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们心理学上,有过这样的案例?”我问道,“一个人在镜子或反光的东西里看到自己的脸变成了一张陌生的脸。”

床上双眉紧锁。“这种案例的确是有的。但问题就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人,指挥使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但费云涵明显不像…而且,他说自己在二十一岁起就出现这种状况了,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这就是不合逻辑的地方。假如他精神不正常,不可能只表现在这一个方面,也不可能这么多年都无人知晓。当然,他更不会在事业上发展得如此成功,走到今天这一步了。”

“那你的结论是什么?”我问道。

“只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是费云涵出于某种特殊的目的编了一个故事给你听;第二就是他真的遇到了一种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怪异现象。”

我打了个冷噤,觉得后背有些泛凉。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去细想,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绝好的小说题材。现在听陈思达这样说,才感到真的很可怕。

陈思达接着说:“费云涵的经历是第一个怪异的地方。第二就是,为什么在你以此为题材写出小说之后,会出现另外两本类似的书呢?”

这正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我十分期待陈思达能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迫不及待地问道:“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

陈思达表情平静,颔首不语,像一个棋手端注棋盘,思考着如何走一步。许久之后,他竖起三根手指头。“我认为只有三种可能。”

我专注地望着他。

“第一种可能性是,你们三个作者之中,确有抄袭情况。”没等我开口。他便解释道,“但是刚才我就说了,这种可能性是最低的,因为实在是不合情理——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了。”

他凝望着我,“想想看,不管是谁在抄袭,怎么会抄得这么彻底呢?据你说,三本书都是写的一个人在反光物中看到自己的脸变成了一个上吊女人的脸。假如真是抄袭题材,那抄袭者完全可以做些改动,这样就没那么明显了——比如说,改为看到一张怪物的脸。或者是一个被杀死男人的脸。为什么非得要是‘上吊’的‘女人’的脸呢?这样原封不动的抄袭,会不会太蠢了?”

我紧抿着嘴唇,不由自主地点着头——其实,作为一个写作多年的作者,我也该想到这一点的。但我起初是被气晕了头,后来又悲哀过度,始终没能做出像陈思达这样冷静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分析。现在我觉得清醒多了,赶紧问道:“那第二种可能性呢?”

“第二种可能性其实你和你的出版编辑当初也想到了的——费云涵,或者他的夫人会不会将这个故事的题材透露给了好几个作者?”

“那你觉得这种可能性大吗?”

陈思达摇头。“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我们这样来想,费云涵多次提醒你不要将这件事告诉别人,可见他非常在意这件事的保密性。这样的话,他不太可能将这件事告诉太多的人。但显然,如果这件事情流传出去,对他是很不利的。”

“那他的妻子呢?”我问。

“也不太可能。她来找你,是因为你开了一间工作室,公开对大众征集写作素材,所以她才有理由来找你,借机想你倾诉。但另外两个作者又没有这样做,她有什么理由主动找他们呢?而且就像你说的,她来找你,是因为她认为你不可能知道她的身份。当然,她更想不到费云涵本人会来。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她并不知道费云涵在反光物中看到了什么,所以她不可能告诉别人全面的情况。你能得知,完全是巧合。”

“你好像丝毫都不怀疑费云涵夫妇会串通起来…”

“我想过这种可能性,但又排除了。因为我实在是想不出他们夫妻俩唱这种双簧有什么意义,也想不通他们有什么目的。想想看吧,这对夫妇是全国最富的人之一。他们做这种事不管是为名、为利,都说不过去。”

我承认这是事实。陈思达说到这里,两种可能性几乎都被推翻了。我思索了一阵,不解地问道:“你说还有一种可能性?但我怎么想不出来,除了这两种情况外,还有什么可能?”

陈思达将身子向我倾过来一些,望着我:“你是个优秀的悬疑小说作家,你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也应该是一流的。千秋,你真的想不到还有一种可能性吗?”

在他的提示下,我仍然是一筹莫展,只能茫然地望着他。

陈思达叹出口气:“也许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

他盯着我的眼睛说:“千秋,听好了,最后这情况,才是我觉得可能性最大的——除了费云涵之外,还有另外的两个人,他们身上也发生了同样的怪事。也就是说,另外那两个作家笔下所写的,是和费云涵有着相同经历的两个人。”

(11)

我愣住了,陈思达说的这种情况,我确实没有想到。我之前一直以为这种怪事只可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现在他提出这种大胆的设想,我意识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你是说,还有另外两个人也跟费云涵一样,会在反光物中看到自己的脸变成了一个上吊女人的脸,而安玟和渔歌那两个作者得知了这个题材后,将其改编为小说,所以才会和我的撞车?”我怀疑地问道,“这可能吗?会不会太玄乎了?”

