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她没有再回黑龙江,也没回学校读书,更不可能再去姑姑家的小阁楼。
她跟着这个外号叫“长脚”的长发男子,一起去了向往已久的南方。
南方很温暖,看不到雪,冬天里也有炽热的阳光。真好啊,好到让她不再怀念松花江上滑冰的日子了。
他们在广州、深圳、海口漂泊了三年。直到有天早上,当她在出租屋的床上,赤身裸体地独自醒来,发现那个男人彻底消失了。
这是她在医院查出怀孕的第二天。
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人工流产。她继续在许多个城市漂来溧去,越漂越往北方,不知不觉就过了长江,又过了黄河,结果出了山海关。回到东北,她依然不敢回家,因为肚子已经七个月大了。
最后,她落在了哈尔滨边上的呼兰县,孤身在医院生下个女儿。
这里有几百户朝鲜族,有个光棍姓玄,在医院做护工,是个瘸子,四十岁还讨不到老婆,就收留了她们母女。
于是,她的女儿也成了朝鲜族,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玄春子。
从此以后,她在呼兰县改名易姓,安心陪伴瘸子度日,并把女儿养到了十七岁。
但没人知道白雪是谁。
窗外,噼噼啪啪响起炮仗声,明天就是除夕夜了,呼兰河上铺着坚硬的冰。
“春子啊,咱娘俩去河上滑冰吧。”
女儿欢天喜地,带着冰刀鞋出门,在呼兰河上滑出老远。
妈妈也用力摆动双腿与胳膊,冰刀划出两道漫长的轨迹,弯道超过年轻体健的女儿,看来蛮像是专业运动员。零下二十度的风雪里,她剧烈地喘气,径直朝向东南,呼兰河的下游,松花江方向滑去。似魔鬼的步伐,摩擦摩擦,摩擦摩擦。
十七岁的女儿跟在后面滑,吃力地大声喊:“妈妈啊,你吃错药啦?干吗滑得这样拼命?”
“我看到前面有白雪公主,正追着她滑呢!”
“哇,你没骗我吗?”
“没有啊。”
“那么世界上有小矮人吗?”
“也是有的。”
“嗯,妈妈,我在黄浦江的冰面上看到过小矮人。”
“黄浦江会结冰?”她停下步伐,额头滑下汗珠。
女儿猛点头,说:“是啊,上个月,我还在黄浦江上滑冰呢,可刺激啦。”
“我可不信呢!”她像个少女般笑了,“别说是这辈子,前生和来世都不可能呢!”
大雪弥漫之际,她踩着冰刀站在呼兰河的冰面上,仿佛回到黄浦江里的渡轮上。
她想起,白雪离开上海的那一天,刚过完十六岁生日。
第22夜 老闺蜜的秘密一夜
我们拼命划桨.奋力与波浪抗争,最终却被冲回到我们的往昔。
一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个月前,我去过一趟精神病院。
我没病。当然。
那天下午,天色昏暗,层层乌黑的瓦楞云朵,怕是要塌了。车子开出地库,妈妈催我快点开车。她坐在副驾驶座,低头发着微信。经过中山公园门口,停车捎上一个阿姨。我认识她,从小就认识,一直管她叫青青阿姨。她烫着短发,体形微胖,短袖的花色衬衫,并无过多装饰,与多数跳广场舞的大妈无二。她第一次坐我的车,先是称赞这车的后排好生宽敞,后来又酸酸地嫌自家女婿没用,女儿结婚五年至今连辆车都没买。我妈前几年退休了,青青阿姨退得更早。对于她俩的聊天内容,我的耳朵自动屏蔽。
开上青浦境内的高速,闷雷接二连三,却无半滴雨点。车载电台放着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我妈和青青阿姨沉默下来,不知在听音乐,还是在看天色。车转入一条小路,两边是江南乡村景象,道路破烂而泥泞,我小心放慢车速,以免伤了底盘。
车子停在一座灰暗的建筑门口。还有辆黑色奥迪等在旷野上,车门打开,是小东阿姨。灰突突的天空下,她穿一件浅色风衣,白皙的面孔略施粉黛,脸颊绯红,冷艳高贵。小时候,我觉得她像《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赤名莉香。后来,看了中年铃木保奈美的照片,更觉贴合小东阿姨的气质。现在,就数她保养得最好,拎着Burberry的包包,很有贵妇的样子。
