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马车到了通州东阁桥码头,早有官船在渡口停靠着了。

  ……

第132章 回乡(二)

  腊月的风冷的厉害,尤其在空旷的江面上。

  是以在船上的这几日林远秋都没怎么往甲板上去,除了怕不小心会被冻出风寒,另外就是忙着在舱房里写课业了。

  林远秋住的这间舱房约摸有四、五个平方大小,摆了一张床和桌子后,就没啥空余的地方了。

  这样狭小的空间,若换作旁人,住着肯定会有很多的不适应。

  可林远秋不一样,有过在号舍里九天九夜的考乡试经历,这样的舱房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何况相比起号舍,舱房可要大得多了,最起码睡觉是舒舒服服平躺着的。

  所以,这几日林远秋过得还是比较轻松自在的。白天除了吃饭和在过道上来回消食一刻钟,大多时候,他都待在舱房里写作业,且每隔上半个时辰,林远秋都会打开木窗远眺一会儿,缓解眼睛疲劳的同时,还能欣赏一番冬日的江景。

  只见水波粼粼,远山如黛。

  这种时常赏江景的做法,还让林远秋有了意外的收获。就比如这几日所作诗句的灵感来源,大多出自窗外水天一色的美景中。

  有了上回乘船的经验,这次林远秋带了不少兔肉和鸡肉,都是腌好蒸熟了的那种。有它们搭配着吃,自己就不会因为船上的菜品太过单调,而少了吃饭的胃口了。

  官船在江面上一连行驶了九日,终于在腊月初十这天,到达了江州。

  因着在船上待的时间有些久了,下了船后,林远秋还有种在水上晃漾的感觉。

  这会儿已是下午,回横溪镇的马车只能明日才有。所以在府城客栈歇了一晚后,三人才坐上了回家的马车。

  从横溪镇到小高山村还有半个时辰的路,等车夫把周子旭先送到镇上,再赶着马车到达小高山村时,天已暗了下来。

  冬日的这个点,村民们大多吃过了晚饭,然后窝在炕上不舍得出来了。

  不过在听到村道上传来“嗒嗒嗒”的马蹄声后,好些忍不住好奇的村人,还是会套上衣裤跑到院里,想瞧瞧到底是谁来村里了。

  等远远看到马车去了村西头的方向,众人心里便有了猜测,不会是远秋回来了吧。

  可惜这会儿天色已晚,不然他们一准跟过去瞧瞧。

  还有,要真是远秋回来的话,那么今年的春联又可以找他帮着写了。

  到时家里有举人老爷写的春联贴着,真是想想都风光。

  ……

  与村民们一样,吃过晚饭后,林家众人也早早回了房,大冬天的,也只有待在暖炕上才最舒服。

  西厢房里。

  林三柱夫妻俩也已坐到了炕上。

  冯氏拿簪子把油灯拨得更亮了些,而后就着光亮继续往鞋底上一针针安起鞋面来。

  这几日天越发冷的厉害,冯氏准备今晚熬熬夜把棉鞋给做好了,这样等儿子回来后,就有暖和的棉鞋可以穿了。

  想到儿子,冯氏忍不住嘴角带笑,两年没见,她心里早就盼的慌了。

  只是这两日的天气让冯氏有些担心。

  特别是今日,天一早就灰蒙蒙的,看着就是一副马上就有大雪要下来的样子,所以冯氏实在担心儿子会不会被困在半道上,她可是听人说过,大冬天客船被冻在江面上,挪不动道的事。

  想到这里,冯氏也没了做鞋子的心思,停下手里的锥子和麻线后,朝一旁的林三柱问道,“夫君,你说这几日江面上会不会结冰啊?”

  “不会。”林三柱十分肯定。

  “现下才腊月中旬,还未到江面起冻的时候,再说邴州那边还未下雪呢。”

  林三柱自然没有瞎说,为了这事昨日他特地去了一趟镇上,听高亲家说,府城码头那边每日都有商船来往,可见水路还是很畅通的。

  听林三柱这么一说,冯氏稍微放心了些,可等她再次拿起锥子,准备继续做着手上的活计时,却听到窗纸上传来“簌簌”声。

  冯氏起先一愣,可很快就反应过来这是雪子打在窗棂上的声音,且听这声响,雪粒子下的似乎还不小。

  冯氏心急,这怕是要下雪了吧?

