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消息传到居上耳朵里,她还在愤愤不平,“为什么果儿被发卖了,韩煜却有官做?”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凌溯查看戟架上的刀剑,垂着眼道:“他父亲有功绩,圣上有令,不能太过苛待。但邓州与商州不同,邓州有我的旧部驻扎,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外放邓州,这辈子想调回长安是不可能了,就让他烂在那里吧。”

  如此同仇敌忾,居上立刻又对凌溯刮目相看起来,讨好地笑道:“先前是我误会郎君了,郎君有奇谋,与我是一条心的。”

  结果那人乜斜了她一眼,抽出的长剑“哗”地一声镶回了剑鞘里,硬邦邦道:“孤不是为你出气,只是看不惯那等无耻之徒而已。”

  

第37章 我是可造之材吗?

  无论如何, 就算英雄所见略同好了,他虽然嘴硬一些,但办事不含糊, 居上觉得可以忽略太子殿下的傲慢。

  转头看看天色, 天将暗, 东边升起一轮巨大的圆月, 明日就是中秋,现在可以好好商议行程了,“咱们什么时候入宫呀?要在宫里待上一整日吗?”

  想起往年被存意强拉进宫过中秋, 那时候因为年纪小,又处处混迹得很熟,就算待上一整天也不觉得难熬。现在年纪渐大了, 宫掖也换了主人,与当朝太子的关系不再是两小无猜, 是真正议了婚的。再进宫, 就得思忖怎么在姑舅面前表现得更讨人喜欢,如此一想, 难免头大。

  她的话里隐约透露出一丝担心, 凌溯洞察微毫, 自然发现了。

  复又打量她一眼, “你很怕与宫里人相处?我以为小娘子八面玲珑,应该能够应付那些场合。”

  居上道:“你明褒暗贬我, 别以为我听不出来。我也不是害怕与人相处, 毕竟新朝与前朝不一样嘛, 宫里的人我已经不相熟了。”说着话风调转, 半带揶揄地调侃, “再说皇后殿下当初在烧尾宴上, 一眼相中的可是中书令家小娘子。如今太子妃人选换成了我,万一我有哪里做得不好,让皇后殿下看不惯,那可要后悔降旨了。”

  凌溯果然有些尴尬,“既然赐了婚,就说明你是最佳人选,陛下和皇后殿下都满意你,小娘子就不要妄自菲薄了。”

  居上“噢”了声,有些得意,“我这际遇,全靠名字取得好。后来者居上嘛,果真处处占上风,你说是吧?”

  凌溯眼神闪了闪,欲语还休,高深地牵了下唇角。

  居上见他眉眼官司打得厉害,知道他八成又没好话了,斜眼看着他问:“你在想什么?”

  他说没有,“我也觉得这个名字取得好。”见她仍旧满脸警惕,只好加重了语气道,“右相的学识有目共睹,既然是他取的名字,焉有令人挑剔之处啊。”

  居上心道你最好不要胡思乱想,要是敢说出口,你就死定了。

  摇摇扇子,转头看暮色四合,凉风吹在人身上很是舒爽。她自言自语道:“不知中书令家的四娘子可指婚给谁,明日的中秋宴,她会不会参加。”

  想必见了面,她会觉得尴尬吧,凌溯说不会,“我命人申时送你入宫,赴晚宴即可。陛下要先在前朝款待群臣,待国宴散了才到后苑主持家宴。皇后殿下款待的是皇亲命妇,诸如公主和王妃等。中书令家的小娘子没有指婚给谁,所以她明日不会出席。”

  居上倒有些怅惘,贵女们最怕的,就是大张旗鼓宣扬被相准后,事情又不得成,弄得婚姻不好安排。本来那位四娘子是位很可爱的女郎,不说太子,配个王侯将相总可以,但因为险些成为太子妃,而变得十分被动,细想来也是皇权的受害者。

  不过暂时不去操心其他了,眼下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居上问:“宴后闲暇,有没有投壶射角黍的戏码?万一又安排那些,我的准头太差,只怕会给郎君丢脸。”说着委婉地笑了笑,“郎君的伤势好些了吗?”

  那日被划伤的脸颊已经愈合了大半,只剩寸来长的伤口略深一些,还没掉痂。

  凌溯看向那张莫测的脸,“太阳都下山了,小娘子不会想练箭吧?”

