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三,瓦剌军前锋两万抵达紫荆关北口。为了钳制明军,也先另派两万人出古北口。

紫荆关北临拒马河,直通居庸关、大同、宣化重镇,西临雁门、宁武、偏头诸关,南倚龙泉、倒马要塞,东连古燕国下都所在的幽冀平原,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此关在《吕氏春秋》中即被列为神州九塞之一,历史悠久,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改用石条做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更是大兴土木,在紫荆关修城建关,有城九座,水门四座,里外城连,城门则环环相套,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

由于紫荆关依山傍水,地势险峻,易防难攻,又是为燕京上游路,因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于紫荆关对京师的重要性,于谦也有深刻的认识:“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所以,这处要塞首先成为瓦剌和明军争夺的焦点。

十月初九,也先主力大军抵达紫荆关,假传明英宗朱祁镇圣旨,命紫荆关守将右副都御史孙祥、都指挥使韩清开关接驾。二将闭门不纳。于是也先督促瓦剌军猛烈攻关。都指挥使韩清出战,战败阵亡。

自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士气低落,战无斗志,边将不敢出战。韩清虽然战死,勇气却相当可嘉。右副都御史孙祥继续坚守。

孙祥原是文官,新到任紫荆关不久。这是景帝朱祁钰登基后采纳于谦的策略,分遣御史、给事中、部员,分守各处要地,安抚军民,招募壮丁,就地训练。孙祥原先官任兵科给事中,因是大同人氏,熟悉当地情况,所以于谦奏请将他升为右副都御史,派守紫荆关。韩清死后,孙祥不再出战,只是据险固守。然宦官喜宁深知紫荆关虚实,带领瓦剌军由山间小路越过山岭,内外夹攻关门,孙祥督兵巷战,壮烈战死。紫荆关因此被攻破。

而另一路瓦剌军由蒙古可汗脱脱不花率领,从古北口南进,过洪州堡,进攻居庸关。居庸关守将罗通利用寒冷的天气,将水泼在城墙上,水很快结成坚冰,坚而且滑,瓦剌军不得靠近,于是转攻居庸关西南的白羊口。

白羊口是内长城东部的重要关口,位于居庸关和横岭城之间的峡谷南口,因永定河的一条支流白羊河经过此地而得名。这段长城最早筑于汉朝,据说汉代苏武出使匈奴、王昭君出塞和亲均从此处路过。

明军守卫白羊口的是通政使谢泽,刚上任还没有几天。正式上任前,谢泽已经预料到职责重大,“与其子俨诀而行”,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脱脱不花倾全力进攻白羊口之时,“大风扬沙,不辨人马”,天气十分恶劣。十月初八,白羊口被攻破,通政使谢泽战死殉国[5]。

自此,瓦剌军顺利突破北京外围防线,由西路紫荆关和北路白羊口两个方向继续进逼大明京师。瓦剌首领也先还一路上发表文告,声称要一举夺取北京,重建大元帝国,逼迫明廷南迁。

明廷闻报,朝野大震。北京,将以大明京师的身份,第一次承担起力抗外敌的重责。生死存亡,在此一战。

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地位,曾大兴党狱,将所有元功宿将一网打尽,连开国功臣徐达、刘基等人都没有放过。如此一来,国中无强将,朱元璋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来屏卫四方。他将自己的儿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让他们率领精兵分驻全国要塞,一方面用以巩固边防,另一方面用来替代诸功臣将领,监视各地文武官吏,建立起由皇权直接控制的军事中心。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嫡长子朱标早死及幼子朱楠无封地外,其他二十四子均被分封王爵,赐予国号。其中,燕、宁、辽、谷、代、晋、庆、秦、肃九王均立国塞上,驻守在东北、北方和西方边疆,“莫不敷险狭,控要害”,经常奉命领兵出外作战或巡阅边陲,被称为“藩王”。内地则有齐、鲁、赵、周、沈、伊、唐、郢、楚、湘、蜀、潭、岷诸王分布于江、淮、河、汉、川等地区,“内资夹辅”。

