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五十五岁这一年的夏天,他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丧钟为谁敲响?】

自从几个不畏权贵的御史弹劾宗楚客和崔湜相继失败后,朝中少数仍抱有正义感的官员对时局就心灰意冷了。因为有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稀里糊涂的天子在位,帝国政治就只能是乌烟瘴气,一团糜烂,所以那些正直的朝臣到头来也只能独善其身而已,再也没有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动力了。

然而,就在满朝文武都在令人失望的现实面前保持沉默的时候,帝国的底层却传来了几声微弱却又清晰的呐喊。

首先,一个叫郎岌的定州士人大胆上书皇帝,说出了朝野上下人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韦后和宗楚客等人擅权乱政,迟早会谋逆作乱!”

听到如此强烈而直接的指控,韦后顿时暴跳如雷。她马上去找皇帝告状,要求杖杀上书者。李显二话不说,立刻命人将郎岌乱棍打死。

可是,有道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布衣郎岌刚刚因为说真话掉了脑袋,随即又有一个叫燕钦融的低级军官再度上言:“皇后淫乱,干预朝政,致使外戚坐大;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这些人,都有危害社稷的图谋!”

这一次,中宗李显终于觉着有些不对劲了。

如果说布衣郎岌胆敢大放厥词是因为他脑子坏了,那么燕钦融明知道这么干只有死路一条,为什么还要往刀口上撞?难道他们都疯了?

李显想了好几天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最后决定亲自召见燕钦融,听听他到底想说些什么。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五月中旬的一天,在许州担任司兵参军的小官燕钦融,破天荒地得到了天子的召见,来到了长安。

在皇帝面前,燕钦融面不改色,侃侃而谈,一一指陈朝政的弊端,并且毫无惧色地对韦后一党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李显听完后,沉默了很长时间。最后他无力地摆了摆手,示意燕钦融退下,既不作任何表态,也不对他作任何追究。

就在天子接见燕钦融的同时,宰相宗楚客也寸步不离地守在殿外。燕钦融一退下,马上就有眼线向宗楚客通报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宗楚客立刻感觉有些不妙。因为皇帝虽然没有表态,但他对燕钦融的那番“大逆不道”之言居然保持沉默,而且又没有治他的罪,这足以说明——皇帝已经默认了燕钦融对后党的指控。

这还得了!假如皇帝真信了他说的话,那岂不是大祸临头了?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司兵参军,竟然敢在皇后、公主、驸马、宰相的头上屙屎屙尿,而且还能毫发无损地走出太极宫,这样的事一旦传开了,朝中的谏官一定会趁此机会对后党群起而攻,他宗楚客日后还怎么混?

不行,决不能放过这小子!

可皇帝摆明了就是要放他一马,自己一时间又找不到什么借口收拾他,怎么办?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他走出太极宫,走出长安城?

不,老子今天就算得罪皇帝,也一定要把你小子灭了!

一想到这里,宗楚客就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假造了一道皇帝诏书,然后飞身而起,跑到飞骑营召集了一帮禁军侍卫,最后终于在宫门附近截住了即将离去的燕钦融。

一追到人,宗楚客马上命令禁军开打,十几个人拳脚齐下,很快就把燕钦融打了个半死。接着,宗楚客又命人抓住他的脑袋往石头上撞,最后当场扭断了他的脖子。

看着桀骜不驯的燕钦融终于像一条破麻袋一样瘫软下去,宗楚客忍不住大呼痛快。

宗楚客固然是痛快了,可有一个人却很不痛快。

他就是天子李显。

光天化日之下,当朝宰相居然敢在皇宫中杀人,而且还是矫诏杀人,这也太无法无天了!你宗楚客还有没有把我这个天子放在眼里?暂且不论你的矫诏之罪,也不论你知法犯法之罪,单单看你的杀人动机,就够耐人寻味了。你为什么非要打死燕钦融不可?这不恰好证明你做贼心虚吗?如果燕钦融的控告纯属诬陷,你大可以在大唐律法规定的范围内,启动正常的司法程序,定他一个诽谤罪,按“反坐法”来惩治他,同时还你自己一个清白。可你偏偏不这么做,而是恼羞成怒地杀人灭口,这不是不打自招吗?这不是恰好坐实了燕钦融对你的指控吗?