  居上道:“光线晦暗若能一箭中的,则说明师父教得极好,全是师父的功劳。”

  想想也罢,教上一次两次,算是兑现承诺了。

  凌溯没有多言,回身吩咐内侍准备弓箭和箭靶。院子里地方很大,够她尽情施为了,只是在她射箭之前要清退两边的人和物,别一不小心造成伤亡,那可就坏事了。

  药藤和听雨她们最懂行,知道站在小娘子身后才安全,一个捧匣一个递箭,说:“小娘子把弓拉满,让他们开开眼界。”

  这真的不是在瞎起哄吗?居上想,自己要是有让人开眼界的本事,也用不着拜凌溯为师了。

  但行辕中的女史和内侍却认为,太子妃娘子处处出色,射箭必定也是手到擒来。大家满含期待等着她露一手,凌溯也吩咐:“先射一箭,让我看看你的功底如何。”

  居上说好,掣臂拉了满弓,身姿舒展潇洒,很有凛凛的美。若是不谈准头,光就摆出的架势来说,确实比一般闺阁女郎飒爽。

  女史们个个眼里流露出艳羡的光,这一刻太子妃娘子简直就是她们心中的楷模,只有药藤和听雨知道,什么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两个人交换了下眼色,不约而同退后半步。

  “咄”——箭飞出去了,与箭靶擦肩而过,一下射中台阶,箭羽一歪,倒下了。

  凌溯看后不禁嗟叹:“果真是一箭中地!”

  众人面面相觑,药藤和听雨倒是很释然,毫无意外,发挥稳定。

  居上有点不好意思,但目测偏靶的距离并不算太离谱,不离谱就是进步,她甚至有点满意,笑着对凌溯道:“郎君你看,我是可造之材吗?”

  凌溯觉得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自动忽略过后正色问:“小娘子学箭多久了?”

  居上算了算,“大概有两三年了。不过平日不怎么操练,投壶玩得多一些。”

  两三年,学成这样,饶是骁勇善战如太子,也深感没有把握。

  他在战场上遇见过最难缠的敌人,到最后都能将其斩于马下,如今碰上眼前这位,比强敌更棘手,只怕教到最后,会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权衡一番,他试图打商量,“这样,左内率府有个郎将,太子亲卫的箭术都是他教授的,很有些功夫在身上。等过了中秋,我命他来指正小娘子,只要经过他的点拨,你的箭术必有大成。”

  居上闻言,不可置信地看向他,“也就是说,郎君不打算亲自教我?郎君驰骋沙场多年,调理过万千精兵,却教不会一个好学的女郎?”当即脸上流露出败兴之色来,摇头叹息一气呵成,“高估了……高估了……”

  谁能容许别人低看自己?尤其骄傲如斯的太子!

  虽然任重道远,凌溯还是决定试一试。于是接过一支箭,替她搭在弓上,仔细纠正她的动作,“箭首往下一寸……气要稳,心要静,身端体直,用力平和……”

  众人看着太子殿下将太子妃娘子半圈进怀里,啊,太子妃娘子虽然生得高挑,但在殿下面前,颇有小鸟依人之感。

  在场的各位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行辕的筹建,不就是为了这个吗。婚前培养感情,让太子妃娘子的柔情,感化铁血铮铮的太子殿下……

  “咄”,一箭又射出去,没有正中把心,勉强射中了箭靶边缘。

  太子殿下很不满意,“已经瞄准了,你抖什么?”

  居上说:“我没抖啊,只是临时调整了一下。”

  “那你调整之后,射中靶心了吗?”

  居上看看箭靶,“好像差那么一点点,再来两次一定能行。”

  那就接着试。凌溯重又来指点她,“你射箭有个毛病,箭镞抬得过高,箭镞高了,箭身便会飘,适当压下来一些,可以保证平稳。”

  “咄”,又是一箭中地。

  居上惭愧地觑觑他,凌溯面无表情,居然神奇地被激发出了不服输的精神,又从婢女手里接过一支箭,沉声道:“再来。”

  然后那箭矢纷飞,射中了灯笼,射进了草丛……当然也有那么一两箭破例射中靶子的,但辉煌不能持久,很快便又原形毕露。

  崩溃了,太子殿下觉得率领十万大军,都没有教她一个人累。他陀螺一样游走绕圈,眉眼简直可说狰狞。好不容易平静下来,重又上前扣她在怀里,一面勒令:“不要想入非非,一心只想射中靶心!”