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朱元璋还特意作了一番表白:“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即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这番话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明明在那里“私其亲”,把自己那些没有尺寸之功的儿子们封为藩王,还要故意装模作样地说是为了国家。虽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历朝历代皇帝都将国家当成自己的“家天下”,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只是像朱元璋这样公然表白不是“私其亲”,反倒让人惊讶了。

藩王在其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署。按体制,亲王的冕服车旗仅下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见亲王都要俯首拜谒,不得钧礼。但亲王地位虽高,却没有土地,也不能统治人民,不能干预地方政务。王府之外,便归朝廷所任命的各级官吏治理。但另一方面,亲王有统兵和指挥军事之权,每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则一万九千人。而地方官兵调发,除皇帝的御宝文书外,须得亲王令旨,方得发兵。这样实际上亲王就是地方守军的监视人,是皇帝在地方的军权代表。平时以亲王的护卫军监视地方军队,单独可以应变;战时指挥两军,独当一面。

蒙古回归大漠后,仍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藩王兵力尤为雄厚。可以说,他将北部边防的立足点完全放在了诸藩王身上,实行以藩王防边的政策。朱元璋对自己的设计非常满意,曾不无得意地对孙子朱允炆道:“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封藩制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一个重要措施。十分可惜的是,由藩王掌握过大的政治和军事权力,是与空前提高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冲突的。朱元璋并没有想到,在他死后不久,子孙们就大起内讧,祸根便是封藩制。而破坏他北部边防设计的,正是来自皇族内部对最高权力的争夺。

对于这种分封的弊端,一些有远见的大臣早就看出来了,只是很少有人敢公开说。著名的文士解缙率直敢言,他“数上封事,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濞之虞”。

说得最直接的大概要数府学训导叶伯巨了。洪武九年(1376年)星变,朱元璋按惯例诏求直言。叶伯巨当时以国子生授平遥训,上书直言切谏。他在奏章中明确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封血亲诸王及其掌管兵权,皇帝过分依赖严刑重罚;以及皇帝治国和建立制度过于匆忙。就第一点,叶伯巨指出,过分热心地分封诸王可能为将来某一亲王僭位创造条件,他甚至预言燕王终将有争位之举,“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这份关于藩王危险性预测的奏章,在后来得到了验证。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当时燕王朱棣还没有就藩,叶伯巨居然就预言到了朱棣将来会谋反。

奏书上后,朱元璋大怒道:“这小子敢离间朕父子骨肉,速速逮来,朕要亲手射死他!”

叶伯巨被枷解到南京,虽然侥幸没有被朱元璋射杀,但不久便饿死在狱中。更为不幸的是,叶伯巨所言后来果然成了事实。

朱元璋将军事大权交付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总算才放了心。以亲王守边,内地的各个大城市,也都由自己的儿子出镇,每一个王国都是军事中心。这样,虽然京师远在东南,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诸亲王每年秋天勒兵巡边,远到塞外,练兵习武,叫作“肃清沙漠”。凡是亲王都参与军务,其中晋王和燕王屡次受命领兵出塞。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都受晋、燕二王节制。军中大小事务由亲王决断,大事才报告朝廷。晋、燕二王军权独重,立功也最多。

朱元璋自以为这样安排,十分周全。但是他没有想到,给儿子过重的军权,会造成皇家的内部矛盾。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皇权与藩王之间积累已久的矛盾便急遽激化。一方面,是朱允炆担心诸王权力过于强大,积极着手“削藩”;另一方面,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们极力要求维护自己既得的权位,最后爆发了“靖难之役”。内战的结果是建文帝朱允炆败亡,朱棣夺得皇位,史称明成祖。

朱棣为夺取皇位所发动的靖难之役给北部边防带来巨大的影响,其最关键的就是北边防线出现了两大缺口:一是大宁都司之废;二是东胜卫之撤。

朱棣即位后,对北边的防卫体系重新进行了部署:其一是将诸王防边的体制改变为大将镇守边陲军镇的体制,分别派亲信大将镇守辽东、陕西、宁夏、大同、甘肃、宣府、永平山海六处军事要地;其二是将有威胁的藩王向内地迁徙,或者将藩王的兵权削夺。

