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董嫂的尸首已经搬走了?”
“是啊。你们两个中午走之前,云夫人不是就派了人来搬尸首?这会儿恐怕早就烧成灰、埋进土里了。倒便宜了她,无牵无挂去了,丢下我们两个老孤拐,不知道要熬到哪一天,等咽了气,尸身臭成脓水儿,怕也没人来瞧一眼。”
“婆婆,我是来问一件事。上午祭拜时,我看董嫂尸身上穿的似乎是一件紫绫袄子?”
“是,怎么?”
“是您给她换的?”
“我?我可没那个闲心和气力,就算有,也舍不得。”
“哦,多谢婆婆,打扰您了。”
老妇人满眼纳闷,丁豆娘却顾不得解释,她心里又惊又惧,寒透全身,转身离开,朝云夫人家走去。
到云夫人家时,已经黄昏,院门已经关了。望着那两扇紧闭的门,丁豆娘心里生出一阵畏惧,犹豫了片刻,才抬手抓住门环,轻轻叩门。半晌,门才开了,是常日那个看门的仆妇:“丁嫂?”
“云夫人在么?”
“在,可是——”
“我有要紧事跟她说。”
“那你先进来,云夫人在后面,正要用饭,我去通报一声。”
那仆妇让丁豆娘进了门,随手关上院门,又快步穿过院子,走进前堂,随后消失于旁边一扇侧门。丁豆娘站在院门边,望着那片院子,院里两株花树已经茂绿。她不由得想起二月份时,这两棵树还是光秃的。那天上百个妇人挤在这个院子里,大家集的钱堆成了小山。她和董嫂点钱,庄夫人记账…
她正在回想,那个仆妇走了出来:“云夫人出来了,你进去吧。”
丁豆娘长呼了一口气,这才举步走过庭院,走进那间进过许多回的堂屋。夕阳被窗纸滤过,将屋里映得昏黄。除了左右两排椅子,其他排满的凳子都已经收走了,因而显得空寂了许多。丁豆娘站在门边,身上不禁泛起一阵寒气。
这时,侧门那边传来一阵衣衫窸窣声,云夫人走了进来,仍穿着前天那一身白衫裙,衣襟裙摆都已经有些起皱。脸上也没再施脂粉,被昏黄夕阳一染,越发显得枯黄憔悴了。一个丫头在身旁小心搀扶着她。
“丁嫂,这时间来,是有什么事吗?”
“有件要紧事,得单独跟您说。”
“小琴,你先下去。丁嫂请坐。”
云夫人坐到了主椅上,丁豆娘坐到了左边第二张客椅上,有意离云夫人远了一些。
“现在可以说了吗?”
“我来仍是为了庄夫人和董嫂的死。”
“哦?你发现什么了?”
“说之前,我得先讲清楚,你放心,这事我绝不会说出去,我只想找回我儿子。”
“哦?我放什么心?”
“您自己应该清楚。”
“我清楚什么?”云夫人露出些慌意。
“庄夫人和董嫂是您杀的。”
“什么?!”云夫人身子一颤。
“我是从那张帕子才发觉的。”
“什么帕子?”
“我问过送庄夫人回家的那两个轿夫,他们原先并不知道庄夫人姓啥。庄夫人被扶进那轿子里后,有个使女跑了出来,我猜是刚才那个小琴。她拿着张帕子递进轿子,还说了句‘庄夫人,您的帕子’。”
“这帕子有什么不对了?”
“我头一次见庄夫人的时候,她擦眼泪,的确是用帕子。可后来几回,她都是用手背擦眼泪。她其实早就没有帕子了。您让使女大声送帕子,是想让两个轿夫知道,轿子里的人是庄夫人。其实,轿子里的人是董嫂。那时,庄夫人已经死了,应该是死在这间堂屋里。”
“你胡说什么?”云夫人猛地站起身,浑身颤抖着。
“证据在董嫂的衣裳。最后那天大聚,已经是二月最后一天,天气已经转暖了,大家都换上了薄衫。只有庄夫人,这两个多月全顾不上衣裳帕子这些物事,始终穿的是那件紫绫长袄。我记得那天董嫂穿的是一件半旧的紫绢衫子。可是她死后,身上却穿了件紫绫长袄。这紫绫长袄自然是您找来让她穿上,她和庄夫人都是中等身量,都很瘦。那时天又快黑了,董嫂穿着紫绫长袄,光看身影,很容易让人当作庄夫人。”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您杀死了庄夫人,想隐瞒这件凶事。那天大家散了之后,董嫂应该没走。只是人太多,谁都没有留意。就让董嫂扮作庄夫人,拿了她家的钥匙,让轿夫送她到庄夫人家。董嫂下了轿子后,用钥匙打开门,让轿夫看到她是活着回到家的。然后董嫂再把后门打开。天黑后,你派家人把庄夫人的尸首偷偷送到她家,丢在水缸边,再在水缸沿儿上抹点血迹。这样,人们就会以为庄夫人是死在自己家里。”
“胡说!官府都查明庄妹子是死在自己家里!”
