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两下一拍板,林远秋和胡掌柜就定下了收二手砚台的事。

  至于价格,比起新砚台来肯定要便宜些。

  不过被眼前小友目不转睛的看着,胡掌柜也没好意思往狠了压价。

  再说他还想着,有了这么一条营生牵着,那“桃源山人”就没了再往旁处讨生活的心思呢。

  因为胡掌柜还是先前的想法,认为这“桃源山人”一定是哪个落魄的大家来着。

  想到前段时间自己的抓心挠肺,最后胡掌柜报出每只砚台比拿货价便宜五十文,算是一个很实在的价钱了。

  林远秋也不知对方的拿货价是多少,他拿起一只相对小一些的砚台问道,“若是这款,算多少?”

  做生意的人,对自家铺子里的货物自然了如指掌,胡掌柜稍微一想便笑答道:“这只蟾宫折桂的洮石砚,进货价三百六十文,若从小友这里二手收回,本店给价三百一十文。”

  听到这价格,林远秋便知胡掌柜给的是个实在价。因为差不多的砚台,他在高伯那儿听到卖价在五百文左右。

  林远秋算了算,家里五只砚台,再加上这次的六只,到时差不多就有三到四两银子了。

  说好等下次交画时再把砚台送过来后,林远秋就与胡掌柜告辞,而后背起重不少的书箱回私塾去了。

  对于菩萨画像受欢迎的原因,林远秋肯定是知道的。想来就是因为自己在绘画中融入素描写实画法的缘故。

  这样的画法,能让画中人物更富有立体感,看着也更生动、鲜活,自然就让不少人喜欢了。

  林远秋有种强烈的预感,他觉得自己靠着替人画菩萨画像,说不定能挣上不少的银钱。

  毕竟这写实的素描画工,这边可没人能画呢。

  ……

  周子旭已是第三趟跑到子青馆门口候着了。

  林兄咋还不回来啊,自己可等着与他一起吃中饭呢,若不再动作快一些,饭堂里的红烧鱼块说不定就要被吃光了。

  周子旭正想着要不要让祥伯帮自己先盛一些放着,就看到不远处,林兄背着书箱回来了。

  “林兄,你去哪儿了,快快快,咱们快些去吃饭,今日可有红烧鱼块吃呢,刚刚我到饭堂走了一趟,就闻到了满屋的鱼香。”

  说着,周子旭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走了这么多路,加之装了六只砚台的书箱可不轻,此时后背冒汗的林远秋早就有些饿了。

  听到中午有鱼肉吃,这下他也不说先去宿舍把书箱放下了,而是直接跟着周子旭一起,快步往饭堂走去。

  见状,守门的忠叔忍不住想笑,虽已考中了秀才,可这还是个娃儿馋嘴的年纪呢。

  两人很快就到了饭堂。

  周子旭撒开腿,迅速往祥伯那边跑去,然后就看到方才还装满红烧鱼块的木盆里,此时已是底朝天了,这是全都吃光光啦?

