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濬便与于康招呼了一声,自去追吴珊瑚。朱骥和杨埙自往麻绳胡同而来。
途中,朱骥问道:“杨匠官如何看待这张印有凝命宝图样的纸?”
杨埙道:“先不说这张纸。朱指挥如何看待那些流言,尤其是皇位该回归建文一系之说?”
朱骥道:“不过是无聊之人的闲言碎语罢了。”
杨埙道:“这张纸肯定跟那谣言有关。”
朱骥道:“杨匠官难道也相信那谣言?”
杨埙道:“当然不信。但所谓无风不起浪,肯定有人在其中煽风点火,有意散布此类谣言。”
明成祖朱棣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位后,以铁血残忍手段镇压建文旧臣,民间凡收藏诸臣书信著作者都要抄家处死,想以此手段来令建文君臣从世上销声匿迹。人们表面屈服于恐怖统治,但心中显然更怀念忠厚大度的建文帝,而方孝孺等建文遗臣的壮烈身死也令无数人感怀泪下。明仁宗、明宣宗之后,政治气氛大为宽松,建文帝等不再是什么隐晦的话题,民间因而有不少建文帝朱允炆行走西南的故事流传。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病重,紧急召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入宫,询问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没有办。杨士奇当面提出了三件事:其一,建文帝朱允炆虽死,但应当编修实录。其二,成祖皇帝曾下诏凡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这条禁令应当解除。第三件事还未来得及上奏,张后就已崩逝,当然也未来不及回应杨士奇的奏请[12]。杨士奇所言三件国家大事中,两件均与建文帝有关,足见早已不是什么忌讳。
土木堡之变后,人们惊骇于大明的软弱与不堪一击,再联系当年北宋灭国之祸,不免有所反思。有人列举了自明成祖朱棣即位以来的种种天灾异变及人事变迁,并将所有过错归咎于朱棣夺位及迁都。而自明成祖朱棣病逝,到明景帝朱祁钰即位,短短二十五年,竟换了五任皇帝,确实可惊可怖,因而皇统该回归建文一说应运而生。
但在杨埙看来,所有的流言都是马后炮,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上。说成祖皇帝朱棣不该夺位、不该迁都,如何如何,但朱棣早已是名闻世界的永乐大帝,北京亦是大明的首都,这些都是无可更改的事实。而所谓灾异变故,历朝历代比比皆是,只不过人言刻意附会,便成了耸人听闻的因果报应说。汉武帝、唐太宗是世所公认的英明睿智之主,然前者父子自相残杀、幼子成人即逝,大权落入霍光之手。后者亦是骨肉相残,终立软弱的李治为太子,直接导致了武则天谋朝篡位。如果有心人愿意附会,可以编出一大串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故事来。
杨埙又道:“我怀疑是有人故意在散布皇统将会回归建文一系,再弄出个建文帝的凝命宝玉玺来,愈发能从旁佐证了。”
朱骥很是不解,道:“这件事若是发生在之前,或许还有些意义。”话虽没有挑明,其实也是暗示之前关押在大狱中的老僧杨行祥即是建文帝朱允炆。又续道:“但目下建文帝已死,而且在官方公告中他早几年便死了,建庶人又被幽禁在凤阳高墙之内,皇统如何回到建文一系?”
杨埙问道:“建庶人还在凤阳吗?”朱骥道:“当然在,我刚刚派人查验过。而且建庶人被幽禁时才两岁,人在高墙内长大,只懂得最基本的吃饭穿衣,连话都不怎么会说,跟傻子无异,如何能当一国之君?”
杨埙道:“建文帝不是还有个长子吗?就是曾被立为太子的朱文奎。”朱骥一时呆住,道:“那个……”
杨埙道:“哎,别说建文帝太子已经死了啊,他爹都能从围成铁桶一样的南京逃生,儿子也极可能没死呢。”
朱骥迟疑道:“杨匠官是说……建文帝太子朱文奎还活着,而且手里握有凝命宝,是他有意在散布流言?”
