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老师 明

1995年3月8日

2011年,秋天,小枝回到南明高中,也成为了语文老师。

她独自坐在图书馆的角落,摊开这封保存了十六年的信笺,泛黄的信纸上布满申明工整漂亮的字迹。

十一长假前,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欧阳小枝才踏进学校图书馆。当年不知来过多少次,虽然有神秘小阁楼的传说,仍是她最喜欢的地方。那年头没有网络,教科书完全满足不了求知欲,每一本书都如此珍惜。她常在阅览室一坐就是两个钟头,有时会忘记吃晚饭…

如今,图书馆被重新装修过了,阅览室还在老地方,桌椅已焕然一新。藏书增加了不少,但还有十多年前的老书。在书架间徘徊许久,好不容易找到那本《第三帝国的兴亡》,那个印着希特勒头像的蓝封面。翻到最后一页,插着泛黄的借书卡,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中,隐藏着“申明”两个字。她把借书卡放到唇边,似乎能嗅到上辈子的气味。这本书不知被人借过多少

遍,但没人发现过这个秘密,就在这张厚厚的卡片背面--有人用铅笔素描画出了她的脸。

为什么要选《第三帝国的兴亡》?因为,女生怎么会看这种书呢?

1995年,有部电影在日本公映,居然有同样的情节。

忽然,图书馆里多了一个人,欧阳小枝收起当年的书信,又把这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塞回书架。

她隐藏在书架背后,隔着书本观察那个人--又是他?

这个叫司望的高一新生,熟门熟路地在阅览室徘徊,手指划过一排排书本,几乎就从她眼前闪过。

他的手停留在一个书脊上,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司望果断地抽出这本书,直接翻到最后一页,拿出背后的借书卡,也把这张卡片放到唇边。

不可能,欧阳小枝刚才相同的举动,不会被他看到过。

许久,司望把这本书放回去,抬头看了一眼小阁楼,便离开了图书馆。

她这才敢大声呼吸,隐藏在二楼窗户后面,看着他在操场上的背影。

半小时后,欧阳小枝回到教师办公室,屋里没有其他老师,有的还在食堂吃饭,有的已提前回家。桌子上堆着今早收上来的语文作业,电脑屏保画面是《情书》里的藤井树与藤井树。一阵阵疲惫袭来,正要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手却碰到鼠标破坏了屏保画面。

她才发现鼠标下面铺着一张纸,上面用某个人的笔迹写着几句诗。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上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清朝诗人黄仲则着名的“绮怀十六首”中的第十四首。

她不但记得这首诗,还清晰地记得这些笔迹,一撇一捺都未曾改变过…欧阳小枝坐倒在椅子上,摸着自己心口,从包里掏出那封旧书信,将这段墨迹未干的诗句,与当年申明的亲笔相对照--几乎肯定是同一人所写!

下意识地把手伸向茶杯,却把杯子打翻,整个桌面都是玫瑰花茶。她手忙脚乱地收拾,用整包餐巾纸擦干台面,那张纸都被弄湿了,不知会不会化开墨迹?她心疼地把写着黄仲则诗句的纸,放到窗边,压上镇纸吹干。

小枝冲出门外,不知所措地注视四周,走廊里的人多了起来,任何人都可能闯入过办公室,任何人的脖子上都有可能骑着申明的幽灵。

最后,她把目光对准多功能楼的天台,从那里正好可以看清她的办公室。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第四部 孟婆汤 第六章

深秋,安息路的庭院里满地落叶,曹小姐难得地忘了给花盆里的植物浇水。

十六岁的司望按约来到,带了些老年人能吃的东西。几个月来,老太太与少年已成了忘年交,几乎每个周末都会见面,上次她直截了当地问道:“你是跟她一样的人吧?”

她从不叫尹玉的名字,他怀疑曹小姐口中的“她”,其实是“他”。

“哦?”

“上辈子,你是谁?”

“我只是个普通人,活到二十五岁就死了,不像她那样轰轰烈烈,所以我很羡慕她,更羡慕你--曹小姐。”

“二十五岁?”皱皱的嘴唇有些发抖,老人招了招手,“孩子,到我这里来。”

仿佛是老太太的重孙子,司望依偎在她怀里,听着她缓慢而沉重的心跳。

“我结过婚,但没生过孩子。抗战年代,因为颠沛流离地逃难而流产。”她轻轻地摸着他的头发,“好想有个孩子,我却不能。我的丈夫后来去了台湾,居然成了一个大人物,在那里结婚生子。20世纪80年代,他回大陆见过我一面,就再没联系过,后来我从报纸上看到了他的死讯。我亲眼看到过太多的杀人与被杀,你永远报不完你的仇恨,懂了吗?”

“可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老太太只说了一句,便闭上眼睛睡着了。

此刻,司望走进曹小姐的书房,发现她的气色非常糟糕,整个人无力地瘫在躺椅上,脸上的老人斑更为明显。

她伸出干枯的死人骨头般的手,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她…她…是不是…死…了…”

“谁?不,她在香港好好的啊,不要乱想啦!”

“你在骗我。”

“没有啊,我还在跟她通邮件呢。”

“昨晚,我梦到她了。”

又是托梦?难道,尹玉真的在香港死了?

曹小姐继续悲哀地说:“她告诉我--自己死了。”

脸上淌下两行热泪,司望慌忙找来手绢,却怎么也擦不完,眼睁睁地看着她老泪纵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老太太艰难地大声念出这两句,似乎吐尽生命中最后一口气。

少年默念出后面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隔了一周,当他再来安息路看曹小姐,却发现大门紧锁,门缝里看到院子里积满落叶。他向邻居打听才知道,老太太已在七天前死了,就在他离开后的那一晚。

司望跪倒在台阶下,磕了三个头。

他泪流满面地蹬着自行车,来到安息路的另一头,那栋三层楼的老房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个神秘的老头住在这里,经历过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

几天前,他拜托了叶萧警官,调查当年住在这栋房子里的老人的真实身份。

“中国最后一个托

派。”叶萧在注意司望表情的细微变化,“你问他干什么?”

“只有他见过少年时的申明。”

“可他在1992年就死了,享年92岁。”

“我知道,他是我唯一的朋友。”

第四部 孟婆汤 第七章

2011年,平安夜,周六。

马力站在二十层楼的阳台上,用望远镜看着楼下的街道。到处是热闹的气氛,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圣诞树,90后小情侣们依偎而过。他注意到有个奇怪的男子,独自穿皮夹克戴风帽,宛如职业杀手向他的公寓而来。

门禁的铃声响起,他回到门后看着可视系统,果然是那个神秘人。隔着二十层楼面,对方放下严实的风帽,露出十六岁的脸。

“是你?”

“马力,我是申明。”

他是那个叫司望的少年。

“怎么找到这里的?”

“我有你的电话号码与车牌号码,很容易能找到你。”

“你知道我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