  周子旭抿抿嘴,一副要哭不哭的样子。

  见状,祥伯忙转过身,打开碗柜的门后,很快就捧了一大碗鱼肉出来。

  祥伯可没敢耽搁,这小子挨揍不一定会掉豆子,可若漏他一顿鱼,那哭可是说来就来的。

  这不,四年前那次因为没吃上鱼而哭鼻子的事,他可是记得一清二楚呢。说来,这娃儿也不管丢不丢人,眼睛一闭嘴巴一张就开始嚎上了,当时可把他急出了一身汗。

  说实话,祥伯还真没见过这么爱吃鱼的娃儿。

  可等他看到走近跟前的林远秋时,才很快想起,爱吃鱼的小娃儿还有一个呢,这也是个属猫的。

  你看,眼睛已经粘在红烧鱼块上挪不开了。

  然后,祥伯就看到,俩小家伙,一个拿着空碗,飞快跑到饭桶那边去盛饭。而另一个,则端起装着鱼肉的碗,嘴里跟抹了蜜似的,连连说着“祥伯最好”的话。

  等其中一个转回来又端走一碗炒黄瓜后,俩小家伙就迫不及待的开吃了起来。

  老辈人都说吃鱼补脑,这话原本祥伯是不怎么相信的。可这会儿,看着夹着鱼肉吃的正香的林远秋和周子旭,祥伯突然觉得这话挺有道理的。

  这不,两个爱吃鱼的小家伙,如今一个小小年纪就考中了秀才,而另一个今年也考过了县试。

  所以,这两个娃儿的聪慧,肯定跟爱吃鱼有关吧。

  祥伯觉得,往后他们饭堂得常做鱼给孩子们吃,这样他们子青馆说不定能考出更多的童生、秀才来。

  ……

  今年的热天长,柿子也比往常红的早一些。才九月底,树上已有不少的红柿子挂着了。

  林远枫和林远松特地去山上的野柿子林看了看,发现也有好多可以采摘的柿子了。

  两人是背着大竹篓去的,是以等下山时,都背了不少的红柿子回来。

  等一回到家,林远枫和林远松就拿出刨子,削起一个个柿子皮来。

  这会儿的柿子摸着硬邦邦,正是削皮最容易的时候。

  看到两个哥哥忙着做柿饼的事,林远槐和林远柏忙也卷起了袖子,勤快的帮着刨起了柿子。

  林大柱兄弟三人,此时也在后院摘着红了的柿子。

  吴氏和老林头找出家里的晒席,用热水一遍遍擦过之后,再把削了皮的柿子一个个晾上。

  而周氏、刘氏,还有冯氏,都暂歇了手里的绣活,树上的柿子可不等人,妯娌三个很快也忙碌到了今年的做柿饼中。

  ……

  春梅的亲事已经定了下来,男方正是镇上的吕员外家的大孙子。

  如今两家刚走了纳吉礼,双方合过生辰八字后,得到的是天作之合的吉兆。这下周氏总算放了心,只想着等纳征之后,自家就可安安心心的备起嫁妆了。

  这几日,老林头和吴氏都在划算着大孙女的嫁妆。家里有孙女四个,在嫁妆上,他们当爷奶的总要做到公平才行。

  想到大孙媳妇的陪嫁水田,老林头心里想着要不要也给春梅置办上几亩,毕竟大孙女说得可是镇上的人家,要是嫁妆太过寒酸的话,恐怕要被夫家看不起。

  只是,一想到七两银子一亩的水田价格,老林头又有些犹豫。

  他家孙女可有四个呢,若一个孙女给上四亩水田的陪嫁,那么单在四个孙女的陪嫁水田上,家里就得花掉一半的存银,这有些不太现实。

  老林头想了想,觉得自己还是等小孙子旬假回家后,再问一问他的想法。

  说来,自打林远秋考上秀才后,家中但凡有需要拿主意的地方,老林头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小孙子。

  在老林头看来,自家小孙子虽年纪不大,可就凭他能有考中秀才的本事,在见识上肯定是不差的。

  ……

  家里做柿饼的事,高翠虽坐着月子,可也是知道的。

  也终于知道,原来那口感甜糯,好吃非常的饼子,竟然是用柿子做成的。

  高翠不是笨人,自然清楚像这种做吃食的方子有多稀罕。

  可让她惊讶的是,祖母她们居然直接把做法告诉了她,包括怎样削皮、怎样晾晒、怎样上霜等等等等,一丁点对自己隐瞒的意思都没有。

  难道她们就不怕自己说出去,比如把做柿饼的方子告诉娘家?