杨埙笑道:“有这个可能啊。朱指挥,我发现你当上锦衣卫代长官后,想象力比以前好多了。是不是近朱者赤,也有我一份功劳呢?”
朱骥不理会对方的打趣,问道:“那流言又与杨行祥一案有什么关联呢?会不会是皇帝……哦,我是说前任皇帝、现在的太上皇听到了什么,所以才派人杀了杨行祥,以先行铲除隐患?”
杨埙笑道:“朱指挥终于肯认同我的推测了?老实说,太上皇是杨行祥一案主谋,仅仅是我的推测,不一定对。真相到底是什么,怕是要等见了胡尚书才能知道。”
正值寒冬季节,天气干燥寒冷。胡府内却是温暖如春,燃起了数盆炭火。礼部尚书胡濙正缩在坐榻上翻阅书卷,听说朱骥、杨埙到访,忙命引进来。
一见面,胡濙便埋怨道:“怎么现下才来?朱指挥当真成了贵人多忘事吗?”
朱骥道:“锦衣卫官署事务繁剧,实在抱歉……”
杨埙道:“胡尚书既然心急,就别客套了。”毫不客气地挤到火盆边坐下,随手抓了一块点心,塞入口中。
朱骥便问道:“胡尚书邀我二人前来,可是有什么要事?”
胡濙低声道:“二位可有听到皇统将要回归建文一系的流言?”
朱骥看了看杨埙,见对方正忙着大快朵颐,只好点了点头。
胡濙又问道:“二位怎么看?”
朱骥未及回答,杨埙已抢着答道:“不过是无聊之人的闲言碎语罢了。”原封不动地搬了朱骥的话。
胡濙道:“也许杨匠官说得对。但如果是有心之人呢?”
杨埙道:“胡尚书到底想暗示什么?不妨直说。”
胡濙便命人取来三副笔墨纸砚,命仆人尽数退出,亲自掩好门窗,这才往案前坐下,提笔写道:“纸笔交谈。”
杨埙很是意外,问道:“这是为什么?事无不可对人言,况且这里只有你我他三个人。”
胡濙不答,只写道:“因我承诺于人,决计不可对旁人说起。”还特意将“说”字圈住,以示强调。
杨埙、朱骥这才明白究竟,遂以笔墨与胡濙交谈。每写满一张纸,便随手丢到一旁火盆中烧掉。
原来当日胡濙的确被人绑票,他离开小吃铺时遭人挟持,带上了一辆马车。对方一开始便用黑布蒙住胡濙的双眼,并告诉这是为了胡氏好,自己毫无恶意,只想问几个问题,只要胡濙老实回答,并且保证不对人说起,问完便会放他回家。
胡濙只是礼部尚书,地位虽尊,礼部却不是兵部、吏部那等要害部门,不过是个虚架子罢了。他听到对方语气和善,但却刚毅有力,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便猜及极可能涉及建文帝,因为那是他一生中唯一涉及天机的事件。
但胡濙只猜对了一半,对方询问的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而是凝命宝的下落,也就是当年建文帝通行天下的十六字玉玺。
写到这里,胡濙提着笔的手颤抖不止,不知是激动,还是害怕。
朱骥与杨埙交换了一下眼色,便将于康捡到的那张皱纸取了出来,展平后摆在案上,问道:“胡尚书见多识广,请问凝命宝可是这样子?”
胡濙手中的毫笔登时掉落。他侧过身子,双手撑住皱纸四角,凝视了许久,才喃喃道:“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我已经许多年没见过这方玺印了。”
杨埙道:“这么看来,这当真就是当年建文皇帝的玉玺印章?”
胡濙点头道:“只不过墨色是黑的。”又问道:“你们从哪里得到的这个?”
杨埙道:“大街上捡来的。”见胡濙面露诧色,忙道,“真的是捡来的。”大致说了经过。
胡濙道:“看来他已经得到了真的凝命宝了。”朱骥问道:“‘他’是绑架胡尚书的人吗?”
