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镜头完毕之后,又回到神社里边的仪式。
三原目不转瞬,注意银幕上的镜头角度是否与峰冈所照的照片相同。三原早已把峰冈所拍摄的照片记忆在脑海中了。
“……为了参观这一祭礼,在九州的人自然不在话下,还有人远从大阪、东京赶来……”
看热闹的群众场面出现了,人群里不断闪耀起闪光灯。神官、老人、神社外景的镜头交替出现。
最后,镜头换到夜间关门海峡景色的长镜头,这段报道告一段落。
“停!”营业主任向放映员招手。
室内电灯重明,放映员观望这边的动静。
“对不起,能不能再映一次。”三原恳求。
“我明白,单看一次是看不出所以然的。”
营业主任命令放映员从头放起,两人一边听着倒转菲林的声音,一边等待熄灯。
营业主任问道:“现在是否大致已经找到所需要的地方?”
“找到了,不过这一次要从小地方着眼,进行研究。”
影片又开始了。
三原仍是目不转瞬,一丝一毫不予漏过。
不对,完全不对。
三原一边看,一边否定。最后,他完全否定了。
“多谢了。”
试片间灯光再亮,三原向营业主任一再致谢。
“哪里,很方便的事。”
虽然没有从影片上查出头绪,但总可以看出,观众之中的确有不少人用闪光灯摄影。
“这段新闻片是哪一位拍的,在这里吗?”三原问道。
营业主任转身高叫道:“古川君在吗?”
“好像在这里。”
“那么,我能否会一会这位摄影师。”三原要求。
“很方便。他也会乐于尽力。”主任说。“小伙子很能干。我们公司第一把手。年纪轻,到处出差。”
二
三原由营业主任带回原来的地方。
“这是古川先生。”
营业主任把叫过来的人介绍给三原。摄影师古川是个才二十七八岁青年,高个子,阳光把脸晒得黝黑。一看就知是个时常出外景的摄影师。
介绍过后,三原从口袋里取出一个信封,里面袋的是峰冈周一的照片的复制品。
“古川先生,你认识这几张照片吗?”
古川把它们接过来,一张张仔细看过,马上说道,“这是和布刈神社的祭礼。”
三原望着他的脸,“你认为,同你当时所拍的祭礼完全一样!”
“不错,是今年的。”
“这么说,你每年都去拍?”
“不,去年就没有去,我只是在三年前去过一次。我并不是每年去,隔了三四年出差到九州一次。所以,我今年是战后第三次去。这批照片的确是今年拍的,我可以证明。”
“从照片的角度看,和你拍的新闻影片,位置上有什么不同?”
“这三张照片的位置,大概在我的右边。其他五张,位置变换了很多。”
“所谓右边,是对着海面的右边?”
“是啊。我站在大殿前拍照,这几张照片的角度,大概是从东边广场照的。”
这一些资料很有帮助,三原警司一一纪录下来。
“从刚才放映的新闻片来看,手持照相机拍照的人很多?”
“是的,最近几年,不论是多偏僻的地方,照相机非常普及。不论是业余行家还是普通人,都喜欢拍几张。”
“请你再看看这几张照片。有没有同你所照的完全相同的地方?”
“照的场面?”
“我指的是照片完全相同。”
古川明白了他的用意。“你是说,有没有用我的新闻片翻制。”这个人的脑筋可谓敏捷,他又看了一遍之后,然后断言,“没有,根本不同。首先,角度不对。”
“你刚才说这是在东边广场照的。广场上的业余照像者有多少人?”
“那可说不上来,反正不少。”他又思索了一阵。“在广场上照祭礼,位置最好。照我的记忆,大概有十几个人。”
“在那边照相人的面孔,你都看得清楚吗?”
“看不清,祭礼是在黑暗之中进行的,根本看不清面孔。祭礼前虽然有电灯,也无法把面孔记下来。”
三原为了慎重,从另外口袋里取出峰冈周一的半身像:“这个人有没有在观众里面,你记得吗?”
摄影师古川看了看那帧照片,摇头说,“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人在场。主要是因为观众太多,我恐怕摄影机被人挤倒,一直在照顾,所以顾不得其他了。”
“其他的新闻影片公司有没有派人到场?”
“没有,只有我们一家公司去拍和布刈神社祭礼。听说电视台也没有人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