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在预计之中,看到两人走远,梁兴仍暗呼了一声庆幸。他忙贴着墙快步行至那门前,轻轻开门,闪身进去。屋中极黑,目不辨物,却听见呜哇呻吟之声,他循着那声音,摸到床边,伸手一探,床上躺着个人,自然是谭琵琶。
梁红玉不愿说自己与谭琵琶有何冤仇,梁兴却能大致猜到。他心中极厌恶,一把掀开被子,揪起这纨绔恶徒,扛到肩上,转身出去,带好门,顺着原路,快步奔到后墙边。寻到那条绳索,踩着绳结,攀上墙头。翻转谭琵琶,抓住他双臂,丢了下去,自己随即轻轻跃下。谭琵琶在地上呜哇挣扎,梁兴一把拽起,横撂到马背上,随即腾身上马,沿着河岸,向西寻去。
四、知觉
张用又被装进了麻袋里。
他去西郊那个破钟庙寻见了沧州三英,叫他们将自己送去给银器章,那领头的矮子只略一犹豫,便点头答应了。张用看得出,这矮子也极想寻见银器章,却不肯流露,那神色间似乎藏了些积年旧伤。
不过,沧州三英也不知银器章的下落,这两天只寻见了管家冰面吴的藏身处。张用想,能近一步是一步。他自家带了绳子、旧布和麻袋,让三英绑得真些,将他捆结实,口里塞紧旧布,而后才装进麻袋里扎牢,用扁担挑着去北郊见那吴管家。
那吴管家见到他们,显然极吃惊,寻思了半晌,才叫三英将麻袋放到院中一辆厢车里,而后走进屋,又很快出来,低声对那三英说:“这是十两银子,你们走吧,莫要再来。”三英答应一声,一起离开了。那吴管家则迅即关紧了院门。张用在车里听到两个人一起走出屋子,一个少年声音问:“爹,车上是什么?”吴管家却低声道:“此处留不得了,你们赶紧收拾,其他东西都留下,只带那三个包袱和两只箱子。我去雇辆车,你们母子两个先走,过两日,我去寻你们。”那少年又要问,却被吴管家喝住。两人忙进屋,吴管家则开门出去。
张用躺在麻袋里一边听着外头,一边细细体会被捆扎的滋味。这时上颚已惯习了那破布团,已不再生呕,但口一直被撑张,颌骨极酸困,喉咙也极干涩。手臂、腿脚则由酸至痛、由痛至麻,这时已觉不到被捆,只觉得全身肿胀了起来,似乎能将麻袋胀破。那麻袋原是用来装石灰的,鼻孔里不断吸进灰粉,燥刺呛人,却咳不出??张用欣喜地发觉,自己魂魄似乎渐渐脱离躯体,浮在半空。道家修仙,蝉蜕羽化,莫非便是这等情境?只是,无论魂魄如何飘浮,都被某样东西牵系住,始终无法脱离。他忙凝神找寻,似乎是身体那痛?可那痛,是我感到它痛,它才痛。那便是这感到痛之感?这感,归身体还是归心神?似乎该归身体,不等我心神觉知,它便已感到了痛。不过,即便身体已感到痛,我若未觉到,便不觉得痛。看来痛与不痛,由觉而知。觉,才是根本。它才是牵系住魂魄的那东西!