  ……

第76章 信任

  高翠看了看怀里粉团子似的闺女,心说自己是绝对不会做出这种糊涂之事的。

  如今自己已是林家妇,往后生死荣辱都与这个家绑在了一起。至于娘家爹娘,她肯定会敬着、会孝顺,可孝顺的法子有好多,像这种砸自家锅台去丰娘家门的事,是最不可取的。

  何况林家不单单是她的家,也是她清儿的家,更是还未与自己谋面的那些子子孙孙们的家。而她这个当娘、当奶、当太奶的,有责任把林家给守护好了。

  想到爷奶公婆对她的这般信任,高翠心里除了感动,更多的,还是对自己往后行为处事的认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尽责,高翠觉得,自己要做的就是,当好妻子、做好娘亲,然后做一个称职的长嫂。剩下的,自然就是为自己好好的活了。

  而要做到这些的大前提,那就是这个家的平安宁和了。

  此时,在东屋里,刚吃过中饭的老林头和吴氏在说着话儿,所说的内容,正是已把柿饼方子告诉大孙媳的事。

  说实话,吴氏对这个决定还是有些不赞成的。可就像老头子说得,都是一家人,若这样防备来防备去实在没啥意思。

  何况大家同住在一个院子里,而做柿饼的铺场又大,这种情况下,做柿饼的法子岂靠藏着掖着就能不被人知晓的。与其事后让大孙媳自个琢磨出门道,还不如直接坦坦荡荡的告诉人家,这样的话还能少些龃龉。

  在老林头看来,自己一大家子之所以能好好相处,全靠相互之间没有隔阂的缘故。

  想到这里,老林头吸了一口旱烟,缓缓开口道,“等远松媳妇进门后,做柿饼的事,咱们也不必对她隐瞒。”

  听到这话,吴氏说不提着心,那肯定是假的。大孙媳家住镇上,说来这柿饼方子还与她娘家不怎么搭嘎。可远松媳妇就不一样了,她娘家村子里就有不少的柿子树呢。

  如今家里全靠着绣品和柿饼的收入,特别是柿饼,全家只需费上个把月的气力,就能挣下好几十两的银子来。

  这样的好营生,若是没了,那跟挖她的心肝肉也没差了。

  想到这里,吴氏忍不住说道,“若方子传了出去,咱家就挣不了这么多银子了。”

  老林头想也没想道,“真要被传了出去,那咱们也只能认了。”

  是啊,也只能认了,不然也没旁的法子啊,总不能就为了方子不外传,家里几个孙子都不娶媳妇,几个孙女都不嫁人吧。

  这样的话,就算银子挣得再多,有什么用。

  想明白这些后,吴氏便不再纠结,一副全交由老天爷安排的样子。继续忙起挣银子的事来。

  田假之后,子青馆里多出了好多新来的学子。

  为此,周秀才特地把一间常年空置的屋舍收拾了出来。

  这屋子原本就是间班舍来着,只因子青馆自开办以来,还从未招收过这么多的学生。是以这间班舍,从未启用过,时间长了,就渐渐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了。

  屋里的桌椅板凳都是齐全的,只要打扫干净了便能用。

  于是,几日过后,子青馆就多了一个丙班出来。班里的学生,大多是新开蒙的稚童。

  除了这些,也有从其他私塾转来的学子,不多,全被周秀才安置在了甲班。

  这几名新开的学子,在看到林远秋后,都有些惊讶。子青馆出了一个才九岁的秀才,他们都是知晓的,不然也不会被家中爹娘大老远的送到这边来念书了。

  此时几人之所以会惊讶,还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凡是考中秀才的人,按照惯常,势必会去县学或者府学求学,好为三年后的乡试增进学识。

  还有一点就是,如今林远秋已取得了秀才功名,而周夫子也是秀才的身份,所以这秀才夫子教秀才学生的事,想想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不止几个新来的学生会这般想,周边其他私塾的夫子和学生也都有此疑惑呢。

  原本林远秋考中童生的那会儿,大家就以为他会前往县学,结果并没有。而如今,已经是秀才了,可人家还安安稳稳待在子青馆,继续不挪窝。

  所以这人是不是傻啊,难道不知道县学、府学那里有举人夫子的吗?

  想不出原因,几名新来的学子也没再去想了。

  再则,于他们来说,林远秋没去县学、府学念书不是更好,这样,他们不但有个秀才夫子,还有一个可随时请教的秀才同窗了。

  想想都是极佳的事。

  林远秋不是难相处的人,对于同窗们的诚心求教,只要是他知晓的,都会与他们解答的。

  ……

  很快又到了十日后的旬假,林三柱早早过来接人。

  一看自家爹爹的手指和手掌上的黑色,林远秋就知道家里已经开始做柿饼了。而手上的这些黑色,正是削多了柿子皮所致。柿子里含有单宁酸和铁,氧化之后就变成了黑色。

  “爹,今年山上的野柿子生得多吗?”

