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和林三柱把屋里的油灯都点上后,就找出包袱皮,开始收拾起行李来。

  ……

第181章 助一臂之力

  相比起各房的忙碌,林远秋这边就要平静了许多。

  反正外放的事已成定局,且经过今日与老师的谈话后,林远秋心中已有了大致的安排。接下来的时间,他只要准备好要带去任上的物品就行了。

  永宁州和定胡县位于大景朝的最北端,物产丰不丰富林远秋暂且不知,可物品是肯定不如京城繁多的。

  所以有些常用的东西,能在京城这边置办的,最好置办好了再带了过去。

  还有路上吃的糕饼点心也是不能少的。

  另外就是药品了,不论是御暑热的,还是防蚊虫的,都得备上一些。

  是以,在书房里画了两幅春山华居图的林远秋,很快拿着下午写好的物品单子回了房。

  “看看可还有要添的东西。”林远秋把单子给钟钰柔递过去后,就看到梳妆台上已有一张单子放着了。再看上头的娟秀小楷,林远秋便知道这是钰柔写的。

  他拿起单子细看了起来,发现上头不但有糕饼点心和药品,还有米面、小锅、蜡烛、茶碗、棋盘等等,可比他写的要丰富多了。而在单子的末尾处,竟然还有锄头斧子各一把。

  林远秋有些不解,“咱们此趟前往北地,乘坐的都是马车,带上斧头和锄头做啥?”

  且这一路,走的都是官道,林远秋还真想不出有用到这两样东西的时候。

  钟钰柔解开头上的发髻,然后拿桃木梳一下一下把头发梳理通顺,“往年钰柔就听父亲提过,父亲说,出门在外,斧子既能防身又能砍柴,锄头可挖药草还能开路,所以就一并准备上了。”

  林远秋听后恍然,他们这一路过去,难免会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届时歇在野外,说不得就要用上斧子和锄头了。

  看来在出门远行这方面,岳父是有着见解的,林远秋准备再去钟家时,多从岳父那儿听取经验。

  想到自己肚子里可能揣着的小娃娃,等洗漱上床后,钟钰柔还跟前两天一样,特地背对着相公,然后一副很困的样子。

  见妻子闭眼就睡的模样,林远秋只以为没休息好所致,便收了旁的心思,只伸手把妻子搂至胸前,然后也闭眼睡起觉来。

  一夜无梦。

  第二日,天才蒙蒙亮,林远枫和林远松,还有林远槐和林远柏,四人起床后,就陆续往饭厅来了。

  看到大哥二哥还有三哥,脑袋瓜一向活络的林远柏,忍不住笑道,“大哥,你们总不会也想跟着五弟一起去外放吧?”

  林远枫点头,表示自己正有此意,随即他看向林远槐和林远松,“你俩也为这事过来的?”

  “自然是的。”林远松和林远槐也点着头。

  “得,那咱们几个还真想到一块儿去了。”林远枫感慨,“看来爷奶说得没错,咱们林家的男儿都是一条心的。”

  一听这话,林远柏林远槐,还有林远松,不禁都有些热血沸腾了起来,心里对山戎人抢粮什么的也少了惧怕,都觉得只要兄弟一条心,就没啥搞不定的事儿。

  于是,等一身绯色官袍,步态轻盈的林远秋过来时,见到的就是几位堂兄情绪高涨的模样。

  林远秋正想问什么事这么兴奋呢,就听大哥开口说道,“五弟,我和二弟三弟,还有四弟都已经想好了,这次就跟着你一起上任去。”

  “对对对。”林远槐也很快说道,“都跟五弟一起去上任。”

  “是啊,五弟,咱们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那狗屁山戎人,没啥可怕的。”林远柏斗志昂扬。

  林远松也不甘示弱,“五弟,让二哥跟你一起去任上,到时你说啥二哥就做啥!”

  林远秋愣住,自己啥时候不让堂哥们一起跟着了?