其中,对宁王朱权[6]的徙封及大宁都司的内撤对明朝北部边防影响最大。“天下既定,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意思是,明成祖朱棣一方面将原来驻守大宁的弟弟宁王朱权徙封南昌,一方面将设在大宁的北平行都司迁往保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兀良哈三卫对其靖难之役的支持。

大宁都司的内徙,给明朝的北部边防造成了致命的影响。尤其是大宁都司内迁到保定后,明成祖朱棣没有在大宁之地重新设防。他即位后在北边布置的镇守总兵官中,唯独没有大宁,所以大宁之地在实质上已经被割让给兀良哈三卫。

尽管明成祖朱棣有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放弃大宁,但大宁的不设防,等于在辽东和开平之间的边防线上打开了一个大大的缺口,蒙古骑兵可以从这个缺口自由出入,使得明太祖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北部防线出现了断陷,直至导致后来的动摇。明军北部声势隔绝,最后不得不南撤开平。

在大宁都司内迁的同时,东胜州也作了内撤。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将北边防线上的两个重要都司撤向内地。这样北部的边防就出现了两个大缺口,一个在辽东与开平之间,另一个在大同与宁夏、甘肃之间。由此,开平势单力孤,成为深入蒙古高原的孤岛,三面受敌,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到了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迫于压力,不得不把开平驻防也撤向了内地。

大宁、开平、东胜州三个重镇的内迁,是明廷重大战略失误,由此对明朝北部边防产生了全局性的影响。而所弃之地则为蒙古部族所占据,成为他们南下侵扰明朝边境的战略基地。

永乐一朝,明朝军力强大,加上明成祖朱棣本人从马上得天下,是个英主,因此终成祖一朝,蒙古始终无力与明军争锋,因而朱棣的“天子守边”看起来相当有效。天子守边的重要根基在于居安思危,这个思危的本意,其实就是说大明的京师北京濒临北边边防。

明成祖朱棣死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对蒙古各部进行大规模的远征。为了防御蒙古,明廷不得不在内移的防线上据险筑城,屯兵防守。于是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数千里防线上逐渐形成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陕西镇、甘肃镇等九个边防重镇,号称“九边”,这就是九边的来历。

前沿据点的内移,导致明朝在北边防卫上由主动变成了被动,只能以九边为中心布置军队驻守。而此时明朝的整个防御体系缺乏纵深,对河套地区和长城以外的广大地区失去了控制。蒙古军进入河套地区,构成明朝北边的心腹之患。

更加严峻的形势是,明朝原来的内边变成前线,外险尽失,开门延寇,京师和内地直接暴露于剽悍的蒙古骑兵面前。尤其是大明的国都北京,已经直接站在了国防第一线。而所谓天子守边的根基——居安思危的思想,在明成祖朱棣之后的皇帝们身上,已经日趋淡忘。事实上,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蒙古俘虏事件的潜因,在明成祖朱棣一朝便已经伏下了。

瓦剌军过大同后,大同总兵郭登将军情紧急送往京师。当天,北京全城戒严。

十月初五,明景帝朱祁钰诏诸王派兵入卫。

十月初八,朱祁钰下旨命兵部尚书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统一指挥,将士皆受节制,都指挥以下将官有不奉命的,可以先斩后奏[7]。

当时,各地赶到京师的明军,加上新招募的兵丁,共有二十二万人。因为缺兵少将,于谦急上奏疏,请朱祁钰放出了那些因过下狱的将领,准予戴罪立功,其中便有广宁伯刘安和原大同左参将都督石亨。石亨是一员猛将,善骑射,因之前战败后单骑奔还,被贬官下诏狱。危难之间,于谦大胆用人,熟习军事的石亨被授予重任。

于谦登坛检阅将士后,将各军列阵于京城九门之外。总兵官石亨、副总兵范广、武兴负责守卫德胜门,都督陶瑾列阵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守朝阳门,都督刘聚守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守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守正阳门,都督刘德新守崇文门,都指挥杨节守宣武门。九门之军,皆受石亨节制。

