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秋可以肯定,要不是岁数偏大,那几个一定也是想嫁人的。

  吴氏听后忍不住叹气,谁不想有个家,谁不盼着儿孙满堂呢。

  唉,好好的姑娘,都被耽搁了啊。

  ……

  这几日,冯氏和钟钰柔都格外的有精神,每日也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至于原因,自然是忙着教人刺绣了。

  自打桃花她们住进西跨院后,婆媳俩就开始教人做绣活了,从怎样分绣线,然后是针法,接着是配色,两人准备一点点的把刺绣手艺都教给她们。

  要说,这教刺绣的主意还是钟钰柔想出来的呢。

  同为女人,钟钰柔自然十分同情桃花和秀娥这些人的遭遇。再想到相公在石州府任知府最多三年,在这期间护着她们肯定没问题,可三年之后呢,没家没室的她们到时该怎么办。

  不管怎样,有门糊口的本事总该要的。是以钟钰柔就想到了教她们做绣活,反正家里有作坊,等学会了,就送她们到作坊挣银子去。

  而有了银子,桃花她们就能负担起自己的生计,自然往后就不用求着旁人过活了,多好啊。

  原本钟钰柔还想着,自己要不要拿些嫁妆银子买间稍微大一点的宅子,也好给桃花她们有个落脚和养老的地方。

  现下倒是不必了,如今相公已给她们安排起了嫁人的事,想来用不了多久,就都各自有家了。

  这些年吃的苦,让包括秀娥、桃花,还有翠红在内的二十几个姑娘,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绣艺机会,所以学起来自然格外的用功。

  原本以为她们这辈子只能温饱难济的待在巫山上,直到闭眼的那日,才算把苦吃完。却没想到,竟然来了救苦救难的知府大人,就如从天而降的菩萨,带着她们离开巫山不说,如今还替她们打算今后。

  想到这里,桃花她们都忍不住流下泪来,如此的重生之恩,她们下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都报答不了啊。

  ……

  过了差不多一个多月,林远秋才让媒人开始忙碌起说亲的事来。至于男方的要求,林远秋只给出了两点,首先身体要康健,再有就是人品,一定要好。至于男方家境什么的,并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让林远秋没想到的是,才过了一天,六子就找了过来,然后满脸通红的表示他也想娶媳妇,而相中的人正是桃花。

  原来那日在巫山,六子见到桃花后,就觉得这个做事干脆利落的姑娘他挺喜欢的。

  原本在听到知府大人要给桃花她们安排嫁人时,六子就想过来了,可他又担心对方会不会看不上他,毕竟自己老早就没了爹娘,家里只他一人。

  桃花怎可能看不上人家呢,她自己现在不也是一个人吗,至于爹娘什么的,早在四年前,桃花就已死心了。

  对于六子,林远秋也挺满意的,小伙子脑子活络不说,还有驾车的活计做着,将来养家定是没有问题的。

  六子今年二十岁,桃花十八,两人岁数也算不得小了,所以过不了几日,这门亲事就定了下来。

  而具体成亲的日子,暂时还未确定,按照先前的打算,林远秋是准备让所有新娘子都在同一日出嫁的。

  ……

第215章 种田新法

  林远秋让新娘子同一天出嫁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嫁妆。

  因为他不想有人是看在这么多的嫁妆上,而娶的这些姑娘。

  想要避开这些,就只能先把所有亲事都相看好,然后所有的新人同一天成亲。这样等旁人看到新娘子有很多的嫁妆时,就算再有想法,也后悔莫及了。

  说是很多的嫁妆,还真一点都没夸张。

  水田十亩,樟木箱一对,子孙宝桶、喜盆、棉布六匹,两床被褥、以及四季衣裳各两套,最后还有二十两的压箱银。

  而嫁妆中的水田亩数,还是吴氏拍的板。

  自从得知小孙子在京城大宅子里挖出来两万六千两的银票后,吴氏对掏银子帮助人的事就没那么肉疼了。

  特别在听到银票的原主还是个大贪官时,吴氏就更加支持用这笔银子多做些好事了。

  为了不让嫁妆的事传出去,家里除了老林头夫妻俩和林三柱夫妻两个,剩下知道此事的人就只有林远秋和钟钰柔了。

  这几日,林三柱已开始忙碌起购买水田的事。说实话,一口气要买两百七十亩水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他得早点寻摸才行。