  很快,他就想起之前自己说过只带钰柔一人外放的话。

  所以,也难怪堂哥们会这样认为了。

  此次去永宁州,林远秋是准备带上堂哥他们的。之所以会改变先前的想法,还是因为这次情况特殊的缘故。

  昨日老师已与他说了,永宁知州这个位缺空了好几年。如今衙门里的事务,全都由通判和同知,以及其他几位属官兼顾。

  林远秋可是听过好些官员被底下架空的事的。

  虽不知这些属官的脾性如何,可作为初来乍到的他,林远秋知道,身边没有自己人肯定不行。

  所以,昨日林远秋就已打算好了。此次去赴任,他一定要把几个堂哥都给带上。也不用一直都待在那儿,等自己把手头事务理出头绪,也上了正轨,那么堂哥们就可以回来了。

  至于去北地危不危险,堂哥们到底适不适合去,林远秋没往这边想过。

  在他看来,林家二十八口人都是一体的,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作为林家的男儿,不管是谁,都得有担当才行。

  何况,从先前自己在府城茶楼听到的,以及昨日查到的资料中可看出,山戎人大多在凛冬时节才会过来作乱,而闯进城里的情况则一次都未发生过。想来自己只要做好防范,就能很大程度的避开危险。

  还有,在林远秋的认知里,遇到困难后,首先就应该想着如何去克服和解决,而不是畏惧,否则“怕”字当头,什么事都做不好。

  而懦弱这一点,幸好他们林家男人都没有。

  看到堂哥们眼里有着对他的担忧,以及斗志昂扬的话语。林远秋除了满心的感动,剩下的,就是也被鼓动起来的士气了。

  林家有男儿如此,何愁门楣不耀。

  没等林远秋感慨完,很快又有林家男儿过来了。

  林三柱眼圈泛黑,脸有些发肿,看着就是彻夜未眠,一副没什么精神的模样。不过,在见到自家狗子后,林三柱的笑容立马绽放了出来,“远秋,昨夜爹跟你娘已把所有要带的行李都打包好了。”

  而走到门口,正跨脚进来的林大柱,一听三弟已打包好了行李,不免有些着急,“三弟,昨日远秋不是说了,要到三月下旬才出发的吗,这差不多还有一个月时间呢,你咋收拾起行李了,难道改时间了?”

  林三柱摇头,哪里是改时间啊,昨晚他和冯氏不是睡不着觉嘛,所以就想着打包行李了。

  这时周氏刘氏和冯氏,还有林二柱也过来了。

  等看到林远秋后,周氏忙说了昨晚她和林大柱的打算,“远秋啊,你大伯和大伯娘已经商量好了,这次去北地,我们俩也一起跟着,大伯娘别的本事没有,给你做饭是绝对没问题的,出门在外的,入嘴的东西,还是自家人做着更放心。”

  一听这话,林三柱连连点头,“对对对,大嫂说得对,出门在外,只有自己人做的饭食吃着才安心。”

  可以说,如今的永宁州和定胡县,于林三柱而言,说是龙潭虎穴都不为过,所以万事小心都是应该的。

  很快老林头和吴氏也过来了。

  而林二柱,在听到远枫几个已经拿定主意要跟着去上任后,也立马说了他与刘氏的决定,“远秋,现下咱们一家正是往一处使劲的时候,二伯和二伯娘这次也跟你一起去。”

  “老二说得很对!”老林头心情激动,忍不住一拍桌子道,“只要往一处使劲,就没有办不好的事,远秋,爷和奶这次也跟你一起去北地!”

  一旁林三柱一听,急了,“爹,此去北地可有一千多里地呢,你跟娘都一把岁数了,哪吃的消赶这么远的路啊。”

  “谁吃不消了!”

  被小儿子说年纪大,吴氏当下不乐意了,“哪里就岁数大了,你去后花园看看,这几日娘跟你爹挖了多少地。还有,自搬到京城后,家里吃的粗菜,哪样不是娘跟你爹种的。你也甭把你爹娘当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太爷老太太,告诉你,娘跟爹就是一日不动弹就全身不舒坦的农家老头和老太!”

  说着,吴氏把手上抓着的帕子往桌上摊开,只见帕子里,是一张二十两面额的银票。

  而吴氏,拿起银票后,就朝林三柱递了过去,“拿着,等吃了早饭,你去买颗参回来,就去你先前买过的药铺,上回的那颗参,娘跟你爹吃着还挺有效的。”

  有了人参吃着,就不怕路上的劳顿了。

  没等林三柱把银钱接过,就听他爹对他娘说道,“待会你给老三再拿些银子,让他多买两颗回来,我看咱们不如趁着这次,给家里几个都补补。”

  见小孙子一副还要劝说的表情,老林头笑道,“远秋,你不必再劝,这回爷奶若不跟着,定会日日提心吊胆,度日如年的。”

