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吐蕃大军已经渡过渭水,正迅速向东挺进,兵锋直指长安。

郭子仪急命部将王延昌火速回朝,请朝廷立刻发兵。然而,让郭子仪万万没想到的是,值此大敌当前、京师危急之际,一手遮天的程元振居然置社稷安危于不顾,拒不接见王延昌,更不用说派发一兵一卒了。

郭子仪彻底绝望。

他知道,程元振向来嫉妒他的功勋和威望,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排挤他,可郭子仪怎么也想不到,都到这个时候了,程元振竟然还在一心弄权、排斥异己!

看着二十几万敌军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浩浩荡荡地开向长安,郭子仪只能在心里发出一声悲凉的长叹——长安完了。

十月四日,吐蕃的先头部队进抵周至(今陕西周至县)西面,在这里遭遇了此次入侵的唯一一次抵抗,被唐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击退。

然而,这注定只能是一次微弱的抵抗。因为吕月将的兵力只有区区两千人,无论如何也挡不住吐蕃的二十万大军!

十月六日,吐蕃主力进抵周至。吕月将竭力死战,最后全军覆没,兵败被俘。

十月七日,吐蕃大军渡过西渭桥。至此,大唐帝京长安已经完全暴露在他们面前。

得知吐蕃人兵临城下的消息,代宗李豫如遭雷击。他仓皇无措,最后只好在少数禁军和宦官的簇拥下逃出长安,亡奔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

天子一跑,京师顿时大乱,满朝文武各自逃命,禁卫六军也顷刻溃散。等到郭子仪赶回长安时,天子和百官已经踪影全无,长安也已变成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代宗逃出长安不久,随驾的禁军将领王献忠就带着四百余骑叛逃,并裹挟着丰王李珙(玄宗之子,代宗叔父)和其他十来个亲王奔回长安,准备投降吐蕃人。

王献忠一行刚刚进入开远门(长安西北门),恰好和郭子仪迎面相遇。郭子仪大声呵斥,王献忠连忙下马拜见,说:“如今皇上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立天子就是您一句话的事,令公何不顺势而为?”

郭子仪怒视王献忠,一言不发。

王献忠讪笑着说:“令公为何不说话?”

他话音未落,郭子仪就已命左右冲上前去,把他一下子按倒在地。王献忠手下面面相觑,可慑于郭子仪的威望,没人敢反抗,只好乖乖地跟随郭子仪掉头西行,去追天子车驾。

十月八日,代宗一行逃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当地官员都跑光了,无人供应膳食,代宗和护驾禁军又冷又饿,处境极为狼狈。就在这个时候,驻守陕州的观军容使鱼朝恩马不停蹄地赶来救驾了。

饥寒交迫的代宗李豫顿时百感交集。

危难时刻,文臣靠不住,武将也靠不住,还是宦官最贴心啊!

十月九日,吐蕃军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长安。

同日,吐蕃大将马重英与唐朝降将高晖一起导演了一幕闹剧:拥立广武王李承宏(玄宗堂兄邠王李守礼之孙)为帝,翰林学士于可封为宰相,同时又改年号,设百官,忙了个不亦乐乎。

随后,吐蕃人开始烧杀抢掠,“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早早就卸掉武装、躲藏在民间的禁军官兵,此刻非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抗吐蕃人的暴行,反而趁乱加入了抢劫的行列。长安士民不堪其扰,纷纷逃出长安,躲进了终南山。

十月十二日,代宗在鱼朝恩的护卫下逃到陕州,四散逃命的文武百官才陆陆续续前来见驾。郭子仪行至御宿川(今陕西长安县西南),得知天子已经脱离危险,便决定不去陕州,而是沿秦岭山麓东行,前往商州、武关等地集结部众。他对王延昌说:“溃散的禁军将士大部分都在商州,我们现在赶过去,把散兵游勇召集起来,同时征调武关(今陕西商县西北)的卫戍部队,不出数日,便可北上蓝田,反攻长安。”

此时此刻,郭子仪麾下仅有三十名骑兵。

吐蕃入寇长安的这一年,郭子仪已经六十七岁了,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的双鬓,仕途的坎坷也屡屡对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却不曾磨灭他匡扶社稷、保家卫国的勇气和信念。

如果没有郭子仪,长安的收复很可能会遥遥无期,而代宗李豫的逃亡生涯无疑也将被大大延长。因为,当代宗逃到陕州并向四方发出勤王诏书后,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道节度使居然因痛恨宦官专权而对朝廷心生不满,因而按兵不动,没有人向关中派出一兵一卒!

