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三官的言语举动中,可以看得出来,他和冯宝两人曾与这谷家银铺做过一桩买卖,但究竟是什么买卖,楚三官却始终不肯说。邱迁回想楚三官的神色,似乎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买卖。冯宝自然不会无端端躲起来,恐怕正是在躲这桩买卖招致的祸患。也许正是这桩买卖,才迫使他做出绑架自己嫂嫂侄女的事来。

楚三官又说月初冯宝曾和一个官员在孙羊店会过面,之后才躲了起来。难道那官员也和这桩买卖有关?邱迁知道姐夫冯赛和孙羊店熟络,姐夫去打问更好些。他自己则想好好查一下这谷家银铺。

他牵着驴装作路人,慢慢走过去行了一段,快到下街口时,又折回来,仍在街对面边走边偷瞧。然而,谷家银铺只是这巷子里的一家大店而已,来回看了两遍,什么都看不出来。冯宝、楚三官做的那桩买卖若真的见不得人,谷家银铺自然也会十分隐秘,不会轻易让人知道。更不能贸然去打问。这怎么查?

走到上街口,邱迁停住脚,反复思量,许久才想出一个办法:除非设法应雇到谷家银铺,进到里面才好查找。

他自来就跟着父亲打理染坊,一直安安稳稳,从来没到外面做过事。除了儿时曾跟着其他孩童到别家园子里偷过两回果子,他也从来没冒过什么险,猛地想到这个法子,他有些紧张,又有些激动,不由得笑起来。心跳了一阵,想到姐姐和甥女,便定下主意:做!

他忙骑驴赶回家,没有矾,染坊没有开工,几个染工一起出去游耍去了。家里只有父母和阿娴,静悄悄的。父母这两天身体也好了些,坐在后院晒太阳,阿娴在厨房里熬药。邱迁到后院跟父母说了会儿话,又到厨房托付阿娴照看,阿娴爽快答应。邱迁便到染工的房中,找了一套旧布衣换上,又穿上一双已经破口要扔的旧布鞋。这才离了家,徒步走到界身巷。

他记起以前听姐夫说过,潘楼街这一带雇募人力的牙人叫姜五郎,他便去街边的茶坊打问,问了许多家,才在一间茶坊里找见了姜五郎,一个粗嗓门的中年胖子。

“姜大倌儿,我想找份工。”邱迁尽量学着家里染工们说话的声气模样。

“你会做什么?”

“我会染作,也在药行、果行、食肆、交引铺里做过工。哦,还有银铺。”邱迁偶尔曾帮姐夫做过些事,便壮着胆子凑了一些。

“除了染作,在那些行铺里做过什么?”

“做杂役。”

“你想找什么工?”

“银铺。最好是界身巷的谷家银铺。”

“哦?为何?”

“嗯…我有个朋友在他家做过,说他家工钱高,又不苛虐下人。求姜大倌儿替我去问问。头两个月便是没有工钱,我也情愿去他家。”

“他家似乎不要人,倒是另有一家银铺在寻人力。”

“我只愿去他家。”

“呵呵,哪有强让人雇的?你这样的拗人还头回见。”

“这是二百文钱,求姜大倌儿收下。等我进了谷家银铺,再给姜大倌儿一个月的工钱。”邱迁忙取出备好的一串钱,他本来想多给些,但一路上反复掂量,怕给多了反倒让人起疑。

“这?”姜五郎望着那串钱,越发纳闷。

和他一起喝茶的一个瘦子一直听着,这时也笑起来:“我听着谷家银铺那个银匠吴老汉有个女儿十分貌美,你这么执意要进他家,莫非是为那个银美人?”

邱迁从小极少说谎,这一路谎说下来,本就心虚之极,听到这话,脸顿时涨得通红,支吾半晌,却不知怎么回话。

那两人见他这样,一起大声笑起来,连旁边的茶客都望了过来。邱迁越发窘迫,站在那里,觉得周身被火烤一样。

“五郎,你就帮帮这个痴情郎嘛。”

“莫非真是为这个?”姜五郎笑道,“好,好!这事得帮。钱你收回去,我就替你撮合撮合,好歹也要把你送进他家。”

第六章

雪会、银作

国家罢榷茶之法,而使民得自贩,

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宜。

——王安石

“汪石能让利救京城粮荒,是仁人君子之举,按理应该不会卷骗官贷。”周长清道。

“我也正是为此,未见他,就先信了六分…”冯赛边回想,边慢慢言道,“见了他,看他说话行事,十分慷慨大度,就又信了三分。等做了盐引和茶引交易,见他做事果断豪爽,就信了十成…”