陈思达将指尖合拢竖起,顶住下巴。“我只能说,这是一种可能性,但说到玄乎——假如我们相信费云涵说的话,那就等于是相信了世界上真的有这种超出科学范畴的怪事——那么,这种事情既然能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为什么不能在多个人身上发生呢?”

我缄口不语。陈思达继续说道:“还有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这三本题材相同的书,都是在近期出版的。想想看,费云涵说他出现这种情况已经二十多年了,但他是最近才来罩你,告诉你这件事的。而另外那两个有着相同状况的人,会不会也是如此?为什么他们三个人都是在近期才将这件事说出来呢?这其中必有原因!”

我转动着眼珠,想到了费云涵对我说过的一些话。“对了,费云涵说,这种情况是从今年年初开始才变得严重的。而且,他认为那张恐怖的脸在向他传达某种信息,或者说在暗示着什么…”

“他认为是在暗示什么?”陈思达迫切地问,“他有没有告诉你?”

我想起了费云涵当时表现出来的绝望的神色。“他认为…那张脸在暗示他自杀。”

陈思达身子朝后仰了一下,相识倒吸了口凉气。随即,他从沙发上站起来,在屋内踱了几步,然后停住:“这件事,狮子啊是太蹊跷,太不可思议了。我隐隐有种感觉——这件事的背后,必定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还没来得及说话,陈思达俯下身来盯着我说:“而且,可能正如费云涵预感的那样——这件事是某种危险的象征。”

我和陈思达对视着,好一阵后,我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你…把我吓着了。”

“没什么好怕的。”陈思达向我宣布,“千秋,从现在起,你不再是一个人面对这件事了,我会陪你一起将这件事差个水落石出!”

我惊讶地问:“你不用工作吗?”

“这个星期不用。和我预约好的一个富商临时有事到国外去了,等于放了我一个假”

“你为什么想要调查这件事?”

陈思达双眼发亮,闪出兴奋和期待的光芒。“这件事太让我感兴趣了,彻底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我的诸多猜测是不是正确的;另外,作为你的朋友,我也很想帮你浓情此时,洗清你所受的委屈。”

我向他投去感谢的一瞥,随即问道:“你打算怎么做?”

陈思达是个思维清晰、做事业极具条理性的人。“首先当然是验证我说的‘第三种可能性’是否真是如此。”

“怎么验证?”

他想了一下。“为了表示慎重,我们最好是青紫去拜访那两个作者。”

“什么!你要我去找安玟。”我大声叫道,“我看到她只会想撕烂她的嘴!”

陈思达考虑到了我了抵触情绪:“那好吧,我们去找那个叫渔歌的作者。”

我有些不太情愿。“我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我根本就不认识他。”

作为心理学专家,陈思达从我的态度中读出了我的顾虑。他蹲在我勉强,对我说:“千秋,你知道弄清楚这件事对你有多重要。所以,现在不是放不下面子的时候。你必须有所行动,才能洗清委屈!难道你希望大众一直这样对你误解下去吗?”

他的话像一根尖针,直接刺到我内心深处,是我清醒地意识到我该怎么做了。我对他点头道:“是的,我明白了。我现在就去查渔歌的住址。”

这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我现在电脑上查到了渔歌的那本《诡脸》的出版信息,知道了是哪家出版时在跟他合作。然后,我打电话给罗敏,摆脱他帮我向那家出版社大厅渔歌的联系方式和住址。罗敏跟出版社的人都比较熟悉。果然,不出一会儿她就回了电话过来,告诉我渔歌的手机号和具体住址。我用笔记录下来。

现在,我一刻也不想耽搁了。我感谢陈思达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再次充满了干劲。我到卫生间去洗了个澡,简单地化了下妆,再换上一套轻质套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陈思达向我投来赞赏和鼓励的目光。然后,我们俩直奔机场,前往渔歌所在的南方小城。

(12)

飞机飞行了将近三个小时,于下午五点抵达T市。出了机场,我们决定立刻前往渔歌的住所。

“先打他的手机联系一下吧。”陈思达说。

“出来之前我就跟他打过一次电话,但是他的手机好像欠费停机了。”

“再打一次试试”

