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

  “当年先生把羽觞交给你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交代?”

  孟怀让点点头:“先生说,假如他在玄武门遭遇不幸,就让我把羽觞交给秦王,并把所有关于组织的秘密都告诉他。”

  萧君默不解:“先生为何自己不说,却要交代你?”

  “当时先生一直在犹豫该不该说。说了,怕秦王会深入追查,牵扯出太多组织的秘密,对组织不利;不说,又怕冥藏暗中作乱,危害社稷。直到玄武门事变之前,先生仍然没有下定决心,只好交代给了我。也许先生是想,若能活下去,就还可以慢慢考虑;若是阵亡了,就索性跟秦王全部交底吧。”

  “那后来,你为何没有依照先生嘱托?”

  孟怀让苦笑了一下:“当初先生背着隐太子和冥藏归顺秦王,我便不赞同,玄武门事变后,秦王又一举屠杀了太子和齐王的十个儿子,这事让我对秦王更增了几分恶感,所以我便犹豫了。后来冥藏又悍然将先生一家灭门,我知道他既是报复,也是想找羽觞,惊怒之下,未及多想,便跑到这里藏匿了起来。结果,一藏就是这么多年……”

  萧君默没料到他对今上竟然颇有微词,不禁庆幸自己方才口口声声只说保护社稷安宁,而没有说保护圣上,否则一定会惹他反感。

  “孟先生,因家父猝然离世,很多东西我只是一知半解。我想请问,关于《兰亭序》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孟怀让摇了摇头:“我只听先生说过,《兰亭序》真迹隐藏着整个组织的重大秘密,至于具体是什么,我没敢问,我想就算问了,先生也不会说。”

  “整个组织,你指的是……”

  “当然是天刑盟了!”

  萧君默心中蓦然一动,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猜测是对的,面具人冥藏和临川先生魏徵果然同属于一个更大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的名字就叫“天刑盟”!

  “是啊,我想应该也是关系到本盟的大事!”萧君默赶紧掩饰自己的无知,“那么,本盟中的派系,你还知道几个?”

  孟怀让眉头一皱,有些狐疑道:“派系?你是指分舵吧?”

  “对对,我的意思就是分舵,家父有些事语焉不详,所以我也不是很明确。”

  “我只知道本舵无涯,还有分舵玄泉,因为本盟就这两个暗舵直属于冥藏,其他分舵我便一无所知了。”

  暗舵?分舵居然还有明、暗之分?而且听孟怀让的意思,似乎除了两个暗舵外,其他分舵都不直接听命于冥藏。

  “那么,关于玄泉分舵,你了解吗?比如说……玄泉的真实身份?”

  孟怀让蓦然警觉起来:“以我的级别,不可能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再说了,组织有规矩,很多事是不能随便打听的,难道令尊没告诉你吗?”

  “这我当然知道。”萧君默笑了笑,“我只是希望能找到更多本盟的兄弟。”

  “别妄想了!”孟怀让冷冷道,“玄泉一直是忠于冥藏的。你不找他还好,要是真找到他,恐怕你的人头就不保了。”

  “我是觉得过了这么多年,玄泉未必没有自己的想法。”萧君默道,“当然,如果他仍然忠于冥藏,而且杀先生一家他也有份的话,我一定不会放过他。”

  此刻,关于《兰亭序》和天刑盟,萧君默心里还有一大堆问题想问,但看孟怀让的神情,显然已有所怀疑,再问下去八成就露馅了。不过还好,今天有了这么多意外收获,也算是不虚此行了。现在,还剩下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拿到羽觞。萧君默始终觉得,羽觞很可能会是解开《兰亭序》之谜的一把钥匙。

  “孟先生,那你接下来有何打算?”

  “打算?”孟怀让苦笑,“我已经是个废人了,还能有什么打算?只能是在这个山沟里了此残生了!”

  萧君默这才想起来,刚才他从院子走进来时,一条腿瘸得很厉害,显然是在玄武门事变中受伤致残的。

  “孟先生,你绝不是废人!为了保护羽觞,你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你是英雄!”萧君默这句话完全是肺腑之言,即使他今天来的主要目的是“骗取”羽觞。

  孟怀让有些动容:“多谢萧郎!有你这句话,在下这么多年的辛苦,也算值了!”

  萧君默看着他,鼻子忽然有点发酸,赶紧走了出去。片刻后,萧君默又走进来,把一只看上去挺有分量的包裹放在了靠墙的一张破床榻上。

  这里面,装着足足二十锭金子,每一锭都足有一斤重。

  “萧郎这是何意?”孟怀让惊讶。

  “先生切勿推辞!这是我代表家父和本舵兄弟给你的一点心意。”萧君默说着,又环视屋内一眼,“先生,盖几间新瓦房吧,还有你那几个儿子,也都该娶媳妇了,你若拒绝,就是不认我这个兄弟!我想,无涯先生在天上,也不想看到你这般辛苦。”

  孟怀让闻言,眼泪终于不可遏止地流了下来。

  “好吧,这心意我领了!”孟怀让一把抹掉泪水,站起身来,“萧郎,不是我不信你,但是在把羽觞交给你之前,咱们该讲的规矩,还是要讲。”

  说完,孟怀让看着萧君默,似乎要等他说什么话。可萧君默却一时怔在那里:“规矩?什么规矩?”

