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瓮跳下车,天色已暗,脚下没留神,绊倒在地上。
前面驾车的哑子忙过来扶他,他心里羞恨,一把甩开哑子的手,自己费力爬了起来。腿却扭了筋,才一抬脚,险些又跌倒。他忙扶住车板,喘着气歇息。今天已经连摔三次,这腿脚已老得不中用了。
他正在暗自伤叹,张用忽在车中发声:“这里是金水河芦苇湾?”
李老瓮听了大惊。正是怕被人察觉,他让哑子一路上来回绕了几多路,张用一直在麻袋里,竟能辨出此时处所。
张用又笑着说:“你们先在蔡河边左绕了三圈,又右绕了两圈,每回却偏要经过那座官茶磨坊。便是听不到水磨转,那茶香也掩不住,哈哈!而后,你们进戴楼门、过宜男桥,那桥边赵婆婆家的鲊片酱腥气,香里伴臭,便是隔几丈远也闻得到。为掩行迹,你们又偏寻那些热闹去处,龙津桥、州桥、延庆观、太平兴国寺,听那些人叫卖,便是几岁大孩童,也能听得出各是哪里。看来你们不是汴京人,绕了许久,仍在西南厢。出了新郑门后,那地界你们怕是不熟,再没敢绕,沿着护龙河一路向北,直到西北水门外,车子朝左倾,颠了几颠,自然是金水河边那株大古槐,树根半伸到路面上,占了大半边土路。这之后,河水声一直不断,行了三里多路。这会儿,车外唰、唰、唰,这声响自然是风吹芦苇荡。汴京城外,只有芦苇湾才有这么多芦苇——”
李老瓮惊得微张开嘴,不敢发出任何声息。
张用却继续在麻袋里自言自笑:“你在这里等着交人?那买主许了你多少钱?我猜一猜??十两银子?”
李老瓮心一沉,又被猜中。
“十两银不够你们这些人在汴京一个月花用。这是欺你们外乡人,照汴京行价,绑劫我,至少也该百两银。你可听过奇货可居?我便是那奇货。我得装哑,不好替你论价。等会儿买主来了,你莫轻易交人,百两银虽讨不到,三十两应该不难。你们也莫想在这汴京城厮混,到处游耍游耍,便离开此地吧,汴京三团八厢,个个惯会敲骨吸髓,你这小身量,河虾一般,不够他们嘬两口——”
李老瓮心中退意顿时被勾起。
“你身量虽小,性子却硬,连摔三跤都不出一声。乍看是条好汉,其实不过一个逞强人。以你这年岁,已逞够了,该舒缓舒缓了。你莫怕,哪怕人会笑你这形貌,却没人敢轻忽你这气性。等会儿,讨到三十两银,不若去外路州置买些田土,笑辱关门外,衣食自家足,岂不好?你若有儿女,便更不该再教他们逞强。天生万物,哪有均齐?短有短之长,长有长之短,凡事贵在自适。倚天、倚人、倚物,莫若依技。身量小,手指细,正好做些精细手艺。一技在身,万里可行。艺到精绝,世人皆羡,何愁不被人敬重?”
李老瓮听着张用这些话,似寒又暖,一句一句割心又动肠。尤其说到儿女,正戳中他心中之忧。那孩儿已经十四岁,至今却一无所能,只会游手坐食??他望着风吹芦苇,惊怔在暮色中。
“来了!”张用忽又笑说,“莫忘了,开口讨五十两,落价最少三十两。”
他侧耳一听,西边果然传来车轮轧轧声。他忙硬挣着腿,走到车前张望。一辆车子缓缓驶了过来,到近前时,才看清是辆载货的牛车。牵牛拉车的是个五十来岁的矮瘦男子,正是那雇主。
那人拽停了牛车,虽然四周无人,仍压低声音:“人带来了?”
李老瓮想着张用的话,不由得挺了挺身子,点头应了一声。
“真是那人?”