  居上心道谁想入非非了,你虽然有点魅力,但还没到让我方寸大乱的地步。

  他握住了她拉弦的手,慢慢引导她:“平心……静气……”

  箭射出去了,还是差点意思,弄得凌溯开始怀疑弓箭本身,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

  接过来查看,他说:“我来试试。”

  只见他舒展身姿拉满弓,一箭命中靶心,这就说明不是弓箭不好,是人有问题。

  “你是长短手吗?”他仔细观察她,“还是眼睛不好?一只看不见?”

  他凑过来,被居上一把推开了,“你才长短手,你才瞎呢。学不会的徒弟,必定有一个授课三心二意的师父,你若是好好教我,我哪会接连脱靶,郎君,我看你的问题很大!”

  凌溯被她气得说不出话来,最后下了定论,“你不适合练箭,改练别的吧。”

  但准头行不行,与当下很多搏戏息息相关,她就是为了输得不那么难看,才立誓要学好它的。

  不服输,她重新摆开架势自己练习,连边上旁观的女史和内侍都有些佩服她的韧劲了。

  一箭不行再射一箭,越射越觉得气馁。足尖的那根线阻碍了她的发挥,她气得大步迈近,在距离两丈的地方站定重新搭弓,这下总可以了,然后欢喜地笑起来,回头还看了凌溯一眼。

  凌溯将视线调向了天际,无情地说:“不要告诉别人,你曾跟我学过。”

  简直和金吾卫师父一样的路数。

  居上说:“这个有点难,人人知道我与郎君有婚约,郎君又是骑射无双的英雄,放任如此不长进的我,实在说不过去。”

  最后那人终于还是屈服了,大声下令内侍,再添几盏灯来。

  两个人站在月下,从足间的距离开始,然后到摆臂的姿势,瞄准的主眼,从头到尾将她的恶习逐一纠正了一遍。再试一次,这次成功了,在场的众人欢呼起来,凌溯欣慰中又带着虚脱之感,庆幸只教她一个,要是再多来两个,只怕命都要没了。

  居上掌握了要领,再放箭就驾轻就熟了,也不忘对恩师表示感激,“这下可以告诉阿耶和阿兄他们,我师从太子殿下了。”

  凌溯摆了摆手,表示不足挂齿。再看天色,已经月上中天,便道:“来日方长,今日先歇下,等空闲了再勤加苦练吧。”

  他负着手,慢慢往寝楼去了,背影看上去疲惫又萧索。

  居上转头问药藤,“教人练箭,真有那么累吗?”

  药藤说:“可能教别人不累,教小娘子特别累。别说殿下得亲自指点,就连我们这些旁观的,心都很累。”

  居上讶然看众人,众人讪讪发笑,她不由泄气,看来一个笨学生,真能坑死师父。

  反正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她的箭术得到了提升,明日就算有搏戏,也不怕在众目睽睽下丢脸了。

  练得正起劲,又射完一个箭匣才罢手。回去洗漱后睡下,睡梦里都在回忆要诀,因为屡屡不能射中,还急出了满头大汗。

  第二日起身,行辕中已经忙碌起来,尚衣局为太子妃娘子准备好了赴宴的行头,不求扎眼,只求端庄稳妥。将到未时前后换上一件金埒的广袖罩衣,再配条赭罗高腰间色裙,松松挽上筠雾的画帛。傅过粉的脸颊上点好了花钿,贴上面靥……上下仔细打量一番,傅母们笑着夸赞太子妃娘子,真是无懈可击。

  居上抿唇笑了笑,梳妆打扮好后,人像上了重枷似的,压得她轻快不起来了,现在起一言一行都要力求庄重。

  药藤她们是不能跟随进宫的,长史点了两名掌事的女史,随侍她左右。

  中秋宴设在大明宫,与东内苑只有一墙之隔。马车到了太和门前停下,女史引领她穿过左银台门,再走一程,便是含凉殿。

  含凉殿建在太液池旁,前朝时候,居上跟着存意来过几次,记得殿前有个好大的露台,那时她拿脚步丈量过,东西足有一百零八步。如此一个上好的避暑之地,却因为司天监说与崇庆帝相冲,很长一段时间被弃用了,因此她能去的机会也不多,更没有在那里参加过中秋宴。