痛与感,属身;觉与知,属心。由身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而觉,由觉而知。
想明白后,张用极为欢畅,不由得大笑起来。然而嘴被破布团塞住,笑不出声,反倒激得喉咙痒刺,顿时大咳起来。咳声也闷在喉中,憋得他满眼泪水。他却仍笑个不住。
正在笑,巷外传来马蹄车声,停在了院门外。有人跳下车,急急走了进来,听脚步轻急,是那吴管家。他进到屋中,连声催促妻儿。一阵脚步杂沓、搬箱提物,那对母子上了车。吴管家交代了几句,那车夫摇绳催马,车轮轧轧,渐渐行远。良久,吴管家才进门、关门,脚步虚乏,走到屋门边。凳脚微响,他坐了下来,叹息一声后,再无声响。张用听了半晌,听得困乏,不觉睡去。
梦中,他的魂魄停住觉,切断感,飘离身躯,飞了起来。如一股风,四处任意飘行,见了无数山川湖海。正在畅快,却忽然发觉,自己仍在感,仍能觉,感与觉仍连在一处,丝毫未曾分离——正在这时,一阵摇荡,将他摇醒——车子动了。
他不由得有些丧气,魂魄只是看似飘离,其实始终在躯体中神游。若真离了躯体,便没了感,无感便无觉,无觉便无知。到那时,是否飘离躯体,乃至是否有魂魄,都无从得知——他不由得笑起来,所谓神仙,不过是无知无觉。而无知无觉,乃是死。修仙,不过是修死。
他这一笑,嘴里的破布团刺痒喉咙,又闷咳起来。咳嗽止住后,他才想起正事,忙睁开眼,麻袋中原先还能透进些微光,这时一团漆黑,已入夜了。他又细听了听,驾车的是吴管家。听来他于驾车极生疏,不住喝马,声气又急又慌。行了一小段路,张用嗅到一阵麻油香,是城西北卫州门外的一家油坊,来时经过了。车子右倾,拐向了东边。路上只偶尔听到人声车马声,张用躺在麻袋中,边听边嗅,不断推测路程方向。
他来时已告诫过犄角儿、阿念以及沧州三英,莫要尾随跟踪,以免银器章发觉生疑。又叫范大牙去开封府寻些人吏,到金水河那庄院后面查找,天工十六巧的尸首应该埋在那片林子里。
张用原先不但不怕死,反倒有些好奇,时时忍不住想死一死,去瞧一瞧。可刚才推导出,死,实乃无知无觉。他顿时兴味索然,不愿去死了。再想到李度、朱克柔等人,他们若都已死去,实在可惜。李度再不能望着楼阁发痴,朱克柔也再不能坐于花树下品酒,没了他们去感、去觉、去知,连那些楼阁、花木、茶酒也都寂寞无味了。
他一分神,竟忘了留意外头,不知到了哪里。车子行了一阵,忽然停了下来,吴管家在前头下了车,朝旁边走去。走了十来步,停了下来,静了半晌,又返转回来,上车驱马,车轮又滚动起来。行了约半里路,张用听到河水声,应该是五丈河上游。车轮下随即响起木板轧轧声,车子过了桥,旁边不远处响起打铁声,声响极倔重。张用笑起来,是新酸枣门外五里桥。那河边的老铁匠姓陶,是他父亲故友,脾性极硬,艺高人傲,和人说不上三句话便要争吵,人称铁核桃。如今已经年迈,那打铁声不如以往那般峻急,滞缓了许多。哪怕如此,那倔气仍在,他也仍能拿铁块解气。他那父亲却已死了,无知无觉躺在那坟墓中。
父亲死时,张用并未如何伤心。这时心里却隐隐一痛,父亲生前那般爱木艺,随意捡到一截树枝,都舍不得丢,都要拿在手里轻抚一阵,看它是何等质料,能做成何等器具。成了器具,便有了用,也便有了命,不必枯朽在路边。然而,遍天下树木,丛生密长,千年万年不休,父亲却再也伸不出一根指头,再摸不到一根细木。想到此,张用眼中不觉涌出泪来。
不过,他旋即想到,除了爱木,父亲更好静。没有活儿时,他便坐在院中那棵杏树下,望着天,一言不发。若不被旁人搅扰,怕是能坐一整天。有知有觉固然好,无知无觉,亦无不好。父亲一生,木工活儿做了不知多少,那般静坐,却从来都是片时偷闲。如今,他总算能长静无扰了。
张用不由得又笑起来,但旋即想到母亲。母亲好说好动、好吃好瞧,她是决计受不得那般死静。病危之时,她躺在床上,仍不住叨念:扫帚木把松了,得箍一箍;灶洞里的灰,记着随烧随清,灰堆满了,火能旺?用儿的鞋底快磨穿了,该换一双新的,别家都不好,莫偷懒,仍去讲堂巷祝家靴店买。换了新鞋,旧鞋莫忘了存到鞋箱里;眼看入秋了,赵州雪花梨也该上市了;今年七夕的花瓜,还得我自家雕,去年用儿雕的那鬼胡样儿,招来邻人多少笑?蜜果儿咱们也多买两斤,瞧瞧能撞见个门神不?那时我若能下得了床,咱们去朱雀门外大街,瞧那些彩装栏座、红纱碧笼去,几年没去了??
这字字句句,连同母亲说这些话时,嘴角的笑、眼中的亮,一起涌泛而至。张用不由得失声大哭起来??