这其中,就包括当时驻守在徐州的平叛功臣李光弼。

换句话说,宦官程元振的擅权乱政早已寒了天下人的心,就连对朝廷一向忠心耿耿的李光弼也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信念,对天子和朝廷彻底寒了心。

然而,郭子仪的心没寒。

即便吐蕃大兵压境的这一刻,权宦程元振还在不择手段地算计他,可他的心还是没寒。

一个人要成为名将不难,要成为功臣也不难,难的是当普天之下人人放弃信念的时候,只有你一个人选择坚持。所以,郭子仪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之所以远远高于李光弼,并不是因为他比李光弼更会打仗,也不是因为他比李光弼更懂得官场哲学,而是因为他比李光弼更忠实于内心的信念,更善于在人生的重大时刻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上,足以让人心寒血冷的事情比比皆是,但是最终,你的心寒不寒,你的血冷不冷,并不取决于别人,而是取决于你自己。

郭子仪也许就是凭着身上那一腔永不冷却的热血,才能置个人的得失荣辱于度外,并且屡仆屡起,愈挫愈奋,从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最终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乱世之中始终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并成为这段动荡不安的历史中唯一一个善始善终(既保全了禄位又保全了名节)的功臣元勋!

十月中旬,郭子仪沿蓝田、商州、武关一路南下,先后集结了四千余名溃散的将士,随即掉头北上,在商州泣血誓师,告谕将士“共雪国耻”、克复长安。稍后,代宗李豫担心吐蕃人会进军潼关,便下诏命郭子仪率军前往陕州护驾,但郭子仪却上表说:“臣不收京城,无以见陛下,若出兵蓝田,虏必不敢东向。”(《资治通鉴》卷二二三)

代宗想想也有道理,便同意了他反攻长安的计划。

可是,郭子仪只有区区四千人,怎么可能打得过吐蕃的二十余万大军呢?

强攻当然是不行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智取。

郭子仪决定采用疑兵之计,迷惑吐蕃人,迫使其主动撤离长安。

随后,郭子仪派遣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等人率部进驻蓝田。长孙全绪按照郭子仪的计策,白天大张旗鼓,晚上燃起无数篝火,让吐蕃人以为唐朝大军已至。此外,长孙全绪又派人潜入长安,暗中联络了一批江湖豪杰,天天在朱雀大街上击鼓大呼,制造混乱,同时又在百姓中散布消息,说郭子仪已经集结了数十万大军,不日便要攻打长安。

吐蕃人被郭子仪的疑兵之计搞得人心惶惶,遂萌生退意,加之长安的美女财帛也已被他们劫掠一空,所以在他们看来,此刻实在不值得为了这座空城付出血的代价。十月二十一日,吐蕃军队匆匆带上他们的战利品,当天就全部撤出了长安。

降将高晖一见吐蕃人扔下他跑了,无奈之下,只好带着麾下的三百余骑东走,走到潼关时,被守将李日越抓获,当场就被砍了脑袋。

十月二十三日,得知长安光复的消息,代宗李豫感到了莫大的欣慰。他即日下诏,任命郭子仪为西京留守,第五琦为京兆尹,同时让宰相元载取代程元振,担任元帅行军司马。

长安虽然又回到了唐朝的手中,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用郭子仪的话说,这是“国耻”。

帝国为什么会遭受这场国耻?

这笔账不能不算。

事实上,早在代宗避居陕州之时,太常博士柳伉就已经帮他把这笔账算了个一清二楚。柳伉说:“吐蕃人长驱直入,兵不血刃而入京师,洗劫宫闱,焚烧陵寝,士卒却无一人力战,此将帅叛陛下也;陛下长期疏远功臣,宠幸宦官,终究酿成大祸,群臣竟无人敢犯颜直谏,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刚刚离开京师,坊间便发生骚乱,暴民公然抢夺府库,自相残杀,此京畿民众叛陛下也;陛下自十月初一下诏各道兵马勤王,尽四十日,无一辆战车入关,此四方叛陛下也。既然内外皆叛,那么请问陛下,今日之势,是安是危?若以为危,岂能高枕无忧,不为天下讨伐罪人?”

