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没想到,练过几次之后,林远秋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种能让自己做到心无旁骛,始终保持精神专注的感觉。

  于是这一练就是好几年,包括穿到这里的前一天,他还去过一回射箭俱乐部呢。当时林远秋已经能做到十支箭最起码有六支能射到九环的位置了。

  而如今,有了重拾爱好的机会,林远秋自然不会错过。

  再说,就算为了自己的眼睛考虑,他也应该多练一练,因为射箭对恢复视力是真有帮助的。

  所以等教谕把填报表格发下来时,林远秋毫不犹豫的填上了自己最喜欢的“射艺”和“书法”。

  报好了名,之后自然是等着开课了。为此林远秋还特地去买了一副护腕,这是射箭时保护手腕用的。

  原本以为万事俱备只等开课了,哪知教谕告诉大家,从今年开始,“射艺”和“御艺”是不能分开的,所以报了“射艺”的学生就必须加上“御艺”。

  好几个原本报了“射艺”或者“御艺”的学子,听到这个合并的新规定后,都犹豫了起来,因为按照规定,每名学子只能选修两门,若选了“射艺”或者“御艺”,那么意味着像抚琴、礼乐、书法这些,他们都不能学了。

  最后众学子只能两下相较,挑了自己最喜欢的门科。

  既然是规定,林远秋也没办法,谁让自己实在不想放弃射箭呢,所以那书法课没有就没有了吧。

  至于“御艺”,林远秋也是知道的,御就是教你驾驶车马的本事。其实学会之后,还挺有用处的,毕竟在古代,车马可是主要交通工具,学会了,就跟前世考上驾驶证一样的道理,这么一想,林远秋居然有了一种无心插柳的感觉。

  可谁来告诉他,好好的学驾驶马车,怎么就变成骑马了呢。

  是的,等那日林远秋怀着“考驾照”的兴奋心情,准备到跑马场好好“学开车”时,却只见到一红一棕两匹马站在那里,当时他还疑惑车架子在哪里呢,结果那个黑脸教官告诉大家,御就是骑,骑就是御。

  所以学驾驶和学骑马是一样的?

  这让林远秋半天没回过神,再看那两匹马,高矮相差悬殊,的确是为骑马的人而准备的,比如像自己这个十三岁的个头,教官直接给他安排了枣红色的矮脚马。

  然后另一匹大长腿的棕色老马,则被安排给了其他个高一些的学子。

  林远秋看了看,整个跑马场算上他在内,一共只有三名学“御艺”的学生。

  第二日的射箭课也同样是他们三个来着。而教学夫子,依旧是昨日那个满脸胡须的黑脸教官。

  林远秋这才知道,因着今年的合并新规,好多学子都放弃了这两门科目,加上整个府学拢共才五十多名学子,所以学的人少也正常。而把驾驶车马改为教骑马也是从这今年才开始的。

  既然报了名,林远秋自然要好好的学。在现代,骑马和射箭可都是要交高昂学费才能学到的项目呢。

  于是,本着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的原则,林远秋选择了认真继续。

  再说,不继续也没办法啊,无故翘课可是要被记分的。

  这样等一个学年结束,若记满十分或以上的学生,那么来年就不用再到府学来了。

  算是被退学的意思。

  毕竟府学不但给免了食宿束脩,还有好几个举人夫子教学呢,若不是规定有秀才功名的人才能入学,恐怕早被挤破门了。

  所以,想来念书的人多着呢,既然不遵守府学规章,那就请你离开吧。

  话说,这离开还是小事,主要个人履历从此就背上污点了,读书科举之人哪个不爱惜自己的羽毛。

  因此,府学从开办至今,还从未有过被退学的学生。

  林远秋肯定不想吃这个螃蟹,所以就算黑脸教官回去奔丧已经三个月没来了,他依旧没落下一节课。

  并且,等熟悉了骑马之后,林远秋每天清晨都会去马场跑上几圈,全当锻炼身体了,为此,他还特地跟养马的郑马夫搞好了关系,这样用起马来就要方便了许多。

  这几日,林远秋开始练起了骑射,就是骑在马背上射靶子,这会儿他去跑马场,就是练这个去的。

  说是跑马场其实就是一个围墙围着的院子,大约占地四、五亩的样子,里面丛生的杂草再次证明了这里使用率不高。

  郑马夫早把几块箭靶子立到了场中央。自黄教官回家奔丧后,暂时就由他接替了教骑马的事。

  至于射箭,那肯定是教不了的。

  “郑叔!”

