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显听了,不敢答言,心思却不由得不动。丁鹿一眼瞧破,又说:“我便直说吧,我是梁太尉的眼目,受他差遣,勘查这宫中情状。你若是瞅见杨太傅有何动静,便去报给我。我若得了三分甘,必定少不得你一分甜。”

朱显没有应声,只虚点了点头。之后虽揣着这心事,却从不敢动这念。然而此时,心里懊丧,不由得想起丁鹿那番话,心想:父亲教我要忠心,可这忠也该有个限度。我这般尽心尽力,却连太傅的跟前都到不得一回。如今任这厨职,更如脖颈上拴了根链子,锁困在这里。给人忠了这许多年,如今也该给自家忠一回。

于是,他寻机去到造作所,避开人,将那田契一事偷偷告诉了丁鹿。丁鹿听后,低头寻思了片刻,而后说:“眼下听来,这事并无甚奇处。你回去再仔细留意,不论此事,或是其他,只要瞅见,便来报给我。”

朱显原以为能得些好处,却只得了这么一句淡话。他大为懊丧,回去后,更担忧起来。入宫多年,这是他头一回泄传私话,一旦被人察觉,恐怕再无容身之地。他忙去唬住刘西,叫他莫要将田契一事传出去。这一唬,倒唬得他自家越发心虚,整日惴惴难安,夜里时常惊醒。

好在这事本就无足轻重,因而也不见丝毫异常。两三个月后,他才渐渐松了气。受过这一场惊,再不敢动这等念头。

他没想到,过了近一年,到了正月底,丁鹿竟忽然来寻见他,又将他拽到院外那块山石后,急慌慌说:“你那田契惹出了大祸,你赶紧出宫去寻见相绝陆青,请他后日午时在潘楼望春阁等候一个贵要之人。相绝轻易请不动,这是一百两酬银,无论如何要说动他!”

他唬得腿一软,几乎跌倒,抱着那绢袋里两块银锭,望着丁鹿匆匆走远,惊怔半晌,见有人过来,才慌忙回去。他不知惹出了什么祸事,更不知寻陆青做什么,手抖个不停,天气岁寒,额头却冒出汗来,心想此事避得越远越好,慌念了半晌,忽然想到刘西,便忙唤来刘西,吓他去寻陆青。

刘西走后,他仍惶惶难安,便谎称给太傅寻买鲜食,也赶出了宫,寻见了一个相熟的菜蔬商人,向他问到陆青住处,租了匹马,望城西赶去。快到陆青那小宅院时,他见刘西从门里出来,忙躲到一边。等刘西过去后,才驱马到陆青宅院门前,下马敲开了门。

他先自报了身份,陆青听后,神情淡淡,并无异色。他原本想向陆青打问事情缘由,见陆青如此,想必也不知情,而且若真有祸事,恐怕知的越少越好。一时间,他愣在那院门外,不知该说什么才好。陆青见他这样,不由得笑了起来。慌窘之下,他猛然想到,陆青名号相绝,最能勘测时运,忙说:“陆先生,能否替我相看相看吉凶?”

陆青仍含着些笑,注视他半晌,而后说:“你正逢困厄,卦属中孚。不贰为忠,得信为孚。由变生异,求得而失。中心离散,根本动摇…”他被说中自家心事,不由得又惊又怕。陆青解罢,又教了他一条驱邪之法,让他清明去东水门外,对一顶轿子说一句驱祟之语,他听后,愕然失神:

“纵使争出群山头,终归一丘荒草间。”

第四章 小过

天下之事,有时当过,而不可过甚,故为小过。

——程颐《伊川易传》

丁鹿已忘了自己从何时变作这般形状。

初进宫时,他事事都怕,夜夜偷哭。他被分派到龙图阁做杂役,管领他的是个贴祗候内品,虽只是第十一阶最低微官阶,却异常凶恶,将他们几个小黄门的月钱尽都扣在自家手里,平日饭食里齐整些的鱼肉,也都先行拣尽。略不顺意,便是一顿竹条。夜里不愿下炕溲溺,吩咐他们几个每日轮流,半夜一唤,便得立即立到炕边,张着嘴,溲在他们嘴中,不许吐掉,全都得咽下。