  孟怀让的眉头慢慢锁紧了,眼中的信任之色开始淡去,一丝疑云浮了上来。

  萧君默心里大为焦急,这最后一关若是过不了,那今天这一趟可就功亏一篑了!他心念电转,突然间悟到,自己跟孟怀让说了这么多,却一直没有跟他对过接头暗号。孟怀让说的“规矩”,会不会就是指这个呢?

  已经没有时间再让萧君默犹豫了。电光石火之间,王羲之那首五言诗中的一句便蓦然跃入了他的脑海。

  “寥朗无涯观。”

  萧君默迎着孟怀让的目光,平静地念出了这一句。

  孟怀让又定定地看了他一会儿,才露出一个欣然的笑容:“寓目理自陈。”

  一枚状似某种神兽的青铜印,正静静地躺在书案上。

  这就是萧君默从孟怀让那里取回的“羽觞”。

  方才一拿到它,萧君默便马不停蹄地赶回了长安兰陵坊的家中,并立刻把自己反锁在书房内,迫不及待地研究了起来。

  从外形看,这枚铜印跟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盛酒器具“羽觞”毫无相似之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倒是更像朝廷调动军队所用的“虎符”。

  铜印上的神兽造型,看上去很眼熟,只是一下叫不出名字。

  萧君默拿起来仔细端详,只见神兽的头部和尾部像龙,身形如虎豹,肩上有羽翼,四脚若麒麟,昂首挺胸的姿势又像极了狮子。这到底是什么东西?萧君默极力在记忆中搜寻,忽然灵光一现:貔貅。

  没错,这家伙就是传说中的上古神兽貔貅!

  按古代传说,貔貅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又名天禄、辟邪,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是一种异常凶猛的瑞兽,常被用来寓意军队或勇猛之士。萧君默又想起来,《史记·五帝本纪》中,便有黄帝轩辕氏“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记载。由此看来,作为秘密组织的天刑盟,取神兽貔貅之寓意来铸造类似虎符的令牌,显然是合乎情理的。

  这枚铜印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也能支持萧君默的这个判断——它只是半只貔貅,而非一整只。当萧君默把这枚铜印翻到另外一面,发现上面铸刻着四个字:无涯之觞。文字采用“阳刻”方式,即字体从背景中凸起。很显然,这是一枚“阳印”,应该还有一枚采用“阴刻”方式的“阴印”与之配对。其道理正与虎符相同:虎符通常分成左右两半,一半在朝廷,一半在军中,调遣军队时须出示一半符节,若与另一半严丝合缝,便是真的虎符,否则便是假的。

  如果上述判断是对的,那么很可能在天刑盟盟主手中,握有下面所有分舵的阴印,而阳印则在各分舵舵主手里。一旦盟主要调动分舵,就必须出示阴印,能与阳印若合符节,方可发号施令。

  除了这枚铜印的铸刻方式外,上面那四个字的字体也引起了萧君默的注意。

  “无涯”和“觞”三个字都是古朴的篆文,虽然字形繁复、笔画众多,但一望可知是坊间通用的字,并非出自书法家之手。唯一不同的便是这个“之”字,它用的是明快利落的行书字体,而且明显是书法大家所写。

  萧君默马上就意识到,这个“之”字必定是这枚铜印中最重要的防伪手段。

  也就是说,假如有人想伪造令牌号令分舵,他不难铸刻出那三个貌似繁复的篆文,却几乎不可能仿冒出这个看上去异常简单的“之”字。因为,同一个字让不同的人写出来,必然会有细微的差别,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写同一个字,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由此可见,当年天刑盟中设计铸造“羽觞”的人,肯定是一个书法大家,他必须把一个“之”写出各种不同的样子,才能铸造出多枚羽觞,以供多个分舵之用,同时又因这些“之”字是他自己写的,别人写不出来,所以杜绝了仿冒和伪造。

  推测至此,萧君默不禁有些喜不自胜。

  看来“羽觞”果然是解开《兰亭序》之谜的一把钥匙。自己通过这些日子的调查,似乎已经快接近这个谜团的核心了。

  想到《兰亭序》,又一个念头突然跃入萧君默的脑海,令他激动得跳了起来。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自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里面不是恰恰有许多“之”字吗?!

  萧君默立刻翻开父亲留下的那卷《兰亭集》,卷首便是《兰亭序》。他马上又通读了一遍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萧君默仔细数了一遍,全文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竟然有二十个“之”字。

  这是否意味着,王羲之在《兰亭序》真迹中将这二十个“之”全都写成了不同的模样,从而足足铸刻了二十枚羽觞?倘若如此,那是否意味着,所谓的秘密组织天刑盟,除了盟主本人应该会有一枚“天刑之觞”外,下面足足有十九个分舵?

  在萧君默所知的范围内,显然没人见过《兰亭序》真迹,甚至也没人手里有《兰亭序》的摹本,所以目前还无法验证这个猜测,但能够通过这枚羽觞如此接近《兰亭序》的真相,已足以让萧君默感到欣慰和振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