  看到对方已把马牵了出来,林远秋忙上前打招呼。

  郑老六点头,而后把缰绳递了过来,“草料喂了有小半个时辰了,这会儿上马正正好。”

  说着,郑老六想起腰上还挂着的箭囊和弓,忙摘下递了过来,“喏,给你!”

  看到林远秋接过箭囊,动作熟练地往腰上一挂,再伸出胳膊把弓挎到了背上,这行云流水的动作看的郑老六实在养眼,若是待会儿准头能高一点就更好了。

  没等郑老六想好,这边林远秋已经跨上了马,随后一甩马鞭,枣红马立刻“嗒嗒嗒”的跑了起来,而此时马鞍上的人,正拉着马缰,倾身向前,再加上背上的弯,使整个人看着英姿飒爽了许多。

  等马儿跑了两个圈之后,郑老六就看到,马上的人一手持着弓,一手握着箭,转身喵向场中的箭靶子,然后“砰”的一下,快速射出。

  再看这支箭,直接往箭靶子上空飞过,落到草丛中不见了。

  郑老六叹气,果然没有意外啊,看来待会儿他们两个又得翻着草丛寻上半天了。

  ……

  出了一身的汗,感觉神清气爽了好多,人果然得动起来才会有活力。

  林远秋去饭堂拎了桶热水回房擦了擦,吃了早饭就得上课,这会儿洗澡肯定来不及了。

  换上干净的衣衫,林远秋把发髻解开后重新束上,检查没有披着的碎发后,就抬腿去了饭堂。

  早饭有馒头,包子,小菜,还有米粥。虽馒头和包子都是参了豆面做的,可这样的伙食也算很不错的了。

  许是开始长个子的缘故,林远秋已进入到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阶段。

  这不,早上的这顿,他一共吃了两个馒头两个包子外加两碗米粥,在住宿的一众学子当中,算是挺能吃的一个了。

  好在饭堂里的几个厨子都是过来人,是以对林远秋的大胃口并没过多的关注,对他们来说,只要不浪费吃食就行。

  每日辰时一刻正式上课,一般林远秋都会提早一刻钟过去,这样等他备好笔墨后,正好夫子开始上课。

  为了记录夫子课堂中讲解释义的部分,林远秋还特地钉了一本课堂笔记出来。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不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绝对适用的。

  整个府学有教谕十二人,加上学正和训导,一共有二十来人。

  教谕们教学的内容有杂文、经义、律法、策论、诗赋,还有算学。

  其中除了算学和律法是新增的科目外,其他几门在私塾时就已经在学了。

  不过林远秋知道,虽所学内容一样,可夫子与夫子之间的见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四书五经与答案唯一性的算学不同,每个人对文章的学说不一,观点自然也就不一样。

  而对于林远秋来说,现下要做的,则是“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在林远秋看来,跟着不同风格的老师学习,就能汲取他们身上不同的亮点,这样自己的学识才会更充盈。

  今日是黄教谕的经义课,等到了班舍后,林远秋就从书箱里把《尚书》拿了出来。

  上回教谕讲到了蔡仲之命篇,想来今日该学多方篇了。

  林远秋打开书册,翻到尚书多方篇,开始一字一句读了起来:

  “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周公曰,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我惟大降尔命,尔罔不知。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惟帝降格于夏……”