“官府的人图省事,疏忽了一件最要紧的事。庄夫人头顶的伤,看起来是在水缸沿儿上撞的,但那水缸有齐腰高。以庄夫人的身高,要撞也最多是额头,除非身子倒吊在半空里,头朝下,才会撞到脑顶中央。隔壁的一位大嫂最早看过庄夫人头顶的伤,说是像用尖凿子凿的深口,缸沿上哪里能撞出这样的口子来?我猜,庄夫人是在您的堂屋里,撞到那架方铜暖炉的尖角上。那天大聚时,那炉子还摆在这屋子中间,我
第二回来的时候,炉子已经搬走了。不过,我猜想,您不是有意要杀她,只是起了争执,不小心把她推倒了。是吗?”
云夫人身子一直在抖,眼中不住流下泪来。半晌,她才坐回到椅子上,从袖管里抽出一条雪白绢帕,拭尽泪水,又长叹了一口气,才望着地面,呆呆讲起来:
“我没想杀她。以前我和她只是认得,并没有多少情分可言。我们的孩子都被掳走后,我和她走到了一处,渐渐地,如同亲姐妹一般了。可是,她觉着自己才真的是做娘的,儿女不见了,一件衣裳穿几个月不换,不能吃、不能睡,才是真的疼儿女。
“那天你们大家走了之后,她喝过药,醒了过来。我劝她休养几天,等身子养好了再去寻儿子,她却恼了起来,骂我不是做娘的,说我每天穿得齐齐整整,脸上描描画画,像是没事人一般。她指着我的眉毛质问我,儿子都不见了,天底下哪个亲娘,还把眉毛描得这么弯、这么细?我被她骂得失了神志,一把把她推开了,谁知道她偏巧倒在炉子边,头顶撞上了尖角…
“她死了,倒也解脱了。可我呢?儿子不见后,我哪一夜能睡得着?哪顿饭能咽得下?我穿戴齐整、描眉画眼,是想让儿子知道,他娘不会疯掉,不会傻掉,更不会把自己的身子弄垮,连路都走不得。他娘一直尽力好好活着,直到找见他!”
云夫人再说不下去,失声痛哭起来。丁豆娘听她最后那段话,竟像是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一般,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好半晌,两个人才止住了泪。
丁豆娘用手背抹掉脸上的泪水,呆了一会儿,才又问道:“你有恩于董嫂,你求她帮你隐瞒这事,她就算不情愿,也推不过。而且,只是坐轿子去庄夫人家,再打开后门,并不是件难事。她却没想到自己也会送掉性命。庄夫人的死,说起来怨不得你,所以我才愿意替你隐瞒。但董嫂呢?你不杀她,她也会跟我一样,替你瞒着。你为了自己,偏偏要下这个狠手。”
“没有!我没杀她!我真的没杀她。我推倒庄妹子时,董嫂就在旁边。她也吓坏了,这搬尸的主意也是她出的。我们商议的是,她到了庄妹子家,把后门打开,就偷偷溜走。我绝没想到,她会死在那里!”
“真的?”
“关于董嫂,我若说了半个字的谎话,就让我永世找不见自己的儿子!”
“那是谁杀了她?”
“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许了钱,说通了家里两个仆妇,天黑后驾着车,把庄妹子的尸体偷偷搬到她家后院。她们两个回来说,到那里时,后院门虚掩着,她们就把尸首放到了后院,又用带去的血水帕子,在缸沿上抹了些血,然后就赶忙出来了。她们说并没见到董嫂。她们两个在我家帮了许多年,虽然都信得过,可若让她们杀人,再许多少钱,她们也是万万不肯的。”
丁豆娘知道云夫人说的是真的,那么,董嫂又是什么人杀的?又为何要杀她?