丁鹿被磋磨了三年,实在熬不住,无意间发觉那贴祗候内品偷窃阁中图书,私带出宫换钱。有天,他见那恶徒又趁人不备,偷偷溜进阁中。他忙跑去报给了阁中监官。监官率人去看时,那恶徒刚从阁中出来,怀里藏了一卷楷书之祖钟繇墨迹。那恶徒迅即被革了职,杖了八十,罚去牢城营做苦工。

丁鹿不但得了安宁,更被赏了一壶酒、一碗羊肉。那年丁鹿十三岁,从未吃过酒。他得了赏,不愿分给其他同伴,自家躲到宿房里,咧嘴笑着,饱吃了一顿,醉得又哭又叫,唤了一夜的娘。

自那以后,但凡受了欺辱,他都悄悄留意,只要瞅见仇人短处,便去偷报给上司。这宫里,几乎处处都有欺辱,他也便时时窥伺查探,渐渐将一双眼练得极其敏锐。当然,有时难免瞅错眼,或是瞅见的短并非要害,反倒招来监官斥责、仇家报复。为此,他也几回被毒打、陷害,甚而险些送命。

从中他渐渐摸寻出三条戒律:一、小仇须忍,大仇才报;二、寻到的短处一定得是要害;三、不能举报给上司,要举报给仇家的仇家。

于是,他不但窥伺仇家要害,更留意仇家与何人结怨。如此一来,不但每回都能得手,且无须担忧隐情外泄,还能得些谢赏。

由此他又悟出一条道理,大仇固然该报,但何必把心思全放在报仇上,那些仇敌之间,个个都在寻对方短处。市井那些牙人在买卖间两头生利谋钱,我何不拿这些短处去谋福?

生出这心思后,他不再仅刺探仇家短处,更开始环窥身边所有人。只要瞅见某条短处,便去寻这人仇家。若是低微之人,便谋些钱物;若是高阶官长,便去讨好邀宠。有那三条戒律护身,二十多年来,竟一路安然,升到第六阶黄门之位,更被差遣到造作所,管办一些营造事务,其间多有油水可揩。有了这职位,又有了银钱,事事行办起来,便越发称手。

这几年,他却渐渐发觉,登得越高便越难,升进也越来越慢。高处之人,哪个不是深机熟算、能藏善匿?不但极难探出短处,且并非只有他一人在四处刺探。尤其是行到这半高不低之处,越往上职缺便越少,人人都拼力争竞,如同鸡犬争食,既得讨好饲主,又得挤开争者。这一上一下,略有松懈,便被人踩到脚底。

他原本领到一项艮岳营造差事,只因督造御烛时,克扣得略多了些,被那蜡商密告给自己一个同阶对头。他虽及时将钱退还回去,那艮岳差事却也被对头抢去。如今这宫中,哪里还有及得上艮岳营造的美差?为此,他暗自恨骂了许久,却也再不敢大意,渐渐由攻转守,自保为先。

最叫他怅恨的是,在这宫中,人如藤蔓,若无攀附,哪里能立得起?攀上大树登云霄,附到小枝沾雨露,无攀无附烂泥涂。

那些得显贵的,第一等亲近皇帝,第二等巴附后妃,第三等倚靠中贵。丁鹿却只算第四等,不但无缘得近梁师成、童贯、杨戬这三位极尊,连李彦、贾详、何诉、蓝从熙等几位高阶宠宦,都到不得近前。只望得着自己近前上司,因而只能一阶一阶慢慢挨。