冯赛初见汪石是元宵节后,那时他正忙着帮周长清四处寻商人卖盐引。

大宋财赋中,茶、盐两项收入占到一半,是朝廷经济支柱,因此始终被禁榷专卖。宋初,沿用唐制,官产官卖,民间不许私产私卖,私炼三斤盐便是死罪。但官营弊端重重,强买强卖,质劣价高。耗费重,收利少。卖不出去时,便当作税项,硬行抵卖给百姓,引起无数民怨。

后来由于边地军队粮草匮乏,为鼓励民间献纳粮草,才推出了“交引法”,商户向边地运送粮草,叫“入中”,朝廷给予茶盐钞引,商户凭钞引,可到茶区、盐矿兑取茶盐,自行销售。

为进一步鼓励商人,仁宗嘉祐年间,又曾推行“通商法”,茶盐生产、贩卖都不再管控,朝廷只收租税。茶盐收入因此增长十倍以上。

此后,茶盐制度几经收放更变,直到当今天子重任蔡京,于政和二年推出“长短引法”。此法折中“交引法”与“通商法”。商人在京城榷货务购买盐钞茶引,而后到茶盐产地,向产户购买茶盐。双方自行交易,但必须到当地市易税务,点检登记货色、重量、价钱,用官制笼篰封装加印,途中严禁私拆。

钞引分长短,长引期限一年,可在全国各地销售;短引期限三个月,只能在指定路州销售。

外来商人到京城购买钞引,门道不熟,又怕与官府直接交易。而官府出售钞引给商人,也需要中人作保。汴京便出现一些交引铺,从榷货务购买钞引,转手再卖给商人。周长清借着十千脚店在汴京商界站稳脚跟后,便不断扩延经营门类,其中茶盐引交易是最大项。他在城中开设了交引铺,是汴京最大的交引商之一。

今年开年之后,周长清照例投了两万多贯从榷货务买进了新年第一道茶盐矾引,托付给冯赛寻商人出卖。冯赛经营茶盐矾引多年,已有百十位常年主顾。这些主顾大多是东南及山东、河北的客商。他们运送粮绢等货物来京发卖,而后买盐钞茶引回去。今年由于东南水路受阻,东南客商大减。

冯赛好不容易等来了十几位,替他们将载来的货物发售出去,接着要商谈盐钞茶引交易时,这十几位客商中,竟然有一大半不告而别。冯赛从来没有遇见过这种情形,十分纳闷,却不知道原由。他有些着急,便将矾引生意交托给柳二郎,自己专心寻盐钞茶引买主。

陆续又来了些外地客商,与之前的情形竟完全相同,那些客商船到时,明明白白说要买茶盐引回去,但都不告而别。

半个月只卖出去不到二成,冯赛越发坐不住了,正在这时,汪石来找他了。那天元宵节才过,天还很冷,碎碎飘着些雪。冯赛坐在虹桥北岸的房家茶肆,这茶肆因临河,只有一圈木栏,没有墙壁,冬天没一个客人,只有冯赛一人,抱着邱菡给他燃好的手炉,望着汴河等客船。等了半个多时辰,冷得坐不住,正要去里间取暖,一个年轻男子走了过来。

“请问,您可是牙绝冯相公?”

“不敢,正是在下。”

“小弟姓汪名石,想跟冯相公谈些买卖。”

汪石年纪约二十七八岁,官话中带着些闽西口音。粗眉大眼,方脸膛,面色褐红,身材有些魁梧,头戴黑锦襆头,穿着件靛青的厚锦袍。说话声音沉厚,听着比年龄要老成,一身粗豪气。

冯赛一见之下,觉着有些面善,似曾见过,忙问:“汪相公可是刚刚替京城解了粮荒的那位?”

“惭愧,小弟也只是碰巧罢了。久闻牙绝高名,天又冷,能否请冯相公赏光喝几杯酒,驱驱寒?”

“好。咱们去里间。”

“里间人多,还是这里好,既方便说话,又能看河看雪。”

汪石随即叫过伙计,问得他家藏有内造的御酒,便让先烫四瓶。随即问道:“冯相公,天寒,咱们就不点菜,架个铜炉炙肉吃,如何?”

