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一九五五年,日本讲谈社策划的“新作侦探小说全集”计划开始运作,其第十三卷 是面向社会征集新人的作品。一九五六年,鲇川哲也以《黑色皮箱》应征,击败了包括西村京太郎在内的众多高手,最终一举夺得了这第十三把交椅。至此,鲇川哲也才开始确立自己在推理文学领域,不可取代的地位。
其后,经营状况逐渐恶化的《宝石》杂志,聘请江户川乱步出任主编。以此为契机,鲇川哲也和杂志尽释前嫌,其创作之路最后的障碍,也被一扫而空。一九六〇年,鲇川哲也凭借《憎恶的化石》和《黑色天鹅》拿下了“日本推理作家俱乐部奖”,进一步奠定了其宗师级别的地位;而他1957年创作的《紫丁香庄园》,则被誉为“几乎完美的本格推理小说”。
综观鲇川哲也一生的创作经历,读者不难发现,“坚持”是他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从出道开始,鲇川哲也便坚守本格阵地,一生不曾动摇——在本格推理盛行的年代如此,在本格派推理小说日渐式微,社会派推理小说盛行的三十余年里更是如此。考虑到在日本,推理作家是一个竞争极其残酷、具有髙度商业属性的职业,鲇川哲也的这种“坚持”,更显得难能可贵,令人尊敬。
鲇川哲也的作品精致朴素,情节紧凑,谜团绚丽,解答严谨,同时兼具足够的意外性。他和高木彬光、横沟正史被誉为“战后本格三大家”,是继横沟正史之后,日本最伟大的本格推理作家之一。崛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本格派”推理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鲇川哲也的影响,可见其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足以被奉为经典。
一九八八年,根据鲇川哲也的经历,日本的东京创元社,推出了“鲇川哲也与十三个谜”活动,大力发掘新人新作。一九九〇年,“鲇川哲也与十三个谜”发展为“鲇川哲也奖”,成为了日本推理文坛最重要的奖项之一。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众多日本推理作家,比如今邑彩、山口雅也、芦边拓、二阶堂黎人、北村薰、贯井德郎等,都是凭借此奖出道,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而日本推理名宿岛田庄司和笠井洁,则长年以来,一直从事“鲇川哲也奖”的评审和推广工作。鲇川哲也的地位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〇〇一年,鲇川哲也荣获日本本格推理大奖特别奖,以表彰其对本格推理无法磨灭的贡献。二〇〇二年,鲇川哲也在东京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为了让内地读者了解鲇川哲也的作品,作为中国最大、最专业的推理文学出版平台,“午夜文库”推出了这套“鲇川哲也作品集”。我们甄选了鲇川哲也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六部作品,每一册均邀请近代日本推理文坛,知名作家撰写解说,从各个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诠释鲇川哲也辉煌的创作生涯。
“鲇川哲也作品集”每册具体内容为:
1、《紫丁香庄园》:长篇。一九五六年开始连载,一九五八年推出单行本。星影龙三系列。岛田庄司解说。
2、《黑色皮箱》:长篇。一九五六年推出单行本。鬼贯警部系列。笠井洁解说。
3、《憎恶的化石》:长篇。一九五九年推出单行本。鬼贯警部系列。山口雅也解说。
4、《黑色天鹅》:长篇。一九五九年开始连载,一九六〇年推出单行本。鬼贯警部系列。有栖川有栖解说。
5、《佩特罗夫事件》:长篇。一九五〇年开始连载,一九六〇年推出单行本。鬼贯警部系列。二阶堂黎人解说。
6、《不完全犯罪》:短篇集。一九九九年推出单行本。鬼贯警部系列。有栖川有栖、北村薰、户川安宣解说。
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编辑部
第01章 开幕
01
这起事件发生在一九四九年的十二月十号。那天,从一大清早开始,天色就阴沉晦暗,令人郁闷。但事后回想起来,这种阴沉窒闷的天气,似乎正象征着该事件的部分特质。
说实在话,这个案子平淡无趣,节奏也十分缓慢,而且,随着事件逐渐明朗化,其首尾一贯的严谨逻辑,成为难以负荷的压力,参与此案的相关人士,莫不为此伤透了脑筋。
由此可见,此案的凶手,必定是竭尽毕生的智慧,才制订出了此案的周密计划。相对于凶手的殚精竭虑,倘若读者们也愿意付出同样的心力,详细阅读该事件的记录,则必然可以从中体会到:自从该事件开始,直到事件得到合理解释,整个过程中所拥有的趣味;而对于那些把逻辑推理,当做智力游戏来消遣的人们来说,始于逻辑终于逻辑的事件记录,也算得上是久旱之后的甘霖吧!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号下午一点零三分,汐留车站前派出所里,突然响起的尖锐的电话铃声,为此次的离奇事件揭开了序幕。
这个时段,碰巧是大隅巡查的值班时间,他立刻拿起电话,将听筒贴在耳边。电话的另一端,是汐留车站的年轻站员,大隅清楚地听见,从他后方的工作场上,传来阵阵激烈的噪声和吼叫声。嘈杂的背景音效,让这位站员说的话,听起来就像是广播剧一般,立体而生动。
挂上电话后,大隅巡查重新将腰带系上,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同事。
“怎么啦?”