丁鹿最馋羡的是杨戬那好机运。当年杨戬触怒哲宗小皇帝,原本被贬到净司,在皇城前院收运粪水,已低贱到那地步,照理永无再起之日。偏巧后苑净司一班人犯了事,被罚逐去牢城营。杨戬却因收粪水收得快净,竟被差拨去后苑。于后苑又得遇一个花匠赏识,转入御苑养花木。去了御苑,他又逢嘉运——那时高太后垂帘听政,最爱绿牡丹。宫中只有那花匠会培植,牡丹开时,正是高太后寿诞。那年又到高太后寿诞,御苑监不慎将那株御绿牡丹弄折,两人厮打起来,一个送命,一个判了徒刑。幸而杨戬跟那花匠习学,培植了一株绿牡丹,便搬出来献了上去,得了太后欢心,将他升任为御苑监。

这等天赐良机,等哪里能等来?丁鹿寻思许久,倒想出一条:以往眼界窄,只见得着小虾小鱼,便是日夜撒网,哪里能尽得饱?如今到了半山腰,便该放开眼界,盯住山顶那几株大树,若能甩条钩绳上去,搭住那高枝,便能凌空飞升,再不必和身边这些贼精贪货争挤。

最高的三株大树,自然是梁师成、童贯、杨戬。童贯掌管枢密院,常在外廷,望也望不着。剩下两个,梁师成号为“隐相”,固宠已久,如今又与宰相王黼内外搭手,可以说,这大宋天下尽攥在梁师成手里头。而杨戬,这几年靠了几桩大营造,才升蹿起来,隐然欲与梁师成并驾。梁师成自然不乐,这不乐便是钩子!我若能穿根线在这钩子上,岂不是能钓着一头海鲸?

猛然想到这钩子,他原本躺在床上,不由得连拍几掌、连跺几脚,却仍难抑住狂喜,起身披起衣裳,顾不得外头夜深风寒,走到院子中间,踏着雪,绕着那株老梅树连转了几十圈。半晌才发觉,月光下,那梅树花苞竟已绽放,透出阵阵幽香。他越发欢奋,这莫不是飞升吉兆?院里其他人都在安睡,他不敢出声,忙捂住嘴,龇开牙,偷笑起来。

只是,要探查杨戬短处极难。知晓杨戬短处的,唯有他身边那些亲信之人,但那些人哪里敢去触惹?丁鹿小心留意寻探了许久,终于找见一个——杨戬院里掌管后厨的朱显。

朱显那处境妙在既近又远,掌管杨戬每日饭食,自然极近,却又到不得杨戬近前,更轮不到立功得赏的好差事,因而虽近实远。这等处境之人,心里易积怨气,职阶又比自己低,只要得法,便可操弄。

于是,丁鹿便寻机凑近朱显,慢慢探问杨戬底细。那朱显却极警觉胆小,略微觉察后,便开始支吾躲闪,他这怕倒让丁鹿越发不怕。朱显若是不怕,便是对杨戬毫无怨气异心,见自己来探问,或是直言相拒,或假意应和,再去告知杨戬,借以邀功。朱显显然是被逐上房梁的老鼠,上无上处,下不愿下,只有从房梁那头往这头逃。我只须在这头搁一块香饵,他便会爬过来。

他连唬带诱,将朱显擒下,留下了饵引子,可是等了许久都不见朱显来回话。他正在暗焦,开始另寻其他老鼠,没想到朱显却又来了,并偷偷告诉了他那旧田契一事。

丁鹿听了,先有些恼,这算哪等隐秘?可又不能沮了朱显的意,只得压住恼意,说了两句淡话。等朱显走后,他越寻思,越觉此事恐怕真有些可疑影迹:朱显将那旧田契献给杨戬,杨戬却浑不介意。这不介意自然是伪作出来的。

杨戬近年最得意的一项功绩是“括田令”。官家这些年大肆营造,国库消耗一空,正愁没有进项。杨戬创设这括田法,于山东、河朔括检出数万顷田地,尽都纳为官田,一年便替官家强收得数十万贯匹租税。这世间万般宠,哪里有胜过银钱的?杨戬正是凭这生财之术,才在官家跟前渐渐夺了梁师成的宠。

