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居然是这事,林远秋把心放回肚子里的同时,又忍不住嘀咕,这是有人去圣上那儿告了他一状吧?

  至于是谁,也不难猜出,既然专门提了定胡县而不是永宁州,且能往京里送奏报的,只有石洲知府莫属了。

  只是林远秋有些不明白,虽按规定,各县每个月只需把大小案宗上报给知府即可,可“小县大城”之策自己又没有藏着掖着,特别是众村民盖房子的时候,说是热火朝天都不为过,对了,还有买瓦的时候,好些村民都是直接结伴去其他县城去买的,想来口口相传,早该传到罗知府耳朵里才是,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再则,就算真的不知道村民去了哪里,难道就不能派人过来问一问他吗,非得要直接打了小报告去圣上那儿去。

  林远秋自然不会知道,那罗知府本就对他有气来着,那会儿以为抓住了把柄,自是告他一状都来不及,哪里还会过来询问。

  说来,还是这全民搬迁的决策太过新奇,旁人怎么也想不到的缘故。

  就像这会儿的三皇子,等听到林远秋说所有村民都搬进了城里,实在惊讶,“林大人是说所有村民都搬到定胡县城了?”

  林远秋点头,“正是,每年入冬,常会有山戎贼人进村扰民,抢粮,抢牲口,甚至杀人放火,村民们苦不堪言。为保各村村民不再受山戎贼人之扰,以及确保性命无忧,下官定下了‘小县大城’之策,定胡县下辖四十六个村子共两万三千六百八十三个村民,自去年七月底就全部搬迁至定胡县城,且不止定胡县,这边的永宁州也是如此,永宁州下辖村民也与去年七月全搬迁至永宁城内。”

  严同知和贺通判一起躬身上前。

  先是严同知,“启禀三皇子殿下,此事确实如知州大人所言,永宁州下辖村民全搬进了城中居住。”

  贺通判连连点头,“禀三皇子殿下,此事的确如此。”

  已相信了百分百的三皇子,呆愣了半响,他是怎么都没想到真实情况竟是如此,所有村民并不是因为苛税举家逃离,而是全都搬到了城里。

  难怪自己今日看到的百姓都是喜笑颜开不见半点烦心的。

  也是,有这么好的护民之策,怎可能不开心呢。

  三皇子感慨,真不愧是金榜状元郎,这种闻所未闻的治理之策竟都被他想出来了。

  还有,这个“小县大城”的叫法,别说,真挺贴切的。

  三皇子心想,等回京自己把这个结果告知父皇时,父皇肯定也觉得不可思议吧。

  很快,三皇子又想起村里的田地,忙问,“村民们全住到了城里,那乡下的田谁人耕种?”

  林远秋笑道,“这个倒是不难,到了农忙时节,村民们便会回到村里居住,并不会耽搁了农务。”

  是啊,村里的房子都还在呢,农忙的时候当然可以住到村里了。

  李祯心中已没了疑虑,他这人向来喜欢安民济物的官员,是以不吝啬夸赞道,“此策因地制宜为民所虑,林知州有心了。”

  林远秋拱手,“下官羞愧,为官一任,自当造福一方,为百姓所虑本是下官应该,不值得三皇子殿下夸赞。”

  想到今日歼灭山戎贼人的事,林远秋认为自己有必要和三皇子解释一下,虽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大好事一件,可从这次自己莫名被状告的事情上就能看出,山高皇帝远的,自己的治绩能与圣上早汇报就尽量早汇报,这样哪怕有人告状,圣上也不会不知内情。

  朝廷有文,不论直隶知州还是散州知州都是直接向朝廷奏报和接受诏令的,也就是说,作为永宁知州,林远秋只需向圣上汇报自己的治绩就成。

  其实汇报的事,林远秋早有打算,原本他是准备等任期满一年后,再一起上报给圣上的。好多官员都是如此做法,毕竟一整年的治绩集中在一起,能把一本奏折写的满满的,这样等圣上翻开看时,印象分肯定不错。可如今,林远秋觉得还是得及时汇报啊。