  除了置办水田,还有樟木箱和子孙宝桶这些也得及时准备起来。林三柱直接去木匠铺挑好了样式,然后付了定金,让他们一式做上二十七份,等做好后,再一道去取。

  而被褥和布匹,以及四季衣裳的筹办,则全交给了吴氏、冯氏,还有钟钰柔。也是二十七份。

  至于为何每样都要置办上二十七份,这也是林远秋与家里人商量过后的决定。几个岁数大的姑娘虽然说不上亲事的可能性很大,可哪怕不嫁人,给她们的东西也一样不少,特别是水田,有这样一份田产在手,将来就是租赁出去,吃饭也是不用愁的。

  ……

  这边置办着嫁妆,另一边说亲的事也在进行着。

  等看到官媒婆是挑着人家上的门,并非他们先前以为的强行婚配,这下杨家、赵家,还有陈家的许多族人都松了口气。

  虽他们对外说家中孩子打娘胎时就定了亲,可也担心官府较真起来,毕竟才一个月的时间,族里突然就多出这么多的娃娃亲,怎可能不让人质疑。

  心里没了担忧,这些族人很快津津有味的八卦起官媒说亲的事来。比如今日去了谁家被婉拒,明日又去了哪家被回绝。

  这几日,官媒婆的说亲并不顺利,虽去问的几家,并未像旁人那样匆忙给家中孩子定下亲事的,可等官媒婆上门去他们家说亲时,对方不是说考虑考虑,就是直接摇头拒绝了。

  按着知府大人的意思,官媒婆在上门说亲之前,也都是仔细打听了一番的。所以去的几户人家,虽家境不佳,可家风却是不错的。

  只可惜这几家人顾忌着山妻的名头,并没有答应。

  看到官媒婆碰了壁,几个族长和族老心里是说不出的畅快,他们都想着,到时一门亲事都说不上,看知府大人怎样收场。

  ……

  都说万事开头难,可只要顺利开了头,那么接下来就会容易了许多。

  这不,当桃花和六子定下亲事的消息,传到杨家赵家还有陈家的族人耳朵里后,接下来官媒婆再过去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先是那几户说了还要考虑考虑的人家,很快找到官媒婆,表达了他们家想结亲的意思。

  不过官媒婆可记着知府大人的话呢。

  知府大人可说了,但凡有过犹豫的人家,一律不能要,所以官媒婆笑着与人婉拒了。

  别说,还挺解气的。

  很快,又有想结亲的人家找到了官媒婆。这是陈氏宗族的一个大娘,等找到官媒婆后,就伸出手指,表明了她家想娶五个儿媳妇的意思。

  “五个?”

  陈大娘无比确认地点着头,“五个。”

  一听确实是五个,官媒婆眼睛只差激动成了铜铃。知府大人可是说了,只要说成了一门亲事,就给她一两银子的辛苦费,哎呦,这下可就是五两银子了啊。

  不过高兴归高兴,该有的谨慎官媒婆可一件没有落下,在听陈大娘说了自家以及五个儿子的情况后,她又找人细细打听了一番。

  等发现没有不妥的地方,才兴冲冲地去了府衙,把这家人的情况禀报给了知府大人。

  陈家有五兄弟,个个长得人高马大。只可惜家里贫寒,加之陈家老爹一直生病,几个儿子又是孝顺的,但凡家里有了银子,必定用到老爹的汤药上。而没有银子,娶媳妇自是不太可能,是以他们家除了老大说过一门亲事,后来被女方家退了亲之后,其他几个就一直无人问津了。

  前年陈家老爹去世,陈家五兄弟直到去年年底,才把家里所有欠账还清。可这个时候,陈家老大已经拖到二十有八了,就连陈家老二都已有二十六岁。

  陈大娘原本打算攒上一年银子,然后先给老大娶个媳妇的,不拘寡妇还是岁数大一些的姑娘,只要人好就成。结果就听到了知府大人要嫁山妻的事,说实话,当时陈大娘就有些心动了,之所以一直拖着没有开口,主要是担心族里人记恨,不敢带这个头,还有就是陈大娘一咬牙挂出去的两亩地,暂时还没卖出去。

  至于为何要卖地,当然是卖了银子娶儿媳用了。陈家一共十五亩水田,当初陈老头生病时卖了五亩,剩下的十亩水田,原本陈大娘准备等自己百年之后,一个儿子分两亩的。

  可现下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她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当即拿了两亩去卖。

