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玉珠道:“我觉得苏娘内心深处是不相信的,但人人都说你杀了人,理智又迫使她相信。杨大哥,我知道你杀死蒋鸣军,也只是为了要跟苏娘在一起,她对你的心意,其实并没有因她哥哥的死而改变。要不然你和苏娘一起逃走吧。我一会儿帮你拖住朱骥和他手下校尉,你直接去我家里接上苏娘逃走。”

杨埙苦笑了一下,道:“就算苏台肯跟我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们能逃到哪里去?再说了,我也不希望苏台受我牵累。”

一进来吴珊瑚闺房,便闻见一股药草气,混杂着浓烈的脓血味。朱骥不由得惊悔交加,忙奔到床榻边,道:“珊瑚,我来晚了!实在抱歉,我昨晚……”

忽见那躺着的人并不是吴珊瑚,而是一名男子,虽则形容憔悴,却分明是吴珊瑚的兄长吴瑾。

朱骥一时愣住,结结巴巴地问道:“吴大哥,你……你还活着吗?”

吴珊瑚在背后接口道:“是我哥哥指名要见你。昨晚我的生日寿宴,只是个幌子,偏偏骥哥哥还没来。”

朱骥道:“抱歉了,我昨晚临出门时……”

吴珊瑚道:“骥哥哥不必解释了,你内兄于康于公子昨晚已经将缘由解释清楚了,还代你致歉。”

朱骥很是惊讶,问道:“我内兄于康亲自来了?”吴珊瑚道:“是啊,他说要替骥哥哥赔礼,非得亲自来不可。”

她自与朱骥闹别扭后,一直称呼他官职,显得极为冷淡生疏,忽然又改回了小时候的称呼,显然是已经释怀了。

朱骥惊诧异常,只是一时不及多问,问道:“吴大哥怎么了?”

吴珊瑚道:“他是从瓦剌军中逃回来的,受了重伤,一进门就晕倒,说什么有内奸,不能张扬,只指名要见你。”

朱骥道:“你为何不早点明说?”吴珊瑚道:“哥哥不让明说,说京城有许多瓦剌人的奸细,有的官职还不小。”

朱骥愕然道:“什么瓦剌人的奸细?”

吴珊瑚道:“好像是说朝中有人跟瓦剌勾结,阴谋造反,双方约定成功后平分江山,跟当年南宋、金国南北分治一样。”见兄长睁开眼睛,清醒过来,便道:“骥哥哥还是直接问我哥好了,我在中间传话,也传不清楚。”随即走到门边,问道:“听说杨匠官杀了蒋鸣军,是真的吗?”

杨埙哈哈笑道:“真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吴珊瑚道:“那不叫恶事。我以前就听哥哥提过,蒋鸣军为了自己的富贵前程,要将妹妹嫁给上司做填房。现下他上司死了,又要拿妹妹去换药。虽说杀人不对,但我心底里还是支持杨匠官的。”往后看了一眼,见朱骥正与兄长专心说话,便压低声音道:“不然这样,我和玉珠掩护杨匠官逃走,你到隔壁找到苏娘,一道远走高飞吧。”

蒯玉珠道:“我早提过这建议啦,他不愿意。”

吴珊瑚奇道:“这是为什么?”杨埙道:“二位娘子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我……”

朱骥忽招手叫道:“杨匠官,你过来。”

杨埙便双手一摊,假意苦笑道:“就算我想逃,朱指挥看得这么紧,我也没机会。”走过去招呼道:“吴将军,你可还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吴瑾很是虚弱,只勉力道:“多谢。”又道:“杨匠官,你聪明绝顶,料事如神,我早已领教。还望你助朱老弟一臂之力,找出内奸,揭破敌人阴谋……”

他在逃跑时受了箭伤,又一路颠沛流离,伤口已感染化脓,伤势严重,已是奄奄一息,每日大多时间都处于昏迷中。适才有所感应,苏醒过来,将事情经过告知朱骥后,已耗尽了全身气力,再对杨埙一番嘱咐,话未说完,便晕了过去。

朱骥忙叫道:“珊瑚,快,快叫大夫。”

吴珊瑚走了过来,道:“大夫早看过了,说是伤太重,没有法子医治,能否活下去,全靠哥哥造化。”

自从办完伯父、父亲、兄长丧事后,她已经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再徒然流泪。兄长的意外回归,于她是个惊喜,虽则极可能会再度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总还是感激上苍的怜悯,给了一线生机,是以能平静对待。她上前帮兄长拉好被子,又问道:“我哥将事情对骥哥哥讲清楚了吗?”