  从堤岸上望过去,雕梁画栋掩映在绿树繁花之后,别有一种恢弘又婀娜的气势。待到了台阶前,宫门上引荐的内侍早就通传进去了,皇后身边的长御在门前候着,见到居上,深深肃了下去。

  殿内已经来了好多命妇,大家围在一起闲话笑谈,正说得热闹时候,听见门上大声的呈禀:“辛娘子至。”

  众人立刻回头看,因门窗洞开着,有风从池上来,吹起了垂挂的帐幔,也吹起的贵妇们挽着的披帛。灯火高悬下,见一位盛装的丽人从门外迈进来,那一瞬衣袍飞舞,人像画壁上走下来的飞天一样,顿时引得人惊讶又叹服。

  秦国大长公主对皇后说:“从北地到长安,确实没见过这样美丽的女郎。”

  皇后听罢一笑,自然也很满意这位准儿媳。

  其实上次的烧尾宴上,她一眼便看见了她,但因她和前朝关系太深,便没有将她放进候选者中考虑。可惜是真的可惜,毕竟这样好的容色,若作配太子,婆母看着也赏心悦目。那时她还与身边长御感叹过,那么好的女郎不能进他家门,很是遗憾。

  不想后来形势有变,隔了两日她召见中书令家四娘子,也将太子传了过来。结果两下里一相看,太子显见地无话可说,作为母亲便知道他的心意了,到底是不曾看上。

  如今兜兜转转,还是将这朵花摘了下来,作为婆母,只要儿子喜欢就好。另外行辕中安排的傅母每常进宫来报,说太子妃娘子多聪慧、多伶俐,焚香煎茶了如指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听得愈发称意,见了人,当然更加欢喜。

  抬手招了招,“殊胜,到我这里来。”

  居上上前行礼,端端肃拜下去,“皇后殿下安康。”

  皇后说免礼,探手虚扶了她一把,顺势把人引到身边坐定,笑着说:“降旨令你们定亲,却不曾招你进宫来,是因为怕你乍然见我不自在。今日正逢中秋,宫中起宴,正好可以结识族中的长辈和姊妹。”说罢又怕她觉得孤单,和声道,“陛下在前朝设宴款待臣工,泽清也在那里作陪,等宴一完,就到含凉殿来与大家一同过中秋。”

  居上到这时才知道太子的小字,感慨真是一辈子离不开水,难怪误以为她落水,想也不想就一猛子扎下去了。

  敛神,忙道是,“儿承陛下与皇后殿下恩典,还未向殿下谢恩,今日才来拜见,请殿下恕罪。”

  皇后说无妨,“让你们在行辕多多相处,若彼此间和睦便爱屋及乌,见了我就不拘谨了。”一面又低声问她,“你与太子一切尚好吧?行辕中可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不要有顾虑,只管告诉我。”

  居上恭顺地说没有,“一切都很好,郎君待我很和气,行辕中的长史家令和傅母等也都很照应我,请皇后殿下放心。”

  皇后颔首,抬眼见一众族亲都看着她们,这才想起彼此引荐。于是这位是姑母,那位是姨母,仔细向她介绍了一遍。

  居上别的本事不好,就是会认人,但凡从她面前经过的,她都能牢牢记在心里。

  中秋的筵席么,还是要以内苑的家宴为主。前朝大宴早早结束后,一干在朝的皇亲又挪进了含凉殿,因都是一家人,凑在一起并没有太多男女的避忌。大家热闹地互打招呼,居上也向圣上见了礼,圣上虽是一代霸主,气势非凡,但待人的态度倒很和蔼,一如长辈垂询小辈,松散地说了几句家常话,便吩咐太子,“好生照应着。”

  凌溯道是,本想把她带在身边,可一回身,发现她已经去了皇后那里。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含着笑意旁观所有人,莫名对一切饶有兴趣。