  林三柱自然也听到窗纸上的响动了,这下他炕上也窝不住了,胡乱套上衣服后,就快步出了房,准备到屋外头去看看。

  才到院里,林三柱就看到他爹,还有大哥二哥,以及远枫几个,也都从屋里出来了,可见大家都挂心着远秋回家的事呢。

  见雪粒子有越下越大的趋势,老林头忍不住担心道,“今晚的雪肯定不小,也不知远秋走到哪儿了。”

  可千万不要被阻到半道上才好。

  显然林大柱和林二柱担心的也是这个,照眼下这情形,明日官道上说不得就会积出雪来,若是堆积过厚的话,到时车马可就走不了了。

  林三柱也是心急的不行,他准备明日再去镇上一趟,好打听一下府城那边有没有下雪。

  这时,就听东屋的大门“吱呀”一声又打开了,就见吴氏快步从屋里走了出来,再看她脚上趿拉着的布鞋,显然因为心急而没来得及穿上。

  老林头皱眉,正想说这么冷的天跑出来做啥。

  吴氏却有些兴奋,“三娃,娘好像听到马蹄声了,你快出去瞧瞧是不是远秋回来了!”

  正房在院子的最东头,也最临近村道,所以这会儿老娘说听到有马蹄声的话,林三柱是绝对相信的。

  也所以,没等老林头几个反应过来,林三柱早已几个快步跑到院门处,而后拔开门闩飞快冲了出去。

  结果人还未站定呢,就听到不远处果真有“嗒嗒”的马蹄声传来。

  林三柱大喜,提脚快步跑了过去,嘴里则兴奋的大喊,“狗子,是你回来了吗?”

  得,这一激动,又把狗子给喊出来了。

  林三柱高亢兴奋的嗓音,在除了马蹄声外的寂静中,显得格外的清晰。

  马车夫也听到了,不过他觉得这人喊的“狗子”,跟自己车上的举人老爷肯定无关,话说他活了三十多年,还从未听过有哪个举人老爷被叫做狗子的呢。

  哪知车夫心里正这样想着,却听身后车厢里传来了大声的应答,“爹,是我,我回来了!”

  车夫:“……”

  老天,还真有被叫狗子的举人老爷啊?

  林远秋从车厢里探出头来,很快就看到林三柱疾步朝这边奔了过来。

  再看他爹,提脚飞快,还真是一如既往的小高山村跑步第一人啊。

  而在他爹的身后,大堂哥、二堂哥、三堂哥、四堂哥,接着是大伯二伯,再往后几个是谁,因为离得远加上天色灰暗,林远秋看不太清楚,不过应该是娘亲还有爷奶他们没得跑了。

  此情此景,让林远秋突然生出满满的归属感。

  果然人生就是旅途一场,不论自己漂泊到哪里,最终也只有温暖的家才是自己最能感受到心安的地方。

  结算了车钱,林远秋又特地递了一两碎银给车夫,大冬天的在车厢外吹了一整天的冷风实在不容易,自己这块碎银也算给人家的答谢了。

  接过赏银后,车夫连声道谢,脸上的笑容怎么都止不住,他没想到举人老爷会这般好,这可是足足一两银子啊,这下几个娃儿过年的新衣裳有着落了。

  林远秋叮嘱车夫回去时注意着安全,虽这会儿天没黑透,可还有雪粒子下着呢,且过不了一会儿准得下雪,所以路上小心些总是不会错的。

  车夫再次道谢,而后手挥马鞭,很快驾着马车离开了。

  林远枫几个已把行李搬到五弟房里,早在半个月前,冯氏就屋里屋外全收拾了个遍,且从昨日开始林三柱就把炕给烧上了,这样不管儿子什么时候回来,都能及时睡上热炕。

  两年没见,林远秋发现春燕和春草长高了一些,看着差不多有一米六的样子,再看她俩,皮肤白皙,面带红润,已是十足的俏姑娘一对了。

  而小红和小菊正随侍在旁,两个丫头也比先前长高了些,脸色看着也不错,想来两人在这边待得还挺适应的。

  “哥,你归家来啦!”春燕和春草异口同声。

  好不容易把哥哥给盼回来了,姐妹俩肯定开心。这不,平日时常叮嘱自己的仪态,这会儿早被她俩抛到了脑后,姐妹两个欢欢喜喜跑上前,随后左右各挽起自家哥哥的胳膊,相拥着往堂屋里去。

  “哥,外头冷,咱们快些进屋去!”