“不清楚,电话是从车站的仓库那里打来的。听他说,似乎是送来了一件奇怪的货物。”
“奇怪的货物?……”
“嗯,听说那东西散发着臭气,臭到令人想捏着鼻子逃跑……哎,我还是去看一眼吧。”
说完这句话之后,大隅巡查便匆匆忙忙走出了派出所。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汐留车站吧。记忆中,有不少能够唤起我们怀旧情绪的铁道歌曲①,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汽笛一声出新桥……”歌谣里提到的“新桥车站”,其实就是现在提到的汐留车站。
①明治时期创作的歌谣,全五集,共三百三十四首,描写各铁路沿线的地理、历史、文化等。
旧新桥车站是于明治五年十月,新桥至横滨的铁路①铺设完毕后启用的,因此,汐留车站可以称得上是在全日本,历史最悠久的车站之一。这座车站是当时文明的中心,我们在阐述其历史的同时,也就等同于阐述了整个明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锦绘②、版画上面,都能够找到它的踪迹;红叶③与芦花④等作家的小说,也都经常以这座车站,作为故事发生的舞台。那些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凯旋回来的将军们,都曾经得意扬扬地捻着自己的胡须,意气风发地在这个车站的月台下车。
①为日本第一条铁路。
②浮世绘的一种。
③尾崎红叶(1867-1903)明治时期小说家,代表作为《金色夜叉》。
④德富芦花(1868―1927)明治时期的社会小说作家,代表作为《黑潮》。
然而,盛极必衰是世间的常态,即使是新桥车站,也不能幸免。不久之后,东京车站竣工了,新桥车站因此也就默默地卸下了迎来送往旅客的任务。大正五年十二月,它将“新桥”这个名字,让给附近的鸟森车站后,便改名为汐留车站,怀抱着过往繁华历史记忆的它,从此悲哀地降格,成为了货物运输的专用车站。
不过,虽说是降格,汐留车站内的专用延长支线,却长达十八公里以上,是日本最大的货运车站。在一九五六年的现在①,从关西、四国、九州经由东海道线,开到东京的货物列车,每天均有四百一十三辆,所运输的货物,全都由汐留车站一手接收;同时,每天还有一百七十四辆货物列车,从这个车站出发。当年新桥车站的旧观,虽然已经不复得见,但仍然可以从延长支线沿途,那一间间鳞次栉比的仓库、巨大的起重机喷吐出的白色蒸汽,以及不断搬运货物的景象中,感受到汐留车站在褪下虚伪矫饰之后,所展现出来的健康之美。
①这部小说成书于一九五六年。
踏入车站的大隅巡查,看到货运车站活力十足的情形之后,不禁瞠目结舌。
“啊,感谢您特地来一趟,情况真的很不妙呢,这边请!”
站在那边、似乎在等什么人的站员,一看到大隅巡查,脸上立即堆满礼数周到的笑容招呼着。
“你先前说,有个东西散发着臭味是吧?”
“是的,似乎是动物腐尸的臭味。”
“动物的?”
“这个嘛……如果里面装得是猫尸,那么大家当个笑话,也就算了,但一想到搞不好是人类的尸体……所以,我们就报警了。”
“那是货物吗?”
“是的,是小型货物。”
“收件人呢?”
“这个嘛,我们等了很久,但到今天为止,还是无人来认领。”
“原来如此,这可真是一件怪事啊。”
大隅巡查与站员的脚步,在卡车间不停地穿梭着。说着说着,两个人来到了一间水泥建造的大型仓库前,这里就是车站的货物仓库。午后的天空布满乌云,连带地让四周的光线也昏暗起来。货物放置区的天花板上,亮着数十盏电灯。
忙碌的站员们,把从列车上卸下来的货物运到这里,做着整理与盘点的工作,而站在一旁监督的,是位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主任。他一看到大隅巡查,黝黑的脸庞上,立刻显现出紧张的神色,连忙走了过来。
“实在很抱歉,为了一件还没有确定的事情,就请您来到这里。等一下不管您要笑话、还是要责怪我们,我们都不会说什么,但无论如何,等会儿打开那货物的时候,希望您能在现场,为我们做个见证。”
主任说完之后,指了指横在地上的黑色大箱子。太隅巡查走近一看,一眼就看出,那是个大型的皮箱。箱子表面,似乎贴上了非常结实的牛皮,看起来不是那种使用时稍微粗鲁些,就会坏掉的便宜货。箱子上系着两条宽宽的皮带,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的大黄铜铆钉与锁头,正泛着暗淡的光。
皮箱寄送的时候,似乎没有加其他包装,只绑上常见的马尼拉细麻绳,麻绳竖着绑了两条,横着绑了四条。箱子两端各绑着一块比鱼糕板①的板子,还要大一圃的白木板,木板上的字迹潦草,写着收件人的姓名地址:
①一种手工制作鱼糕时,会使用到的晾晒板。
东京都
中央区
日本桥
蛎壳町
五丁目四九
风雅堂
手塚太左卫门先生
而在这行文字的左侧①,可以看到有一行写得更小一些的文字,上面记着寄件人的姓名:
①日本信封上的文字是竖着排版的。
若松市郊
二岛
鸭生田
近松千鹤夫
只有这些信息,尚不足以让人起疑。然而,不用靠近,就能闻到从这只皮箱里,散发出来的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
大隅巡查吩咐手握剪刀的主任注意,千万不要剪掉细麻绳上的结。主任用力点了点头,老练地剪断细麻绳,然后一鼓作气,使劲将两条皮带解开。
“喂,你去帮我把桌上的万能钥匙拿过来!”
站在旁边、听到吩咐的站员,立即拿了钥匙交给主任。主任把钥匙轻轻插入钥匙孔,小心翼翼地转了一下,只听“咔嗒”一声,锁开了。接着,另一道锁也在同样的手法下,被顺利地打开了。
开锁的程序完成后,两名站员弯下腰,分别抓住了皮箱两侧的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