胡濙点点头,又提笔续写起来。
那绑架者问及凝命宝后,胡濙忙实话告道:“我知道凝命宝是建文帝所用宝玺,可实不知它在哪里。”
绑架者道:“当年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失踪,成祖皇帝知其未死,不遗余力派出大队人马寻找其下落,你胡濙负责国内,大宦官郑和负责海外。搜寻持续了十数年,忽然在你某夜觐见皇帝后停止。据说是你成功带回了凝命宝。建文帝即使人还活着,手中既无玉玺,再也不能发布诏书,与成祖皇帝相抗,威胁不再,所以成祖皇帝才停止了搜查,是也不是?”
胡濙道:“听阁下语气,似乎不是普通人,我可以实话相告,但你也要答应我,此事只限你我之间,你绝对不能告诉旁人。”等对方应允后,这才告道:“当年我确实找到了建文帝,他已出家为僧,再无争位之心。我因他是旧主,一时不忍抓捕,便说只要他交出凝命宝让我回京复命,我便可以放他走。建文帝说凝命宝早与太子朱文奎一道掉到了大江中,又让我直接抓他回朝交差,不必手下留情。我终究未能下手。后来我赶去宣府参见成祖文皇帝,如实禀报了经过。文皇帝并未追究我私放建文帝之罪,只问我是否能肯定凝命宝与朱文奎均不在世上了。我亲眼看到了建文帝哀戚难过的表情,当然能够肯定。文皇帝遂长舒一口气,下令不必再追踪建文帝踪迹。”
说完经过,胡濙又道:“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文皇帝知,及我知。而今阁下是第三个知道的人。我将如此重大之机密和盘托出,足见没有撒谎。凝命宝早已不在世上,阁下也不必费心寻找了。”
绑架者沉默了许久,又问道:“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文皇帝知,你胡尚书知,及我知,但我和文皇帝都是从你胡尚书口中听说,真正知道真相的只有天地和胡尚书你。我又如何能肯定你说的是真话?”
胡濙道:“相不相信全在阁下一念之间。我已经七十多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我早已活得够了,就算今日死在阁下手里,也没什么可惜。只是当年我所做之事,不能尽对人言,心中不免引以为憾。今日既有此机缘,虽则我是被迫开口,但总算有人知道我并未辜负旧主之恩。”
胡濙是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按照惯例称“天子门生[13]”,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门生,后来投靠了明成祖朱棣。虽则他不是唯一投降的建文旧臣,却是唯一一个受命追踪旧主下落的大臣,不免沦为世人眼中的“卖主求荣”“忘恩负义”之辈。他在民间行走的十余年间,旁人得知他身份后,没少对着他的脊梁骨指指点点。而今忽然对一个陌生人说出了真相,且不知对方姓甚名谁,连对方长相都不知道,忽觉得这是天意的安排,让他有机会一吐常年无法吐露的冤屈,登时身心舒畅。
那绑架者又沉默起来,但胡濙能感觉对方目光一直落在自己身上。
马车奔驰了很久,终于停了下来。绑架者道:“胡尚书稍安毋躁,在这里暂作歇息,天黑时自然有人会送你回去。”
胡濙没有答话,随后被人带下了车,安置在某处民房的某间空房中。他双眼被黑布蒙住,也不知白天黑夜,只觉得这一日格外漫长。
也不知过了多久,那绑架者居然又回来了,走到胡濙面前,正色告道:“胡尚书,我看得出你没有撒谎骗我。但你当年被建文帝骗了,他的太子朱文奎并没有死,而是事先带着凝命宝逃走了。”
胡濙问道:“阁下怎么能如此肯定?”
绑架者道:“因为我刚刚当面问过建文帝,他亲口告诉我的。”
胡濙轻笑一声,道:“建文帝早就死了,除非阁下变成鬼,不然他如何能当面告知?”
绑架者问道:“胡尚书当年放走建文帝后,朝廷停止追查其下落,自此建文帝消匿于人间。敢问胡尚书如何能知道建文帝已经死了?他目下顶多七十来岁,民间活到八九十的都大有人在。莫非胡尚书知道之前假冒建文帝投官的老僧杨行祥就是建文帝本人?”