我从皮包里摸出手机,照罗敏给我的那个号码打过去,但系统仍然提醒我该手机已欠费停机。我冲陈思达摇了摇头。

“罗敏提供的这个号码是渔歌的吗?她不会搞错了吧?”陈思达皱着眉头说。

“不知道。”我说,“现在只能祈祷她提供的住址是对的。”

陈思达耸了下肩膀。“只能去碰碰运气了。”

我们在机场附近的一家餐馆随便吃了点东西,然后招了辆的士。我把皮包里那张记录地址的字条拿出来,念给司机听。

这趟车坐了五十多分钟,到达目的地已经是晚上七点了。下车后,我们发现置身在城市边缘的贫民区——低矮破旧的老式楼房,脏乱、随处堆放垃圾的狭窄街道,昏黄幽暗的路灯——这里很明显是社会底层的聚聚所。

陈思达皱着眉头说:“千秋,你确定是这里吗?”

“反正我是没有搞错。”我对照着字条上写的地址说,“罗敏有没有搞错,我就不知道了。”

“他在那栋楼?”

“我看看…27号四栋二单元,就是这里。”我指着面前一幢黑黢黢的楼房说。

陈思达吐了口气,好像已经做好了失望的准备。“来都来了,只能上去看看了。”

我们沿着黑暗的楼梯走上三楼,我说:“就是这里了,301。”

陈思达敲了敲门。

许久,无理财传出一声有气无力的询问:“谁?”

我们俩对视一眼,有点不在的该怎么样回答。陈思达问道:“请问是作家渔歌的家吗?”

几秒钟后,门打开了,我们看到一张三十岁左右,去胡子拉碴、蓬头垢面的脸。这个男人穿着发皱的衬衣和松垮垮的裤子,一脸的倦容,打量着我们的双眼空洞无神,好像什么都没看见,整个人显得无比憔悴、颓废。他的这种状态让我想起了之前的自己。我一瞬间判断出,这一定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你是写《诡脸》这部小说的渔歌吗?”我问道。

“是我。你们是…”http://www.kongbugushi.com/

我望了一眼陈思达,然后实话相告:“我是写《反光》的千秋。”

渔歌骤然瞪大了眼睛,他盯着哦我看了一阵,惊讶地说;“啊…真的是你,我想起来了,我以前在杂志上看过你的照片呢。”

我的收在胸前绕着圈。“我们…能进去谈吗?”

渔歌看了一眼陈思达。陈思达立刻说道:“我是千秋的朋友,跟她一起来拜访你的。”

渔歌意味深长地忘了我们几秒,好像猜到了我们的来意。“好的,请进吧。”

这个家——如果这能算是一个家的话——实在是太简陋了、太寒酸了。只有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屋子,然后就是厨房和厕所。单人床、破沙发、书桌和椅子以及其他一些杂物一齐拥挤在这狭小的空间内。房间里连电视和电脑都没有,也没有任何一件稍微像样点儿的家具。但是屋内有很多书——桌子上、床上,甚至地上都堆满了书,还有很多手写的稿子。这个房子主人的喜好和职业,可谓是一目了然。我看到那本《诡脸》旧房子啊他的床头上。

我们静默了一会儿。渔歌似乎在等着我们说话——是我们来找他的。我心中有很多疑问,但坐在他面前,竟一时不知该怎样开口。

最后还是渔歌先开了口:“千秋大作家,你到我这里来,是因为‘抄袭风波’的事吧?”

既然他直接说到了主题上,我也没必要绕圈子了。“是的。”

“你来找我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向你了解一些情况。”

他似笑非笑地哼了以上。“你想问我有没有抄袭你的作品?”

“不,我知道你没有抄我的。”我直言相告。

他那无精打采的眼睛稍微睁开了一些。“哦?你怎么能肯定?”

“你没有机会抄到我的作品。”我望着他,“就像我也没有机会抄到你的一样。”

我和他对视了十秒钟以上。

“没错,确实是这样。”

“但我们的作品还是雷同了。”

“是的。”

“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你觉得呢?”他反问道。

“我不知道。所以我才来找你,希望和你一起寻找答案。”

“寻找答案…”他仰面苦笑,“恐怕这个答案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你为什么这样说?”我纳闷地问。

渔歌双手一摊。“正如你们看到的那样,我是个彻头彻尾的穷作家。我一贫如洗,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有问题。我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了;房租拖欠了三个月,房东天天催着我滚蛋;我今天吃的唯一一顿饭就是中午的一碗面,而明天吃什么,我还得动动脑筋才行。千秋大作家,我们这种人过的日子是你难以想象的。就像‘抄袭风波’对我的打击一样,你分本无法理解这是多么巨大和致命的打击。”