  春草点头,“对,屋里暖和,方才二伯娘已捧了碳盆到西屋,哥咱们快到屋里暖暖手去。”

  哥哥的手很容易生冻疮的事,春草还是记得的。

  兄妹三人相处融洽的场景,让紧随其后的林三柱和冯氏,乐得眉眼弯弯,对他们当爹娘的来说,没有什么比孩子们和睦相处,最让他们高兴的事了。

  周氏还是一如既往地惦记着小侄儿的肚子,方才听到侄儿回来后,就快步去了灶房,用周氏的话说,大冷的天,不把肚子吃饱了,怎么暖和的起来啊。

  是以,林远秋才到西屋坐定,周氏就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过来了,“远秋快些趁热吃,大伯娘还给你捂了两个荷包蛋在里头呢。”

  “对对对,远秋,咱们先吃面热热肚子。”

  吴氏也催着小孙子快吃,她眼眶有些湿润,两年没见到小孙子了,这会儿要说不高兴那肯定是假的,而之所以会湿了眼眶,还是因为心疼所致。你说这大冷天的,大家都窝在暖炕上不愿动弹呢,可她家小孙子却还舟车劳顿的奔波在路上,想想都让人心疼。

  幸好小孙子在大雪落下之前赶回来了,否则困在半道上可就有的烦了。

  吴氏心中默念,阿弥陀佛,真是菩萨保佑啊。

  林远秋也没客气,赶了一天的路,他早就肚子饿了,是以与大伯娘道谢后,就捧过面碗吃了起来。

  “爹,外头下雪了。”

  林大柱脚步轻快。

  这会儿的他早已没了先前的担忧,既然小侄子都已经回到了家,那么明日官道会不会被大雪封路的事,就和自家不相干了。

  老林头点头,昨日他已经院里院外的检查一遍了,并没发现有不妥的地方。

  再说如今家里的房子全都是青砖灰瓦的,自是不用再有会被大雪压塌的担忧。

  在众人的瞩目下,林远秋很快把一大碗热汤面吃下了肚,整个人也觉得暖和了许多。

  而等在门外的林墨宣几个,在看到小叔叔终于吃好了面条后,忙快步跑进了屋里。

  婉清和婉莹也一起跟了进去。

  比起几个弟妹对小叔叔的陌生,她俩还是有些印象的。

  特别是婉清,林远秋离开家那会儿,她已经五岁,自然记得不少与小叔叔相关的事,就比如自己匣子里的那几朵好看的头花,不正是小叔叔买给她的吗。

  只是毕竟两年未见,小姑娘多少有些腼腆,可想到自己是大姐,得给弟弟妹妹做个好榜样才行,想到这里,婉清便壮着胆子走上前,脆声喊道:“小叔叔!”

  “诶!”

  林远秋本想像小时候一样,摸摸小侄女的小揪揪的,可突然发现,如今侄女头上已是双丫髻梳着了。

  有姐姐带头,其他几个小的也都跟着喊起小叔叔来。

  特别是林墨宣和林墨昊两个,两个小家伙喊出的声响,怕是院门外都能听到。

  看到几个孩子眼巴巴的看着自己,林远秋立马心领神会,这是等着他这个小叔叔给发礼物吧。

  林远秋忙让四哥去帮自己把书箱拿来,然后拿出那只装着头花的小木匣递给林婉清,温声道,“咱们清儿可是长姐,小叔叔把这些头花交给你,由你分给几个妹妹吧。”

  小姑娘“嗯嗯嗯”地点着头,自觉被信任的小身板挺得直直的。

  紧接着,林远秋又把分派玩具的任务交给了林墨宣,让他也给几个弟弟分一分。

  同样觉得被小叔叔信任的林墨宣,小脸上满是自信。

  几个娃儿在林婉清和林墨宣的招呼下,很快一窝蜂的跑到隔壁堂屋里。

  林远秋从书箱里,把紫砂壶和装着金镯子的小木盒拿出来,而后递给老林头和吴氏,“爷,奶,这是孙儿给您俩买的,看看喜不喜欢。”