  等林远秋把整篇文章读完,陆续就有同窗过来了,大家相互打过招呼后,就和林远秋一样,很快翻开书册念了起来。

  想来大家已经非常了解黄教谕最爱抽背的性子,虽在坐的众人,就没有不会背的,可要是万一呢,所以还是多念上几遍才能放心。

  上午半天上课,下午半日则由着学生们自己计划了,可以上街,可以聚在一起讨论学识、吟诗作赋,也可以窝在宿舍里睡大觉,反正一句话,大家自己看着办。

  许是今日黄教谕与众人提了离秋闱还有三个月的缘故,林远秋看到,以往座无虚席的守文亭里,此时正空空如也,想来大家在吃过中饭后,都钻到宿舍里用功去了。

  八月份的秋闱林远秋也是准备参加的,考举人不比考童生和秀才,基本每年都有考试的机会。乡试每隔三年才一次,错过了就必须再等三年,所以林远秋不想放过每一次的考试机会。哪怕考中的希望不大,他也想去试试,就当积累经验也好。

  回房之前,林远秋先去了一趟门房那里,方才听张伯告诉,说有人给他捎了书信过来。

  结合现在府试放榜没多久,林远秋有预感,写信之人应该就是周子旭来着。

  果然,等他拿到书信后,就看到信封外头写着“林兄亲启”四个字。

  看这飘逸潇洒的字体,想来是心情极为激动下写的,这么说,周子旭这次府试肯定中榜了。

  回到房里,林远秋迫不及待把信拆开,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等看到“中榜”以及“第六名”几个字时,林远秋心里是极为高兴的。

  毕竟以周子旭的学识,这榜早在三年前就该中的。只可惜造化弄人,当时周子旭正准备参加府试时,他风寒未愈的祖母突然病情加重,最后不幸离世。

  大景律法,祖母去世,孙辈必须守孝一年,若身为考生,则须守孝期满方可继续举业。

  原本大家以为,等一年期满之后,周子旭定会继续参加府试,可谁都没想到,这个孝他一守就是三年。

  林远秋知道,这是一个孙儿对一直疼爱他的祖母的不舍之情吧。

  ……

第83章 中庸之道

  把来信大致读了一遍后,林远秋坐到桌前又仔细看了起来。

  在信里,周子旭说了不准备去县学的事,理由就是也要跟林兄一样,直接到府学念书。因为他也想学骑马,也想学射箭来着,而县学里并没有六艺。

  周子旭还说要参加接下来的院试,若有幸能中的话,那咱们又马上可以在一起念书了。最后周子旭还问,府学饭堂里多久烧一回鱼啊,最好像子青馆这边能常吃到才好。

  多久烧一回鱼?

  林远秋算了算,上回烧鱼好像还在半个月前呢,所以等周子旭过来后肯定要失望。

  不过没事,实在想吃鱼的话,可以去城里的酒楼啊,单点一道鱼,再加上米饭的话,价钱并不贵。

  来到这里后,林远秋已经去吃过好几回了,并且还知道哪家酒楼的鱼烧的最好吃。

  所以等周子旭过来时,自己就带他过去尝尝。

  收好了信件,林远秋先从抽屉里拿出一叠裁好的宣纸,准备多画些书签的花样。

  毕竟再过三个来月就是秋闱,接下来的时间,他肯定要用到备考上。而家里书签的生意也是耽搁不得的,所以不如干脆抽出几天时间,多画一些花样存着。

  说实话,精品书签能一直这么红火,是林远秋怎么都没预料到的。

  当初之所以会想出分批次供货的主意,也是因为不想太快被别人学了去的缘故。

  可没想到,如今有好些学子开始了收集书签的乐趣,且每一款都不想错过,就是准备凑齐整套好好收藏的那种。

  所以很多时候,常常是这边货一送过去,不出半日就能全卖光。且好几回把原本留给县城书肆的货也都给卖了,这畅销的程度,让高掌柜这个在生意场上见多识广的老买卖人都实在惊叹。

  如今为了能供上货,家里已没有再做其他的绣品了,大家一门心思都忙在了书签上。

  这次林远秋准备再出一套仕女图的书签,与上回那套单一的人物图不同,这次的这套,他想给每个人物再配上背景,如此看着要更精致一些。

  其实,要在一张两寸宽五寸长的小纸片上,画出清晰的人物脸型及五官并不容易,为此林远秋还特地买了写簪花小楷的细笔,加上自己扎实的作画基础,才能画出或笑颜如花,或春风拂面的丰富表情来。