  在林远秋看来,比起家里的几颗柿子树,山上的那些野柿子才是真正的“主力军”,他家这几年卖的柿饼,有三分之二就是用野柿子做出来的。

  “多着呢,好些去年没怎么生果子的树,今年也都长出了不少。这几日爹跟你大伯、二伯,还有远枫远松他们,基本都在山上转悠呢。依爹看,今年咱家做出的柿饼,指定不会少于往年。”

  林三柱边说边颠了颠手里提着的书箱,总觉得比平时重上了不少。

  他也没在意,只以为儿子这是又去书肆接了抄书的活计。

  想来这书箱里,正装着要抄的书册吧。

  对于儿子抄书的事,原本林三柱是极不赞成的。在他看来,家里挣银钱的事,有他们这些大人呢,哪里用到一个小娃儿来操这份心。

  后来还是林远秋例举了抄书的种种好处,才让林三柱没了再阻拦的心思。

  也是在那日,林远秋跟家里提出了由自己来负担私塾吃饭的花销,还有平日里的零花,也全都由自己来承担。

  这让在场的林大柱和林二柱,以及周氏刘氏他们,一时都感慨了起来。

  几人记得,当初小侄子提出想去族学念书时,他们都在担心读书费银子的事。

  可实际,公中用在远秋念书上的花销并不多。

  且这几年,小侄子还给家里想出了不少挣银钱的营生。可以说,如今家里日子越来越有起色,小侄子的功劳可是不小的。

  ……

  今年的柿饼,老林头准备等晾晒好了后,就送到县城去卖。

  因为再有一个多月,就是林远松成亲娶媳妇的日子。

  所以此时若不早些把柿饼卖了,到时一忙碌起来,恐怕就抽不出卖柿饼的时间了。

  ……

第77章 商议

  老林头还记得要跟小孙子说一说置办嫁妆的事呢,是以等吃过了晚饭,便把人喊到了东屋。

  吴氏也在,见小孙子过来,忙招手让林远秋快坐到她身边去。

  林三柱在门口伸长脖子探着头,想看看老爹老娘找他的狗子有啥事,结果被老林头把门一关,直接给拦在了外头。

  这下林三柱更加好奇了,忙把耳朵贴到了门板上。

  而老林头,之所以没让几个儿子儿媳一起过来商议,就是不想让他们知晓远秋给家中几个姐妹拿了置办嫁妆的主意。

  毕竟给不给嫁妆田,到底给陪嫁几亩,都不是一件小事。若定下来要给还好,若是没有,说不定小孙子会被埋怨。

  这也是老林头从没在几个儿子儿媳面前提嫁妆田的原因。

  说来,要不是自己实在没个主张,老林头也不会想到让小孙子帮着拿主意的。

  吴氏拉着林远秋的手,眼里满是关切,“奶瞧着远秋好像瘦了些,你看这脸,都小一圈了,远秋啊,出门在外可记得要照顾好自己,晓得了吗?”

  虽家里没有全身镜子可照,可林远秋是知道自己的,这段时间他的胃口都很好,所以要说自己瘦了,根本不大可能。

  不过他也知道,有一种瘦,叫做奶奶觉得你瘦了。

  是以,林远秋也没有反驳,笑着朝吴氏点头道,“奶,孙儿会照料好自己的,您就放心吧。还有,您跟爷爷也得多注意些身体,做起活来可得留着劲儿,别一股脑的全往外使,免得没了力气。”

  嗯嗯嗯,吴氏连连点头,对小孙子的关心很是受用。

  老林头也是一样,听到小孙子体贴的话,再想想现下的好日子,心里自是说不出的满足。

  可不就是满足嘛,儿子儿媳孝顺,孙辈懂事,家中又有挣钱的营生,不但盖了新房,还买了山。如今家里,大孙子已娶妻生子,二孙子也马上就要成亲,而大孙女也寻到了好婆家。这桩桩件件,简直就跟做梦似的。