  听到这话,林远秋本也不想再劝,可男人们都离开了,大嫂她们,还有侄子侄女们该怎么办,总不好只留一群妇孺在家吧。

  原本依着林远秋的意思,大伯二伯,还有爷奶他们都留在京城,这样家中不至于没个顶门户的人。

  不过这会儿已快辰时,今日自己还要上值呢,所以,林远秋准备等下值后,再与家里人细说此事。

  只是让林远秋没想到的是,等他下值回家时,原本准备守在家里的大嫂她们,也下了决心,拿定了一起去上任的主意。

  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有了钟家的加入。

  原来,除了秦遇,钟荣也一直关注着林远秋外放的事。

  是以,在得知吏部已贴出外放官员的通告后,钟荣就很快就去吏部告示栏看了。

  也所以,在昨日下午,钟荣就知道了女婿外放到永宁州当知州,以及兼任定胡知县的事。

  当时钟荣的心,简直可以用怦怦直跳来形容。

  究其原因,还是他太了解那块地的缘故。

  在钟荣眼里,塞北之地,只能用“穷”和“乱”两个字来形容。而穷,倒不让人担心,反正忍一忍,熬过三年任期就成。可乱,却不是那么容易避开的,特别与北元交界的那些地方,也就是汾州府这边,时常会有异族部落过来扰民,和抢夺粮食。虽有鸿虎营常年驻守,可待过兵营的钟荣知道,能得了鸿虎营守护的,怕也只有离它最近的几座城池了,比如汾州府和大同府这边。

  而像女婿的永宁州和定胡县,就很难得到鸿虎营的力了。

  钟荣基本可以肯定,要是遭到小规模的突袭,怕也只能靠自己“消化”。而若是大面积的,那么等鸿虎营的兵卫赶过来支援时,这边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了。

  唉,女婿这回的差事,不轻松啊。

  钟荣很快想到了自己,想再回泾州大营复职已不太可能。

  这两年他也寻了不少门路,可年纪大的武官,会接收的署衙基本没有,真没必要再巴巴盼着能当差的可能了。

  所以,钟荣已下了决定,既然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就去助女婿一臂之力吧。

  他这个当岳父的,虽做不到出谋划策,可拳脚功夫还是能顶上用场的。

  钟荣是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可行,好快他就把这事与妻子说了。

  周氏自是点头赞成的。

  话说帮女婿不就等同帮了自家闺女吗,何况只有女婿好了,闺女才会跟着过好日子不是吗。

  其实周氏还想说的是,如今他们家好不容易是个大出息的女婿,自然得护好了才是。

  至于钟锦安和钟锦华,在听了父亲的打算后,两人毫不犹豫地与父亲站到了一起。

  作为守城兵卫的他俩,每日立在城墙上十分无聊不说,还看不到一丁点前景。

  所以,与其日日荒废日子,还不如给妹夫搭力去。

  于是,考虑清楚的父子三人,吃了早饭就兴冲冲往林府来了。

  而高翠、秦荷花,还有王云香和丁菊,原本心里就七上八下没个章程呢,她们自然也想跟着夫君一起。可想到此去路途遥远,恐怕会成了拖累,这会儿听到五弟妹的父兄竟然也要去塞北,也很快把这事拍板了下来。

  在高翠她们看来,五弟妹的父兄可都有好功夫在身呢,有他们几个在,不管在去的路上,还是往后在州城里,都能多了保障。

  且秦荷花和高翠,还有王云香丁菊都已经商量好了,那就是,等到了塞北后,她们跟孩子们尽量少出门就是。

  在几人的认知里,只要一家人能日日待在一起,就比什么都好。

  ……

  虽张清远已外放了知县,可散馆的考试,还是得参加的。只不过这会儿一众庶吉士们都没了看书的心思,因为他们也是才知道,原来林大人被外放到塞北去了。

  这可是塞北啊。

  想想丁大人的南直隶知州,再想到永宁州只是散州,所以,哪怕同为五品官阶,可林大人的永宁知州,比起丁大人的直隶知州,要差上一大截呢。

  由此可见,考中头名状元,也不一定会比榜眼混的好啊。

  ……

第182章 热火朝天

  顾平他们之所以难以理解,除了林远秋曾经状元的身份,更主要的还是圣上对他的看重。不然也不会时常召林修撰进宫讲经史了,且还赏了好几回。

  没想到如此喜欢的臣子,居然被外放到了塞北,这怕是任谁都想不明白圣上的做法吧。

  若说被人给撬了位置,根本不可能,那安州知府的位置明明还空缺着呢。

  想不通啊想不通。

  众同年的各种猜测和感叹,以及脸上偶尔露出的同情,并未影响到林远秋。且林远秋也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一副备受打击的模样。