“好!”冯赛笑着点头。

汪石便吩咐伙计切一腿香獐、两只羊蹄、两尾白鱼、一盘鹿肉,又点了些下酒果子。伙计旋即搬炉,燃炭,烫酒,上果菜。汪石见酒盅太小,让换了一对大的。之后便不要伙计伺候,自家动手,执刀切肉,用火夹夹起来,一片片摆在炉面铜丝网上,而后用毛刷蘸着酱料,涂到肉上。冯赛见他指粗掌厚,下手却十分灵巧。炙肉的间隙,又不等冯赛动手,他已抢着斟满两大盅酒,随即举杯道:“冯相公,头回见面,敬你一杯。”

“该我敬汪相公才是。”

汪石爽声笑起来:“哈哈,这么你敬我,我敬你,酒冷了都喝不到肚里去。我是个粗人,最不惯斯文,见面相投,就是兄弟。咱们相公来相公去,太绕口,又生分。我听人都称老兄为二哥,我也就叫你二哥,你叫我老弟,如何?”

“好!汪老弟请!”

两人一饮而尽。这时獐子肉已经熟了,汪石夹了大半到冯赛碗中:“二哥炙肉一定吃过不少,来尝尝老弟我炙的。”

冯赛尝了一片:“好!这火候控得好,血水刚尽,正嫩,酱料也合适。”

汪石又爽声大笑,将羊蹄烤到炉上,又切了些鹿肉,一一摆好,随即又举杯相劝。冯赛原先酒量不济,这些年买卖往来,一半都成交在酒盏边,量也渐渐练了出来。见汪石这么粗豪爽快,也被提起了酒兴。两人你来我往,边聊边饮。汪石言谈间,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谈兴极高,天南地北见识也不少。冯赛也一向不喜拈酸撮醋的文人习气,两人越说越痛快,早已忘记了冷。

到了掌灯时分,两人才大醉而散,竟忘了正事。

第二天,汪石才又来到房家客栈,找见冯赛。两人笑谈一阵后,汪石才开口道:“二哥,我准备买一些茶引,听说你手头有?”

“有!”冯赛听了大喜。

“什么价?”

“长引一〇五贯,短引二十一贯。”

“成,合适。你手头有多少?”

“长短引加起来有九千多贯。”

“我都要了。”

“真的?”

“这事难道敢浑说?”

冯赛大出意外,他说合交易这么多年,那些常客放心他,才一般不太讲价。头回交易近万贯生意,这样随口答应,却是第一回。

“对了,我还要盐钞。二哥也有么?”

“有,还有七千多贯。”

“我也全都要了。”

孙献派给皮二的两个左藏库巡卒,一个姓朱,另一个姓单。

皮二决定先去查问姓朱的。这姓朱的叫朱四,皮二自小认得,也是个三不成四不就的歪货,早先跟着风鸢段家当学徒,使懒偷钱,被撵了出来,晃荡了几年,后来靠着姐夫的门路才谋上左藏库巡卒的差事。皮二他娘和朱四的娘洪婆当年住一条里巷,出嫁后,两家也离得不远,一直往来不绝。两家境况都不好,为帮补家里生计,两人都替别人浆洗衣服。有回为争一个主顾,两人撕扯闹骂了一番,从此再没来往。

洪婆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那女儿嫁给了一个蜀中来京经营食摊的小经纪,一个姓曾的胖子。曾胖子烹得一手川地菜肴,手艺好,人又能干,渐渐做大,在东水门外开了间川饭店,生意着实好。他妻子生了一个小儿,没人照管,便将洪婆接过来带孩子。饭店里自然吃得好,曾胖又给岳母从头到脚换了几套新衣裳,好不精神。皮二的娘知道后,恨得几乎将舌头嚼断。

清明那天,皮二经过川饭店,见一个老官儿撞到了洪婆的外孙,洪婆竟浑不管别人是个官儿,指指画画扯嗓大骂,比原先不知神气了多少。

从孙献那里得知朱四竟牵扯进飞钱的奇事,皮二暗暗称奇。回到家,他怕那个酒糟爹看见孙献给他的一贯钱,幸而爹不在,他忙偷偷将那一贯钱交给了娘,让她藏好,又把这事告诉了娘。他娘听了后,老眼冒光,抓住他的手腕大声道:“儿子,好好去查,一定把这事底底面面都查个明彻,让那个馊婆子好生臊一臊,看她生了个什么反了天的贼儿子!”

皮二笑着答应,仔细谋划了一番,才出门赶到东水门外,先靠在护龙桥栏杆上,望着曾胖川饭店瞄了一阵。

半晌,见洪婆牵着小外孙出来,他忙迎了过去。

“洪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