柳伉得出的结论是:要想铲除祸乱之源,保全宗庙社稷,就必须砍掉一个人的脑袋。

这个人就是宦官程元振。

柳伉还说,除了诛杀程元振外,还必须把各级宦官的职权收回,交还各有关部门;并收回神策军的兵权,交给朝中的大臣;同时,皇帝还要削除尊号,下诏罪己,宣布从此改过自新,否则甘愿逊位让贤。

最后,柳伉跟皇帝打赌:“倘若如此,而兵仍不至,人仍不感,天下仍不服,请将臣全家老小碎尸万段,以谢陛下!”

柳伉这笔账一算下来,把代宗李豫的脸皮撕得可谓一干二净。

李豫为此郁闷了好多天。

可他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柳伉说的都是事实,而且句句都是发自肺腑的忠言。

不过,事实归事实,忠言归忠言,让代宗把宦官们都给废了那是不可能的,让他下诏罪己、改过自新那更是不可能的,至于诛杀程元振嘛…似乎也是没有必要的。

十一月初二,代宗下诏削除了程元振的所有官爵,将他遣回原籍。

代宗之所以不杀程元振,表面原因固然是程元振有翦除李辅国之功,代宗不忍诛杀,可事实上,此次吐蕃入寇也让代宗李豫发现了很多问题。就像柳伉所说的那样,这次长安沦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程元振专权乱政之外,无论是士卒将帅、公卿百官,还是四方藩镇,其实人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要追究罪责,此次应该问罪的绝不止程元振一个!

既然如此,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呢?杀了他就能让所有人从今往后对天子和朝廷忠心耿耿了吗?

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代宗不杀程元振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对宦官这个群体仍然抱有极大的信任,因而不想把事情做绝,以免伤了其他宦官的心。

在代宗看来,自己在很多时候仍然是要依赖宦官的。比方说,万一哪天敌寇又来了,士卒将帅、公卿百官又各自逃命了,四方藩镇又按兵不动作壁上观了,他身边至少还有像鱼朝恩这样的宦官保驾。

这次吐蕃入寇让代宗看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没有谁是真正靠得住的!

百官要是靠得住,母猪恐怕都会上树;藩镇要是靠得住,大象恐怕也会跳舞…至于说宦官,当然也不见得始终靠得住。但最起码,宦官总是一支制衡百官、制约藩镇的力量;最起码,在天子孤立无援的时候,宦官总是一副可以暂时依靠的肩膀。

说白了,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李唐朝廷就已日渐陷入内忧外患、人心离散的境地了。此次吐蕃入寇,就是李唐王朝所有老问题和新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在如此严峻的局面下,任用宦官“或许”会有危险,但不用宦官则“必然”会有危险!

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李唐天子并不是不知道任用宦官的危害,而是明知有害也得用。这是他们的无奈。

这一年十二月,代宗从陕州返回长安,郭子仪率城中百官及唐军各部到浐水(灞水支流)东岸迎接,并伏地待罪,主动表示要承担长安失陷之责。代宗亲手把他扶起,激动地说:“都怪朕没有早一天起用爱卿,才会落到这个地步啊!”

十二月末,代宗下诏,任命此次护驾有功的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统领各部禁军。

从此,鱼朝恩彻底取代程元振,成为“权宠无比”的新一代权宦。

一切终将过去,一切终将再来。

这是历史的魔咒,将永远徘徊在唐代宗李豫的头顶上,并将永远缠绕在此后的十二任大唐天子的头顶上。

【烽火再燃:仆固怀恩之乱】

吐蕃人一走,代宗李豫就必须着手解决仆固怀恩的问题了。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代宗命刑部尚书颜真卿前往汾州,准备向仆固怀恩发出最后通牒,命他入朝面圣。

可是,颜真卿不肯去。

并不是他怕死,而是他知道现在去已经没有用了。

早在吐蕃占领长安、代宗流亡陕州时,颜真卿就曾主动提出要去汾州,以社稷有难为由,迫使仆固怀恩入朝,可代宗却担心仆固怀恩趁机叛乱,所以执意不允。

在颜真卿看来,当时那么好的机会没有把握,现在再去召仆固怀恩入朝,他绝对不肯来,所以去了也是白去。颜真卿对代宗说:“陛下在陕州时,臣若前往汾州,以君臣大义为由命他勤王,他没有理由不来;可如今陛下已经还京,他既无勤王之功,又有兵权被削之忧,此时召他,他如何肯来?而且,一直咬定仆固怀恩谋反的,只有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而已,其他文武百官都认为仆固怀恩冤枉。臣以为,如今最妥当的办法,就是以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这样不需要发动战争,便可消除潜在的叛乱。”