  为了能有更好的采光,林远秋特地把木桌移到靠近窗户的位置,是以哪怕关着门,也不会影响作画。

  府学的学子都是一人一间宿舍,每间屋子都分成内外两间。这样若有那带着仆人的学生,外面一间正好可以给仆人居住。

  林远秋一个人,所以外面这间稍小一些的屋子,就成了他专门学习和画画的地方。为此林远秋还特地把里间的那张桌子搬了出来,把两个桌子合并在一起后,他就能画四尺全开的山水画了。

  虽不在横溪镇,可林远秋卖画的生意还没丢呢。

  抱着做熟不做生的想法,再加上胡掌柜给出的价格一直都不错,所以在来府城前,林远秋特地去他那里说了说。

  胡掌柜当然是一阵肉疼的表情,这两年靠着桃源山人的画作,他可是挣了不少的银钱呢,不过等他听到林远秋说接下来会去府城后,立马笑开了颜,府城好啊,府城有他的三弟在呢。

  那一刻,胡掌柜特别庆幸家里几个兄弟都是做书画买卖的。所以,除了把铺子开在县城的二弟,府城还有同样开着书画铺子的三弟呢。

  随即胡掌柜修书一封,让林远秋拿着,让他到时有画作时,直接到他三弟铺子里就行,还有,“小友啊,你可一定记得去我三弟铺子里哈!”

  而林远秋的想法则是,自己先过去看看,若此人跟胡掌柜一样抱诚守真的话,那么自己就把画卖到他铺子。若是个市侩的,那自己还是换成别家好了。

  好在小胡掌柜并没让自己失望,如今林远秋已去他的铺子卖过十几次画了。

  至于菩萨画像,还是胡掌柜那边的生意居多。每次有人下了单,等凑够一定的数量后,胡掌柜就会让店伙计,把订单的笔墨纸砚送到府城三弟的铺子里来,然后等林远秋去铺子时,正好可以把单子接了下来。

  这样的做法,虽麻烦了许多,可胡掌柜没有一丁点嫌烦的意思。笑话,有银子挣的事还嫌麻烦,脑袋瓜莫非被驴踢了吧。

  对林远秋来说也是,有银钱挣,哪怕再小张的画纸,他都能耐心的给它画出精致的图案来。

  想到挣银子,林远秋停下画笔,而后去里间,把那本论语书从箱子里拿了出来,这里面可夹了不少的银票呢。

  林远秋把书翻开,一张张数了起来,五两,五两,十两,二两……等翻到又一张十两面额的银票时,林远秋停了下来。这张银钱可不是自己卖画挣来的,而是在离家之前,爷奶特地给他的。

  说是让他好好收着,有啥想吃的,要用的,都自己去买。

  林远秋没有拒绝,虽自己已有近两百多两的银钱存着了,可跟他收不收这钱没有冲突。

  在林远秋看来,有些原则性的问题必须遵守,不能因为自己袋里有银钱了,就推掉本该属于自己的部分,这样等时间长了,渐渐就会让家里人形成理所当然的认知。

  所以这银钱他一定得收,哪怕收下来之后,再用这些银钱给家里人买礼物,那也能让大家感知到他的好。

  并不是他林远秋太虚伪,而是有些事情必须得这样做,不然以后肯定会后悔。

  这让林远秋想起前世有些父母,每次家里一有好吃的,他们想到的都是留给自己孩子吃,哪怕孩子已把好吃的递到他们嘴边,他们都会摇头舍不得吃上一口,嘴里还一个劲的说着“宝贝你吃”。这样一次两次,孩子还会觉得这是爸妈疼爱自己。可次数多了,最后孩子也就懒得再往爹娘嘴边递了。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里,家里好吃的东西就成了本该是他一个人吃的了。