梁师成最恨杨戬的,自然是这括田法。而括田法入手处,正是累年旧田契。若是能将括田法与杨戬那旧田契牵扯到一处,钻出一道口子,替梁师成寻个下刀处,那我便可在梁太尉跟前立桩大功劳。

然而,丁鹿苦思许久,始终想不出该如何巧用这旧田契,不敢拿这无影之事贸然去见梁师成,却又舍不得丢下。他思忖再三,忽然想到一人——造作所监官杜骋。

这后苑造作所一共有三名监官,分别管领后苑营造、皇宫器用和皇族婚娶器物。这皆是肥差,梁师成、杨戬和童贯三人各自差遣自己手下亲信之人,分领一职。监管宫中器用的监官名叫杜骋,是由梁师成差派,为人极精敏。丁鹿能来这造作所,便是由于曾向杜骋揭举了他对头一桩短处,帮杜骋除灭了那人。这一年多来,丁鹿再没寻到其他隐秘去献给杜骋,因而杜骋对他渐渐有些冷落。

丁鹿想:这杨戬田契一事我虽想不出好主意,杜骋智谋眼力远胜过我,不如将此事奉送于他,他若能从中窥出些可借之力,自然会进献给梁师成,那我多少也能沾些利。

于是,他将此事偷偷呈报给了杜骋,杜骋听后,略一沉吟,只说了句:“我知晓了。”丁鹿出来后,回想杜骋那神色,多少还是有些着意,心想:此事是白得来的,弃之可惜,能用则用,只看杜骋如何动心思。因此,他便不再挂念,开始寻杨戬其他漏处。

将近一年,他几乎忘了此事,到正月底,杜骋却忽然叫人唤他去,面色黑冷,带着恼意说:“那田契一事,惹出了祸端。你立即去请相绝陆青,邀他后日午时,在潘楼望春阁与我相会。此事一定要办到,若请不到陆青,你也莫要回这造作所了。”

他惊得魂飞,不敢多问,忙点头应诺,飞快出来,心里又悔又怕,自己这些年四处售卖他人隐私短处,之所以安然无事,只因那些人尽是职低位卑之人。这一回却不同,不论梁师成,还是杨戬,皆如猛虎一般,只要略一触忤,便生死难卜。这些年,他亲眼见了十几个内侍横遭灭口,自己一时贪躁,竟身陷不测之险。他悔得直跺脚,回到自己宿处,见服侍自己那两个小内侍正在门边嬉闹,他上前一人狠踹了一脚。进了门,又被桌边椅子挂到衣襟,越发恼得将那椅子一把摔到门外。

半晌,他才略略平复。那相绝陆青之名,他早已听闻,却不知哪里去寻。而且,也不知杜骋寻陆青是为何缘故,自己万万不能再有牵涉。他苦想半晌,忽然想到朱显,便取了两锭银铤,寻见朱显,吓他去请陆青。

好在傍晚时,朱显回话,已约请好陆青。他忙去回禀杜骋,杜骋听了,只沉着脸点了点头。

到了第三天,丁鹿实在忍不得,偷偷出宫,躲到皇城东角楼下,朝潘楼窃望。快到正午时,见杜骋穿了身便服进了潘楼,他又望向三楼,那望春阁窗户紧闭,瞧不见里头动静。他惴惴等了一顿饭工夫,见杜骋和一个年轻男子从潘楼欢门出来,那年轻男子身穿青绢褙子,应该正是陆青。他见两人在街口分开,杜骋朝东华门行去,陆青则沿东门街向南走去。丁鹿躲在人后,等杜骋走过,忙快步追上了陆青:“请问可是陆先生?”

陆青回身点了点头,虽有些纳闷,神色却十分淡静,并不像有何烦忧。丁鹿这才略放了些心,不敢透露自家身份,也不敢问潘楼中事情,忽然想起陆青最善相人,忙请问:“陆先生能否替在下相看相看?”

陆青先微笑了一下,问道:“足下可是杜殿值下属?”