  有啥可打击的呢,其实仔细一想,到哪里不是当官过日子。都说心中有诗意,处处是美景,自己虽做不到满目春和景明,可把日子过好的本事还是有的。

  何况他只不过去塞北待上几年,又不是人生到达了绝境,有啥可受打击的。

  于是今日的林远秋,依旧与平日一样,该如何依旧如何,安之若素,惬意自在。

  等看到官厨又蒸了荷叶鸡时,林远秋还跟往常一样,让抬饭小吏快去帮自己买几只过来。

  只是在小吏转身离开时,林远秋把一只绣了如意花纹的荷包悄悄塞到了他的手里。

  因着有衣袖遮挡,所以并无旁人看到。

  这只荷包是林远秋昨晚就准备好的,原本他的打算就是想趁着今日午饭时,拿给抬饭小吏的。

  荷包里是一张二十两的银票,这并不是打赏,而是林远秋的答谢。答谢这三年来,人家对自己的有求必应。

  这世间并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人家一没拿你的俸禄,二没吃你家的饭,凭啥帮你做这做那的。是以,自己今日的答谢,是应当应分的。

  虽在翰林院当差,可小吏的薪俸并不高,特别像这种帮着打杂的,每个月只有八百文的月钱,以及一年五斛的粮食。

  所以,在看到荷包里竟然是一张二十两的银票后,抬饭小吏的好心情足足保持了小半年。

  ……

  林远秋修的纪传史书已全部完工,一套共有九本。

  这样的修史量,在修史馆一众官员中,算是拔尖的存在了,可见在翰林院的这三年,林修撰并没有一丁点混日子的情况。

  新官任满三年后的考核称为初考,在考评送到吏部之前,得有衙署最高官员填写上评语。

  方掌院没有半点犹豫,提笔蘸墨后,直接在林修撰的考评栏里写下了一个“优”字。而后再把自己的官印摁上。如此,一份考评算是完成了。

  而同在一张桌案上,另几份考评正摊开,晾着上头还未干透的印泥。

  此时,若林远秋在这里的话,肯定会惊奇的看到,这会儿除了他的考评上写着“优”,其他人的,方掌院写的都是“良”字。

  可见,对于林修撰的表现,方掌院有多认可和满意了。

  只可惜林修撰的外放文书已经下来,不日人家就将启程离开京城了。

  唉,方掌院忍不住叹了一口气,林修撰这一走,他们翰林院可是少了一位聪慧的进讲经史者了。

  不过,想到不日后的会试放榜,方掌院释然了许多。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过不了多久,新一榜的进士们又将诞生。而最优秀的那几个,自然又会往翰林院来。状元、榜眼、探花,以及十多位的庶吉士,想来这些人当中,定有如林修撰一般聪慧过人的吧。

  ……

  只要一想到过了今日,自己便不用再往翰林院来了,林远秋心里就有些不舍。

  再想起自己刚来翰林院时,心中曾有过的在修史馆一直待到致仕的打算。

  果然,人生充满了不确定,而他能把控的,怕只有依旧平和的内心了。

  离下值还有半个时辰的时候,林远秋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

  其实也谈不上收拾,因为除了一盆兰花和一把紫砂壶,以及一个杯盏外,就没有其他要带回去的东西了。

  原本这盆春兰,林远秋并不准备再往家里拿的。

  可不知是不是花儿通了灵性,知晓主人有把它丢下的打算。这不,才过了一个晚上,那些长着的花苞居然全都把花开了出来。

  闻着芬芳馥郁,让人神清气爽,也让林远秋下了待会儿要抱它回家的决定。

  自兰花生出花苞后,顾平就一直留意着开花。他与林远秋一样的想法,也觉得开花还得再过几天,是以看到六、七朵花苞全都绽放后,顾平自是忍不住的新奇。

  而后借花寄语道,“这春兰怕是知晓林大人即将步入新程,这是想预祝林大人前路锦绣,步步高升的意思吧。”

  听了顾平之言,众同年,以及修史馆的其他同僚们也纷纷过来送辞。

  此时此刻,于他们来说,就是和林大人辞别了。

  韩士成拱手,“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预祝林大人一路和顺!”