  想到这里,林远秋没再耽搁,很快说了今日行兵的缘由,“虽小县大城之策能解村民之忧,可毒瘤不除,如同千日防贼总悬着心,下官以为拔本塞源才是根本,是以才有今日剿灭山戎贼人之事。”

  ……

  三皇子没去住客栈,更没打算去城外驿站安顿。

  林远秋很快让人把西面的单独小院重新打扫收拾,至于岳父和舅兄还有秦秀才,暂时先搬到了前院,前院有书房和东、西厢房,住下他们几个肯定是够的。

  皇子出门,除了有兵卫跟随保护,厨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一日三顿的吃食,林远秋倒是不用另外操心。

  家里有贵人住着,吴氏自然叮嘱了又叮嘱,特别是家中下人,千万别在贵人面前失了规矩,否则谁都救不了你。

  而三皇子这边,除留下自己的几个近身侍卫以及洪校尉,其他几百名兵卫全被他安排到了城外驿站。

  救了三皇子的事,钟荣对谁都没说,包括自己的两个儿子。

  皇上年迈,皇子们之间的明争暗斗自然少不了,钟荣觉得,不管是哪个皇子,自己还是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好。

  ……

  接下来的几日,除了睡觉和用膳,三皇子基本没闲着。

  他先去了定胡县城,而后看到了整整齐齐的村民住宅,还有热热闹闹的西市,以及一条条干净的街道和巷子。

  看到穿着便服的三皇子,百姓们只以为是哪里来的外地客商,自是有问必答,最后还忍不住自豪道,“您是不是觉得定胡县城特干净,哈哈哈,这还多亏咱们知县大人的好法子呢,您看,像我家这条巷子,共有三十二户人家住着,按着知县大人的规定,每户人家轮流着来,一家清扫巷子一天,若哪家没打扫干净或谁家乱往外丢土块菜叶,就会被罚多扫巷子一天。”

  看到几位老者边说边眼角带笑,三皇子知道,这些人对如今的日子是相当满意的。

  自村民们搬进城里,定胡县的街道和铺子自然热闹了好多,看着街面上的人来人往以及门庭若市,李祯恍然,他终于知道定胡县和永宁州上缴的税赋为何超出以往一大截了。

  林远秋并没有隐瞒作坊的事,不论是定胡县的两间作坊还是永宁城的,他都带着三皇子去看了一遍,并说了自家开这些作坊的初衷。

  林远秋觉得,有些事情与其遮遮掩掩让人多想,还不如直接了当的摊开来说,何况自己本就是为了百姓们的生计才开的这些作坊。

  经过这几日的“百姓告知”,李祯自然知道了冯记作坊和周记作坊的很多事。比如林家拿出两千两银子作为兵卫们杀山戎人的奖银;又比如毛沿村那些烧了的房子,是周记作坊掏的银子让他们重新翻盖;还有就是若谁家日子不好过,两家作坊的掌柜就会让人去他们家作坊上工。

  所以这样的作坊开着,三皇子觉得自己没话可说,何况这只是冯记和周记作坊,又不姓林。

  ……

  三皇子要离开的前一日,林远秋拿去了杜知县的手札。

  翻开册子,只见一页页一条条记着的,都是山戎人过来扰民的事,包括来的时间,去的村子,所抢的粮食,以及死伤的人数。

  李祯不解,不知林远秋给他看这个是何意。

  “禀三皇子殿下,下官不敢隐瞒,先次毛沿村歼灭山戎贼人两百一十三名,正是下官依着杜大人的手札做的安排。只可惜杜大人如今已不在了,若他知晓自己花费心血记录的手扎,居然为他报了杀身之仇,想来也该欣慰才是。”

  ……

第208章 钟荣起复

  马车悠悠,出了永宁城后就一路往南而去。与来时的心里担忧和气愤不同,这会儿再路过不见炊烟的村庄时,三皇子脑中闪现出的,是百姓们一张张心满意足的笑脸。

  “洪校尉,你说说看,这几日在永宁城有何感受。”

  放下手札,三皇子问向车窗外骑着马,正与马车并行的洪校尉。

  十几日过去,洪校尉臂膀上的伤口早已愈合,不过布带依旧绑着,免得骑马时不小心又崩开了伤口。

  有何感受?