“不,我理解。”我说,“这件事对我同样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我相信。”他说,“但不同的是,你是早就成名的大作家,拥有固定的读者群。就算这件事对你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一段时间后,一还可以用下一本新书来挽回一切。但我就不痛了——作为一个首次出书的新人,就发生了这种情况,没有任何出版社还会愿意跟我合作。所以我说,这次的时间对我来说是致命的。不管我能不能找到那个‘答案’,我都没有机会再来一次了。”

“你何必如此悲观呢?”我劝慰道,“只要我们能证实自己没有抄袭,就能扭转现在的不利局面。”

“没错,但我恐怕没有时间和金钱来支撑我坚持到那一天了,”他绝望地说,“你们这些衣食无忧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我的生活境况有多么艰苦。”

我和陈思达对视了一眼,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渔歌说到这里,好像有些收不住势了,任由悲哀的情绪向外流溢。“本来,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为了展现我的才华,我毅然辞职,开始专职写作。以前写的一些文章,都没能引起太多的关注,以至于我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我没有放弃,我深信总有一天,我会写出一部惊世之作…终于,我等到了,我寻找到了《诡脸》这个绝好的题材…”

他本来絮叨地叙述着关于自己的往事,突然一下说到了重点上!我和陈思达都为之一振,全神贯注地盯着他。

“这个故事,是我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好的一个小说题材!我写出故事简介和一部分羊羔,将它们发给一家出版公司,编辑很快就联系了我,说非常欣赏这个故事的构思,打算出版此书,并承诺会大力宣传!我当时欣喜万分,认为出人头地的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我其实已是身无分文,但为了完成这本书,我向几个难兄难弟东拼西凑地借了一些钱,然后就天天窝在屋里,潜心写作。为的就是看到书出版后给我带来的名誉和收益…但是,出版之后不到一个星期,我就听到编辑告诉我,这本书陷入到抄袭风波之中…”

说到这里,渔歌悲伤地望着我。“千秋大作家,你知道吗?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最不利的,首先,我的书是三本书中最后出版的,给人的感觉是抄袭的嫌疑最大;其次,我是一个新人,没有任何书迷和支持者。所以。你们的忠实读者在维护你们的同时,诋毁和污蔑我,认定我就是抄袭者。而且读者在知道我和你的书内容相似后,都会选择买你的书,因为你是大作家——最后,编辑气急败坏地告诉我,我的书销售量几乎为零,各家书店纷纷要求退货。”

听完他的一席话,我哑口无言了。本来,我还以为形式对我最不利,现在才知道,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他。

“还没完呢——书卖不出去,书商自然亏了本。他们以抄袭为由,拒绝支付我稿费。其实他们明明知道,我不可能抄袭!但我势单力薄,没有办法和他们对抗,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吞。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不但没能得到一分钱,还背负了一身骂名,更欠下一笔债务,不知道该如何偿还。所有不行的实行全都集中到了我一个人身上。”

我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更为自己对他造成的间接伤害感到遗憾和不安,但问题是,他说了这么一大通,始终没能说到我最关心的问题上。陈思达显然也是这样觉得。他有些忍不住了,问道;:“渔歌,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获得这个故事题材的?”

渔歌注视了我们一刻:“是根据一个人的真实经历改编的。”

我和陈思达迅速地彼此看了一眼。

陈思达紧接着问道:“那个人是谁?”

渔歌摇头道:“这个我不能告诉你们。”

“为什么?”我问。

“那个告诉我这件事的人要我向他保证,绝对不能透露他的姓名和真实身份。”

这…和费云涵提的要求一样!我有些焦急起来:“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特殊情况我们可以特殊处理,你没有必要再为他保密了…不,我的意思是,你就告诉我一个人,好吗?我不会说出去的。”

渔歌盯着我的眼睛反问道;“那么千秋大作家,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题材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我略微迟疑了一下,回答道:“跟你一样,也是根据某个人的亲身经历改编的。”

“也是那个人亲口告诉你的?”

“没错。”我注意到他说的那个“也”字,这表明他所遇到的状况和我一样!

“那你先告诉我那个人的名字,好吗?“

他反将我一军,是我一时语塞了。我在新闻发布会上都没有说出费云涵的名字,忍受了这么大的委屈,现在却把这个名字说出来?

渔歌猜出了我的顾虑。“看来,那个人也要求你替他保密吧。“

“是的。”我望着他说道,“老实说,我专程到你这儿来,就是想证实一件事——告诉我们这个题材的,是不是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