胡濙一时语塞,竟答不出话来。
绑架者又笑道:“既然杨行祥就是建文帝本人,那就好办了。朝廷虽然对外宣称杨行祥是假冒,且病死在狱中,但他不是一直被秘密关押在锦衣卫诏狱吗?胡尚书应该早知道这一节吧。”
胡濙连忙道:“不,我不知道。”
绑架者笑道:“胡尚书只是装作不知道,像你这么精明的人,早就该猜到了。多年来你明明知道建文帝被关在锦衣卫诏狱受苦,却是不闻不问,还敢说什么并未辜负旧主之恩。”
胡濙大为骇异,问道:“你……你到底是什么人?”
绑架者不答,只笑道:“从不多问,从不多管闲事,不是你胡尚书的作风吗?怎么今日反倒破例了?”又挥手叫道:“来人,天色不早,准备送胡尚书回去。”
随即将嘴唇凑到胡濙耳边,低声道:“如果胡尚书敢把今日之事告知旁人,我便将杨行祥一事公布于众。当日朝廷会审杨行祥,胡尚书和老太监吴亮是负责指认之人。胡尚书明明认出了建文帝,却坚称对方是假,传将出去,就算有你有几世英名,也必将身败名裂。胡尚书,我知道死对你来说不算什么,但可千万不要晚节不保啊。”
这一招甚是厉害,胡濙当即对天发誓道:“我决不会对旁人说起,包括我的至亲好友在内。”
绑架者这才拍了拍胡濙肩头,亲自扶他出门上车。驾车者将胡濙丢在麻绳胡同附近,等到马车走远,胡濙才取下蒙眼黑布,蹒跚着走回家中。他亦遵从了诺言,半字不提被绑架一事,也禁止家人议论此事。
至于杨行祥自杀而死,胡濙是后来才从司礼监大宦官王振口中听说。王振临出征前,特意将消息告知了前来送行的胡濙,无非认为他也是知情者,而今这一历史包袱终于死了,大家都可以松口气。
当时胡濙就觉得王振神情语气有些奇怪,疑心杨行祥死得蹊跷,所以后来朱骥和杨埙找上门,称与杨行祥一案相干的狱卒韩函失踪、仵作伍汉被杀,他反而不觉意外。
只是胡濙经历与绑架者一番对话后,心力交瘁,不愿意再卷入其中,甚至不想再听到“杨行祥”这个名字。料想无论其人死亡真相如何,明英宗朱祁镇必会竭力掩盖。锦衣卫长官王林不识大体,想借此案铲除异己,只能是自讨没趣。
时势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五十万明军精锐于土木堡败于瓦剌几万骑兵,京军几近全军覆没,希图立下军功的英宗皇帝本人则做了俘虏。既然王振、王林尽殁于阵,应该再也不会有人过问杨行祥一案。但近来京师谣言蜂起,更有皇统将归位建文系一说。胡濙听闻后,感到了一种从所未有的恐惧和危机,甚至比之前瓦剌侵袭北京还要心悸——后者气氛紧张而热烈,前者则是蓄势待发的风雨。
胡氏这才意识到早前他的被绑、杨行祥自杀只不过是前奏,更大的风暴还在后头。而这一番风暴得势于英宗皇帝北狩及大明江山易主,将会来得更加迅疾,更加猛烈。
胡濙虽然焦急,却不能报官,或是直接上奏皇帝,因为他向绑架者透露了太多机密。更不能将其告诉儿女亲眷,他们均不是知情者,他亦不希望杨行祥真实身份外扬。想来想去,便想到了朱骥和杨埙。于是找来二人,将事情和盘托出,希望二人能继续追查杨行祥一案,好拯救危急中的大明江山。
杨埙看完经过,摇头道:“我可没看出大明江山有何危急,目下瓦剌兵退,新皇帝即位,京城秩序正在恢复。仅凭一番流言,还能反了天吗?”