丁鹿一慌,不敢点头,只含混应了一声。

陆青并没再问,瞅着他注视半晌,而后缓缓说:“足下正逢一厄,卦属小过之象。不得中道,屡行其偏。微过易返,小犯无险。久占其利,心生轻躁。贪小求大,其祸无边…”他听得张大了嘴,双手捏得筋骨错响,忙求问避祸之法。陆青教他清明午时去东水门外,对一顶轿子念一句话。他听后,心里一阵惊悸:

“逃得万里险,终有一时疏。”

第五章 既济

既济者,难平而安乐之世也,忧患常生于此。

——苏轼《东坡易传》

杜骋原本无意染指这桩事。

杜骋今年四十六岁,入宫已经三十二年。他自幼便身子虚弱,决然做不得农活儿,爹娘为此忧愁不已。有回他爹带着他进城纳秋税,正巧遇见一个内侍在县衙前招选小黄门,他爹便壮起胆将他也推了过去。那年他虽已年满十三岁,却似才过十岁,由于田里去得少,也比其他农家孩童白净许多。那内侍竟一眼选中了他,当即让他爹在契书上画了押,赏了五贯钱。

他爹背了那袋钱,伸手摸了摸他的头,想说些话,却说不出来,只红着眼圈笑了笑,便转身走了。他站在那里,不敢哭,泪水却顿时涌下来,流得满腮满襟。除了伤心怕惧,他其实还有些欣慰。自己一直没有气力帮爹娘,不但白耗粮食,还得花费药钱。今天总算替爹娘挣了些钱,一大袋子,二十多斤。

到了宫里,一半人都熬不过阉割去势那一关,他竟保住了性命。他被分派到翰林院书艺局做小黄门,管领他的,是梁师成。梁师成那时年纪未满三十,还只是第十阶祗候内品。而杨戬则尚在净司运粪水。

书艺局活计倒是轻省,每日照管图册,清除灰尘。不过阁中所藏尽是古籍法帖,都极贵重,须得无比小心。杜骋虽无气力,行事却最细心,又从不敢与人争执斗气。他这虚弱反倒成全了他,不但梁师成放心,其他内侍也难得欺辱他。

几年后,梁师成升迁至睿思殿文字外库,主管向外廷传宣圣旨。这是极紧要的职位,天子喉舌一般。梁师成将几个自己信得过的内侍全都引带过去,杜骋也在其中。只是杜骋并无其他才干,也无争竞之心,只替梁师成照管内务。

当今官家继位后,梁师成日益得宠,杜骋也跟着屡屡升迁,如今已升至左班殿值,四阶官品。前年,梁师成念他三十年忠勤,将后苑造作所监官一职差给了他。杨戬手底下一个亲信黄门也在争这个职缺。梁师成和杨戬头一回生出嫌隙,两下里僵持住,不知该如何收场。幸而丁鹿窥到那黄门替宫女私传物件的阴事,来密报给了他,他又转报给梁师成,才有了借口阻住那黄门,让他顺利得了这职缺。

到了这地步,杜骋心意已足。以一副残缺无后之身,在这宫中位登显职,所谓富贵二字,已受用不尽,再多,能留给何人?念及身后,他甚而生出些灰颓之心,想着再过几年,寻个寺观,去神佛跟前静心修行,以善了此生。

在这职任上才安宁了两年,丁鹿竟又来密报,且事关杨戬。

杜骋先没有在意,一来那张田契不过是多年旧物,无甚利害;二来他也不愿无端生事。可是过了几天,他去拜问梁师成,另一个内侍李彦也在那里。李彦这几年得梁师成提掖,已升至第一阶供奉官,是当今宫中势头最锐劲之人。李彦说了几件杨戬在官家面前邀宠之事,梁师成听后,面色微微一沉。杜骋出来后,心里也有些发沉。他自家父母已经亡故,这三十余年,一直跟在梁师成身边,梁师成于他,几乎胜于父亲。如今这宫里宫外,除了官家,无人敢令梁师成不快。唯独杨戬,面上虽始终敬让梁师成,行事却越来越无忌。