  听小孙儿说是给自己买的,吴氏忙把盒子打了开来。

  等看到盒子里,竟是一只刻了喜鹊登梅图案的实心金镯后,吴氏忍不住惊呼,“你这孩子,花这么老些银子做啥。”

  虽嘴上这样说,可吴氏满心欢喜的眼神是骗不了人的。

  周氏和刘氏笑着催促,“娘您快些戴上让我们瞧瞧。”

  冯氏则走上前去,帮着婆婆把镯子套到了手腕上。

  这几年家中日子好过,加之平常也没啥烦心事相扰,是以比起先前的干瘪黑瘦,如今的吴氏可要心宽体胖了不少。

  脸圆润了,人自然就显出了富态。这会儿再戴上金镯,看着倒真有一副官家老太太的模样。

  在听到自己的这只镯子居然要二十多两银子后,吴氏忙一把捂住,老天,这不是把三亩水田给戴到了手上了吗。

  给娘亲和两个妹妹买的礼物,林远秋并未拿出来。他想先把在京城置办了宅子的事与家里人说一说。

  总要让大家知道,自己把家中的银子用到哪里了。

  ……

第133章 宅院图

  离开片刻的吴氏,很快就捧了一只木匣子过来。

  老林头接过匣子放到桌上后,就对林远秋说道,“远秋啊,这是家里又积攒下来的银钱,共有一百六十多两。待会儿零散的那些让你奶收着,其余整数全都给你,咱们仍旧跟先前说的那样,家中银钱全交给你来划算,至于要买些啥,还是置办些啥,都由你来决定!”

  说着,老林头当着大家的面,就把匣子打了开来。

  林远秋看到,木匣子里除了几张银票,还有小银锭十几个,以及若干小碎银块。

  这些都是今年一年的绣品收入,以及去年和今年卖柿饼所挣的银钱。

  老林头又叮嘱,“远秋,爷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娃儿,听你爹说,课业之余,你常会作画挣银钱。爷想说的是,你一个人出门在外,家里本就挂着心,所以还是要以照顾好自己为首要。说实话,咱家的好日子也多亏了远秋你。爷也不贪心,有现下这般的日子,爷就已经很满足了。所以,可别太累着自己了,你看看你多瘦啊。”

  “对对对!”吴氏点头符合道,“奶跟你爷一样,也是不贪心的,奶有如今的好日子,已是做梦都能笑醒了。”

  周氏也跟着说道,“远秋啊,平日里你可得多吃些饭,你看你,光长个头不长肉,大伯娘看着都心急呢。”