“从清明那天你指给我看后,我便一直跟着他,不会错。”
“好。这是十两银。”盛年男子从袋中取出一锭银铤,递了过来,手微有些抖。
李老瓮见状,没有接,放硬了语气:“十两太少。这人至少值五十两。”
“嗯?说定的便是这价。”
“另有人也要这人,出价八十两。我不愿毁约,却得偿补手下兄弟,好教他们顺服。折价五十两给你。”
“我没带这么多银两。”
“那明日此时,再来交付。”
“说定今日,便是今日!我还有三十五两,尽都给你。若还反悔,莫怨我??莫怨我不顾颜面??”那人从袋中又取出一大一小两锭银铤,手抖得越发厉害。
李老瓮听到“颜面”二字,顿时一阵恼愤,但旋即想起张用所言,忍住了气,伸手接过那两锭银铤。转头朝哑子点头示意,哑子去车厢里将麻袋扛了下来,放到了那牛车上。
那人凑近麻袋仔细瞅了瞅,李老瓮一直盯着,怕张用叫嚷,张用却一声未发,也未扭动。那人有些疑惑,却没再言语,转身拽牛,匆忙驱车离开了。看那身手,极笨拙生疏。
李老瓮捧着三锭银铤,一直望着牛车走远。念起张用,心里泛起一阵莫名滋味。自幼及今,他从未遇见过这等人,丝毫不介意他这形貌,更能这般平心相待、坦然直言??
五、船主
陆青来到袜子巷。
左边第二家院门半开着,露出里头齐整院落,一个仆妇正在院里扫地。陆青走到门边:“请问金船主可在?”
那妇人停住扫帚,扭头望了过来,先上下扫过陆青身穿的淡青旧绢衫、旧丝鞋,便低头继续扫地,口里淡淡应了句:“出去了。”
“我家主人差我来雇船。”陆青补了句。
“哦?”妇人又停住扫帚,“金员外抱着小哥儿才出去,这会儿怕是刚走到巷口,你只认那小哥儿便是,四岁大,一身黄缎子,颈子上戴了个金项圈。”
陆青谢了一声,回身走到巷口,左右望了望,见斜对街有个挑担货架,上头堆挂满了小儿玩物吃食,一个中年瘦男子身穿半旧蓝绸衫,抱着个黄缎衣的幼童,站在架子前挑选,应该便是。陆青便停住脚细看,见那孩童选了一只鹁鸽铃、一面番鼓儿,又抓过一个木傀儡儿,全堆在父亲臂弯。金船主侧过脸笑问了一句“够了吗”,孩童点了点头,金船主便问了价,腾出一只手解开腰间黑绸钱袋口,从里头摸出一把铜钱。旁边那货郎忙捧着双手凑近去接,金船主一枚一枚数着,丢到货郎手掌里。不够,又抓了几枚出来,仍一枚一枚数着付清。才要转身,那孩童又伸手从架子上摘下一颗糖狮儿,金船主望着儿子笑了笑,转头问价钱,货郎说两文钱。金船主回了句:“买了你这些,该饶一文钱——”说着又摸了一文钱丢给那货郎,抱着儿子转身走过街来。
陆青看他家境殷实,却身子瘦健,并无赘肉。身上穿的蓝绸衫已经发旧,数钱又那般仔细,是个勤谨精干、务实守俭之人;四岁孩童足以自家行走,他却紧抱不放,钱财上更不吝惜,看来极重亲护家;虽抱着儿子,脚步却灵便有力,善相机,有决断,能通变;怀里不但抱着孩儿,臂弯还掖了三件玩具,却能稳稳抱持住,极擅自保,处世周全;一文钱要与货郎争,精于计较、惯欺贫弱。
等他走近些时,陆青看清他脸面,瘦长脸、尖鼻头、鼻孔外张、目光精亮、牙齿微凸,机敏、锐利、贪欲重、手段精强。一个老者走过,他高声拜问,寒暄了两句,语声高亮,声气带热,擅与人交接,能团拢人心,有时却难免过当。
此人重利精明,除非逼不得已,绝不会轻易透露隐情。陆青略一思忖,才迎了上去:“请问,你可是金船主?”