  听到三皇子的问话,洪校尉想了想,很快说出了自己的心中所感,“禀三皇子殿下,下官觉得永宁城的百姓,好像比别处的百姓更爱笑一些。”

  洪校尉说的可是实话。这些时日他陪着三皇子逛了永宁城不少地方。期间所遇到的百姓们,个个十分热情不说,笑脸都是随时奉上的。

  说实话,活了三十多年,洪校尉还是头一回见到什么叫真正的好官造福一方。

  城里的繁盛,百姓们的乐居,这可都是林知州的功劳。

  还有,在洪校尉看来,日子过得好不好,看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了,毕竟苦笑哪怕再甜,那也是锁着眉的。

  李祯点头,确实这边的百姓更爱笑一些,不论是定胡县的,还是永宁州的,总能让旁人感同身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轻松。

  ……

  虽确信山戎人不敢再过来作乱,可为了保险起见,林远秋还是等整个正月结束后才打开城门让百姓们自由进出。

  此时立春已过,好些村民开始回村子准备春耕的事。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种粮食的事可不能有丁点耽搁。

  周记和冯记是在正月十六开的工,半个多月过去,库房里又有不少的货堆着了。

  有了年前商贾的上门进货,如今吴氏再也没有货物卖不出去的担心。

  没了山戎人这个大麻烦,林远秋除了心宽了许多,手头上的事也跟着少了不少,毕竟有好些事情原本就是因为山戎人而展开的。

  空闲下来后,林远秋就把心思放到了妻儿身上。说来,从宝儿生下来到现在,自己都是各种的忙,现下终于有了时间,总该多陪陪孩子才是。

  从前衙到后院约摸半刻来钟,才走进居室,林远秋就听到房里传来儿子“啊啊啊”的叫声,自己上衙时宝儿还睡着呢,没想到这会儿已经醒了。

  听到熟悉的脚步,钟钰柔有些惊讶,这才半个来时辰呢,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啊?

  转头看向房门,果见相公已跨步走了进来。

  “相公,今日这么早就回来了?”

  “嗯,衙署没什么事,就早些回来了。”

  林远秋边说边走到脸盆架子那儿,准备洗了手后再逗儿子玩。

  对了,自己还买了东西呢,用布巾把手擦干,林远秋很快从腰上摘下一只比钱袋略大一些的布袋,这袋子是他特地让钟钰柔给做的,好用来装私印。不过这会儿布袋里可不止印章装着,林远秋拉开抽绳,很快拿了一支珠钗出来。

  “喏,这是相公在珠翠阁买的,你戴上看看喜不喜欢。”

  一般若是衙里没什么事,林远秋就会去街上走走,也算是多了解民生了。

  珠翠阁是去年年底新开的铺子,今日林远秋也是一时兴起进去看了看,很快就被这支镶嵌了珍珠的金钗吸引,主要还是当中的这颗指尖大的圆珠光泽实在不错,就想着买回来送给妻子。

  说来,从成亲到现在,林远秋已给钟钰柔买了不少的首饰,什么玉钗、金簪,只要看到有不错的样式,他都会买了来。

  林远秋一直认为,男人对妻子好不好的并不在嘴上,得拿出实际行动,除了忠于婚姻,其他像女人家喜欢的衣裳首饰,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就应该尽量满足。

  钟钰柔这会儿正在缠绣线,一时倒空不出手。

  见状,林远秋便凑近身,帮着把珠钗插到了妻子的发髻上。

  “嗯,好看。”林远秋点点头,觉得物超所值。

  此时摇床上的小宝儿又开始了咿咿呀呀。

  “宝儿在说啥?”见到儿子的可爱模样,林远秋忙弯腰抱起了他,“是不是也觉得娘亲怪好看的啊?”

  钟钰柔忍不住笑,“才多大的娃儿,哪里知道好不好看。”

  “那可不一定,咱们宝儿只不过还不会说话而已,心里肯定明明白白的呢,宝儿你说是不是呀?”