  不,不对,老林头觉得,这要是换做几年前,他连做梦都没敢这么做的。

  特别是小孙子考中秀才的事,老林头心想,哪怕让自己把脑袋瓜重新再长一遍,也想不出这样的好事来。

  对了,还有给孙女陪嫁田产,不管最后是个什么章程,这事若在以前,也是压根都不敢去想的。

  想到嫁妆田,老林头很快记起自己要说的事来,便也没再耽搁,直接开口说道,“远秋,这会儿爷喊你来,是想让你帮着拿一拿主意的。”

  说着,老林头吸了口旱烟,继续道,“等过了年,你大姐就得出娘家门了。爷想着家里要不要给她置办上几亩水田当嫁妆,这样等你姐嫁过去后,也好有份田产傍身,不至于被人给轻视了去。”

  林远秋点头,“爷爷您安排的是,这事理应如此。”

  听小孙子这么说,老林头和吴氏顿觉欣慰。

  特别是吴氏,此时的她,忍不住在想,自己上辈子肯定是烧了高香了,所以这辈子才让她修了这么一个好命。你看,几个儿媳相处和睦不说,就连孙辈之间也都是相互友爱的。不像有些人家,为了争一件衣衫都能把头打破。

  只是,吴氏心中的喜悦没保持多久。

  在老林头问到该置办几亩嫁妆田时,林远秋接下来的回答,让她差点从炕上蹦了起来,

  “啥?六亩!”

  哎呦,六亩水田,那得多少银子了啊!

  后头还有三个孙女要嫁呢,若都照这个给嫁妆法,家里哪出得起啊!

  原本老头子说四亩水田时,她都有些犹豫呢,没想到小孙子更狠,直接来了个六亩。

  老林头没说话,他知道小孙子会这么说,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他准备先听听小孙子怎么说。

  果然,就听林远秋继续说道,“爷,奶,在孙儿看来,往后咱家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且孙儿可以肯定,日后等春秀姐,还有春燕和春草她们出嫁时,家中所给的嫁妆,只会比大姐更多一些。”

  这话可不是林远秋瞎说的。

  都说此一时彼一时,这在前世也一样,不管嫁闺女还是娶儿媳,家长们在嫁妆或彩礼上的出手,都是随着家况来的。

  就拿他们家来说,以后三哥、四哥他们成亲,届时给女方家的聘银,绝对不会再跟大哥、二哥一样,也都是八两银子来着。

  何况,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嫁妆都是一个女人的底气。也代表着你被不被娘家重视,更是让夫家看重的关键之一。

  老林头觉得,说服自己的并不是小孙子的话语,而是他说话时那笃定的语气。

  而吴氏,却听出了小孙子的言外之音,这是想说,嫁得越早越吃亏的意思吧?

  ……

  等回到了房,林远秋并没忙着从书箱里拿出画纸铺上。而是坐在桌前静想了好一会儿。

  他从来都是一个不喜欢被人安排人生的人。

  所以前世才会在出了大学校园后,没有听爸妈的话,去考公,而是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条路。没有本钱,他先给广告公司做了两年的平面设计,然后拿着攒下来的工资,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广告公司。几年后又开办了自己的玩具厂,厂里布偶类玩具的设计全都出自他的手。将近十年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好的收获,有车有房有存款,算是活出了他想要的人生。