五、土坑
陆青来到城西建隆观。
建隆观原名太清观,太祖登基后,依首个年号建隆改为今名,以四季花木葱茂著称。门前老柳荫蔽,进到观中,庭院虽不甚宽阔,却被古树幽绿围掩,令人顿觉隔尘远虑、心下幽凉。三清殿前,铜炉两侧,青砖地上各摆着七只白瓷大花盆,盆中皆是牡丹,开得正艳。陆青细看那花盆,是依北斗七星之位安放,花色也照七星所司,各自相应:天枢司命,配千叶姚黄;天璇司禄,配多叶紫;天玑禄存,配叶底紫;天权延寿,配鹤翎红;玉衡益算,配倒晕檀心;开阳度厄,配潜溪绯;瑶光上生,配玉板白??
陆青正在赏看,一个中年道官迎了上来,黑道冠,青色道袍,长脸黑须,是这观里的知客。他竟认得陆青,含笑作揖:“陆先生?仙足踏临鄙观,有失迎迓。”陆青忙也还礼,那知客连声请他去旁边客间坐下,高声唤道童点茶。
陆青见这知客面上虽笑着,却隐有些发躁,举手投足也使力略过,显得有些重拙。但看他言谈神色,并非是由于自己来访,是他自家心中烦恼纠葛。
陆青也不愿絮烦,便径直问道:“在下今日是来拜访陈团道长。”
“陈师兄?”知客面色一变。
“怎么?”
“师兄已经物化。”
“哦?何时?”
“五日前。”
“什么缘由?”
“至今不知。”
“不知?”
“他倒栽在一个土坑中,闭气而亡。”
“何处土坑?”
“就在鄙观后园中。”
“道长能否详告?”
“陈师兄是观中主翰,掌表疏书写、牒札符命。寒食前一天,他独自外出,直到五天前才回来。问他去了哪里,他只说有桩要紧事,不便透露,过后自然便知,我们也不好穷问。谁知第二天清早,园头带了几个徒弟去后园种菜,却见园中新挖的一个土坑里伸出两只脚来,过去一瞧,是个人倒栽在里头,肩头以下尽埋在土里。那园头行事小心,没敢轻动,忙去唤了监院和巡照来看。监院看过后,命人将那人拽了上来,才知是陈团师兄,已经闭气??”知客眼露伤悲,看来与陈团情谊深厚。
“那土坑是挖来做什么?”
“这两年,花石纲从东南运来许多花木,艮岳园中拣选剩下的,便分给各个道观。鄙观分得了一株木棉,前院没处栽种,便在后园菜畦中间挖了个坑,准备栽在那里。树没栽成,不知陈师兄缘何会栽到了里头——”
“能否请道长引在下去看一看?”
“好。不过,陆先生为何关心此事?”
“在下正在查寻一桩要事,与陈道长有关。”
知客没再多问,引着陆青由殿侧甬道向北,穿过一道小门,来到后园。后园十分宽阔,一畦一畦种满了各样菜蔬,有几个布衫道人正在田中埋头弯腰做活儿。菜畦中央有一棵高大树木,陆青曾随师父去过福建,认得那是木棉树,花开在叶生前,春天来时,净枝上盛放大红花朵。而这株树虽结了些小花苞,瞧着十分萎弱,到了北地,恐怕开不出花来。那木棉树旁不远处,隆起一圈土。
陆青随着知客沿田埂行至那土堆边,见土堆中间是个几尺深坑。坑边的土并非一个圆垄,被人挖铲过。看那痕迹,是有人将土铲了许多,填进了坑里。周围还留了许多凌乱脚印。
“这坑边脚印,当时可查看过?”
“嗯。园头发觉坑里有人时,便不许人靠近这些土。监院与巡照到了这里,也没敢鲁莽,立即报知了开封府。公人来查看时,也都小心避开,坑边土面上当时一圈都有脚印,却是同一双鞋留的。开封府公人查验鞋底,这些脚印与陈师兄鞋底纹路正相符。”
陆青心里暗暗纳闷,陈团自家挖土,将自家掩埋?这如何可能?难道是有人穿了他的鞋子,先将他打晕,倒丢进坑里,铲土埋住他,再将鞋子穿回他脚上?
“拽出来时,陈师兄头颈上套了个竹箩。”
“竹箩?”
“据开封府公人查验,是有人先将竹箩盖在这坑口上,铲了许多土在上头,而后用刀在竹箩中间割开一道缝。陈师兄的头塞进这缝里,倒坠进坑里,箩上的土跟着陷下去,将他埋住??师兄身上别无他物,只有一只铜铃。不知他揣着这铜铃做什么?”
陆青越发惊讶,不论是自尽,还是他杀,何必费这些古怪周折?