  小宝儿咧着小嘴啊啊啊,仿佛在认同爹爹说的话。

  林远秋顿时心里涨得满满的,不是林远秋自夸,他家宝儿长得实在可爱,小脸庞白白净净,小鼻头圆圆的,眉眼也是清清亮亮的。

  记得宝儿刚出生那会儿,家里人都说生得像他这个爹,只不过林远秋自己却没看出来。可随着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如今再看,林远秋觉得,简直就是小号的自己。

  五、六个月的小娃儿最爱大人逗着他,与儿子聊了一会儿天后,林远秋干脆去拿了本书,开始念书给儿子听了。

  再看小宝儿,不哭也不闹,时不时还啊啊上几句,这副认真的小模样,仿佛真的在仔细听一般。

  ……

  显然景康帝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

  在三皇子回京没多久,很快石洲知府罗文庆就被罢官去了职,定下的罪名正是欺君。然后是原胡知县杜卫被圣上追赠谥号的事。

  塞北离京城远,自然消息没这么及时,等林远秋从送来的邸报上得知此事时,已是一个多月后了。

  看到杜卫杜大人被圣上追赠了谥号,以及圣上又给杜知县的家人补了抚恤,林远秋终于放下了心来。

  自从把手札交给三皇子后,林远秋就在等着消息了,如今这样的结果自己也算满意。

  原本以为这事到这里就应该告一段落了。没想到四月的时候,钟荣突然接到了吏部的起复通知,让他尽快回京任职,至于职务,则是京郊大营的六品校尉,比之先前的都教头升职了不少。

  自丁忧起复一直没有动静后,钟荣就已做好再无复职的可能,没想到今日却得了职,且还是他从来没想到的六品校尉。

  而此次升职,虽不知是因着自己救了三皇子,还是因为此次歼灭山戎人的事,有一点钟荣是可以肯定的,若女婿没有把军营中的兵卫交由他领着,若不是女婿想出了歼灭山戎人的计划,那么自己哪怕再努力,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若林远秋知道岳父的心中所想,肯定会说上一句,要是没有岳父,自己肯定不可能把来犯的山戎人全歼灭。

  回京上任的事自然是拖延不得的,父亲要回去,钟锦安和钟锦华肯定要一起,是以父子三人很快收拾起行李来。

  与岳父接触了这么长时间,林远秋自然能清楚感受到对方心中的抱负,所以对岳父的此次起复,林远秋是打心里替他高兴的。在林远秋看来,岳父的这身好武艺,本就不该被辜负。再有就是在京郊大营任职实在不错,不会再像之前那样,离家老远。

  在离开前,钟荣特地把几张定胡县店铺的地契拿给了钟钰柔,好让女儿帮忙看顾着。

  当初买这些铺子就是为了等涨了价再卖出去的。如今店铺价钱已比先前高出了三倍都不止,且看着还有增长的余地,所以钟荣并没有出售店铺的打算。

  送走了岳父和舅兄,林远秋的日常中就多了兵卫们的管理,军营中的事他也开始亲力亲为了起来。

  作为一州之长,兵权自然得牢牢抓在手里,岳父是自己人,林远秋自然可以放心,如今离开了岳父,自己肯定得事必躬亲了。

  到了月底的时候,林远秋收到了周子旭的来信,信上说了春燕在上个月生下二儿子,母子均安。

  林三柱和冯氏听后,立马松了口气,随着春燕的产期临近,这些时日夫妻俩都吃不好、睡不着呢。

  这会儿终于放下了心事,冯氏很快哼着小曲给小外孙做衣衫去了。再过一两个月就是大热天,冯氏准备多做几件小褂子,就用细棉布做,到时穿在小外孙身上,保证凉爽又舒适。

  看到爹娘脸上的喜悦,以及前些时候为大妹的担忧,林远秋不禁感叹果真可怜天下父母心。

  自从有了宝儿之后,林远秋更能体会到爹娘为他们兄妹三个操的心。毫不夸张的说,孩子就是父母们的喜怒哀乐。

  林远秋展开信笺,继续看了起来。

  自考中了庶吉士,周子旭就到翰林院里当值了。平时要做的,就是帮着修撰和编修他们查找修史的资料。因着同僚中有不少同年,每日倒也不会觉着无聊。

  在信的末尾,周子旭写了自己和老师在得知他竟然歼灭三千多山戎人后,既惊讶又十分高兴的事,虽是末尾,可洋洋洒洒地有着压轴之感。

  最后周子旭感叹,可惜未曾亲历,遗憾至极啊。

  林远秋把信收起,他也正在想着这件事呢,虽按规定外任官员每三年考评一次,可自己歼灭山戎人怎么也算是大功绩一件吧,可如今呢,马上就要四个月过去,怎么也没见圣上有嘉奖下来啊。

  难道这是准备存着,等三年任期满了再说?