“是。您是?”金船主那双橄榄形大眼迅即上下扫视。
“我姓陆,张侍郎托我替他雇一只客船,护送他家眷去楚州。”
“张侍郎?”金船主转眼速思。
“这个月初八是吉日,不知你的船可得闲?只要保得平安,船资宁可贵一些。十两定银我已带来。”
金船主眼睛一亮:“鄙人行船二十几年,从未出过一桩差错。只是,昨天才定好了一班客人,明早启程去泗州,等回京城,至少得半个月后。不知张侍郎等不等得及?”
“只晚几天,应当无碍。不过,我得回去问过才知。张侍郎年过五旬方得一子,极爱惜,生怕于途中有丝毫闪失,知金船主行事稳靠,才托我来寻金船主。”
“哦?”金船主不由得将怀中孩儿向上兜了兜,“不知张侍郎是从何处得知鄙人?”
陆青从未用相术设谎钓过人,他虽已想好应对,见自己引动这人父爱之情,心里不禁升起一阵自厌,不愿再欺,便说了声“抱歉”,转身便走。
金船主兴头却已被钓起,抱着孩儿赶了上来:“这位兄弟,话头才热,咋就忽地断了火?”
陆青站住脚,盯着那人:“抱歉,我不是来雇船。”
“不是来雇船?那你说那一大套?”
“我是来寻人。”
“寻什么人?”
“清明那天,你的船泊在力夫店门前,有个穿紫锦衫的男子上了你的船,他去了哪里?”
“紫锦衫?我不晓得。”
陆青虽见他眼中闪过一丝慌意,却不愿戳破,说了声“好”,转身又走。
金船主在后头略一迟疑,竟又追了上来:“你究竟是何人?为何要打问那人?”声气中透出慌疑。
“我不再问你,你也莫问我。”陆青并未回头。
金船主紧跟身侧:“那桩事从头到尾与我无干,我只是收钱载客。”
“好。”
“你莫不又是李供奉差来的?该说的,昨天我已搜脑刮肠罄底都说了。”
陆青停住脚:“李供奉?李彦?”
“你不是李供奉差来的?那你是——”金船主越发慌起来。
“我只问你,那紫衫男子去了哪里?你不说也可。”
“他不见了。”
“嗯?”
“我只是照吩咐在力夫店前等他,他上来后,钻进备好的一个木柜里,上死了锁。接着另一个人也跑上船来,进了前头那船舱。我忙命艄公们划船,才行了一会儿,那河上忽而闹起神仙,我们都忙着去瞧——”
“神仙?爹,我也要去瞧!”那孩童一直在舔糖狮儿,这时忽然嚷起来。
“囡儿乖!”金船主忙拍了拍儿子,又继续言道,“等那神仙漂走,回头打开木柜,那紫衫客却已不见了。”
“他还有何异常?”
“其他便没有了——噢,对了,这两人双耳耳垂上都穿了洞。”
“嗯??此事是何人吩咐?”
“杨太傅。”
“杨戬?”
“嗯,原本许好一百两银子,我只得了五十两,他一死,剩余的一半没处讨去了。”
“后来跟上船那人是谁?”
“我不认得。”
“他去了哪里?”
“他和船上两个客人会到一处,船由水道进了城。天黑后,他们三个一起在上土桥下了船。”
“那两人是什么人?”
“一男一女,上下船时,女的戴了顶帷帽,身边有个十二三岁的小侍女。男的兜头罩了件披风,看不全脸面。两人从泗州上了船,始终关在舱房里,端茶端饭、倾倒净桶,都是那个小侍女。我们丝毫不敢搅扰,连那门边都不敢挨近,通没见过两人面目。”
“这也是杨戬吩咐?”
“嗯。兄弟,你究竟是什么来路?”
“你不知最好。”
第三章 纷杂
若所任非所便,则其心不安;心既不安,则何以久于其事?
