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吗?”
“……其实还是有伤害的。广陵王妃受此惊吓,小产了,是个男婴。那本该是当今圣上的第一个皇子啊。唉!”
没想到金仙观中竟还藏着如此惊人的往事。裴玄静再次体会到了帝王家的可怕负荷。一切家事都是国事,一切个人的恩怨情仇都可能影响到天下兴亡。
她仿佛又看到了皇帝要将所有人活埋时的目光。裴玄静一直认为,他的目光充满了凶残。现在却突然想到,其中会不会还包含了隐痛?谁知道呢?没人能够真正地了解他,因为天下只有他一人,是完全彻底地属于这个帝国的。
郭鏦说:“金仙观一案至今疑云重重。首先,论莽热关押在太极宫三清殿下地牢是绝对的机密,吐蕃人如何能够得知?其次,宫中的三清殿和宫外的金仙观之间有地道相连通,更是绝密中的绝密,又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这两个疑点的确太重大了。裴玄静追问:“后来都查清楚了吗?”
“论莽热一逃,德宗皇帝震惊,还是先皇抢着把案子揽下,力辩当务之急是追回论莽热。其他问题,可以待解决了论莽热之后再做处理。先皇派出了一名东宫死士,此人不辱使命,一路追杀到唐吐边境,终于在那里赶上了论莽热,将其射杀后,悬头颅于边城的旗杆之上,总算没有让论莽热逃回吐蕃。论莽替是论莽热的兄弟,从吐蕃赶到边境上接应兄长,反而被大唐守军逮住,送回长安,接替他的哥哥成为大唐的人质。”说到这里,郭鏦方才露出晦涩的笑容,“有了论莽替在大唐为人质,吐蕃这十几年来始终不敢轻举妄动,终究维持住了唐吐边境上的安宁啊。”
裴玄静听得惊心动魄:“真是多亏了那位东宫死士,他叫什么名字?”
“……他已经去世多年了。”
裴玄静意识到,是自己唐突了。东宫死士的身份,注定了此人只能是一位无名英雄。
她换了一个问题:“那么之前提到的两个疑点呢?后来找到答案了吗?”
郭鏦摇了摇头。
“抓住论莽替之后,先皇命人在金仙观通往三清殿的地道中修筑了一道铁门,彻底封死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论莽替仍被关押在三清殿下的地牢里,为了以防万一,还加设了一个铁笼。从那时起到现在,整整十六年,论莽替就一直待在那个铁笼子里。金仙观也被封闭了,直到几年前,圣上命裴炼师入观修道时才头一次打开。”
来龙去脉,渐次清晰。裴玄静却没有拨云见雾的畅快感。这些谜底,一个比一个沉重,以至于她开始觉得,假如每揭开一个真相,就如同撕开一块血淋淋的皮肉,那么有些真相是否永远不去面对,反而更好呢?
在金仙观和三清殿的秘密中,仍有许多不清不楚,尤其是郭鏦提到的两点:贞元十六年时,吐蕃人是如何得知论莽热关押在三清殿地牢的;又是如何发现从金仙观到三清殿的地下通道?从郭鏦的叙述来判断,这两个秘密只掌握在朝廷最上层的几个人手中,所以秘密泄露的途径一定骇人听闻。
也许正因此,先皇才采用了封闭金仙观,并筑铁门的方式。他封堵的究竟是什么?
郭鏦打断了裴玄静的沉思:“裴炼师,今天本官特意恳求了圣上,请他允许我向炼师谈起这些往事。只因我看到李弥今天的样子,心中着实不忍。你们原本与这些皇家隐秘毫无瓜葛,却被硬生生地牵扯进来,还因此遭受到了许多不公。本官觉得,应该给你们一个交代。唉!怎奈我只能说到这里,我所知道的也只有这些。”说着,向裴玄静深深一揖。
“郭大人不必如此!”纵然心中仍有许多不平和怀疑,裴玄静还是被打动了。她看得出来,郭鏦的歉意是真诚的。她更看得出来,郭鏦真诚地盼望随着论莽替的死,金仙观和三清殿底下连通皇宫内外的地道,以及所有相关的秘密,都能够一起死去。
也许他是对的。这些秘密除了带来更多的伤害,并不能带来其他。
只有一点出乎裴玄静的意料,带自己来看三清殿并非皇帝的命令,而纯粹是京兆尹大人的一番好意。
马车停了下来。有人在车外唤道:“郭大人,三清殿到了。”
2
眼前是一大块空地,寸草不生。空地的中央竖立着一座圆形的汉白玉祭台,和大明宫中三清殿的祭天台规式完全相同,只略微小了些,也没有那些五光十色的琉璃和鎏金装饰。数名禁军肃立前方。他们的头顶上,朔风鼓动旌旗猎猎,是周遭唯一的声响。
毫无疑问,这里就是吐蕃奸细和大唐禁军殊死搏杀的现场了。可是——三清殿呢?三清殿在哪里?
裴玄静问郭鏦:“郭大人,为何只见祭台,三清殿在何处?”
“就是这儿。”郭鏦平淡地回答,“大历五年时,三清殿遭到雷击,付之一炬了。当时,代宗皇帝所封的国师罗义堂正在三清殿中修炼,也与三清殿一起化为了灰烬。”
罗义堂?裴玄静记得这个名字。在追踪玉龙子时,韩湘曾提到玄宗皇帝拜真人罗公远为师修道,罗公远有一位再传弟子就叫罗义堂。后来,罗义堂又收了冯惟良为徒。裴玄静和韩湘曾经推测,玄宗皇帝所持有的玉龙子,正是循着这条线索流传到天台山去的。但是,罗义堂怎么在大历五年就死于天火了?