  陈大娘可从没想过一文钱不花就娶上儿媳,聘者为妻的道理她还是懂的。

  再说,这样做也可以避免儿媳妇将来被族里人笑话成白捡。陈大娘准备给每个儿媳一两银子的聘金,而后剩下的那些,一部分用来拾篼家里,把房子修一修,再添上些家具。最后再留些银子摆成亲酒席,用她的话说,娶儿媳就得有个娶儿媳的样儿。

  林远秋并没有犹豫,当即吩咐官媒婆去跟人家应下。

  可以说,在听到对方愿意拿出银子做聘金时,林远秋就认可了。

  不说旁的,人家明明在家境不好的情况下,却还舍得花银子娶媳妇,足以说明这家人懂得尊重人,人品是肯定没的说的。

  这样的人家,嫁过去后,是绝对不会受欺负的。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多力量大。

  在林远秋看来,五个姑娘嫁到同一户,若真碰上什么事,就凭她们在巫山上共患难的姐妹情,肯定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或是相互帮衬的。

  既然知府大人觉得不错,媒婆自然喜气洋洋地去张罗了。

  都说女大三抱金砖,媒婆准备给陈家老大配一个三十一岁的姑娘,然后陈家老二配个二十九岁的,另外三个也尽量往匹配里挑。

  等盘算好了之后,媒婆先去府衙后院,吴氏和冯氏出的面,两人把包括秀娥在内的五个姑娘喊了出来。

  媒婆一看,当即就有了片刻的愣怔,原本她以为这些姑娘在巫山上待了好几年,特别是年岁大的那几个,定然是又黑又瘦的。可现下并非如此,除了看着有些瘦,一个个都清清爽爽,精神头也是足足的。而那些一看就是新做的衣裳,穿在身上,让她们生出了姑娘家本该有的娇美。

  官媒婆自然不知,经过一个多月的调养,如今这些姑娘与刚来的那会儿,有了很大的区别。加之自开始学刺绣后,整个人在气质上都有了改变,看着自然眼前一亮了。

  回过神来的官媒婆也没耽搁,很快把陈家以及陈家五兄弟的情况都说了一遍,随后笑道,“今日过来,就是想先听一听几位姑娘的意见,若是没有问题,再与人约了相看的日子,可行?”

  秀娥今年三十一,官媒婆给她说的正是陈家老大,知道兄弟几个都是吃得起苦的,她就点了头。

  另外几人看到秀娥姐应下后,当下也没了犹豫。

  再想到她们将来会成为妯娌,生活在同一个家里,心里有种莫名的安心。

  既然女方都没意见,官媒婆与吴氏和冯氏告辞后,就很快去找了陈大娘。听到秀娥她们五个的情况后,陈大娘自是连连点头,她还是那句话,只要姑娘人好就成。

  五个兄弟自然不会安排在同一天相看,先是陈家老大和秀娥。

  相看的地方就选在离府衙不远的何记茶楼。

  说实话,原本陈家老大听到说给自己的姑娘如今已三十有一,他是没抱什么希望的。

  可等看到跟在媒婆身后的姑娘时,陈家老大一时有些不敢相信。

  只见对面之人,一身粉兰色的交领襦裙,身材高挑纤细,皮肤说不上白皙,可也不黑。最主要是那双杏眼,虽眼角有些许鱼尾纹,可眼睛却如盈盈的秋水,看着让人心里舒坦。

  而秀娥,也偷偷打量着眼前之人,跟媒婆说的一样,高大魁梧。从对方的浓眉大眼中,她看到了真诚。

  陈土根五个儿子全部定下亲事的事,很快在整个陈氏宗族传扬了开来。

  有当笑话说的,也有觉得陈大娘实在聪明的。你看,这一下子就把她家儿子娶不起媳妇的问题全给解决了。

  可等知道人家居然都给了聘金后,又觉得陈大娘实在是傻,为了给聘礼竟然还卖了两亩地,在他们看来,娶这样的儿媳妇还用花银子做啥。

  陈大娘并未搭理这些长舌之人,而是和几个儿子很快收拾起家里来。卖了两亩地怕啥,在她看来,有了儿媳妇日子过着才有盼头。何况只要一家人齐心,想来用不了多久,家里的地又会多起来的。

  自陈家五兄弟定下亲事后,来找官媒婆的人家更多了。

  而这边,吴氏和冯氏就跟给自家孙女(闺女)相看婆家似的,也都一门心思的忙碌到了相看中。

  ……

  因着气候的原因,塞北这边的撒种的时间要比南方迟上一些。

  是以等林远秋到了后寺村时,这边的村民刚把水田规整出来。

  按照以往,接下来村民们要做的就是播种了。

  所谓的播种,就是把谷种直接撒到水田里。

  这样的种田方法,林远秋在小高山村时经常能看到。播下种子过上十来天,水田里就会有一点点的绿芽露头,这是稻种发芽了。至于没长出绿芽的位置,应该被鸟儿吃了种子,得赶紧重新播种上,否则就会少了收成。