  他迟疑片刻,忽然想起了什么,转头朝人群中望去,陆观楼、凌凗……今日他们都在。

  他终于明白过来,难怪她看上去如鱼得水,尤其那表情,真是格外令人起疑。

第38章 兔子不吃窝边草。

  居上那厢呢, 伴在皇后身边,听皇后慢慢说着太子幼时的趣事,说在北地时候上山下河, 胆子比谁都大。

  “后来年岁渐长, 入军中历练, 彼时常有吐蕃人扰攘, 他每每出征,当前锋、当司马、当将军,虽每次都凯旋, 但我也还是提心吊胆,要见他回来才能放心。”皇后说话的语调不急不躁,吐字的方式, 和凌溯很像,曼声说着, “男儿在军中, 到底很苦啊,他有雄心, 即便不出征的时候, 也愿意在校场上操练。如今和以前不一样了, 他须得安定下来, 须得有个家,我与陛下很为他的婚事操心, 他百样都好, 就是不会讨女郎欢心。殊胜, 他若是有惹你生气的地方, 你且担待他, 要是实在气不过, 便来告知我,我替你好好出气。”

  话虽这样说,居上还是知道分寸的,就算平时水火不容,也不能闹到长辈面前来,便乖巧地应答:“我初与太子殿下相识,看他是个很严厉的人,但相处日久,才发现他正直且热心。殿下请放心,我们在行辕很好,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受傅母指正,受郎君包涵,也学着如何与郎君和睦共处。只是人不知自己的短处,若我有欠缺,还请殿下明示,容我改正精进。”

  懂得说这番话的,便是真有欠缺,也可以忽略不计了。

  皇后笑着说:“傅母对你只有夸赞,从不曾说你有什么不足。你是名门出身,行止教养自然比人强,我只盼着你们处得好,明年开春顺顺利利成婚,就是完成我的心愿了。”

  复又说了几句温存的话,居上心里的大石头放下了,至少目前看来,日后婆媳相处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

  转头再看凌溯,他在宾客间游走,脸上带着得体的笑,极有耐心地周旋。居上不由啧啧,这人还有两幅面孔呢,面对她时经常冷眉冷眼,不知

  

  是有意拿腔拿调,还是怕太温和了,会让她喜欢上自己。

  嘁,她暗暗腹诽,复又散漫地调开了视线。

  人群中看见了陆观楼,那个曾让她少时钦慕的人,现在成了驸马,沛国公主就在不远处坐着,他与众人侃侃而谈,颇有春风得意的架势。

  再往远处看,看见了赵王世子,他似乎一直是个安静的人,与几位王侯站在一起说话,也只是仔细聆听,并不参与讨论。

  唉,错过的总是让人唏嘘,再相逢也只能相顾无言啊。

  大约察觉有目光跟随自己,凌凗抬起眼,朝她望过来。这时满堂宾客仿佛都面目模糊了,只有眼中那人是清晰的,闪亮夺目的。凌凗的神情微起了一点变化,但因知道场合不对,形势也不对了,唯有凝眸远望,微微颔首,算是向她致意了。

  居上心头惆怅,算不得难过,只是失之交臂后略觉遗憾。如果自己许的是赵王世子,那将来是怎样的日子呢,窗前对坐描娥眉,杨柳树下共徘徊吧,哪里像现在这样鸡飞狗跳,红眉毛绿眼睛!

  没有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即便不能如愿,心里留下一小块地方缅怀,还是可以的。

  正在她伤嗟的时候,发现一道凌厉的视线朝她射来,其精准犹如搭弓射箭。居上心头一蹦跶,果真看见含笑的凌溯,双眼炯炯如鹰隼般盯住了她。于是模糊的宾客一瞬间又面目清晰起来,如常的笑谈声也涌进耳中,皇后还在致力于撮合他们,体贴地说:“泽清正看你呢,你过去吧,让他带你多认识些亲朋。”

  居上应了,起身迈下脚踏,凌溯也朝她走来,锐利的眼神化作春水,动作轻柔地向她伸出手,外人看来真是相处融洽。

  因他个头高,要与她耳语必须偏身凑近她,居上以为他有什么正经话要说,甚至很配合地奉上了耳朵,结果他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小娘子不许再看他们了。”

  居上成心和他抬杠,“故意不看,不是显得很心虚吗?”