北京原为明朝第一要塞,建筑格局都是取战时体制。京城九门之中,最重要的当属德胜门。德胜门的名称始于明初。明朝建国之初,明将徐达率军进攻元大都,城破前,元顺帝自大都北门健德门逃走。徐达攻进大都后,将健德门改名为德胜门,有纪念明军取得大胜之意。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城时,将大都城的北城墙南移五里,重新修建城门和瓮城。又将原来的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名称还叫德胜门。每逢出兵打仗,明军都要从德胜门出发,由此开赴前线作战,以求打胜仗,暗合“得胜”之意;而得胜还朝时,则要进安定门,表明打退了敌人,实现了安定。不过,这只是图个吉利的名头,事实上,明军出德胜门打仗,有打胜仗的时候,也有打败仗的时候。明军在土木堡惨败,便是典型的例子。

瓦剌军从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攻京师的消息传来后,朝廷大震。竟然有言官上奏弹劾已经在紫荆关战死的孙祥,说他弃关逃跑,应给予追究。于谦没有相信。事实上,即使他相信,此时也没有时间来追究孙祥的下落与责任,因为敌方大军已经近在咫尺。

明军战败消息传开后,北京城外郊区的民众一片恐慌,争相收拾行李,拖家带口地逃入北京城内。

而北京城内,各将领对北京战守策略也是意见不一。兵马司建议完全拆毁九门外军民房屋,以免被敌人利用。都尉王通主张在京城外挖筑深壕,以阻挡敌骑冲突。总兵官石亨则提议全军退守城内,坚壁清野,以避贼锋,等到敌人久攻不克,兵马疲惫,然后出击,必能获胜。

于谦却认为前面明军一直在吃败仗,瓦剌肯定因此而轻视明军。他慨然道:“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提出不应该单纯守城,而是要主动出城迎击,给敌人一个下马威。

于是,于谦委派兵部侍郎吴宁代理兵部事,自己亲自率军阵于德胜门外,准备迎击瓦剌的主力军。

十月初十,于谦下令紧闭京城九门,规定作战期间一律不得开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并且颁布临时军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将士们看到城门已闭,知道已无退路,只有勇敢击退敌人,才能死里求生。

兵部尚书于谦以下诸将都亲自督战。于谦躬擐甲胄,身先士卒,“泣以忠义谕三军”,人人感奋。彼时于谦已是新朝廷首屈一指的头号重臣,他亲自披甲上阵,许多明军感动得痛哭失声,决心以死报国。

十月十一日,随着号角声长鸣,瓦剌军前锋抵达京师,并在西直门外列阵,摆开了要大战一场的架势。明英宗朱祁镇则被关在德胜门外的一处空宅子的猪房中。家国近在咫尺,却是有家不能回,其焦灼心情可想而知。

当日,于谦趁敌军立足未稳,派都督高礼、毛福寿率军出击。明军与瓦剌军交战于彰仪门土城北,瓦剌军败。明军杀敌数百人,夺还所掠千余人。初战告捷,军威大振,人心振奋。当天夜里,于谦又派薛斌率精兵偷袭瓦剌军营地,亦有所斩获。

也先此次南下进兵,几乎是倾巢出动,没想到刚到北京城一天之内,就连吃两个败仗,锐气大大受挫。之前,他因为轻而易举地俘虏了明朝皇帝,骄横异常,认为明军不堪一击,甚至他已经计划在几天之内攻下北京。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明军阵容整齐,京师城防严密而坚固,要想攻下北京,绝非易事。宦官喜宁见也先有进退两难之意,便献计让也先遣使讲和,请明廷派大臣来迎回英宗,借以试探明廷的态度,也可以等到有利的时机。

明廷经过紧急商议后,认定这是也先的阴谋,决定不派大臣“迎驾”,但还是应该派遣使者去见太上皇。

此时两军对峙,一触即发,阵前出使显然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使命,何况朝廷没有打算接受也先的任何条件。经过商议,明景帝朱祁钰采取了重赏招勇的老办法,升通政司参议王复为礼部侍郎,中书舍人赵荣为鸿胪寺卿,派遣二人出城拜见太上皇朱祁镇。

十月十二日,明使者王复和赵荣来到德胜门外土城关也先军营。土城关是古蓟州的遗址,所以又名“蓟邱”,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便是指此处。

也先为了吓唬明朝使者,大摆兵仗,露刃夹道,杀气腾腾,并让朱祁镇带刀坐在帐中。也先和弟弟伯颜帖木儿都披甲胄,张弓矢,站在朱祁镇两旁。王复和赵荣进来朝拜后,献上羊酒。

朱祁镇看到来人官职不高,觉得朝廷太不重视自己,很不高兴地问道:“何不遣大臣来?”