李显越想越不爽,巴不得马上拿宗楚客问罪。

可是,这件事情牵扯太大,远不是宗楚客一个人的问题,假如拿他开刀,皇后和裹儿肯定会站出来阻挠…一想起自己的妻子和宝贝女儿,多年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那一幕马上又浮现在李显的眼前。

想到这里,李显的满腔怒气顿时消失了大半。

说到底,他还是太爱她们了。所以,他永远不希望和她们发生任何意义上的不愉快。假如对燕钦融一案穷追不舍,结果证明他所指控的都是事实,那李显该怎么办?当所有事情全部掀开,一切都暴露在阳光底下,李显有勇气直面真相吗?

没有。

与追究真相比起来,李显似乎更在乎与妻女保持一贯的和睦关系,同时也更在乎眼下的幸福生活——即便为了保持这种关系和这种生活,他要以一定程度的“无知”作为代价。

燕钦融被杀之后,李显虽然没有对宗楚客等人作任何追究,但内心难免“怏怏不悦”(《资治通鉴》卷二○九),因而脸上便不由自主地罩上了一层阴霾。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阴霾。韦后和宗楚客等人看在眼里,顿时感到了深深的忧惧。

他们知道——皇帝被惹恼了。

虽说这是一个一贯温柔得像头绵羊的皇帝,可兔子逼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手中仍然握有生杀大权的皇帝。

自从“燕钦融事件”后,韦后便隐隐感到皇帝注视她的目光中,似乎多出了一丝狐疑和闪烁。虽然她并未因此中断与马秦客和杨均的暧昧关系,但是每当和他们云雨交欢时,韦后却总有一种如芒在背之感。

黑暗中,似乎有一双冷冷的眼睛在窥视着她。

那是一双遭遇背叛的丈夫的眼睛。

一旦这双眼睛蓦然浮现,韦后便会从快乐的巅峰直接坠入不安的深渊。每当这种时候,她总是会猛然推开身上的马秦客或是杨均,一丝不挂地走到铜镜前。

借着微弱的烛光,她看见了一个鬓发散乱,脸色苍白,肌肉松弛的女人。

岁月不饶人啊…她看见铜镜中的这个女人分明有了人老珠黄的迹象,可那个光芒万丈的女皇梦,却还距离她如此遥远。

还要等待多久,她才能拥有跟武曌一样的自由、快乐和权力呢?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韦后不知道。

她只知道,自己的老公李显还活得十分健康,他分明遗传了他母亲武曌的体质,一点都不像他那个一辈子都病恹恹的父亲李治。按照李显目前仍然良好的身体状况来看,再活个二三十年似乎都不成问题。倘若如此,自己十有八九会死在他的前面,还做什么女皇梦呢?还侈谈什么母临天下,女主乾坤呢?

所以,不能再等下去了。韦后想,如果不能主动敲响李显的丧钟,就只能坐等自己的丧钟敲响!

别无选择!老娘豁出去了…

决心已定,韦后第一时间找到了女儿安乐公主。

韦后知道,天下没有第二个人像她女儿这么迫切渴望她当上女皇。

因为,只有她当上女皇,安乐公主才能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女。

所以,为了共同的利益,她们没有理由不走到一起,更没有理由不联手行动。

此时此刻,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眼中,夫君已经不再是夫君,父皇也已不再是父皇,而是横亘在她们权力之路上的一个障碍——一个亟待粉碎的巨大障碍。

此时此刻,对这两个野心勃勃的女人来说,所谓的爱情和亲情已经变成一种既可笑又脆弱的东西。在巨大而真实的权力面前,爱情和亲情又算什么呢?除了让人变得优柔寡断,无所适从,变得软弱愚蠢又不堪一击之外,还能给人带来什么呢?