她问:“罗国师就此葬身火海了吗?”
郭鏦回答:“据说着火时罗义堂完全有时间逃离,却留在了大火中。火灭之后,在三清殿的废墟中并没有发现他的残骸,所以有传言说,罗义堂是火解成仙了。”
那就对了。裴玄静心想,冯惟良所拜的师父应是成仙后的罗义堂。她又问:“祭天台没有受到大火波及?”
“没有。三清殿烧光了,祭天台却毫发无损。”
也就是说,从大历五年起,所谓的太极宫中三清殿,就只剩下眼前这一座光秃秃的祭天台了。裴玄静望着它,感觉十分怪异。
“地牢的出口就在祭天台里面。炼师你看——”郭鏦用手一指。
裴玄静望过去,祭天台周围的砖地上还能看到斑斑血迹:“我可以下去看看吗?”
郭鏦为难:“此处周边均为禁地。我们只能驾车经过,不可擅停。”
“好吧。”裴玄静不再坚持了。
马车在祭天台前徐徐绕了一个圈,便掉头驶离了。匆匆一瞥,裴玄静只觉此地异常的阴冷荒芜。白茫茫的一大片,唯有寒风阵阵,贴着地面刮过去,却连一粒尘土都未拂起。即使在最荒凉的野外,至少也有枯草灰尘,而这里除了一座光秃秃的祭台之外,再无其他。
裴玄静一直想当然地以为,太极宫西隅向北是皇家大仓,向南是掖庭宫,故而此地应处于重重宫阙的包围之中。真当置身其中时,方知自己的想象太有限了。实际上,此处就是两堵高墙相夹的一条狭长地带,本身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监牢。
这里真是她此生所见过的,最令人绝望的地方。
裴玄静问:“祭台,还有下面的地窟,今后会怎么处理?”
“方才圣上与我大致商议了一下,打算用砂浆和泥灌下去。金仙观那边也同样处理,把地道彻底灌满封死,以绝后患。”
裴玄静点了点头。既然再没有囚犯需要关押在地牢中,那么将地道彻底毁掉,的确是一劳永逸的最佳选择了。但愿那些扑朔迷离的往事也能从此湮灭,再不要给后人带来新的磨难了。
她也愿将过去种种抛诸脑后,还是乘着这难得的机会,看一看太极宫吧。
掀起车帘,眼前茂林葱葱,成排的松柏在寒冬中依旧苍翠。离开祭天台没走多远,景象就焕然一新了。大明宫宏伟壮丽,细微处仍然有着恢弘的气魄,而眼前的这片林木,肃穆却又含蓄,彰显着朴实无华的庄重。
原来这才是长安城中最古老的宫殿——太极宫的真容。
马车正从一排简朴的房舍前经过,檐柱梁墙均未涂彩漆,因岁月风霜而显得色泽沉暗。裴玄静在大明宫中从未见过不设彩的房舍,惊奇地问:“这些房子是……”
郭鏦探出头去看了看:“哦,那些是原来三清殿的偏殿,给下等宫奴居住的。”
“没有一起被烧毁吗?”
“听说大历五年的那场大火,风是朝西面吹的,所以只把三清殿的正殿给烧光了。偏殿在东,未受牵连,不过也让烟给熏黑了一层。”郭鏦向帘外示意,“多亏吹的是东风啊,要不然很可能把它也烧着了,那可就糟了。”
“它?”
裴玄静顺着郭鏦的目光望去,却见前方的那一片松柏林,愈显苍郁清雅,一座小楼隐隐藏身于林中。寒烟笼翠,小楼朦胧的身姿里似乎有着某种难言的熟悉之感……
“凌烟阁!”她叫出声来。
郭鏦微笑道:“是的,凌烟阁就建在三清殿的东侧。当年的那场大火幸亏没有波及到它,否则后果才真是不堪设想呢。”
裴玄静目不转睛地盯着凌烟阁,心潮起伏,难以自已。
她忍不住恳求道:“郭大人,我可以过去看看吗?”
“这……裴炼师啊,非是我为难于你,这凌烟阁平常是进不去的。只有在节庆或祭奠的特殊日子,由圣上带领着方可入内。所以……”
“我不进去,就在外面站一会儿,可以吗?郭大人!”
郭鏦无奈地点了点头。他本性忠厚,又觉得欠了裴玄静的情,实在没办法拒绝她。
马车就停在松柏林前。裴玄静下了车,缓步向凌烟阁走去。她走得很慢,鞋底踏在林间杂草小道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小径两侧的石灯笼已被百年风雨雕琢得十分光滑,内部长满青苔。周围尽是参天古木,每棵苍松的树身都比一人环抱还要粗——树犹如此,须知它们都与大唐同龄。
凌烟阁伫立在松柏环绕的林荫尽头,周围沙土铺地。朴实无华的三层小楼,即使裴玄静已经数度看过它的模型,仍然被其洗尽奢华的真实模样所震撼。
大明宫中随便一座楼阁,都比它富丽百倍。但就是这座小楼,凝聚着大唐两百年来的忠魂,奠定了整个帝国的根基。也许正因为功勋太伟大,业绩太辉煌,只有回归本质才能配得上它。
裴玄静在凌烟阁前站定。被两百年的沧桑包围着,她感到内心一片空灵,难得的平静。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长吉,长吉。”她在心中默默呼唤这个名字,“你可知一切均由你而起……”
“裴炼师!”
裴玄静惊讶地望着那个刚从凌烟阁中闪身而出的女子——宋若昭。
“真想不到在此巧遇。久违了,裴炼师。”宋若昭笑意盈盈地来到她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