  周氏已经想好了,她准备从明日开始,就时常做些好吃的给小侄子补补。

  林远秋很想说自己其实并不瘦,他就是属于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那种。

  且因为时常有练骑射的缘故,自己身上的肌肉也是有好几块的,特别是臂膀和腹部,都有不少肌肉长着,所以这个瘦字用在自己身上真的一点都不合适。

  只是,自己说了好多次都没人相信,而他总不好为了让家里人相信,脱光衣服给大家瞧吧。

  要说在场众人里面,唯有林三柱是清楚自家儿子情况的。

  毕竟陪儿子参加试举时,父子俩挤在一间客房里是常有的事,所以林三柱自然知道自家狗子的肉是藏着长的。

  不过他才懒得说呢,让大家都心疼狗子不好吗,何况他的狗子确实很辛苦啊。

  可以说,对于自己的宝贝儿子,林三柱可是全方位护在心里的。

  这不,看到他娘捧了钱匣子过来,林三柱就转身去房里拿了一块小包袱布,所以,这会儿的他,正往包袱布里装着一个个银锭子呢。

  一起帮忙装的还有吴氏,除了留下六两多的碎银,吴氏把一百六十两银子全数了出来,准备都让老三包到包袱布里。

  而林远秋,在大家注意力都在匣子里的银钱上时,特地飞快扫了一遍屋里的众人。

  娘亲和妹妹们自不必说,三人眼里写满了全力支持。

  至于其他人,林远秋一一看了过去,有大伯和二伯的本该这样,也有堂哥几个的理应如此,以及伯娘她们的脸上带笑。

  而像堂嫂她们,则各自抱着怀里的娃儿,正相互聊天说笑,心思根本不在这边的钱匣子上。

  可以说,整一圈看下来,唯独没有愤愤不平和不满。

  这让林远秋倍感欣慰,他觉得,不管以后会如何,最起码冲着现下家里人的态度,自己的辛苦付出,也算是值得的。

  林远秋不是圣人,像那种毫无怨言且无私付出的“高尚事”,他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林远秋可以肯定,若今日看到有对他不满的家里人,那么接下去自己的打算一定不会是“带上全家共同奋斗”的那种,毕竟一群不和睦的家人,怎么可能齐心协力出好的生活呢。

  林三柱把包了银钱的小包袱系上,而后往林远秋面前一放。

  此时的林三柱,虽心中的自豪快满溢了出来,可脸上却是一副他的狗子为这个家实在操碎了心的无奈表情。

  在场众人里,恐怕也只有吴氏,最清楚三儿子此时心里的骄傲,说是得意的只差一根翘上天的尾巴都不为过。

  看到老三因强忍着笑而抿歪了的嘴,吴氏简直没眼瞧,若不是离着有些距离,她恨不得现在就给糟心玩意踢上一脚。

  吴氏实在想不通,都说歹竹出不了好笋,可自家小孙儿却是一点都没长歪,读书厉害,懂事孝顺,除了长相,其他没有丁点和他爹相像的地方。

  林远秋并不知道,他奶这会儿正在琢磨,为啥他爹这棵歹竹能生出他这棵好笋的事。

  此时的他,已准备与家人说起自己在京城置办了宅子的事。

  “爷,奶,前不久孙儿在京城买了一间宅子。”

  买了宅子?

  一听这话,众人全朝林远秋看了过来,眼里除了惊讶还有惊喜。

  惊讶的是,远秋去年才置办了庄子和店铺呢,没想到只过了一年,竟然又买上宅子了。

  至于为何会惊喜,这还用说吗,当然是高兴他们家在京城有宅子了。

  天爷,这可是在京城的房子啊!

  原本在赶着工的冯氏,这下哪还有做鞋的心思,她把棉鞋往笸箩里一放后,就快步走了过来,“远秋,咱们家的新宅子好看吗?”

  想到宅院里的游廊亭阁,以及花坛假山,林远秋点头,“好看,非常好看。”

  一听非常好看,冯氏、周氏,还有刘氏,妯娌三个的嘴角立马咧到了耳朵根。

  老林头最关心的是宅子的大小,“远秋,咱家的新宅子大吗?”

  “大啊。”林远秋答道。

  这可是四进的大宅子呢,能不大嘛。

  吴氏想不出到底多大才算大,不过想到自家现在住着的房子,她忍不住问道,“远秋啊,那京城的新房子与现下咱们住的这间,哪间更大一些啊?”

  一听吴氏的话,众人忍不住也跟着点头,显然他们也想知道新宅子有多大。

  只是没等林远秋回答,林三柱就把话头接了过去,“娘,京城的宅子可不便宜。”

  言下之意,咱家有多少银钱给远秋,娘您又不是不知道,干啥还问有没有家里房子大的话。

  说京城的宅子贵,林三柱也是有依据的。

  去年他和周兴去京城时,可是特地去牙行打听过宅子的卖价。

  也是问过之后,林三柱才知道,在县城卖一百多两银子的一进小院,在京城却要七、八百两银子。

  一样的正房三间,一样的东西各两间厢房。

  且这还是地段比较偏的,若想买位置好些的,没个千把两银子,根本就买不下来。而比自家还要大的宅子,那差不多就得一亩地大小了,买这样的宅子,最起码要两千多两银子。

  要知道这可是两千多两,又不是两百两,除去家里给的五百多两,还有一千五、六百两的相差,让狗子到哪里去拿啊。

  话说他家狗子就算画画再厉害,也厉害不出这么多银钱吧。

  所以林三柱觉得,京城的房子应该就是一进的小院,卖七、八百两或是一千多两的那种。反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两千多两的二进宅院。

  看到林三柱满是护犊子的样子,林远秋心下感动,他爹这是担心他会年轻气盛,怕失面子呢。

  林远秋哪是这样的人啊,再说自己买的宅子可并不小。

  “爹,儿子买了四进的宅子,带了东西四个跨院的那种。”

  啥!