  王顺知也拱手道,“愿林大人前途似锦,一路繁花!”

  林远秋一一与人谢过。

  至于张清远和丁德进,则和林远秋相互预祝,壮志凌云,扶摇直上,他日再于京城相聚。

  与林远秋相比,此时的张清远和丁德进就要意气风发了许多。

  特别是丁德进,直隶知州可掌着近三千的兵卫呢。话说,年轻人谁没一个将军梦啊,只要一想到这么多人都将听令于自己,丁德进就忍不住心潮澎湃了起来。

  说到兵卫,林远秋所掌的散州,也是配有兵卫的,只不过比起直隶知州,永宁知州要少了将近一千的人数。

  林远柏和平安早在门外等着了。

  见公子拿着不少东西出来,平安忙快步上前,很快把兰花盆接到了手上。

  而林远柏,在看到林远秋手里提着的几个荷叶包,忍不住笑道,“五弟今日又买荷叶鸡啦?”

  林远秋点头,心里想的却是,往后想再吃上翰林院的荷叶鸡,怕是不太可能了。

  才坐上马车,林远柏就迫不及待把最让他开心的事情说了,“五弟,今早你上值没多久,钟叔就来家里了。听钟叔的意思,此次他会跟咱们一起去永宁州,对了,还有锦安和锦华两兄弟,到时他们也会一起跟着过去的。”

  “岳父和舅兄?”林远秋愣住。

  “对啊,钟叔还说,既然咱们全家都要去塞北,那就早些出发,这样时间不用很赶,路上也可舒适一些,等钟叔离开后,爷奶就让家里收拾行李了。”

  林远柏满脸的兴奋,今日钟叔可是教了他和哥哥们不少呢,还让他们记得把绑腿布带也预备上,钟叔说了,此去塞北,肯定会有不好走的路段,为了减轻马车的负重,男人们说不得就得下来步行。

  林远柏是真没想到,出一趟远门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而林远秋,也压根没想到岳父和舅兄会跟自己一起去上任。这让他感激的同时,又安心了不少,自己实在是太需要懂拳脚功夫的人手了,不但路上需要,等到了北地就更加需要了。

  今日林远秋特地罗列了此次外放的优劣处。很显然,不管是匪人还是山戎人,杜知县死于非命是肯定的,而直接造成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就是缺乏人手,也就是兵卫。而自己的知州身份正好可以弥补了这项,因为知州是有领兵权的,虽散州兵卫只有两千多,可训练好了,也绝对是保护自家和百姓们不容侵犯的利器。

  原本林远秋还担心在管理兵卫上会是自己的空白项,如今有岳父和两个舅兄跟着就不一样了。

  岳父在泾州兵营待了多年,想必对营兵们的管理和操练了如指掌,有他帮着把控,自己就能省下不少的心。

  想到这里,林远秋只觉肩膀上的压力又减轻了许多,对众嫂子和众侄儿(女)一起跟着的担忧,更是少了不少。

  对了,既然侄子侄女都要跟着,那么趁着这次干脆给孩子们请了先生,就请能一起跟着去北地的那种。

  等到了北地之后,自己肯定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业。至于子旭和文昌,不管此次能不能出仕,肯定不会跟着前往北地,所以另请先生给孩子们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林远秋之所以要从这边请了先生过去,而不是在当地找寻,也是为了谨慎起见,毕竟人生地不熟的,别到时请了个麻烦到家里来。

  这样一想,林远秋突然觉得家里的下人婆子还得添置,免得到时人手不够,要临时在当地买,那时再添的人手,就不知道会是谁的人了。

  林远秋觉得自己有些阴谋论了,不过都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何况与性命搭上边的事,再谨慎提防都是应该的。

  如此,接下来的几日,自己就该紧锣密鼓的安排起来了。

  都说各司其职才能有条不紊,林远秋准备等回去之后,就给家里人做个分配,比如谁负责置办路上所需,谁负责去车行雇车马,还有负责家里铺子以及庄子上的安排。

  至于请先生和添置家里的下人,还有雇镖师的事,林远秋觉得还是自己来吧。

  不是不相信家里人的眼光,而是他的这层身份,在某些时候要比家里人多了一层威严。

  ……

  原本听四哥说家里已开始收拾行李的话,林远秋脑子里还没什么概念,毕竟当初搬来京城前的收拾行李,他并没有参与。

  所以等林远秋回到家里后,立马被眼前热火朝天的场景给看呆了。

  婆子们来回小跑的步伐就不必说了,那一只只箱笼只差把院子给堆满。

  而他的爹娘,正把昨晚打包好的包袱又一只只重新打开。方才亲家可是说了,出门在外东西尽量少带,可他们俩,差不多把房里的物什一股脑的全包上了。

  待林远秋走进厅堂,发现原该饭菜满桌的八仙桌上,此时空空如也,难道今天的晚饭还没做?