  凌溯唇角的弧度扭曲了下,“这里人多眼杂,可万万不要被人拿住把柄啊。”

  完全是为她着想,真是个体贴的好郎子!但她与那两位的内情只有他知道,哪个多管闲事的会胡乱拿把柄。

  居上勉强笑了笑,“多谢郎君提醒,我会留意的。”

  恰在这时,沛国公主朝他们走来,笑着说:“我与驸马大婚,是阿兄为我们主持的婚仪,还不曾有机会好生谢过阿兄。”说着招手唤来了陆观楼,一面对居上道,“大婚那日忙乱,未能好好与娘子结交,今日趁着中秋宴,先向娘子道喜。”

  这就很尴尬了,陆观楼人虽来了,但总显得有些不自在,公主这样说了,遂正色行了个礼。

  居上倒也坦荡,寻常口吻对公主道:“我阿兄与驸马是多年的好友,平时两家也有往来,得知了贵主与驸马的婚事,我很为二位欢喜。那日昏礼,贵主有障面,没能得见贵主真容,今日一见,二位果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双。”

  这话说得很体面,外人听来是没什么,但那句两家有往来,却让陆观楼汗颜不已。

  他抬眼望居上,有些话想与她说,但碍于目下局面,终究还是忍住了。其实这婚事,多少也带着些无奈,陆氏原本在弘农也算数一数二的望族,但因家主亡故,逐渐式微,自己少年及第后是全家人的希望,振兴陆家的重任,就落在他一个人肩上。

  原本迎娶士族千金,无论如何是个好出路,但今夕不同往日,大历开国之后,门阀的势力进一步被削弱,科举面向寒门,再也不是大半朝堂同气连枝的局面了。

  皇权一统,公主便是无可比肩的,为了重新撑起门庭,个人的婚姻便不重要了。

  但对于殊胜,他确实问心有愧,回弘农侍疾的时候,他曾同母亲透露,欲向挚友的妹妹提亲,母亲也是答应的。但回到长安述职,情况便有了改变,圣上提起了沛国公主,很让他感到两难。但也只是一瞬,人的功利心占了上风,他想都没想便说自己尚未婚配,虽然属实,但辜负了另一位好姑娘,他心里明白。

  要去解释吗?他想过千万遍,但又觉得羞愧,迟迟不敢实行,于是一拖再拖就到了今日。本以为不相见,这件事含糊过去就算了,谁知她居然与太子联了姻,这下避无可避,见面难以避免。她望向自己的时候那么自若,反观自己却像个丑角一样,在她心里,不知怎样唾弃他的所作所为吧!

  沛国公主与居上聊得很热闹,那句“成了一家人”,换来居上豁然的笑,点头附和:“贵主说得是。”

  女孩子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公主说最近得了上好的茶,邀请居上有空一定上公主府来坐坐,居上应了,回首看凌溯,“等哪一日殿下休沐,我们一同去府上拜访。”

  这算给足了凌溯面子,尤其在陆观楼面前,各得其所也好让他心安嘛。

  凌溯并不愿意让公主察觉内情,对陆观楼道:“女郎们说话,咱们上别处坐坐。”说着比手向开阔处引领,缓步踱开了。

  男人可商讨的,无非是职上一些见闻,还有朝中正在实行的改革。陆观楼是个才思敏捷的人,很多观点极有见地,凌溯对他的学识很欣赏,也充分证明居上的眼光不错,至少不是少女怀春的胡乱动情,那个人,确实是值得仰慕的人。

  他们这里正说得热闹,忽然听见谒者尖细的嗓门响起来,说吉时已到,恭请皇后殿下主持拜月。

  于是一干女眷在皇后的引领下走出大殿,移到了露台上。内侍省早就摆好了香案和香烛贡品,众人齐齐向巨大的圆月叩拜,各色鲜焕的华服逶迤在地,独有一种属于女性的盛大与宏丽。

  男人是不需拜月的,他们三三两两避让一旁,凌溯见凌凗就在不远处,便有意上前与他攀谈,问阿婶近来可好,今日怎么又不曾见到她。

  凌凗眉间有隐隐的郁色,“阿娘近来欠安,往年小毛病不断,今年愈发严重了,想是长安与北地不同,不知是不是地势的缘故。”

  凌溯听后也有些担忧,“命太医令会诊吧,看看到底是什么缘故。”

  凌凗点了点头,“连巫医都看了,稍稍有了些起色,但精神还是不好,所以今日的中秋宴也不能参加。”顿了顿又一笑,“阿娘还挂念着殿下呢,说殿下若是来家里,要命人做北地的糟鱼款待殿下。”

  说起糟鱼,凌溯早年最爱吃,那时每次归家再返回军中,总要带上几包打打牙祭。阿婶的心意必是要领的,便道好,“等我这两日抽出空来,一定去府上探望阿婶。”

  凌凗应了,目光悠悠看向露台上拜月的人,笑道:“殿下与辛大娘子联姻,于朝局来看是件好事。朝中新贵与旧臣,似乎已不像之前那样剑拔弩张,想必右相从中调停,朝堂上变得一团和气了。”

  凌溯没有立时回话,略沉默了下才道:“我与辛大娘子定亲,可辜负了阿兄?”