  虽这样猜想,可林远秋心里还是有期盼的,结果日子一天天过去,就连宝儿的周岁宴都过了,京城那边还未见有动静传来。

  很快又到了柿子成熟的时候,这次周氏作坊依旧跟去年一样,早早贴出了收柿果的告示。

  可出乎意料的,今年送柿果过来的人比去年要少上了一些。

  ……

第209章 圣旨来

  去年这个时候,林三柱因着出门卖货并没参与收柿饼的事,所以他并不知道去年收柿饼的盛况。

  因而在看到时不时有百姓背了柿子过来,心想着今年肯定也能收上不少。

  见三弟一副喜滋滋的模样,林大柱忍不住开口,“去年我跟二弟,还有远枫远柏,可是忙得连坐下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呢。”

  林大柱清楚记得,那时好多百姓都排队等着称重,队伍常常能从门口一直排到作坊的围墙外边。而远枫,一整日忙下来,那数铜钱的手都有些发僵了。

  “有这么忙吗?”想像一下那样的场景,林三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真要是差别这么大的话,那肯定是哪里出问题了,要知道今日可是收柿果的第一天呢,按正常来说,应该最忙碌才对。

  想到这里,林三柱很快站起了身,“大哥,我出去看看。”

  说着,他就快步出了作坊。

  等到了街上,林三柱就特地留意起背着柿果的人,今日最不缺的就是摘柿果的。

  很快林三柱就看到,有几个背着竹篓结伴而行的百姓,在经过昌文街后,就直接进到了一旁的巷子里,而这些巷子的方向,与周记作坊可是毫不相干的。

  林三柱心里已有了猜测。

  等他跟着人走进巷子,眼前的场景正如林三柱心里猜想的一样,只见那一间间开着的院门内,有好多人正围着筐子热热闹闹削着柿子皮。

  果然,这是都在家自己做柿饼了。

  随后林三柱又走了几条巷子,情况与刚才他看到的一样,也有好几家在削皮做柿饼。

  看到这些人边削着柿子皮边喜笑颜开的模样,林三柱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虽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可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心情低落的回到作坊,林三柱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大哥和二哥还有侄子。

  林大柱一直都是个忠厚的性子,压根就没往这上头想过,这会儿听三弟这么一说,他才如梦初醒,难怪今年过来削皮的人手全是生面孔,看来去年过来削柿子皮的那帮人,都留在家里自己做柿饼了吧。

  林远枫叹气,“这吉祥如意饼简单易学,咱们早该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林远槐却不这样认为,“大哥,虽柿饼简单易学,可其中的工序可有好几道呢,不说旁的,单把果核揉出来这一样,可不是看一眼就能学会的,你还记得不,咱们刚开始学着做的时候,不是还挤破了不少柿饼吗。再说去年招人过来时,咱们还特地给大家分了工,哪能这么快就学会啊。”

  听林远槐这么一分析,包括林三柱在内,都觉得挺有道理的,这下心情莫名好了许多,再想到届时一个个把柿饼做的乱七八糟的,一点卖相都没有,到时看他们怎么办。

  可让林大柱几人想不到的是,等他们收工回到家,把这事说给林远秋听时,却被直接派了任务。

  林三柱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忙问,“让爹跟你大伯他们去给百姓们教做柿饼的法子去?”