第一章 拘捕、亡故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武经总要》
二月初七清晨,天才微微亮,汴河东河湾白雾蒙蒙,一片寂静。
沿岸柳树还没发芽,枝条细垂,如丝丝发缕。北岸柳树中间有两棵高大杨树,晨雾遮掩,看不到顶上树梢,只露出灰白树身,像是两根高大门柱一般。两树中间的水边搭着一座短小栈桥,通往岸上的一座木架栅栏门,里头是一座军粮仓,名叫双杨仓。仓里整齐排列着百座两尺多高的木台架,上面堆着粮食,罩着油布。
栅栏门关着,那些粮台中央有一小片空地,空地上用石头围了一个圈,中间是一摊柴火堆,柴火大都已经燃尽,只有两三根还有些余火,冒着几缕轻烟。二十一个禁军围在柴火堆四周,东横西倒,都正睡着。
其中一个三十出头,瘦长脸,唇上、下巴稀疏一点短须。他叫程得助,是步军司武严营的军头。他原先在东水门里的广济仓看守军粮,这双杨仓是为备战方腊,临时建成。他被临时抽调到这里,和另一个叫崔申的军头各领二十个兵卒,轮流值守。
远处一声鸡鸣叫醒了他,他惊了一下,自责起来。再一瞧,身边那些军卒竟也全都睡着了。他越发有些恼,想骂,想想又忍住了。他爬起身,朝周围那些粮垛望去,油布都罩得好好的,布面上凝着厚霜,布脚挂着冰溜。
他觉着头微有些痛,怕是着了风寒,用力拍了两下,又舒展了腿脚。在粮仓各处转了一圈,一切都如常。他这才回到火堆边,这时已是换值时间。他挨个叫醒了那些军卒。那些士卒都打着哈欠、揉着眼,一个个从地上爬起来,懒洋洋跟着他穿过粮台,走到木栅门边的那几间房舍。
程得助走到头一间,轻手敲门,低声唤道:“崔军头。”
半晌,崔申才披着军袄来开了门:“这就天亮了?”
“抱歉吵醒了你。我得回家去瞧瞧,等一会儿运粮的就要来了。”
“我知道,你赶紧去。”
程得助点点头,转身走到栅栏门边,一个军卒已经帮他打开了门,另一个将马给他牵了来:“军头,需要我们跑腿出力的,您尽管吩咐。”
程得助见他说得诚恳,心里感念,认真点了点头,接过缰绳,牵马出了门,随即翻身上马,往城里家中赶去。到了针眼巷家中,他下马敲门,开门的是他娘。进门一瞧,妻子董氏并不在。
他娘在一旁恨恨骂起来:“自从孩子不见了,那娼妇天天打着寻儿子的旗号,在外面游荡,再见不着影儿,不知又去会什么汉子去了!”
他听了,心里一阵气闷,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头疼得更凶了些。他娘仍在那里怨骂,他听不得,便走进自己卧房,见床铺上被子都没叠,胡乱掀开堆在那里。许多天来,都是这样。他闷叹了口气,躺倒在床上,随手扯过被子盖到身上。被子里有妻子的气味,原先这气味是一股清香,这时却变得有些厌人。他一恼,又将被子掀到了一边,心里又恼又闷,不觉昏昏睡去,不知道睡了多久,被一阵猛烈敲门声惊醒。
“谁啊?谁啊?”他娘连声惊问着,开了门。
“程得助在哪里?”一个男子傲狠狠的声音。
“你们找他做啥?”
“他在哪里?”
程得助忙翻身下床,忍着头疼走了出去。外面站着三个人,前头那个穿着绿锦公服,是个低品官员。后头两个则是衙吏衣着。
“你是程得助?”
“是。”
“双杨仓军粮被盗窃一空,一粒不剩。军头司下令拘押你,这是拘捕公文!”
清明那天上午,一队纲船停到汴河元丰仓跟前。
每只船上有十个禁卒、二十多个船工,船工们忙着收帆放桅杆,那些禁卒却像是终于从牢里放出来了一般,早已收拾好背囊,船一靠岸,等不及搭踏板,就已纷纷跳上了岸,笑着嚷着,四散走开,各自寻亲访友去了。
唯有头船上一个小军官,在舱里仔细收拾文书,等众禁卒都走完后,才上了岸。这人叫洪山,是步军司广武营的一名押纲小使臣。今年三十一岁,中等身材,生得健健实实的,一张黢黑的脸,好友们都唤他“洪黑”。东南战事急,他刚押运了一纲军粮去淮南,往返近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