也先听了也很惊讶,便问使者都是何等官职。朱祁镇道:“都是小臣。”

也先亦大感不悦,怒道:“大臣如何不来迎?犬犹认主人,我奉驾至城门,不来接。”随即对王复等人道:“尔小官,可令胡濙、于谦、王直、石亨、杨善等来。”

意思是嫌王复和赵荣官小,指名要于谦、石亨、胡濙等往瓦剌军营谈判,并再次向明廷索要大量金帛。

也先这一招显然是想诱骗于谦、石亨等重臣前来,借机扣押,由此扰乱明军防守,趁乱攻取北京。但明景帝朱祁钰听到使者回报后,意志竟然开始动摇,倾向于讲和。

幸好朱祁钰初即帝位,在重大军政上还不敢自作主张,专门派人到前方德胜门征询于谦的意见。于谦回答道:“今日只知有军旅,他不敢闻。”坚决主张抗战,并要求朱祁钰不要再派使臣出城。朱祁钰接受了于谦的意见。

到了这个时候,一场事关明朝廷生死的大战已经不可避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十月十三日,瓦剌军散骑到德胜门外窥探明军阵势。于谦料知瓦剌军将倾全力攻德胜门,命石亨事先伏兵于道路两侧的空房中,而以小队骑兵诱敌。瓦剌军见状来攻,明军佯装败退,瓦剌军精骑万余呼啸追来。石亨率伏兵陡起,截断了瓦剌军退路。

当时北京已经入冬,天气寒冷,空中开始飘雪,忽而又是大风。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瓦剌军和明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明副总兵范广率军从正面迎击。范广与石亨前后夹击下,瓦剌军大败。明军神机营火炮、火铳一齐射击。硝烟弥漫中,也先之弟孛罗、瓦剌部平章卯那孩先后中炮而死。孛罗绰号“铁元帅”,号称不可战胜,他的死对瓦剌军士气打击颇大。

明京师保卫战形势图

进攻德胜门的瓦剌军败退后,转攻西直门。明军守卫西直门的是都督刘聚。他早有准备,背城列阵,前面是极深的一道壕沟。瓦剌军刚一逼近,躲在壕沟后的明军火器齐发。瓦剌军攻势受阻,见无法突破壕沟,只好往西而走。

守卫西直门西面的是明军右都督孙镗一军。孙镗本来奉命率军一万前往紫荆关御敌,但军队还没有开拔,紫荆关已经失守,孙镗大军便临时停在北京城外。但此刻孙镗驻扎在西直门外大营的不过五百多人,手下大部分明军都驻守在良乡、涿州一带,远水解不了近渴。孙镗见瓦剌败军到,亲自率军迎敌,斩瓦剌军前锋数人。瓦剌军新挫,竟然被孙镗五百人杀退,往北退去。

孙镗见敌众我寡,不敢追击,退军到西直门下,要求西直门守将打开城门,放他进去。西直门城上守将是都督王通和都御史杨善。杨善原为礼部左侍郎,扈从英宗皇帝亲征,侥幸从土木堡之变中逃脱,此次再上战阵,肩负守城重责,不敢轻易做主。吏科给事中程信奉旨在西城监军,坚持闭门不纳孙镗,以免给瓦剌以可乘之机。

此时,瓦剌一队人马杀到,程信只下令从城上用枪炮遥击瓦剌军,为孙镗助威助战。

孙镗见已经没有退路,只好率军与瓦剌在城下拼力血战。然而,瓦剌军有数千人之多,数倍于孙镗军,敌强我弱,实力对比悬殊。眼见孙镗就要不敌的时候,明都督高礼、毛福寿等率军从南面赶来助战。西直门外激战更急,双方混战在一起厮杀。混战中,明都督高礼身中流矢。孙镗军死伤渐多,有些抵挡不住,被瓦剌军四下围住。明军被逼着后退,战阵渐渐逼近西直门城门。