——宋真宗?赵恒
一、冰库
三月最后一天清晨,邹小凉从西华门进了皇城。
他沿着宫墙巷道,一路向南,先经过内酒坊、油醋柴炭鞍辔等库。这些坊库院门大开,不住有人进出搬运物料,瞧着好不热活。那些吏人脸上也都露出倨傲自得之色。邹小凉瞧着,不由得轻叹一声,暗暗埋怨父亲给自己起的这名儿,恐怕真真是要凉一生。
邹小凉今年十九岁,是礼部膳部司的一名小吏。膳部掌管祭祀、朝会、宴享膳食,自然是肥差。邹小凉却沾不到一点油汤水,他只是看管冰库。
邹小凉的父亲也是礼部一名老吏,在礼乐案下任职。自古以来,礼乐便是朝廷首要大事。凡天地、宗庙、陵园祭祀,后妃、亲王、将相封册,皇子加封,公主降嫁,朝廷庆会宴乐,宗室冠婚丧祭,蕃使去来宴赐??皆离不得礼乐。
尤其每三年一回的郊祀,最为庄重隆盛。冬至那天,天子率百官,行大驾卤簿,仪仗队十二支,车驾、护卫、旗幡、乐舞超三千人,车辇数十乘,马两千匹,乐器兵仗各上千件。一路浩浩荡荡、恭严整肃,出南薰门,到南郊青城,祭祀昊天上帝。
邹小凉亲眼目睹过几回,那皇家威仪让他心魂震慑,气都不敢出。再看到自己父亲在前引仪队中,黄绣衫、黄抹额,腰束银带,手执黄伞。那身形比常日英挺庄肃许多。他无比馋羡,盼着日后也能列入其间。
然而,父亲听了他的心愿,不住摇头,说这职任太紧重,出不得丝毫差误。担了这差事,就如脖颈被金丝绳勒住一般,瞧着金闪闪耀目,却一世都不得松快。的确,邹小凉自小便见父亲每日谨谨慎慎、战战兢兢,三九严寒天都时时冒汗。因而父亲时常叨念一句话:“好中必有歹,歹中必有好。人瞧不见的冷处,才得真热真好。”
去年初秋,膳部冰窖走了一个吏人。他爹听说后,忙四处求人,给邹小凉谋到这差事。邹小凉先还有些欢喜,及至到了那冰库,心顿时凉了:虽在巍巍皇城中,却只是僻静角落小小一个院子,一间宿房,一间小厅,一扇厚石门,一个老吏守在那里。
人先听说邹小凉去了膳部,都禁不住流口水。再听见他在冰库,又都尽力忍住笑。
唯一好处是,这冰库差事也极清冷。每到严冬,用铁箱盛水冻冰,再去雇请力夫,搬到冰库下头,看着一一排好,记下数目,而后锁好库门。直到盛夏,宫中用冰,或赏赐大臣时,才打开库门,照数发送给支请人。
掌管这冰窖的官员是一位员外郎,名叫郎繁。邹小凉只在藏冰那半个月见过几回,是个冰一般的人,话极少。看到邹小凉,如同没见一般。冰藏好后,极少见他来。只丢下邹小凉和那个老吏轮值看守。邹小凉心里恨骂过许多回,自己天天冷守在这里,每月只有四百五十文钱,去京城正店里吃一盘羊肉都不够。他做官的,整日闲游,却白拿着高俸厚禄。瞧那神色,似乎还有些嫌这职任太冷清。真是吃了糖霜嫌粘手。
至于那老吏,守了半生冰库,人也成了冰,说话一字一顿,冰雹子一般。邹小凉初来乍到,冰库差事虽少,却也自有一般规矩,得一样样跟老吏学。父亲也反复教导,要他尊敬长吏。因而,邹小凉不得不小心奉承。
那老吏极爱支使人,从不让邹小凉闲坐。他老牙都松动了,却偏好吃坚果。宿房桌子上排了一排小陶罐,里面全都是各色坚果。每日,他只坐在小厅里,先让邹小凉煎茶,而后让邹小凉拿个小碟,去宿房里抓一样坚果,端回来,替他全都剥好,内皮稍未剥净,那张老脸便要冷给邹小凉瞧。吃过一样,歇一会儿,他又吃另一样。上午吃罢,饱睡一觉,下午接着又吃,却从未让邹小凉尝过一颗。