  四进宅子!

  林三柱“蹭”的一下从座位上站起,不敢相信道,“远秋,你买了四进的大宅院?”

  林远秋肯定的点点头,“爹,儿子买的正是四进大宅院呢,一共花了四千六百两银子。”

  林远秋把修缮宅子的那部分银子也加了进去。

  一听到四千六百两,这下屋里除了林远秋,就没坐着的人了。

  林二柱声音有些发颤,“孩……他娘,你快……快掐一掐我,可别是做梦才好。”

  刘氏也生怕是在梦中,所以掐起孩子他爹来,一点没留着劲儿,于是西屋里很快响起了杀猪般的嚎叫。

  有了林二柱的“不是梦的提醒”,众人更加激动了,因为这可不是梦啊啊啊啊啊!

  看到家人一个个喜笑颜开的样子,林远秋说得更详细了些,比如整座四进大宅子共有大小房间一百四十多间,住下咱们一家绝对绰绰有余。又比如大哥二哥,还有三哥四哥他们,都可以住进单独的跨院。再比如后罩房这边还有一个单独的大花园,往后咱们大可以在里面种些时令菜蔬啥的。

  不出所料,屋里人都沸腾了起来。

  再看林远柏,把还是咿咿呀呀的小墨俊塞到媳妇怀里,然后快步跑了出去。

  正当大家纳闷下雪天的跑出去做啥,林远柏很快又跑回来了,只见他一手拿着砚台和墨条,另一只手上则拿着纸笔。

  林远柏甩了甩头上的雪花,而后把笔墨纸砚在林远秋面前摊开,“五弟,你看,这样光听着实在太不过瘾,要不你现在就把咱家的大宅院给画出来呗!”

  对哦,可以画出来啊,如此就能马上知道京城大宅院长啥样了。

  这下,整个屋里,除了几个还窝在娘亲怀里的小毛孩儿,其他人全都夸赞好主意来着。

  林远槐一拍林远柏的肩膀,“还是四弟机灵。”

  “那是,也不看看我是谁。”林远柏有些得意。

  而林远枫一看五弟面前那张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白纸,很快想起自己那摞才买来没多久的纸来。

  于是开口道,“五弟,你等会儿再画,大哥去重新拿张大一些的纸过来。”

  说罢,就脚步匆匆往自己屋里去了。

  本以为林远枫说的“大一些”,也就是真的大一些而已,岂知等他再过来时,大家都被他手里的卷着的大纸筒给惊呆了。

  这也太大了吧,这样的纸,单一张八仙桌也摆不下啊。

  果然,等林远枫把纸筒在桌子上打开,发现只够摊开一半,另一半还挂在桌沿呢。

  见状,林远松行动迅速,很快从隔壁堂屋搬进一张桌子来,这样两张八仙桌合并在一起后,正好可以摆下六尺整宣一张。

  林远枫笑道,“幸好还未裁开。”

  不然今日就找不到这样大张的纸了。

  接着林远柏舀水,林远槐磨墨,很快画四进大宅子的摊子就摆开了。

  虽这种大尺寸的纸林远秋还是第一次画,可半点不影响他的发挥。

  林远秋先在脑海里回想一下院宅的结构,以及几进院落之间的比例。不过,在他提笔研磨,正准备跃然于纸上时,突然想起,对了,自己书箱里不是还有颜料放着吗。

  于是林远秋几步走至书箱前,打开,把各色颜料拿了出来。

  单有颜料没调色盘可不行,等林远秋俯身准备再从书箱里拿出自己常用的多格瓷盘时,却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把它落在国子监宿舍忘记带回来了。

  周氏却是心领神会,觉得不就是装颜料的瓷盘吗,多大的事啊,你们看我的,说罢,周氏快步往外走。

  而刘氏和冯氏,不愧是与周氏常年共事的好妯娌,两人立马明白了大嫂的主意,于是两人也快步追了出去。

  看到三个儿媳异常兴奋的样子,吴氏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果然,不多会儿,就看到妯娌三人,各自捧了一叠饭碗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