  可谷种也是粮食,补种的话就等于粮食的损耗了。

  林远秋今日过来后寺村,与他突然想到的种田事宜有关。

  来到大景朝二十来年,林远秋发现,不管在先前的小高山村,还是在京城或者塞北这边,老百姓们种田用的都是把种子直接撒到田里的播种方法。

  林远秋清楚记得前世姥爷是怎样种的地。

  姥爷会把谷种先用水泡了,然后再放到石灰水里拌一拌,听姥爷说,浸过石灰水的种子,种出来的水稻不易生病。

  等过了三四天谷种有小芽尖长出后,就把它们撒到专门备好的秧苗田里。而后在秧苗长到差不多一尺高的时候,再拔起秧苗转插到水田里。

  林远秋做了比较,发现前世的种田方法,比起如今的播种,不浪费谷种不说,还可以让水田里的稻苗种植均匀,不会像之前自己在小高山村看到的那样,密的密,疏的疏,这样肯定影响了粮食的收成。

  所以,林远秋今日过来后寺村这边,就是准备搞试验田的。

  如果今年后寺村种出了好的粮食收成,那么从明年开始,石洲府这边就全部采用新的种田方法了。

  ……

第216章 亲事定下

  今日与林远秋一起过来后寺村的,还有高同知和钱通判。

  按理来说,高同知有地方上的督粮之责,所以他跟着一起也正常。可钱通判跟着过来就让人有些想不通了。不过,看到亦步亦趋的钱通判,林远秋并没多问什么,很快与村里正安排起接下来要做的事。

  林远秋肯定想不到,只他的一个“娶山妻”法,就让钱通判对他刮目相看。特别听到杨赵陈三家如今争吵不断,早没了以往的铁板一块后,更是对林大人的“离间大法”佩服的五体投地。

  此时钱通判想的是,这样的“高手”自己都不跟着多学学的话,那他就是傻子一个了。

  所以时常跟着是必须的。

  在过来之前,林远秋特地把整个种稻谷的过程用笔写到了纸上。所以在听到村里正说自己识字后,林远秋就把册子交到了里正手上。

  这样村民们若是忘记了步骤,可到村里正这边询问。

  其实林远秋多虑了,都是种地的老手,哪有记不住的道理。

  这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正复述着浸种和下种的过程,“先用水浸泡种子半个时辰,再将谷种捞起放进石灰水里搅拌,随后捞进木桶里等着谷种发芽,之后再均匀撒到小块的秧田里。”

  林远秋连连点头,笑道,“没错,正是如此,这位老者的记性不错,不过大家别忘了木桶要用草垫子盖上,以防失了水分影响谷种出芽。”

  众村民点头,而白发老者被夸了记性好,忍不住嘴角咧到了耳朵根,自己这可是被知府大人夸了呢。

  一名壮汉忍不住问道,“大人,等秧苗长到一尺高后,就直接拔出来插到水田里就成了是吗?”

  种田这么多年,壮汉还是头一回听到这样种稻谷的,所以总想问清楚一些。

  壮汉问的,也正是在场村民们担心的。

  村民们的不放心,林远秋可以理解,毕竟这可关系到一家老少的口粮。若是没了收成,那就得饿肚子了。

  林远秋答道,“请大家放心,自今日开始,本官时常会过来查看稻苗的状况,等到了可以插种时,本官会亲自把插种的法子示范给你们看。对了,趁着空闲时,大家搓几卷草绳备着,种地的时候咱们要用到。”

  别看林远秋这会儿说的头头是道的,要知道,昨晚他为了把前世的种田步骤回想起来,一直忙到了三更才睡下。

  听到知府大人会亲自过来教他们插种,村民们提着的心终于放回到了肚子里。

  高同知和钱通判全程并未说话,在侍弄庄稼上他俩都是门外汉,还是不要插嘴的好。

  不过这会儿两人心里都忍不住在想,比起年纪,林大人要小他们近二十岁,没想到在见识上,却比他们广多了。

  ……

  此次张罗说亲事宜的官媒婆共有三个,林远秋也未特地给她们分了工,只说了每说好一门亲事就奖励她们一两银子,在这样的动力下,三位媒婆自然都尽心尽力的。

  是以,到了三月中旬的时候,二十七位姑娘,除了年岁最大的两个,其他人的亲事基本都已说好。

  为啥要说基本呢,那是因为,有几个姑娘和男方还未相看,若相看过后双方都满意,那么接下来就是拍板定亲了。

  两位年岁大的姑娘,都是三十六岁。而与她们同一年嫁作山妻的红枣,因为小上两岁,前几日也定下了亲事,男方是一个瘸腿的汉子,今年三十有五,因着十几年前服兵役时伤了腿,加上家里兄弟众多,就一直没说上媳妇。