老吏是个鳏夫,虽有儿女,却都嫌厌他,他便常年睡在这宿房里。到了傍晚,邹小凉回家前,还得替他煮饭、烧洗脚水,最后再剥一碟坚果,才能离开。邹小凉对自己父母都未这般勤力,回去又不敢在父亲面前抱怨,唯有在心里不住恨骂。
那老吏另有一条,竟然极好读书。每等邹小凉剥完坚果,便拿出一本《论语》,让邹小凉高声诵读,若读错一个字,他也不骂,只立时丢下坚果,冷瞪邹小凉一眼。读完《论语》,又读《孟子》。这两部邹小凉在童子学里都学过,还勉强应付得来,读完《孟子》,老吏又让他读五经,先从《诗经》开始。邹小凉越来越吃力,被瞪得满头满脸似乎都是冰洞。老吏听不得,便夺过书,哑着嗓高声读起来。读罢一首,便丢还给邹小凉读。邹小凉若读错,他又夺过去,再读一遍。如此反复许多回,等邹小凉全读对了,才继续下一首。每日这般丢来夺去,从不烦倦。
邹小凉先还极其厌恨,有天听老吏闷声说了句:“人生不读书,一世牛马苦。”他听了先一愣,却不敢问。自己细细回想,老吏这话的确有些道理。幼年时,父亲望他读书举业,他却贪耍不愿读。及至成了年,明白了读书的好,却再没有那般便利。自己好歹还识得些字,看街头那些力夫,连自家姓名都认不得,岂不真如牛马,蠢蒙无知,只能卖力吃苦?
邹小凉心想,自己必定不能如老吏一般,在这冰窖冻藏一辈子。反正眼下也只是冷坐,不如趁机多读些书,日后必定用得到。于是,他转了念,开始用心跟着老吏读书。不但见识日长,连这冰库都不觉得如何冷寂了。
老吏见他用功,也温和了一些。两人便在这冰库小院里,你吃坚果我读书,倒也渐渐融洽起来。邹小凉偶尔偷偷懒,使使奸,缺一半天班,老吏也不如何苛责。
到了今年清明假期,老吏要去东郊给父母上坟,叫邹小凉替他提着香烛纸马,两人一起出了城,到汴河虹桥时,已是正午。邹小凉难得出城,四处望景,正在畅怀,虹桥下便发生了那桩异事。白衣神仙现身,两个仙童不住抛撒红花。邹小凉惊震之极,老吏也瞪大了眼,望着那红花,怔怔自语:“鲜梅花?”
只是那时河中神异,两岸哄闹,邹小凉也没有太介意老吏这句话。然而,等那神仙飘远,他们赶往郊外墓地时,老吏有些失神。回来后,也始终怀着心事。邹小凉读书读错,含糊过去,他也几次没有察觉。
这几天,膳部宴享案空出一个吏职,邹小凉被选中,下个月便要去那边应差。邹小凉欢喜之极,却没敢告知那老吏。今天是他在冰库最后一天当值,想到老吏,他心里始终有些不自在,不由得放慢脚步。
刚走到冰库院门,一眼瞧见院里站着一位绿锦官服的胖壮男子。郎繁死后,替任的官儿这两天也才选好。这男子想必正是新任库官。邹小凉忙走进去恭声拜问。那库官冷着脸问:“只有你一个?”邹小凉忙望向小厅,老吏并不在里头。再一看,宿房门紧闭。他忙过去推门,门从里头闩着。敲门,也不应声。他又去窗户那里叫唤,里头仍无动静。他忙舔破窗纸,朝里觑望,床上被子摊开,老吏却并不在床上。那库官也有些惊疑,吩咐他撞开门。邹小凉只得去撞,他生得单薄,并没有多少气力。撞了十来下,也没撞开。那库官一把推开他,抬脚狠力一踹,竟将门踢开了。邹小凉忙进到屋里,扭头寻看,一眼看到窗边墙角那个书箱,他猛地惊呼一声——
书箱盖子开着,老吏跪伏在箱边,上半身栽在箱子里,一动不动。
二、别情
清晨,冯赛雇了辆车,扶岳父母及邱菡母女上了车,送到大相国寺。