胡濙道:“杨匠官可别小看流言的力量,利用得好,便成谶语。当初红巾起义,靠的就是‘石人一只眼’的流言,一下子便召集发动了十万大军[14]。”
朱骥问道:“胡尚书怀疑有人故意放出流言,说什么皇统回归建文一系,以此来制造舆论,等到合适时候,便会以建文帝玉玺举事?”
胡濙点了点头,道:“如果我猜得不错,对方一定会以建文帝太子朱文奎的名义举事,名正言顺,又有玉玺在手,兼之朝野对太上皇普遍失望,对新皇帝没有信心,只怕响应者甚众。”
杨埙问道:“建文帝太子朱文奎当真还活着吗?”
胡濙犹豫了一下,答道:“当年建文帝亲口告诉我太子死了,凝命宝也随其消失。他是皇帝,至少曾是我的旧主,他说的话,我焉能不信?况且我亲眼见到他的神情……”转头凝视案桌上的皱纸,道,“但是这个……这个确实是建文帝的印玺。”如此,等于承认建文帝太子朱文奎还活着了。
那么那绑架者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他自称当面问过建文帝,恰恰发生在杨行祥“自杀”的同一日,莫非他就是潜入锦衣卫大狱杀死杨行祥的凶手?他绑架胡濙,意在问出凝命宝的下落,入狱逼问杨行祥,则是想证实胡濙一番话是否属实,得到了答案后,便将杨行祥杀死灭口。那么他又是如何同时买通狱卒韩函和仵作伍汉的呢?
还有一层更深的疑问,如果真是建文帝太子朱文奎在暗中兴风作浪,无论他知不知道父亲行踪下落,为何要等到现今才开始行动?是一直在暗中窥测,终于等到了土木堡之变的天赐良机吗?
胡濙又道:“建文帝太子算来今年该五十岁了,那一直跟我说话的绑架者是个年轻人。”
杨埙道:“绑架者应该跟建文帝太子没什么关系,不然他不会来找胡尚书问凝命宝的下落。我猜他应该也是个有野心的人,想利用建文帝后人的名义谋朝篡位。但他需要玉玺来证实身份、发布诏书,所以他找上了胡尚书。”
这其中还有个矛盾之处,从绑架者言谈来看,他已经知道杨行祥就是建文帝,且人还活着。然绑架者既有能力潜入锦衣卫大狱,大可直接询问建文帝凝命宝的下落,为何还要辗转来找胡濙?
还是说,杨行祥始终不肯合作,绑架者不得已才来找胡濙?大概绑架者知道凝命宝已坠入大江后,已然绝望,遂再度入狱,对杨行祥下了狠手。杨行祥临死之前,说出了长子朱文奎仍然在世的秘密?
但杨行祥一把年纪,已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之前一直称朱文奎已死,应该是为了保护儿子,如何会因绑架者的威逼而就范?
是不是杨行祥自知将死,忽然说出太子朱文奎尚在人世,便能给对方以威慑?而凝命宝玺适时出现,到底是绑架者寻到了凝命宝玺,还是太子朱文奎本人在背地里兴风作浪?
三人商议一番,毫无头绪。刚好有仆人在外拍门,欲进屋掌灯,胡濙便起身道:“我老啦,不能像你们年轻人一样为国效力了。这件事,我也不敢宣扬,只告诉了二位。还望二位能查明真相。”
朱骥与杨埙遂起身告辞。胡濙也不挽留,只叹息一声,送到堂前,就此拱手作别。
胡濙虽然讲出了整个事情经过,连他个人缺失也没有隐瞒,但其实对查案没什么帮助,他没有提供能追查绑架者的有用线索。
朱骥道:“流言无根,短时间内无从查起。绑架者应该是目下最好的线索,但我们只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该怎么办?”
杨埙道:“那张纸再给我看看。”
朱骥道:“天都快黑了,能看出什么来?”仍然将那张皱纸掏出来,递给杨埙。
杨埙道:“这张纸肯定是裱褙胡同出来的,不如我们拿去裱褙铺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