  几个官媒婆,私心里也希望这几位岁数大的姑娘能嫁个好夫婿的,是以虽有不少鳏夫过来询问亲事,官媒婆都没应下来。

  在她们看来,嫁给正儿八经的小伙子怎样都比给人当后娘的强,哪怕嫁的小伙子稍微有些残疾。

  等官媒婆把这样的说亲方向告知红枣、莲香还有桂菊时,三人仔细考虑过后就应了下来。

  莲香和桂菊正是这群姑娘当中,年纪最大的两个。原本她俩已没了嫁人的心思,毕竟三十六岁的年纪,想找一门好亲事肯定很难。

  可看到同伴们一个个都说了亲,特别在红枣的亲事也定下后,两人又生出了信心。

  有残疾怕啥,只要人好能安稳过日子就成,再说瘸腿也只是走路不方便一点,其他下地干活啥的并没半点影响。

  而对媒婆来说,要找这样的小伙子实在太容易不过,这不,单在陈氏宗族就有好几个。

  三人很快从中挑选出两个看着靠谱的,就开始了说亲。

  听到男方是陈氏宗族的,莲香和桂菊心下就满意了六分,她们这些姐妹当中,可有不少说了陈家的亲,若是自己的亲事也能成,那么日后她们众姐妹就相互有了照应。

  ……

  这些时日,常常往返于后寺村和府衙的林远秋,把心思全放在了育秧苗上。

  是以当他听到二十七个姑娘全说上亲事后,竟有片刻的愣怔。

  这才过了一个多月吧,这速度有些惊人啊。还有,他倒是没想到那几个年岁大的这么快也说上了亲事。

  等听到全是她们自己相看后才定下来的,林远秋也就没有不放心的地方了。

  既然说定了亲事,接下来便是定下婚期了。

  依着吴氏的意思,自然是越快越好,这些姑娘的年岁都不小了,早一点成亲,也好早一些要孩子。特别是年岁大的那几个,吴氏十分希望她们成婚后都能怀上自己的孩子。

  老林头也是这样的想法,既然已经定下了亲事,那就早点成亲吧。

  最后,双方一商定,选了四月十八的吉日,也就是一个多月后。

  一个多月的时间,做身嫁衣肯定是来得及的。

  钟钰柔和冯氏让布坊掌柜送了十几匹红色的绸料过来,而后冯氏教着大家裁剪,让她们做起了自己的嫁衣。

  做好的樟木箱和子孙宝桶,还有喜盆都上好了漆,只等干了之后,木匠们就可以送货过来了。

  漆的颜色是最喜庆的红棕色,是林三柱给挑的。

  相比起林家忙忙碌碌的置办嫁妆,得知婚期的好些族人,都在私下笑话了起来。

  在他们看来,这么急着办喜事,这是担心时间长了,怕男方反悔吧。

  可想到准备娶媳妇的那几个,不是家里穷的叮当响,就是瘸了腿的,当下觉得也没啥好说的,反正破土锅配破瓦盖,正正好。

  ……

  下到秧田里的谷种,一般长上一个多月就能达到可插秧的标准。

  每次去田间时,林远秋都会在册子上记下禾苗的长势,包括一开始生出的叶片有几张,还有就是禾苗的高度等等,以便日后有个参照。

  到了四月初,禾苗已快一尺高了,林远秋让里正通知下去,未犁好地的人家加快速度,因为两日后就要开始插秧了。

  这段时日,老林头也常会跟着小孙子去看秧苗,对于这种新鲜的种田方法,他自是非常感兴趣。

  是以到了插秧的这日,老林头也起了一个大早,跟着小孙子一起去了后寺村。

  高同知与钱通判也一样,也都早早来到后寺村。

  等到了村上,林远秋看到,村民们已经在自己的秧苗地里等着了。

  再看大家全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林远秋也没耽搁,卷起裤腿后,很快就下到了秧田里。

  四月初的水还有些冷脚,因着要下田做活,今日林远秋特地穿了一身短褐。

  老林头也一样,多年未下地的他,这次也换上了短褐。等下到田里后,就开口说道,“远秋,你怎么说爷就怎么做,都听你的。”

  “是,咱们都听知府大人的,您让怎么做,咱们就怎么做!”