朱骥点了点头。吴珊瑚道:“那就好,骥哥哥,你去办正事吧。我哥拼死逃回来,就是要将这些话带给你,你一定要完成他的心愿。”

朱骥道:“放心,我一定会找出内奸,查明真相。”又借了蒯玉珠的马车,好让杨埙乘坐。

杨埙道:“朱指挥,我想到隔壁蒯家看下苏台。”

朱骥虽然着急赶去东厂,但想到杨埙与蒋苏台倾心相恋,人到门前,却不让他进去见爱人一面,未免太不近人情,便道:“那好,我陪你去。”

二人来到绣楼前,朱骥等在门口,让杨埙自己进去。蒋苏台正倚坐在窗下制扇,听到脚步声,只以为是蒯玉珠回来,头也不抬地问道:“珠娘不是说今晚要陪珊瑚的吗?”

杨埙轻声道:“是我。”

蒋苏台“啊”了一声,丢掉扇子站起来,颤声问道:“你……你是逃出来的吗?”

杨埙道:“不是,我随朱指挥出来办事,来看看你,说上几句话,我就得跟他走。”

蒋苏台瞬间便已泪流满面,有满腹的话语想对爱人说,可偏偏什么都说不出来。杨埙柔声道:“好了,不要哭了,都怪我不好。”

蒋苏台摇了摇头,走到门前,叫道:“是朱指挥在那里吗?请进来,我有重要的话对你说。”

朱骥不明所以,仍然走了过来,见蒋苏台瘦得厉害,便劝道:“人死不能复生,还望娘子节哀顺变。”

蒋苏台急切地道:“朱指挥,我知道杀死我哥哥的真凶是谁。”

朱骥和杨埙均吃了一惊,异口同声地问道:“你知道?”

蒋苏台点了点头,道:“但我只能说给朱指挥一个人听。”

朱骥闻言便走得近些,问道:“到底是谁?”蒋苏台道:“是……”顺手抄起一旁花架上的铜瓶,狠狠砸在朱骥额头。朱骥哼了一声,晃了两下,便软倒在地。

杨埙愕然无比,问道:“苏台你这是做什么?”奔过来扶起朱骥,叫道:“朱指挥!朱指挥!”

蒋苏台催道:“杨大哥,你快些逃走吧。”杨埙惊道:“什么?你打晕朱骥,就是为了让我逃走?”

蒋苏台哭道:“你杀了人。我哥哥毕竟是神机营将校,朝廷不会放过你的,一定会让你偿命。你还是快些走吧。”

杨埙遂起身问道:“如果我逃走,你肯跟我走吗?”

蒋苏台已是泣不成声,道:“我……我不能……”

杨埙问道:“为什么不能?”忽有所警觉,摸了摸脸上的刀伤,问道:“莫非是因为我毁了容,实在太丑了?”

蒋苏台哭道:“不……不管杨大哥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不会嫌弃你。可你……你杀了我哥哥……我怎能再跟你在一起?”

杨埙闻言,神情登时黯然下来。

大门外校尉久候不至,进来查看究竟,见楼中起了变故,立即上前将杨埙、蒋苏台擒拿住。

一名校尉上前叫道:“朱指挥!朱指挥!”

朱骥只是暂时晕厥,很快便清醒过来。他自己爬了起来,抚了两下额头,道:“没事……我没事……放开他们两个。”看了蒋苏台一眼,摇了摇头,命人带杨埙出去。

蒋苏台哭得软倒在地,杨埙虽然心痛无比,却无可奈何。

朱骥也不骑马,与杨埙一道坐在马车中,方便商议事情。他见杨埙闷闷不乐,很是好奇,道:“为了让杨匠官逃走,蒋苏台不惜打晕我,这还不足以说明她对你的情分吗?你该高兴才是啊。”

杨埙叹道:“可她不肯跟我走,认定是我杀了她哥哥。”朱骥道:“那么多证据、证人指向杨匠官,蒋苏台怀疑你也是正常的呀。”

杨埙道:“可朱指挥你从一开始就相信我没有杀人。”

朱骥道:“那是因为我听了杨匠官的解释,而蒋苏台没有听到你叙述的经过。如果她听了,一定会选择相信你。”

杨埙狐疑问道:“真是这样吗?”朱骥道:“两个相爱的人,一定不要相互猜忌,心存芥蒂,事情说开,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杨埙呆了一呆,细细思量了一回,才道:“有道理。朱指挥,你这人倒真是个难得的朋友,承教了。”

朱骥道:“这是我过世的岳母教给我的。她是个明理又睿智的妇人,可惜我娶璚英仅一年,她老人家便过世了。”

杨埙道:“听说于夫人在世时,于少保跟她很是恩爱,可谓互敬互爱,相敬如宾。”

朱骥道:“我岳母在世时,岳父别无侍妾。岳母过世后,岳父立誓终身不复娶。”

杨埙很是感慨,道:“当今达官贵人哪个不是三妻四妾,于少保可真是难得的奇男子。”

朱骥叹了口气,道:“我们还是说正事吧。”

杨埙道:“是吴瑾带回来的消息吗?”