  这就是习惯成自然的后果,好好一个孝顺的孩子,就这样被爸妈给耽搁了。

  聪明的父母,就该在孩子给孝敬的时候接着、存着,等以后孩子要用钱的时候,再拿出来给他们岂不更好。

  ……

  这一画就画到了酉时,等林远秋收了笔,把一张张花样整理好,而后再去饭堂吃晚饭时,太阳已经在天边挂着了。

  差不多隔上两个来月,爹跟大伯他们就会过来府城一趟,除了购买绣布和丝线,就是过来看他了。

  到时自己再让他们把画好的花样都带回去。

  到了饭堂,看到已有好多学子在吃着了,林远秋鼻子动了动,怎么闻着好像有红烧鱼的香味啊,难道今晚有鱼吃?

  再看学子们面前的碗里,果真有芳香四溢的鱼肉来着。咽了咽口水的林远秋,忍不住加快了脚步。

  ……

  六月的时候,林三柱和林大柱就过来了一趟,当时林远秋把自己要参加秋闱的事跟他们说了。是以等这次再过来府城时,两人把报名所需的户籍带了过来。

  乡试的报名地点就在府衙,从府学这边过去差不多半盏茶功夫就能到了。也算是相当便利了。

  三年时间,林远秋长高了不少,这会儿与林三柱站在一起,已差不多到他耳朵尖的位置了。只不过身上没什么肉,整个人看着就跟一根竹杆似的。

  这让每次过来看望儿子的林三柱心疼不已,只以为儿子在这边肯定没怎么吃好。

  林远秋摇头,他可是知道自己的,每日能吃又能睡,身体好着呢。之所以不长肉,那是因为还没到长肉的年纪。

  府衙书吏的办事效率高,林远秋和几个结伴而去的府学同窗,很快拿到了自己的浮票。因着林远秋变化较大,所以在开具浮票前,又重新给他画了画像。原先的圆脸画瘦了不少,再看浮票上的样貌描述:体型瘦长,面白无须,瓜子脸。

  看到最后三个字时,林远秋有些不淡定了,啥叫瓜子脸,自己明明是瘦脸好不好,这么一说,弄的他好像是个小姑娘似的。

  儿子要去考试,林三柱肯定要陪着。乡试时间定在八月初九,到时这边得提早出发去郡城。

  如今已是七月中旬,林三柱准备回去后再过十日就过来,这样他跟狗子就可以早点去郡城,免得找不到离贡院近一些的客栈。

  陪儿子考过好几次试的他,自然知道一个好住处的重要性。

  送走爹和大伯,林远秋又回到了复习当中。这段时日,不但准备乡试的学生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就是几个教谕也繁忙了好多。

  这不,原本下午半日,早该回家的他们,此刻都还待在学斋里,为的就是便于随时为学生们解惑。

  林远秋拿着做好的经义和策论也去找过几回,黄教谕的点评是:经义题做得很不错,审题非常正确。

  至于策论,黄教谕给出四个字:文笔平实。

  言下之意,若碰到喜好质朴文风的主考,那么绝对不错,可要是喜欢辞藻华丽的,那此文就需多加修饰或雕琢了。

  由此可见,在举试之前,打听主考官的文风喜好,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了。

  此时,林远秋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中庸”两个字,心想着,自己若是用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手法来写策论,也不知会有什么效果。

  不过这也只是林远秋的一时之想而已。

  科举写文,最忌的就是没考出自己风格的中庸文。这与儒家推崇待人接物中的中庸之道可不相同。

  所以,林远秋觉得,自己还得多去拜读历年乡试真题卷中的好文章才行。

  ……

  七月下旬的时候,周子旭过来报名院试,一同前来的还有他爹周兴。

  等报好了名,父子俩准备回去前,特地来了府学一趟。

  听到张伯告知有人找时,林远秋心中有些纳闷,自己在府城举目无亲,也不知来找他的会是谁。

  可等他走到门口后,很快就看到了身着月白色长衫的周子旭。

  而对面之人,在看到他之后,不可置信的走上前,“林兄,你怎么突然长高了这般多啊!”