“挖这坑的道人说,头一天傍晚陈师兄曾走到这坑边,瞧了一阵,却并未言语??陈师兄的宿房在前院,是个套间,他一人住里间,两个徒弟住外间。两个徒弟说,那天夜里睡下时,师父并无异常,瞧着倒是有些欢喜,似乎逢着了什么好事。其中一个徒弟半夜听到他出去,以为他去茅厕,便没有理会,旋即睡过去了。开封府公人也盘问过那两个徒弟,两人年纪尚小,一向小心恭敬,即便有心做这等歹事,也没那等气力。而且那宿房隔壁房里都睡有其他道人,那些人也都没听见丝毫动静——”
陆青一边听着,一边蹲下身子,朝坑里望去,坑里的松土经了这几日,面上已经有些凝实,全然无法想象当时情景。他正要起身,却隐隐嗅到一些臭味,从坑底散出。
他忙问:“这坑里当时可曾翻检过?”
“两个公人跳下去挖刨过,只从土里寻见了一把刀。他们断定竹箩中间那道缝正是用这把刀割的——”
“底下似乎还埋了东西。”
“哦?”知客也凑近蹲下来闻,嗅到之后,顿时变色,忙站起身,高声唤来附近种菜的一个壮年道人,“你赶紧下去挖一挖,看下头有什么。”
那道人抓着铁锹,跳进坑里用力挖起来。下头土松,挖得轻快。不多时,那些松土全都被挖出,底下的臭味却越来越浓。
知客催道:“再往下挖!”
那道人又奋力挖了一阵,忽然停住手,用铲尖向下捣了捣:“底下果然埋了东西,不知是什么,硬板一般——”他又挖了一阵,竟挖出一只红漆小木盒来。
他拨去土渣,将木盒托了上来。盒中散出浓浓臭味,那知客伸手接过,忍着臭,将木盒放到地上,拔开铜扣插销,小心揭开盖子,才看了一眼,猛地怪叫一声,唬得坐倒在地上。
陆青一眼瞅见,那盒中竟是一颗人头。
第十四章 凶迹
得人心,莫若示之以诚信。
——宋太宗?赵光义
一、断线
赵不弃驱马进城,顺路来到第二甜水巷,去寻朱阁。
他们几人商议,照眼下情形,梅船案相关之人,恐怕都难逃厄运。赵不弃这边,有两人,头一个便是朱阁。何涣之所以被选中去做紫衣客,恐怕正是朱阁计谋。朱阁与丁旦是旧识,并不知晓当时何涣换作了丁旦。
到了朱阁家门前,却见院门大开,院子里站了不少人,却肃然无声。赵不弃惋惜了一声,来晚了。他当然不是惋惜朱阁,那等人早死早好。他惋惜的是,这根线断了头。
他将马拴在门边桩子上,走进去,挤开前头私语的人,进到堂屋一瞧,堂屋被腾空,中间两只长凳撑了张木板,上头白布盖着尸首,不是一具,而是并排两具。赵不弃心下微惊,见正面一个火盆,两只银烛台,点着白蜡烛。一个妇人身穿孝服,跪在火盆前,正木然往火盆里投纸钱,是朱阁妻子冷缃。
赵不弃走到冷缃身侧,躬身一揖:“小娘子节哀,赵不弃来拜别朱阁老弟。”
冷缃闻言站起来,侧身道了个万福,面容哀冷,泪痕未干。
“朱老弟是何时殁的?”
“昨晚。”
“因何缘故?”
“仵作来查验过,是中毒而亡。”
“为何会有两具尸首?”
“另一个是他才纳的小妾。”
“他们死在何处?”
“卧房里,房门从里头闩着。”
“你在哪里?”
“在娘家,已住了三天。听人报信,今天才赶回来。”
“尸首旁可有个铜铃?”
“有一个。”
“可有外头来的箱子?”
“没有。”
“铜铃放在何处?”