杜骋不由得想起那旧田契一事,据丁鹿所言,底下人将那田契呈给杨戬时,杨戬只略瞧了一眼,便撂在一边。若是寻常物件,倒也罢了。那田契是他家中多年旧物,人见了旧物,多少会有些感触,杨戬这般若无其事,反倒有些古怪。

杜骋寻思了一阵,唤来手底下一个亲信内侍。这内侍今年二十六岁,名叫姜勿,也是自入宫起便跟随杜骋,为人机敏,极得力。杜骋视他如儿子一般。姜勿已知杨戬田契一事,前几天便说去查探查探,却被杜骋止住。

“前几日杨戬那田契一事,你去暗中打问一番,万莫令杨戬察觉。”

“儿子明白。这事若真有隐情,不必在宫里打问,只须去宫外查探。”

“哦?”

“宫里打问,难免会惊动杨戬,而且一纸旧田契能有何用?若真会生出些事,自然要落到田契里写的那块田。杨戬若对那块田动了念,自然会差人去襄邑县。儿子去宫外寻个人,叫他去襄邑打探打探,便知有无。”

几天后,姜勿来回报说:“果真被儿子料准。儿子差的那人赶去了襄邑县,寻见几个相熟的吏人一打问,前两天杨戬果然差了个黄门去问过那块田。那块田在帝丘乡皇阁村东头,中间是一座土丘。那土丘相传乃上古帝喾之墓,龙首一般。四周那些田围在龙首之下,人都唤作‘龙颈田’,是襄邑县风水最佳之田。襄邑上田每亩八贯钱,那块田却至少十贯。如今的田主名叫王豪,这王豪是当年三槐王家的子孙,乃当地无比富强户。杨戬家那旧田契上是连帝丘带那龙颈田一起买的,王豪买过去也是如此,把那土丘做了他家墓山。前两年“括田令”括到襄邑,那座帝丘被括为公田,王豪又转佃了回来。杨戬差的那黄门去寻过王豪,要买下那块田。王豪却出门经商,并未在家。那黄门留了话给他家仆人。”

杜骋听了有些失望,不过是杨戬欲买回自家故田,又不愿声张。杨戬行事从来都是如此不动声色,此事也并无任何可指摘之处。自己想孝敬太尉,看来却孝敬不成。如此也好,孝敬有诸般,何必非要寻些事端?

他刚刚放下这心事,那个供奉官李彦忽然来寻他。李彦一向极力巴附梁师成,常进献些珍物。他官阶虽比杜骋高出许多,却知道杜骋跟随梁师成多年,熟知梁师成脾性,得了珍物,都先来询问杜骋。这回李彦拿的是一方古砚,形如莲叶,说是唐玄宗所用御品。杜骋瞧了一眼,立即知道,太尉见了一定不喜。太尉虽是江南人,却不会游水,儿时去采莲蓬,失足落水,险些淹死,因而始终厌惧水与莲。每年强忍怕惧,陪侍官家游金明池,回来总要病一场。

李彦听后,大为懊丧。杜骋却忽然想到,李彦心机深刻、行事狠利,杨戬买田一事,李彦恐怕能寻出借力之处。于是,他装作闲谈,将此事告知了李彦。李彦听后,眼珠急转,随即告辞。杜骋心里暗惊,李彦恐怕迅即有了主意,他若能借此事挫动杨戬,自然会将功劳全都揽于己身。杜骋不由得有些懊悔,不过再一想,只要解了太尉心头怨气便好,我争这功劳做什么?

过了两个多月,姜勿打问到一事,说那王豪刚刚病故,临死之前,写好契书,将那块龙颈田白送给了杨戬。

杜骋听了,不由得笑叹一声。看来李彦也并未做成此事,反倒让杨戬白得了一块上田。

此事过去大半年,他几乎已经忘记。到了今年正月底,李彦又来寻他,并没有拿什么珍物让他相看,面色也极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