  这满是委屈的语气,让林远秋忍不住想笑,这是质问自己为何偷偷就长这么高,一点都没等他的意思吧。

  哈哈,一年多未见,周兄还是自己熟悉的那个周兄啊。

  林远秋一把揽过好友的肩膀,笑道,“我知道府城有家酒楼的红烧鱼做得特别好吃,现下正是饭点,不如这就带周叔跟你一起过去尝尝,如何?”

  ……

第84章 乡试

  吃了一顿鲜香味美的红烧鱼后,周子旭连走出酒楼时的脚步都是格外激动的。

  原本以为镇上那几家酒楼的鱼已经烧的够好吃了,没想到这边还有烧的更香的。

  “林兄,等我这次考中了秀才,咱俩就可以经常过来吃鱼了,对了,等下回再过来时,让掌柜往鱼里再多加些豆皮,不然不够吃啊。”

  想到豆皮吸饱了鱼汁后,吃着细嫩爽滑的口感,周子旭恨不得明日就到了考院试的时候。

  见自家儿子边说边还满脸的憧憬,周兴简直捂脸,儿子这副馋猫模样也不知像了谁。又庆幸远秋就跟自家人差不多,若换作旁人,指定得笑话子旭是个饕餮之徒了,读书人落个贪吃的名声可不好。

  周兴心想,等回去之后,自己得跟儿子好好说一说。都已是十三岁的年纪了,这副馋嘴的模样尽量收一收,不然多难看啊。还有,平日多跟远秋学学,这可是个稳重的好孩子呢。

  这边周兴正想着回去后该怎么教儿子。

  却听稳重的好孩子说道,“不单豆皮要多加一点,那香菇也得多加一些,其实若再放一挂面条进去,肯定更好吃。”

  想到前世的土豆扣面烧鱼头,林远秋简直流口水。可惜在这边还没看到有土豆,不过放面条进去应该也是好吃的。

  一听还可以往鱼汤里加入面条,周子旭眼睛立马放光。

  周兴:“……”

  现下十三岁的孩子都是这般馋的吗?

  ……

  过了几日,林三柱来了,大包小包提了好几个。等到了宿舍后,就把包袱里的东西一样样指给林远秋瞧。

  “喏,这是你娘给你做的衣衫跟布鞋,还有春燕春草给你做的布袜。对了,这是你奶给你炒的米,加了盐巴的,这还是你爷特地向你有志叔打听来的呢,说用热水泡了就能吃,考试吃它最省时。还有,这是你大姐从家拿来的梅子酒,大热天的可消暑,不过你别一口抿太多,否则喝醉就麻烦了。哦,这里还有野兔肉,是你三哥四哥在咱家山上捉的,有两只呢,这不,知道你要考试,你大伯娘特地用香料把兔子卤了,再切成小块放锅里煸干,说是让你带到考场里吃正合适。”

  说到这里,林三柱又想起了一件事,笑道,“你大嫂前几日生了,给你添了个小侄儿,你爷说了,给小侄儿起名字的事,还是交由你这个小叔叔。”

  林远秋点头,想着待会儿就去翻一翻书,他准备给小侄子起个寓意好些的名字,毕竟这可是林家最小辈里的第一个男孩子,往后再有男孩子出生,名字都得跟着他这个哥哥走。就像大侄女,名叫婉清,二堂哥的闺女就叫婉莹,都是有关联的。

  林远秋没让他爹住到外头的客栈,自己宿舍里就有空床,大热天的也用不上被子,拿件衣服盖着肚子就行。

  再说明日他们就要出发郡城,他爹也只在宿舍住一晚,以前训导就跟大家提过可住一晚的事,但只限于家中父亲和兄弟。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林远秋觉得自己还是去和训导报备一下的好。

  不然他爹住着也不安心。

  果然,在得到确切答复自己可以在儿子这边住上一晚后,林三柱才真正安下心来。

  只不过,为了不影响到儿子,除去过两趟茅房,林三柱并没四处走动,而是一直待在了宿舍里,就连晚饭都是林远秋给他打来的。

  看爹这般的拘谨,林远秋想着要不下次还是让他住到客栈吧,这样也自在一些。

  可等看到他爹躺在对面床上,时不时朝他看上一眼,然后满脸喜滋滋的样子,林远秋当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想来,能跟儿子同吃同睡,他爹高兴着呢。