“枕头底下。”
“好。小娘子莫要过于悲戚,青春正好,来日方长。”赵不弃又深深一揖,转身离开。
看来朱阁死因和那几人相同,只是多陪了一个小妾。而且施法之人懒得用箱子计谋,径直潜入卧房,将毒烟铜铃藏在枕边。
赵不弃顿觉无趣,驱马回家。途中想到朱阁的死,忽然念起家中那一妻一妾、两个孩儿,心想:活一日便该对他们好一日。今天他正好在秦家解库结了一笔利钱,便折往景灵东宫,赶到南门大街唐家金银铺。唐家冠饰最精妙鲜巧,连宫中嫔妃都常命内监来他家选新样儿。赵不弃进去给妻子选了一副莲花金丝冠,小妾两支金钗、一对绿松石银耳坠。随后又转到州桥夜市,给两个孩儿选了几样玩具,杖头傀儡、宜男竹作、番鼓儿??又挑了几样妻儿皆爱的吃食,装了一大袋子,这才笑着往家赶去。到了家中,自然又是一场合家欢悦。
第二天,赵不弃早早起来,先骑马去曲院街,见那个呆状元何涣。
才到巷口,便见何涣身穿绿锦新袍,骑了匹白马出来,马后跟着两个书童,提袋抱盒,也都新衣新帽、清秀骄人。一见赵不弃,何涣忙下马拜问。
“状元公这是要去赴宴?”
“惭愧,二哥也知道我素来不好这些,却百般推托不得。”
“推托什么?正要你们这几股清水,去冲一冲那大污水塘子。只是你自家别被污了才好。”
“二哥训诫,一定铭记。”
“哈哈,我哪里敢训诫人。我今天来,是跟你问个地址。”
“那个归先生?抱歉我不能陪二哥一同去。不过,我已画好了地图,预备在这里。”何涣转身吩咐一个书童,跑回家中去取那张图。
“阿慈现今如何?”
“她仍与蓝婆住在一处。我已写信禀告过家母,家母要亲自来操办婚事。”
“老夫人怕是拿了根大棒子来料理你们。”
“不会,家母是极通达之人。”
“那最好。”
闲谈了几句,那书童已取了地图来,赵不弃接过一看,画得极详细,并且一处一处标注分明。赵不弃道声谢,上马向东门外赶去。
何涣当时由于误杀术士阎奇,被判流放沙门岛。押解途中忽然昏死,醒来时,躺在一座庄园中。一个姓归的男子说服他去做紫衣客,幸而丁旦为贪财,又将这差事抢了去。姓归的男子如今不知是活是死。
不到一个时辰,他已到达何涣所绘的那处河岸,岸边不远处果然有一片小林子。他驱马沿着林间小路穿了过去,抬眼一看,不由得惊笑一声:眼前的确有一座庄院,不过已经烧得焦黑,只剩一堆残壁焦梁。
他驱马绕着庄院看了一圈,这火烧得透彻,一样齐全的物事都没留下。正在瞧着发笑,却见不远处一片田地中有个农人在劳作。赵不弃驱马过去,见是个老汉,便下马去打问:
“老人家,那庄院的主人姓什么?”
“姓朱。”
“哦?他家何时被烧的?”
“将及半个月了。朱员外只有一个独儿,却有些痴傻,二十来岁了,却连男女都辨不清。朱员外花费了许多气力钱财,才替这儿子买了个官职。那天摆了满院流水席,请乡里所有人去吃,欢闹到深夜才歇。他家主仆忙累了一天,全都睡死过去,却不想火烛未熄尽,燃了帐子。等那些仆人醒来,朱员外夫妻和那傻儿都已被烧死了,唉??这才真真是福来如细流,命去似火烧。”
“他家可有个姓归的人?”
“姓归?没听说。”
“哦??”
赵不弃谢过老汉,见他面色黑瘦,又佝偻着背,便从袋里取了两陌钱,偷偷安放到田埂边,这才转身上马回去。
看来那姓归的只是借用了朱员外的宅子来行事,梅船一事出了纰漏,他为掩藏踪迹,竟下狠手,连人带庄院一起烧掉。这根线也烧断了。
赵不弃心头有些不畅,本为寻趣而来,却见这些焦苦。他不由得笑叹一声:心即是境,朱员外父子只是憨人,不过酣睡中挨一次火。这些狠人,有这等狠心,眼中所见,自然尽是险狠,哪里能得片刻安生,恐怕天天在挨油煎火烧之苦。真真何苦?
二、赌心
天才微亮,冯赛便已赶到十千脚店。
周长清和崔豪在二楼阁间里等他,一看二人神色,他便明白,没捉到李弃东。也随即醒悟,自己漏算了一条:即便李弃东昨夜带人去偷袭崔豪那小院,他也绝不会跟着一起冲进去,一定先让帮手进去,只叫他们制服甚而杀死屋中几人,绝不会让人知晓钱袋一事。等帮手得手了,他才会进去取那钱袋。看到那些帮手进去后,略有异常,他自然会迅即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