  带着疑惑林远秋直接去了灶间,结果就看到大伯娘和二伯娘,还有张妈她们,正用草绳,把一个个饭碗和盘子缠上,说是这样绑着,哪怕路上再是颠簸,也不易震碎。

  林远秋想说的是,你们把碗、盘都打包上了,那咱们这几日用啥吃饭啊?

  可没等林远秋开口,周氏就把人推到外头去了,灶房里都是烟灰呢,可不要把官袍给弄脏了。

  既然还没饭吃,林远秋准备回房拿几块点心先垫垫肚子。可等路过东跨院时,就听围墙里头传来了小娃儿们的说话声。

  听着好像正在商量着事。

  先是林墨晟的声音,“大姐,你说咱们要不要把秋千也给带上?”

  林墨俊在一旁忙点头附和,“对对对,还有滑滑梯,也一并带过去吧。”

  十一岁的林婉清早已有了大姐姐的威严,只听她说道,“秋千和滑滑梯能不能带上,大姐不知道,可你俩的书本和笔墨肯定得带上的。”

  然后,林远秋就听到墨俊和墨晟的连连叫苦声。这似曾相识的声音,让林远秋不禁想起他们爹小的时候,那时只要一提到念书,三哥和四哥就是这种的叫屈声。

  所以,这两个小屁孩,不会把他们爹不愿念书的基因都遗传了吧?

  想到这里,林远秋突然觉得,明日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一个严厉的先生回来。

  ……

第183章 朝辞

  第二日,对几位侄子的学业上了心的林远秋,果然先着手起找先生的事来。他也没往旁的地方去,而是直接到了礼部,找自己老师去了。

  秦遇一听是给孩子们找夫子的,直接就把这事给应承了下来。

  他们秦氏宗族可有不少的落第秀才呢,找出一个会跟着去塞北教书的,想来不难。

  只是在听到林家上下居然全都跟着去塞北后,秦遇有了不同的意见。不是说全部过去不好,而是这么多人一同前往,路上恐怕照应不过来吧。

  想了想,秦遇说道,“依老夫看,不如远秋你与父兄先行前往,等那边安顿好了,再让家眷过去也是不迟。”

  在秦遇看来,一起过去别的问题倒不大,最主要还是路上的住宿。

  原本官员出行,一应歇宿只需在各处驿站解决就成。可若官员带的家眷过多的话,驿站肯定不予接待。毕竟这可都是朝廷提供的吃住,要是不控制着人数,朝廷哪负担的起啊。

  至于客栈,越是往北,越是纷纷攘攘、鱼龙混杂,而林家妇孺居多,怎可能不让人担心。

  不过,在得知钟家父子三人此次也会一同前往时,秦遇倒是稍稍放心了些。

  听到老师说起住客栈的事,这也是林远秋最担心的地方。

  当初从小高山村过来京城时,因着走的是水路,不存在路上找客栈的事,是以并没这方面的担忧。加之坐的又是官船,安全上也是有保障的。

  而如今,虽没怎么听到山匪路霸半路杀人越货的事,可一路往北,客栈中的各种不确定太多了。

  所以,林远秋忍不住心想,要是都能住进驿站就好了。

  从礼部出来后,林远秋又去了岳父家。

  此行,他除了向岳父讨教一些出行上的前期准备,另外就是问一下请镖师的事。

  京城大小镖局有二十多家,时间仓促,肯定来不及一一了解和比对,林远秋想让岳父帮着拿拿主意,看看哪家镖局更适合。

  本想着今日并非休沐,舅兄们定在值上才是。岂知等林远秋到了钟家后,发现一家人都在,一问才知,原来两个舅子已在昨日下午辞了城门卫的差事。

  而这会儿,兄弟俩已开始着手准备出行的事宜了。

  如此的行动迅速,让林远秋不得不感叹身为都教头儿子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