  在场众人异口同声,听着不是一般的有气势。

  林远秋点头,随后弯腰做起了拔秧的示范,“你们看,就这样沿着秧苗的根部轻轻的拔,记住一定不要伤了根茎。”

  秧田吃透了水,只需轻轻一下就能让秧苗与土壤分离。不消片刻,林远秋的脚边就有好些秧苗堆着了,他拿过一小把事先准备好的干稻草,而后把秧苗一捆一捆的绑了起来。

  “记住,别绑的太紧,否则会伤了苗。”

  “小民知晓了!”众人齐齐应声,听着别有一番气势,随后村民们都回到自家的秧田里,开始拔起秧苗来。

  当天拔的秧最好当天能插完,是以等拔到差不多半数后,林远秋便让高同知还有钱通判一起把秧苗拎到隔壁水田里。

  听到知府大人要开始教插秧了,众村民很快都又聚了过来。

  前世林远秋是插过几回秧的,这会儿教起人来并不难,何况还有草绳拉着,肯定偏不到哪里去,果然等小半亩地的秧苗插下来,看着还是整整齐齐的。

  对众村民来说,这种边拉草绳边种地的法子实在新奇,种一亩地下来,就跟玩似的,一点都不觉着累。

  可等到了第二日,村民们不是腰酸就是腿疼,全身上下就好像被石磨碾了一遍。

  不过只要能多种些粮食出来,再累再苦也是值得的。

  ……

  四月初十这日,林远秋去了一趟定胡县。新知县上任,他自然要过去与人做个交接。

  而新知县,正是原来的汪县丞,许是考虑到汪县丞对定胡县的熟悉,此次定胡知县一职,景康帝直接安排他顶上,并未派其他人过来。

  对于这样的安排,林远秋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定胡县才起步没多久,若换了别人,林远秋还真有点不放心。而汪县丞就不一样了,当初县城的许多公务他都亲自经手,自然清楚定胡县接下来的方向。

  到了四月十五这日,林远秋又去了一趟永宁州,和前几日去定胡县一样,这次他也是去办理交接事宜的。

  新来的知州姓沈,看着四十岁不到的样子。林远秋对此人没有一点印象,想来人家并不是从京城过来,而是直接从地方升任上来的。

  果然,没说上几句,沈知州就开门见山地介绍了自己,原来沈知州先前在呙锦州任同知一职。到去年年底,正好三年任期满,因着考评不错,就被圣上升任到永宁州当知州来了。

  交了官印和兵符,林远秋算是把永宁州的担子真正放了下来,按理来说,少了许多事务,自己应该觉得轻松才对,可不知怎地,林远秋突然生出了许多不舍。

  等回到石洲府,林远秋提起笔,写起了请诰封的奏折来。任知府已满三个月,此时正是请诰封的最佳时候。

  大景朝有明文,凡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给家中女眷请诰封,而这些女眷,指的正是嫡祖母、嫡母还有嫡妻。

  林远秋并未多想,直接把祖母和母亲,还有钟钰柔都写了上去。

  因着不知道圣上能不能恩准,所以请诰封的事,林远秋对谁都没说。

  ……

  四月十七,送嫁妆日。

  大喜的日子总要张灯结彩才显喜庆,一大早,吴氏就让家丁把红绸挂起来了。

第217章 出嫁(一)

  自从府衙贴了要把所有山妻嫁给杨氏、赵氏以及陈氏族人的告示后,整个石洲府的百姓就一直在关注着这件事。

  而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都认为知府大人要办成此事不太可能,毕竟嫁娶之事,意在双方你情我愿,若是强行逼迫,肯定会生出许多的事端。

  所以在听到最后山妻们定下的夫婿,不是一贫如洗,就是伤了腿的瘸子后,众百姓觉得这样才正常。

  原以为,接下来这件事就该翻篇了,没想到知府大人倒好,居然还要在府衙门口摆一场送嫁仪式,这不是闹笑话吗。

  想到届时一个个寒酸样的新郎,以及新娘们枯瘦干巴的模样,众人都无比期待山妻们嫁人的日子快点到来。

  至于这般期待为了啥,自然是准备过来瞧这场好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