危急时刻,总兵官石亨与侄子石彪率援军赶到。石亨的兵器是一把大刀,石彪则使巨斧,叔侄二人所用都是重兵器,所向披靡。瓦剌军领教了厉害,立即望风而逃。这时候已经是黄昏,天光渐暗,石亨下令收兵,没有继续追击。

十月十四日,在德胜门和西直门遭挫的瓦剌军又进攻彰义门[8]。于谦命副总兵武兴、都督王敬、都指挥王勇率军迎战,主动出击。明军前队用神铳火器冲锋,后队列弓弩短兵继进,挫败了瓦剌军的前锋。

但明景帝派来的监军太监想要争功,领着数百骑驰马抢前,明后军因而阵乱。瓦剌军乘势反击,总兵武兴不幸中流矢而死,明军受挫败退。瓦剌军追击明军到土城,当地居民舍生忘死,登屋号呼,投砖石阻击瓦剌军。情势危急之时,佥都御史王竑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率领的援兵赶到,瓦剌军仓皇撤退。

前几次交锋,均以瓦剌军大败告终。然而,瓦剌军元气未失,集结在德胜门外土城关一带的军队还有三万之多。但明军亦有占先之处,有着当时世上无可比拟的火器优势。

早在元朝时,中国便有了火炮,即世所称“襄阳炮”,因首先在襄阳使用而得名[9]。此炮并非火炮,而是巨型投石机,威力巨大,为后世所重视。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攻城略地,往往赖火炮建功。

这里面,还曾经发生过一则颇为有趣的故事。燕军南下进攻济南的时候,围城三月而不能下,朱棣便下令用火炮轰城。当时守济南的是山东布政使铁铉,见燕军火炮厉害,便制作了许多大木牌,上书“太祖高皇帝神牌”,挂在城头。朱棣若继续开炮,便是轰了自己父皇的牌位,无奈之下,只好下令停止轰击。

朱棣当上皇帝后,在平定安南的战争中,获得了制作“神机枪炮”的方法。此枪炮威力令人耳目一新,非旧式火炮可比,朱棣特设“神机营”,成为明军中的炮兵部队,并在明军与蒙古的数次交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神机枪炮当时称为“神铳”,由京师“兵仗”“火器”两局制造,因为是重要利器,不轻易配发。明英宗朱祁镇亲征时,给大军临时配发火器,许多明军士兵都不能熟练操作,以致在土木堡之变时,明军的火器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但北京既是京师,城头架设有许多大口径火炮,威力又非单兵使用的神机铳所能比拟。

京城九门之中,以德胜门和西直门配置火炮的架数最多,火力也最强。于谦早就想炮轰德胜门外的瓦剌军,不过因为明英宗朱祁镇人在瓦剌军中,不得不有所顾忌。但突然之间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说是瓦剌军受挫后,也先已派弟弟伯颜帖木儿护送朱祁镇往西去了。于谦派人侦察核实后,立即下令开炮。

十月十五日这一晚,炮声震天。驻扎在城外的明军都点起火炬,以免被城中炮火误伤。明军大炮轰了一夜,声势惊人,瓦剌军死伤上万,其余人分西、北两路逃走,北路出居庸关,西路出紫荆关。

北路出居庸关的瓦剌军大都顺利逃脱,而西路的瓦剌军就没有那么顺利了。也先自良乡西退后,沿途大掠,还在昌平焚毁了明朝皇陵寝殿。明军右都督孙镗大军正分布在往紫荆关的方向,大破也先瓦剌败军于涿州。刚好明军宣化守将杨洪奉诏率军两万入卫京师,在半路遇到被孙镗打败的瓦剌军。又一场大战,瓦剌军溃败。杨洪一直追击到霸州。瓦剌军能够生出紫荆关的,不过几千人而已。

到十一月初八,瓦剌军全部退到塞外,京师解除了戒严。于谦有《出塞》一诗,记录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

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

瓦剌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

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

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

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但又有《入塞》云:

将军归来气如虎,十万貔貅争鼓舞。

凯歌驰入玉门关,邑屋参差认乡土。

弟兄亲戚远相迎,拥道拦街不得行。

喜极成悲还堕泪,共言此会是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