  如今在大景朝的自己,目前来说,也算小有成就。可若想不被世道轻易安排,那自己还需再加把劲才行。

  林远秋一直相信,一个人若在年富力强时不奋斗努力,那么等待他的,只有年老力衰时的身不由己了。

  所以自己这辈子若不想凄凉收场,那么“钱”和“权”最起码要拥有一样。

  想到这里,林远秋起身去把门栓插上。

  权力何时到手或者能不能到手,都是个未知数,他准备把离自己最近的银子先挣到手再说。

  打开书箱,林远秋拎出其中的一只包袱,打开,而后把颜料和笔墨都拿了出来,对了,还有一只新砚台和清香三支。

  清香林远秋没准备点,至于新砚台,新笔新墨,还有新颜料,肯定都是要用的,否则他的素养会让他坦荡不了。

  ……

  第二日,吃早饭时,老林头宣布了一件事,那就是公中准备在春梅的嫁妆里,再添上六亩水田。

  并嘱咐林大柱,让他有空就去四处打听打听,或者直接去牙行也行,看有没有合适的水田可买。还有,一定要买收成好的良田才行。

  老林头的一番话说完,除了春燕、春草,以及林远柏和林远槐剥鸡蛋壳的声音,堂屋里一时落针可闻。

  周氏第一个反应过来,只差喜极而泣的她,忙起身跟公婆道谢,“儿媳多谢爹娘!”

  春梅也很激动,“孙女谢谢爷奶!”

  而林大柱,则眼角湿润,他是真没想到,爹娘居然会给春梅置办这样体面的嫁妆。这可是六亩水田,得四十多两银子了啊!

  除了林大柱他们,同样心情激动的还有林二柱和刘氏,他们可也有闺女呢,想来等春秀出嫁时,这样的一份嫁妆,也肯定少不了的。

  至于林三柱和冯氏,昨晚就已经知晓了。

  原来偷听了全部的林三柱,等回到房里后,就把公中给每个孙女出六亩嫁妆田的事告诉了冯氏。

  只不过,自家狗子的那句“往后春燕春草嫁妆肯定会比大姐多”的话,林三柱特地给隐瞒了下来。

  在林三柱看来,他家狗子还是岁数太小,见识太少了。

  也不想想单六亩水田就要四十多两银子了。

  再算上压箱银,还有四季衣裳、布匹箱笼,以及子孙宝桶等物件,零零总总加起来至少得五十多两银子。

  往后春燕她们出嫁想超过这份嫁妆去,怎么可能。

  所以他这个当爹的,只能替说大话的儿子瞒着点了,免得到时做不到,多不好意思啊。

  周氏一直都是个聪明的,等吃了早饭回到房里后,就想起了昨晚公爹特地喊远秋到东屋的事。

  还有,之前公婆他们可是从未说过要给春梅陪嫁田产的事呢。

  所以,这六亩嫁妆田,不会是小侄儿提出来的吧。

  这样想着,等妯娌三人坐在一起做绣活时,周氏特地套了冯氏的话,很快就被她给问了出来。

  像这种能给自家儿子落好的事,怕只有傻子才不说呢。

  是以,冯氏干脆借坡下驴,把昨晚相公偷听来的话,一五一十全给抖了出来。还特地说了往后等春秀、春燕,还有春草她们出嫁时,也都是这样一副嫁妆来着。

  直听得刘氏合不拢嘴。

  而周氏,心里对林远秋的感激,已是无以言表了。

  周氏清楚的知道,她的春梅,若没有这个弟弟的帮衬,如今怕也只能嫁到一户普通的农家吧,更别说还有这般体面的嫁妆了。

  ……

  这次的两天旬假,林远秋是在忙碌中度过的。

  如今家里正是忙着做柿饼的时候,他自然得帮着一起了。

  等大清早就上山摘柿子的几个人回来后,林远秋就加入到了削柿子皮的队伍中。

  除了削柿子皮,他还跟着三哥四哥一起给柿饼翻个。

  也终于知道为何他俩最爱做的就是这个活计了。

  只见两人一个转身,很快就各自叼了一只柿饼在嘴里,且林远柏还贴心的给他递了一个过来,“喏,五弟,这个最大的给你,快些吃,可别被咱奶瞧见了。”

  没等林远秋把柿饼接过,就听他奶的大嗓门在灶房门口响起,“你俩给我说说,这是吃第几个了!”

  说着,抡着大扫把就过来了。

  林远秋赶忙把伸到一半的手给收了回来。

  自己还没接到呢,应该不算吧?

  ……

第78章 远松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