威廉听不出他语气里的情绪。“贝最后一个到,昨天深夜。”
“迈克,你为什么说贝是最后一个?斯坦可能今天到啊。”
“威廉,斯坦死了。”
“什么?怎么会?他的飞机——”
“不是那样,”迈克说,“听着,假如你不介意,我想等碰面了再说。我一起告诉你们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