朱骥点点头,大致说了事情原委。原来吴瑾早在土木堡之变前便因断后拒战失利做了瓦剌军的俘虏。瓦剌人知道他是蒙古族人,倒也没有太为难他。

吴瑾亲眼见到伯父和父亲惨死,痛不欲生,起初也想一死了之,然不几天即听说英宗皇帝也做了俘虏,起初全然不能相信,后来得到确切消息后,又伤心又难过,遂决意先忍辱偷生,设法营救皇帝。但英宗皇帝一直被囚禁在也先弟弟伯颜帖木儿的军营,他则被押在也先的军营,虽也曾远远见过英宗皇帝被带到也先大营,但瓦剌军防范极严,始终没有机会靠近。

吴瑾既是蒙古族人,会说流利的蒙古语,瓦剌军对他的防范当然要松懈得多。他被分配做喂马之类的杂役,除了不得出营外,倒也能随意走动。

这一日,吴瑾见到英宗皇帝朱祁镇被带进也先的大营,片刻后即奔跑出帐,找了个角落痛哭起来。吴瑾不明所以,忙上前问安抚慰,又告道:“陛下,目下你身边无人看管,是逃走的大好良机。陛下设法赶去东边营门,我去盗两匹马,在那里与陛下会合。”

看到吴瑾后,朱祁镇反而不顾皇帝尊严,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得更加厉害。

这时候,也先等人跟出帐来。吴瑾才知道明廷在重臣于谦等人主持下,已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朱祁镇已被遥尊为太上皇,成了大明朝多余的人。也难怪他会如此心灰意冷、痛哭流涕了。

吴瑾当时也是惊异得骇住,以为也先会就此杀了不再是奇货可居的太上皇朱祁镇。然也先显然不是有勇无谋之辈,居然带着朱祁镇大举攻明,一路势如破竹,竟逼至京师北京城下。只是此时吴瑾已被押送回蒙古本部,竟无缘得见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瓦剌兵败北京后,也先在蒙古诸部中的威信大大下降。蒙古可汗脱脱不花亦蠢蠢欲动,意图夺回实权。也先对此心知肚明,急需一场大功劳来威服众人。他甚至还主动请教过吴瑾,只不过为吴瑾婉言拒绝。

隔了不久,吴瑾见到曾随侍英宗皇帝的太监喜宁匆匆走进也先大帐。他早知喜宁投降了瓦剌,怀疑对方有什么阴谋,便假意为也先爱马添加马料,慢慢靠近大帐。忽见瓦剌军士又引着一人进了大帐,那人虽然头戴笠帽,遮住了脸庞,却分明是一身明人的打扮,穿的既是平民衣衫,当然不可能是大明使者。吴瑾遂附到帐布上偷听,虽然不是特别清晰,倒也听了个大概——

那明人打扮的人是某位朱公子派来的使者,朱公子正在北京密谋夺取皇位,想请瓦剌出兵配合,如此里应外合,共夺大明江山。

起初也先对使者不大恭敬,称朱家是真龙天子,天命所归。使者这才说明他家主人亦是姓朱,且是太祖皇帝嫡长玄孙,即建文帝朱允炆之孙,远比明英宗朱祁镇、明景帝朱祁钰更有资格继承皇位。也先不懂明朝历史。太监喜宁大致讲了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遂按礼法将皇位传给朱标长子朱允炆,即建文皇帝。但明太祖第四子朱棣窥测皇位,妄称自己也是马皇后所生嫡子[1],发动靖难之役,以武力从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其实朱棣只是庶子,根本没有继位资格。而当今大明皇帝朱祁钰生母更是明宣宗亲叔汉王朱高煦的侍妾,出身低贱,太上皇朱祁镇亦并非太后孙莼之子,而是地位卑微的宫人所生。当年喜宁亲兄长随内使喜安即因不小心露了口风,而被孙莼以诽谤罪名处死。

也先听过喜宁的一番解释后,才知大明所谓的真命天子也是靠刀枪夺来的,而派来使者的朱公子在中原传统礼制上远比朱祁镇、朱祁钰更有资格做皇帝,大为高兴,当即同意与朱公子结盟。朱公子使者称已经在朝中笼络了许多文武大臣作为内应,边关亦有重将愿意为他所用。喜宁则告知他在宫中要害部门尚有不少亲信,可以为朱公子所用。