她微笑着向我们招手,说我几年不见,居然留满了胡子,又夸我是听话的孩子,愿意给妈妈做司机。
有歌曲唱过,“风吹雨成花,时间追不上白马”。青青阿姨、小东阿姨,还有我妈,她们三个做闺蜜已超过五十年了。
我妈让我早点回家,晚上她坐小东阿姨的车回去,那是辆机关单位公车,有专职司机。
但我说也想进去,实际好奇她们到底是来看谁的。
在精神病院的门口,三个人一声不响。
还是小东阿姨出声道:“没关系,就让骏骏陪我们进去吧,这种地方,还真需要小伙子陪同呢。"
随后,她让司机开车回去了,准备回程搭我的车。
在我有限的童年记忆里,小东阿姨是个大气的女子,常给我带各种珍贵的礼物。青青阿姨嘛,就喜欢带着我跟她女儿一起玩,至于礼物,就很少拿得出手了。
精神病院门外是片荒野,唯有小餐馆一间,不时传出麻将声。
我们跟门卫做好登记,便步入医院大楼。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精神病院。没见到强壮的护工,没有凄惨的尖叫,没有墙上的血手印。有些人穿着病号服,在楼道间自由活动,行为神情均与常人无异,更无想象中的汉尼拔博士。
小护士面无表情,把我们引到一间会客室。在这里我才闻到一股药水味,很多人记忆中恐惧的气味。
狭长的窗玻璃上,密集的雨点不断落下,光线透过铁栏杆,洒在一个女人脸上。我不太认识。
她的年龄想必跟我妈她们差不多,但在这种鬼地方自然更显得老些。她留着长发,夹杂许多白丝,却打理得干干净净。又干又瘦的脸上有许多灰斑,没有化妆,白得吓人。眼窝深深的,反衬出幽幽的眼神。
依稀觉得,她年轻的时候,或许很迷人。
从她穿的衣服上的编号,可以看出她是个精神病人,并且是那种比较严重的,必须要限制人身自由。
她应该认得我妈她们三个,点了点头。我妈并不害怕,坐在她的面前,从包里抽出些营养品.小东阿姨拿出个袋子,里面装着许多衣服,包括女士内衣。只有青青阿姨两手空空,只是笑着问她:“哎呀,我们又来看你啦,身体怎么样啊?这里伙食还好吧?听说你的病好多了啊!真是啊,我们想你的哦!”
虽然那么一长溜话,银铃般串着,用上海话说来,却分外悦耳动听。
但在我看来,像在哄小孩子。
她——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不知道她的名字,只有胸口上的编号:01977。
不过,我也得叫她阿姨吧,什么阿姨?精神病阿姨吗?
她不声不响,目光虚焦着,不晓得在看谁,起码不在我们身上,甚至不在这间屋里。
我妈又跟护士聊了几句,大体还是问她的身体状况,护士不耐烦地回答。01977一切都好!不要担心。
说完,小东阿姨塞给护士一个信封,我猜里面是购物卡之类的。
护士立马给了笑脸,又给病人削了个苹果。
01977阿姨从未说过半个字,只是拿起苹果,慢慢地啃起来。
一个苹果,她吃得异常认真。
我们都默默地看着她,不敢发出丝毫的声响。
这间小小的屋子,除了她的牙齿与苹果肉的摩擦声,还有雨点砸在窗玻璃上的回响,就像直接落到我们的耳膜上。
安静到震耳欲聋。
等到她吃完苹果,几乎连苹果核也被吞下去了,我妈闭上了眼睛,小东阿姨眼眶有些湿润,青青阿姨几乎要夺门而出。
忽然,她说话了——天潼路799弄59号。
没承想,她的口齿清晰,声音不响不轻,竟还像小姑娘般细腻,颇有穿透力,回荡在窗户与墙角之间。
妈妈抓紧了我的手。
我的手有些痛。
小东阿姨拽了拽我妈衣角,又对精神病人说:“你好好休息吧,我们走了,明年这时候,再来看你!”
对方闭上眼睛。
我们四个走出精神病院。世界却黑了。电闪雷鸣,豪雨倾缸。荒野。雨点冰冷,刺痛脸颊。而我背后的建筑,如沉没中的幻觉。
傍晚五点,感觉已近深夜。我把车往前开了数百米,道路一片汪洋,强行通过非常危险。小东阿姨又提醒,这一带是低洼地,出过水淹事故,有人活活淹死在驾驶室内。
开回到精神病院门口,青青阿姨厌恶地看了一眼,说:“要死快了,等在这种鬼地方,要出人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