  凌凗怔了下,没想到他会这样直接,倒弄得有些彷徨起来,“殿下何出此言?”

  凌溯笑了笑,“其实我看得出来,阿兄对她也有意,只是因为我横刀夺爱,抢了阿兄的姻缘,不知阿兄是不是怨我?”

  这话让凌凗惶恐,忖了忖道:“那日的家宴,可是让殿下误会了?我也不讳言,初见大娘子,她的风采确实令我心折,但一面之缘,哪里谈得上怨恨殿下。殿下虽迟来,但与她缘分更深,其中经过我都知道了。宫中下旨,是撮合有情人,我不过是旁观者,殿下千万不要误会,也不必因此介怀。”

  凌溯听他这样说,也算解开了心结,毕竟他们兄弟往日感情不错,这大历江山也是共同杀伐出来的,不想因为一门亲事,弄得彼此不愉快。当然他也明白,终究是地位悬殊,凌凗谦让了,若是真正来争一争,自己未必是他的对手。

  不过如今亲事都定下了,人也进了行辕,已成事实,没有什么可争辩。但有时又觉得可笑,当初何加焉说过,让他迎娶辛家大娘子巩固新旧两派,他还曾不屑,觉得自己大可不必因此赔进婚姻。但到现在,又很乐见朝堂上政见相合,看来人的认知是会随事实转移的,如果用联姻就能平衡两派,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闲谈,那厢拜月也结束了,露台上的女眷们纷纷返回殿内,凌溯若无其事走开了,免得居上来寻他,再和凌凗照面。

  接下来大宴便开始了,各色的蟹与时令的菜色瓜果堆满食案,圣上举杯相邀,大家一同庆祝佳节。待放下盏,梨园的内人上台献艺,歌舞还有角抵戏等层出不穷,气氛大大热闹起来。

  其实赴宴,重要的不在吃,在互通有无,巩固感情。

  盛宴进行得差不多时,大家都自由行动起来,居上也可走动走动了。这半日一直端着,人很乏累,好在含凉殿大得很,找个不起眼的角落站一会儿,人能松快些。

  刚站定,就听见帷幔那边传来隐约的说话声,切切议论着:“听闻太子是被迫与辛家女结亲的,外面传得沸沸扬扬,阿姐没有听说么?”

  啊,有人在挖秘辛,居上也很好奇,悄悄撩开帷幔的一角望过去,原来是鲁国长公主和几位凌氏族亲,其中还有陈国夫人。

  鲁国长公主显然很讶异,“为何被迫呀?”其实细想也说得通,毕竟辛家女险些嫁给前朝太子,如今又许了当朝太子,可见其中必有原委。

  齐安郡主掩住了口,悄声道:“听说辛家大娘子几次三番去率府纠缠太子殿下,殿下不堪其扰,又顾忌她是右相千金,不得不应付。时候长了,名声不好听,最后不得不向陛下陈情赐婚,这才下定的。”

  大家愕然,“还有这说法?”

  齐安郡主高深地点点头。不过也不想给自己惹麻烦,又圆融地追加了一句,“我也是从别处听来的,不知是否属实,大家听过则罢,千万别当真。”

  居上有些气恼,心道做什么不当真呢,不当真就不用咬耳朵宣扬了。

  若说这帮人里,还是陈国夫人最拎得清,她笑道:“这等闲话,能有几分是真的。辛家女出身四大家,不是小门小户攀附权贵的女郎,就算不嫁太子,也自有上好的姻缘。再说太子殿下何等骁勇多谋,哦,被个女郎纠缠两回,连太子妃之位都送出去了。”边说边摇头,“编造这些闲话的人,我看是半点没长脑子,但凡仔细揣摩,就知道经不起推敲。”

  这话却让齐安郡主大感不悦,上了点年纪的人,就剩这点爱好了,不管真假,与大家分享分享,编造者没长脑子,那传播者又成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