吴瑾在帐外听到后,大为焦急,但不及细听起兵时间和计划,便发现巡逻卫士走了过来,只得走开。

当夜,吴瑾设法逃出也先营地,赶去伯颜帖木儿营地,假扮是也先派来的使者,竟顺利见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吴瑾将偷听到的计划告诉了朱祁镇,甚至连喜宁称皇帝不是孙太后之子一事也未隐瞒,又预备带同朱祁镇一起逃走。朱祁镇尚未从被退位为太上皇的巨大失落中走出来,只一言不发。

还是皇帝身边的锦衣卫校尉袁斌道:“瓦剌人看管皇上甚严,一起逃走极难。就算能逃出营地,瓦剌发现后亦会派重兵追赶。不如吴将军独自逃走,将也先和朱公子联盟的阴谋禀报朝廷,让他们及时提防。”

吴瑾见朱祁镇也无异议,只得同意。拜别前,朱祁镇只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话,道:“一定要杀掉喜宁。”又命袁斌送给吴瑾一些财物,均是瓦剌人进献的,让他当作路上盘缠。

吴瑾顺利出营,然走不多远即被巡逻队发现,一路追赶。他中了两箭,但策马狂奔之下,竟由此甩脱了追兵。

吴氏祖孙三代均为大明戍边,吴瑾对九边防守状况极为熟悉。他在也先帐外听到朱公子使者称有诸多大臣与边关重将为佐助,虽不知真假,但为保险起见,仍未按照惯例去求助戍将,只装成普通百姓,由大同缺口入塞,独自赶往北京。

他重伤在身,一路颠簸,几度昏倒,全靠顽强的意志力支持,直到快进北京时,才雇到了一辆大车,驰进城中吴府时,人已昏迷了过去。

杨埙听完经过,当即笑道:“朱指挥不必如此忧心忡忡,那朱公子使者一定是夸大其词。”

吴瑾口中的“朱公子”,一定跟绑架并陷害杨埙的是同一个人。他既因那张印有玺印的皱纸找上杨埙,表明他其实就是聘请裱褙匠人潘舍伪造凝命宝的主谋,那么他也一定不是真的建文帝太子朱文奎的后人,因为朱文奎的后人无须伪造凝命宝。既然这个人只是个冒牌货,最近还在用“皇统回归建文帝”之类的谣言制造舆论,不惜引起官方瞩目,又怎么会已经得到了朝中文武大臣和边关重将的支持呢?

朱骥这才恍然大悟,道:“是了,朱公子果真取得那么多大臣支持的话,一定会暗中行事,好先发制人,出奇制胜,绝不会事先大肆声张。”

杨埙笑道:“只有实力不够的人,才会虚张声势。况且那使者不夸大其词,怎么能取得瓦剌太师也先的武力支持?”

朱骥道:“但喜宁原是宫中太监,且自幼进宫,时日不短,他称有亲信在朝中,怕是不假。”

杨埙笑道:“喜宁只是个太监,他在宫中得势时,奉承他的人自然多。但这些人均是墙头草之辈,瓦剌军强势时,也许有人为后路着想,勉强与喜宁通气。而现今瓦剌兵败退出塞外,也先在蒙古部落中威信大大下降,霸主地位亦岌岌可危,谁还会理睬一个叛徒呢?不必理会喜宁的那套朝中有亲信的说辞。”

朱骥因为事关重大,不敢擅断,先到兵部官署,将吴瑾之言禀报给兵部尚书于谦。于谦居然也是跟杨埙一样的看法,道:“朱公子使者和喜宁之语均不足为虑。而今京师人心尚未安定,不宜大张旗鼓地追捕叛贼,除非有真凭实据,不然不能随意捕人讯问,以免人心惶惶。”

朱骥应了一声,出来兵部,正好遇到巡城御史邢宥。

邢宥忙告道:“有人到兵马司认领了昨晚那具尸首。”

朱骥忙问道:“认尸的人是谁?”邢宥道:“是观音寺的僧人。说是有无名施主托付他们来认领尸首,好好安葬。”

朱骥闻言,与杨埙相视而笑。

邢宥奇道:“怎么,你们二位已经知道了?”

朱骥点了点头,道:“那朱公子老巢应该就在观音寺一带,我已经派了人手监视,但目下还需要证据。邢御史,我们分头行事,我和杨埙去趟东厂,你点齐一队人马,在东城兵马司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