就在代宗考虑这个建议的时候,一个在汾州担任别驾的官员忽然回到了京师,代宗立刻召见了他。

这个人叫李抱真,是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的堂弟,他知道李抱玉和仆固怀恩之间已经是不共戴天了,而且仆固怀恩确实心怀异志,所以赶紧溜之大吉,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代宗问李抱真如何对付仆固怀恩,李抱真答:“仆固怀恩不足为忧。因为朔方将士日夜思念郭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怀恩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鱼朝恩杀害了,将士们信以为真,才会服从于他。陛下若能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则朔方将士必定会脱离仆固怀恩,亲附朝廷。”

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代宗就没什么好考虑的了。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确实是釜底抽薪的良策。

然而,还没等代宗将这个办法付诸实施,河东就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

仆固怀恩动手了。

仆固怀恩的首要进攻目标,当然非河东节度使辛云京莫属。他事先买通了辛云京麾下的都知兵马使李竭诚,准备里应外合攻取太原。没想到辛云京的警惕性非常高,很快就察觉了仆固怀恩的阴谋,遂斩杀李竭诚,并加紧修固防御工事,以防仆固怀恩来犯。

广德二年正月中旬,仆固怀恩得知李竭诚被杀的消息,索性拉起反旗,命其子仆固瑒率部攻打太原。辛云京立刻出城迎战。由于他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武器精良,士卒用命,所以一战就击溃了仆固瑒。仆固瑒被打得大败而回,只好放弃太原,转攻榆次(今山西榆次市)。

作为安史之乱余波的仆固怀恩之乱,就这样爆发了。

外寇之兵戈方息,内战之烽火再燃!

代宗李豫感到了一种深深地无奈。

像这种前仆后继、旋灭旋起的叛乱,像这种兵连祸结、内忧外患的局面,究竟要到哪天才是个头呢?

正月二十日,代宗正式任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数日后又加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离京赴任时,代宗满怀期望对他说:“怀恩父子负朕实深!闻朔方将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为朕镇抚河东,汾上之师必不为变。”(《资治通鉴》卷二二三)

二月初,郭子仪进驻河中(今山西永济市),准备进剿仆固怀恩父子。仆固瑒围攻榆次半月不下,派人紧急征调祁县驻军,当地守将赶紧把部队交了出去。士卒们还没来得及吃饭就被迫上路了,一路上牢骚满腹,拖拖拉拉。负责率领这支援军的将领焦晖、白玉压根不想跟着仆固怀恩父子造反,只是迫于军令不得不出征,本来就憋了一肚子火,现在看见士卒们又裹足不前,他们担心驰援不及被仆固瑒问罪,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对着走在最后面的几个士兵张弓便射。

士卒们纷纷抱怨:“将军干嘛射自己人?”

焦晖和白玉没好气地说:“现在跟着人家造反,终究难逃一死。反正是一死,射死有什么关系!”

抵达榆次后,仆固瑒认为他们来得太晚,指着鼻子破口大骂。部队中的胡人辩解说:“我们骑马,本来速度很快,都是被那些汉人步兵拖累了。”

仆固瑒不分青红皂白,愤而暴打汉人士兵。被打的士卒无不咬牙切齿,说:“这小子眼里只有胡人,根本不把我们汉人当人看!”

经此变故,焦晖和白玉愈发忍无可忍。当天夜里,他们召集了所有汉人士卒,告诉他们反正是一死,不如跟仆固瑒拼个鱼死网破,或许还能为朝廷建功。士卒们纷纷响应,随即在焦晖和白玉的带领下发动兵变,杀死了毫无防备的仆固瑒。

仆固怀恩万万没想到,自己刚刚揭起反旗,儿子就莫名其妙地死在了乱兵手中。

仆固瑒之死,对仆固怀恩至少造成了三重打击:一,白发人送黑发人,诚乃人生最为惨痛的遭遇之一;二,仆固瑒不仅是仆固怀恩的儿子,更是他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如今刚刚起事便痛失一臂,无疑是极大地削弱了仆固怀恩的军事实力;三,仆固怀恩父子刚刚起事,麾下部众就发动了兵变,这足以证明,朔方将士的人心仍在李唐,一旦失去了这支劲旅的拥戴,这场反叛还能有多大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