在这一点上,她们一致认为,当年的女皇武曌就做得很好。别人都背负着感情的锁链,惟独武曌抛弃了这个沉重的负担。所以,只有她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并且掌控所有人的命运。

这些年来,韦后和安乐公主一直在锲而不舍地思考一个问题——武曌能够做到的事情,她们难道就不能做到吗?在这个帝国,难道就只能出现一个名叫武曌的女皇吗?

现在她们终于可以大声地作出回答:我不相信!

于是这一年夏天,便有了一碗汤饼(唐朝流行的面食,类似于现在的面条)与两双手的相遇。

汤饼是看上去很普通的汤饼。

手是两双看上去很纤弱的手。

可当这碗汤饼和这两双手相遇之后,汤饼就不再是普通的汤饼,手也不再是纤弱的手。

因为这碗汤饼毒死了一个皇帝。

因为这两双手,从此紧紧扼住了帝国的咽喉…

【中宗暴崩】

景龙四年六月初二,唐中宗李显吃过一碗汤饼后,忽然七窍流血,暴崩于太极宫的神龙殿。

韦后秘不发丧,于次日召集宰相们进入内宫,小范围通报了皇上宾天的消息。还没等宰相们回过神来,韦后旋即有条不紊地发布了一系列命令:从京师附近紧急征调五万名府兵进入长安戒备,同时把这支部队的兵权分别交给了驸马都尉韦捷(韦后侄子,娶李显女儿成安公主),韦灌(韦后侄子,娶李显女儿定安公主),卫尉卿韦璿(韦后的族弟),左千牛中郎将韦琦(韦后侄子),长安令韦播(韦后侄子),郎将高嵩(韦后外甥);其次,命中书舍人韦元(韦氏族戚)率兵在长安城内巡逻,维持治安;最后,命左监门大将军薛思简率五百人迅速进驻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严密控制软禁在此的李显次子谯王李重福。

尽管天子暴崩的消息让宰相们感到了无比的震惊,但是此时的宰相班子绝大多数是后党成员,所以韦后的命令当即得到了执行。

全面控制住京师长安的局势后,韦后又在同一天,将五名后党成员全部擢升为宰相,以加强对政治中枢的控制。这五人分别是: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其中,裴谈和张锡原本都在东都担任留守,韦后此次没有调动二人的岗位,只是在他们的原职务上又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衔,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通过对这两个留守的笼络,加强对东都洛阳的遥控。

做完这一切,韦后终于牢牢掌控了帝国的最高权力。

接下来,韦后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刚刚到手的巨大权力合法化,并且常态化?

换言之,韦后必须扶植一个人来当傀儡天子,然后像当年的武后那样,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其权力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在此基础上向女皇之位发起冲刺。

那么,要挑选谁来充当这个政治花瓶呢?

当然只能从李显的儿子中来选。

李显一共生有四个儿子,老大李重润和老三李重俊都死了,所以剩下的人选只有两个。一个是流放均州的老二,时年三十一岁的谯王李重福;再一个就是李显的幼子,年仅十六岁的温王李重茂。

按照立嫡以长的古代政治传统,李重福绝对比李重茂有资格入继大统。然而,韦后绝对不会选他。原因有二:其一,他已年长,不易控制,当然不适合当傀儡;其二,韦后跟李重福有血海深仇。

韦后为什么跟他有仇?

这就要从多年前的一桩公案说起。

李显的长子李重润是韦后亲生,当年一出生就深受高宗李治的宠爱,还不到一岁就被立为皇太孙,并且开府置僚属,这无疑是早早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身份。当时的韦后欣喜万分,因为有这样的儿子做靠山,她后半生的权力和富贵就有了保障。然而,让韦后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李重润十九岁那年,因对二张乱政不满,在背后肆意抨击,结果被人一状告到武曌那里。武曌勃然大怒,当即向李显施加压力,迫使他逼杀了李重润。

和李重润一起罹难的,还有妻子永泰郡主,以及她肚子里尚未出生的孩子。

这场变故对韦后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她自然就把满腔怒火对准了那个出卖他儿子的告密者,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在韦后看来,这个杀千刀的告密者,正是李显的次子李重福。