  林三柱当然开心了,他记得最近一次跟狗子挤在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考院试的时候呢,这都已经过去三年了。

  第二日,天刚微微亮,父子俩就起了床。

  昨晚两人就把要带的东西全都收拾好了,这会儿直接提着就可以出发。

  昨日黄教谕告知,秋闱之后还有一个月的田假,这等于考了乡试之后,大家都可以回家待上一个多月。

  所以,昨日收拾东西时,林远秋没落下那本夹了银票的论语书,觉得这东西还是不要离开自己太久才能安心。

  出了府学,父子俩快步往车行而去。这几日前往郡城方向的马车有不少,这会儿过去肯定能雇上一辆。

  果然,等到了城南那边时,就看到车行门口有十几辆马车停着,且马车夫个个手握马鞭立在车旁,一副随时就可以出发的样子。

  对于雇马车的事,林三柱已做了不知多少回,自然熟络的很,不多会儿,父子俩就乘上了去往郡城的车马。

  等到了郡城,差不多戌时,这个时候城门早就关了。付了雇马车的银钱,父子俩直接去了离城门不远的客栈。

  等掌柜告知还剩最后一间房时,林三柱便有些担心明日进城后,能不能找到满意客栈的事。

  见林三柱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林远秋忍不住开口,“爹,您早些睡吧,住宿的事也没啥可担心的,要是真的找不到合适的客栈,不如咱们直接赁房子住处好了。”

  林远秋是真有这个打算的,现下离开考还有十几日,届时在贡院要待上九日,这次他们是准备等放了榜再回去的,所以还得加上十日,这样算来,他们在郡城得待上一个月的时间了。

  如今正值乡试期间,住客栈肯定贵,即便他们父子同住一个客房,一个月下来,也得三两多银子了,所以还不如直接找了房子,短租的好。

  听到儿子的打算,林三柱顿觉眼前一亮,对啊,他怎么没想到呢,现下客房贵是肯定的,与其找一家离贡院老远的住处,真还不如租房来得划算。

  “我家狗子的脑袋可比爹聪明多了。”

  林三柱忍不住夸赞,心里因怕找不到好住处的担忧顿时消失的无影踪。

  人一放松下来,自然很快就阵阵困意袭来。林远秋也一样,在马车上颠簸了一天,他早就困了,是以,不足半盏茶功夫,父子俩很快睡了过去。

  第二日,果真如意料的那样,离贡院近的那些客栈已经爆满。

  于是父子俩去找了牙行。

  乡试期间,租短期的房东还是有不少的。不过离贡院近些的却是不多了,且都要五两银子一个月。而离得远一点的则是三两。

  林三柱没有犹豫,跟牙侩去看了那间离贡院比较近的小院后,当场就定了下来。

  林远秋对这间小院也是挺满意的,院子虽不大,却很得用。除了两间睡房一间厨房,院子里还有一口水井,就连柴禾都是现成的,这样烧水洗澡就方便多了。

  还有,那厨房里锅碗瓢盆都齐全,若想买了菜回来自己做着吃,也是可以的。

  付了租金,拿了钥匙,稍微收拾一番后,父子俩就在小院里住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日,林远秋捧着书册基本没怎么出过门,而林三柱则拿着儿子给写的单子,去街上采买要带进贡院的东西。

  火镰、防虫药、油布、提神醒脑的香包、煤油炉、小铁锅等等等等。至于点心,林三柱准备等开考的前一日再买,不然这大热天的,很快就坏了。

  按照规定,乡试须得在贡院里待上九天,而这九日的伙食都得考生自行解决,所以大家才会把煤油炉和小铁锅带进去,这是用来烧水煮饭的。

  ……

  在开考的前两日,众考生去衙门领了各自的考牌,有了这个,等进入考场后,直接依着考牌号找寻自己的号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