  吴氏和老林头也难以理解,明明这些人跟自家抢生意呢,怎么他们反过来还要担心人家没把柿饼做好啊。

  嗯,林远秋点头,表示自己正是这个意思。

  说实话,林远秋也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自立门户”的人,此时要说心里没有不舒服那肯定是假的,本来依着他的想法,是准备两年后再组织百姓们开始自己做柿饼的。这样他家可以多挣些银钱的同时,百姓们也能多熟悉做柿饼的法子。

  至于为何这般在意多挣点银子,废话,这可是他们家的柿饼方子,他们又不是富得流油的人家,想多挣些银子不是正常吗。

  想到这里,林远秋心下感叹,果然人都有一颗利己的心,自己与这些百姓也是一样的,也期望着家里能挣银子,家人有个好的生活。

  只是,身为一方父母的林远秋,知道自己肩膀上还有造福于民的责任。既然官任一地,就必须多为此处的百姓们着想。

  既然自己献出柿饼方子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永宁州和定胡县的百姓有个稳定的经济来源,不用再过着苦巴巴的日子,那他就必须把这件事给做圆满了。

  林远秋很快解释了为何要这样做的原因,“爷,奶,若咱家不想法把控好柿饼的好坏,那么今年买了柿饼的商客往后说不定就不原再来了。原本咱们家拿出这柿饼方子,就是想让百姓们多了进项,能过上好日子。塞北多柿果树,孙儿本还打算把吉祥如意饼做成永宁城与定胡县的专门产出,可若没了商贾上门,那么咱家的柿饼方子以及咱们先前所花的精力都将白费。”

  一听到柿饼方子要白费,老林头很快就想到了小孙子的政绩上,对啊,当初他们家用柿饼方子开作坊,除了想挣银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让永宁州和定胡县的百姓把日子过好了,百姓们有好日子,那就代表小孙子治理有功,自然好政绩就出来了,有了政绩就能升官,而升了大官他们林家的门楣肯定更为荣耀。至于他们一家,更是不用再在塞北待了啊。

  显然,林远秋的一番话,反应过来的可不止老林头一人。林三柱和林大柱林二柱,还有林远枫他们,听后都是连连点头,当即表示明日就教城里百姓做柿饼去。

  此时大家的想法都一样,挣银钱再是重要,也比不过林家有个好门楣。都是为家里后辈着想的人,自然都希望孩子们有个好的出身。

  拿定主意后,林家人很快商量起接下来的安排。

  最后拿出的主意是,明日就在永宁城和定胡县设了问询处,而家里的男人们,除两处的周记作坊各需留下一人看着外,其余人都守在问询处,但凡百姓们对做吉祥如意饼有不懂的地方,都手把手的教会他们。且一定要有耐心,别到时做了好事还被人家埋怨,吃力不讨好。

  原本安排的人手里面并没包括老林头,可他哪在家里待的住啊,非让林三柱把他也排进去。用老林头自己的话说,他又不是七老八十了,身子还硬朗着呢。

  ……

  第二日,往周記作坊送柿果过来的百姓更加少了。

  原来,在看到有邻居竟然在自家做吉祥如意饼后,好些人也跟着有样学样了起来。

  到了正午时分,就有衙役敲着锣四处告知,若对做吉祥如意饼有不明之处,尽可以去衙门口询问,知州大人可是专门安排了为你们解答的人呢。

  一听竟然有这样的大好事,这下不管已经在做吉祥如意饼的,还是暂没有这个打算的,都纷纷往衙门口来了。

  林大柱和林远柏待在永宁城这边的问询处,除了他俩,现场还有十几个维护秩序的衙役。

  为了让大家能听的更明白,林大柱和林远柏还从作坊里抬了一筐刚收的柿果过来,直接现场给大家做着示范。

  起先自然是削柿子皮了,只是这样的活计就连六七岁的小孩子都会干,所以在场百姓并不认为做吉祥如意饼有多难。

  可到了第三日的给吉祥如意饼去核,就有些难度了,因为得把控着力道,揉捏时一定要在不揉破果肉的前提下,才把柿果内的核给捏出来。

  好多去年在作坊里只做着削皮活计的百姓,一看吉祥如意饼居然还要去果核,立马飞奔回家做补救去了。

  虽城里做柿饼的人越来越多,可摘果子卖的百姓也不少,按照他们自己算的账,三文钱一斤,他们全家出动,一天也能挣上不少。

  如此,林家今年也做了一万多斤柿饼出来,虽比去年足足少了七成,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多,也算出乎意料了。

  有一点林远秋可以确定,明年周记作坊肯定不用再收柿果了。

  做好了柿饼,接下来自然是怎样销售的问题。为了不扰乱市场,在柿饼的定价上,林远秋直接给大家做了统一,并且规定,任何人都不许抬价和贱卖,否则直接拉到衙门打五十大板。

  一听要挨板子,众人忍不住都缩了缩脖子。

  只是知州大人定下的价钱会不会太高了点啊,六十文一斤,到时会有人买吗?