韦后之所以咬定李重福是罪魁祸首,是因为她相信,李重福比任何人都更具备告密的动机。首先,他排行老二,只要抓住机会整死老大,他就最有资格成为太子;其次,他老婆是张易之的外甥女,作为二张得势的受益者,他们夫妻俩自然容不得别人非议二张。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李重福就是这个十恶不赦的告密者,但这并不影响韦后的上述判断。于是从李重润死的那一天起,李重福就成了韦后不共戴天的仇人。所以到了神龙元年,李显刚一复位,韦后就迫不及待地把李重福流放到了均州。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韦后都决不可能扶立李重福。

因此,年幼的温王李重茂就成了傀儡天子的不二人选。

然而,废长立幼不合礼制,如果以韦后的懿旨强行拥立李重茂,势必招惹非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韦后决定假造一份天子遗诏,在遗诏中宣布由温王李重茂即皇帝位,并由她以太后身份临朝摄政,这样就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韦后把这个伪造遗诏的任务,交给了她信任的后党成员,专门负责宫中诏命的“女中宰相”——上官婉儿。

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上官婉儿马上意识到,这是决定帝国命运的重大时刻,也是决定她个人后半生命运的关键时刻。换言之,她如果全盘按照韦后的授意来草拟这份遗诏,那就是彻彻底底地把自己跟韦后绑在一起了,日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再也没有了半点退路。

这么做妥当吗?

上官婉儿很清醒地告诉自己——不妥。

道理很简单,韦后并不像看上去,或者像她自己认为的那样强大。

在帝国宫廷这个天下最险恶的角斗场上浮沉了大半生,上官婉儿已经炼就了一种鉴人识人的深刻洞察力。她看得非常清楚,如今的韦后虽然一门心思想当武曌第二,但她的智慧、城府、能力、谋略、胆识,包括政治根基和执政经验,跟当年的武后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武后三十六岁就开始临朝听政,一直到六十六岁才登基称帝,时隔整整三十度春秋。也就是说,她为了实现自己的女皇梦,整整花了三十年时间来做准备工作,其间耗费了无数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种种代价。然而,很多人往往只盯着她那眩人眼目的巨大成功,却无视她走过的那条充满了荆棘和血泪的艰辛历程。

反观韦后,从神龙元年开始垂帘听政,迄今也不过五年,而且其中有一段时间,真正大权独揽的是武三思,并不是她韦后。所以,无论是在收拾人心,培植党羽方面,还是在打击异己,铲除政敌方面,抑或是在积累政治经验,锻炼执政能力方面,韦后都还做得非常不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座值得攀登的巅峰都没有捷径可走,任何一处绝美的风光都隐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只有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去征服一切艰难险阻,你最终抵达的地方才是别人无法逾越的极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韦后要自作聪明,想抄一条近路达到目标的话,那别人也同样可以轻而易举地越过她,并很快把她踩在脚下。说白了,速成的结果只能是速败,捷径的同义词只能是短路。韦后倘若一味急功近利,心存侥幸的话,其结果很可能是自取灭亡,并且徒然授人以笑柄。

所以,要是把自己的后半生绑在这么一个女人身上,上官婉儿觉得风险太大。

因此,眼下最妥当的办法,就只有利用草拟遗诏的这个机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准确地说,就是采取骑墙态度,在不得罪韦后的前提下,为自己多找一座政治靠山。而这样一座靠山,当然就是以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唐宗室。

这几年来,尽管随着韦后一党的强势崛起,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表现得很低调,可他们的政治能量并没有因此而减损。在上官婉儿看来,与其说这两个李唐宗室的代表人物是怕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还不如说他们是在避敌锋芒,保存实力。暂时保持低调,韬光养晦,是聪明人在眼下最好的选择。

上官婉儿知道,以相王李旦的身份、资历和名望来说,他其实比李显的儿子们更有资格入继大统。因为他毕竟是高宗和武后唯一在世的儿子,而且已经当过一任皇帝,更当过很长时间的帝国储君。无论李旦本人如何淡泊寡欲,谦恭自持,他始终是一面足以凝聚天下人心的政治旗帜。因此,一旦形势有所变化,别人就完全有可能再度拥立他为天子。

那么,哪些人有可能拥立相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