一路上,冯赛骑马远远留意,并未发现可疑之人跟踪,他却丝毫不敢轻心。到了寺门外,正是五日一开市的日子,虽然天尚早,里外已涌满了香客与买卖人。一家老少下了车,冯赛护着他们,一起进到寺里,穿过人群,走进一座侧院。有辆车已候在那里,两个壮汉守在车边。两人见了冯赛,忙微一点头,过来扶两位老人及邱菡母女上车。珑儿见冯赛不上车,招着小手催唤。邱菡忙捂住她的嘴,冯赛也忙掩住不舍,笑着轻声安抚:“爹过两天就去。”随即关上车门,过去打开旁边的小院门,先朝外扫视一圈,只有一些行人和车马,并无异常,便回头朝车夫点点头。车夫喝马驱车,驶出了小门,两个壮汉上马跟在后头,一起望西边行去。冯赛躲在门内张看了半晌,仍未见有可疑形迹,这才关上院门,原路返回,从相国寺正门出去,去墙边马桩上解开自己的马,骑着望城南赶去。
这辆车是秦家解库的秦广河安排的。昨晚,冯赛趁夜去见了秦广河,说已经找见了那八十万贯,几天之内便能追回。秦广河听了,长舒了口气。冯赛又向他求助,将自己家人暂藏到安全之处。秦广河便安排了这车子和两个武人,送到城外一座隐秘庄院里。
安置好家人,接下来便是确证那桩最紧要的事,成与败,全系于此。冯赛驱马出了南薰门,来到范楼,下马走进前堂,见里头空荡荡,只有两个伙计在擦桌摆凳。他过去询问,其中一个正是穆柱。穆柱竟认得他:“您是京城牙绝?”
冯赛忙请穆柱走到店外墙边:“我是向你打问一件要紧事。范楼发生那桩命案后,除了官府、讼绝赵不尤的妹妹以及你家妻子原先的主人孙献外,可有其他人来打问这案子?”
“有。是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似乎是江西人。听那语气神色,他与那被砍头换尸的汪八百似乎是旧友。听我说完后,他眼圈一红,险些落下泪来??”
冯赛心中顿时落实,手都有些抖,忙连声谢过穆柱,告别上马,飞快进城,寻见一个相熟的茶肆小厮,给了他二十文钱,让他赶紧去东水门外十千脚店,给店主周长清捎个口信,只说:“范楼那桩买卖定了。”
那小厮走后半晌,冯赛坐在那里,连吃了两碗茶,心绪才略微平复。那店主知他最近遇了大劫难,在一旁来回几次,终于忍不住,还是凑过来问询。冯赛忙笑着说:“已经无事了。”
“那便好,那便好。”那店主忙笑着恭贺,神色间却隐有一丝失落。
冯赛却已不再介意这些。知道那店主并非不善,只是自己占了“牙绝”这名号多年,即便众人不妒,也自然会生出些乐见变故之心。这也正好是个警醒,世间万事难持久,自己却惯于安稳、习以为常,丝毫不觉其中隐患。
其实,哪怕没有李弃东,迟早也会有其他人来设难造险、兴起变故。念及此,他对李弃东竟都略有些释怀。但旋即又想,释不释怀,都必须捉住李弃东:一为妻儿安全;二要救出邱迁;三来这桩事必须做个了结,是非得求个明断,李弃东也得为自己所作所为有所承担。
他付过茶钱,起身上马,又赶往芳酩院。
到了芳酩院门首,见院门关着,他将马拴在墙边马桩上,才去敲门。半晌,一个仆妇开了门,苦着脸。冯赛来时便已想好,这院中牛妈妈痛丧顾盼儿,一定恨极相关之人。自己贸然登门,恐怕问不出好话。他想到了顾盼儿的贴身侍女,便问那仆妇:“盏儿可在?我有个口信捎给她。”
那仆妇进去半晌,一个身穿素服的女孩儿走了出来,也是满脸哀苦,正是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