  ……

  去年在吉祥如意饼上大挣了一笔的几个掌柜,这个月再过来的马车,就要比前几次多了十几辆出来。

  特别是田掌柜,此次过来,除了继续拿画框和抽绳布袋这些畅销货外,剩下的二十几辆马车他准备全都装上吉祥如意饼。

  其实要不是上个月周记掌柜已提前跟他打过招呼,说每家掌柜买的吉祥如意饼不能超过五千斤,田掌柜肯定还要多加上几辆马车。

  规定每位掌柜的拿货数量,也是林远秋定下的规矩。

  如今吉祥如意饼正是起步的阶段,若不规定着数量,很可能会出现一家掌柜拿走所有吉祥如意饼的情况。而其他白跑一趟的商家心中届时肯定会有抱怨,久而久之,自是不愿再往这边过来了。

  如此自绝销路的做法,自是万万要不得的。

  ……

  等到了卖吉祥如意饼的这日,得了告知的百姓们,早早提着布袋在衙门口排起了长队。

  此时的他们,可以说既兴奋又忐忑,兴奋是因为知州大人说的六十文一斤的价钱,而忐忑,自然是银钱没到手前的不确定了。

  各家掌柜都带有自己的人手,检查货品的、打称的、结算银钱的、还有打包装袋的。

  等收货摊子,衙门口很快忙碌了起来。

  百姓们依着次序往前,排在最前面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农,等他把布袋小心递过去后,很快就听那称称之人报出四十二斤的重量。

  老农点点头,是这个斤两没错,他在家里称的也是这个数。

  “四十二斤,结算银子二两五钱!”

  随着算盘珠子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很快便有人把二两多银子递给了老农。

  接过银钱后,老农的手有些微颤,这是高兴的。

  而队伍后面伸长脖子的众人,在看到果真按六十文一斤的价钱结算的,嘴角早已不知不觉咧到了耳朵根。

  特别是队伍中那个挑着扁担,一边挂了一只布袋的中年汉子,自己这一担吉祥如意饼可有一百二十多斤呢,六十文一斤,那就是七两二钱银子了,先前在家里算银钱时倒不觉得,可这会中年汉子感觉自己的心都快蹦出嗓子眼了。

  收货的事一连忙碌了三日,而后众掌柜在第四日离开了永宁城。

  林远秋派了兵卫,让他们把商队护送到磐壁地界。

  临近腊月,凌冽的寒风多了起来。

  还跟去年一样,林远秋给村民们下了腊月之前必须搬进城里的规定。虽已歼灭了山戎人,可为了保险起见,林远秋觉得今年大家还是继续都住进城里吧,

  若是今冬再没状况发生,那么明年冬天村民们想住在哪儿,就由他们自己看着办了。

  虽还未进入腊月,可浓浓的年味却已开始了。

  手头有了宽裕的银钱,百姓们置办起年货来,就要舍得了许多。

  这几日街面上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气氛可谓前所未有。

  有了货品交易,自然就多了税银,包括前些时候百姓们卖吉祥如意饼交的十税一的税赋,这让永宁州和定胡县的库银立刻充盈了起来。

  这日,林远秋正与严同知以及贺通判商议如何浇铸上缴国库的税银,就看到守门衙役匆匆跑了进来:“大人大人,传旨官宣读圣旨来了。”

  ……

第210章 知府

  守门衙役的通报让林远秋有了一时的愣怔,等反应过来后,心里突然生出一句“终于来了”的话,在他已差不多快把这件事抛到脑后的时候。

  见圣旨如见圣上,该有的礼仪规矩必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