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目视前方,笃定地说:“我不会答应退婚的。”

  啊,出乎她的预料了。居上鼻子一阵发酸,没想到大局为重的太子殿下,也有意气用事的时候。

  揉了揉衣角,她得了便宜还卖乖,“你为了我,打算与陛下为敌吗?似乎不太好吧!”

  他垂眼打量她,“那你可以等我吗?等我将来能做自己的主时,再去找你。”

  结果居上说不可以,“你想什么呢,等你来找我的时候,我早已儿女绕膝了,根本就不会理你。”

  这就是她活着的宗旨,不被感情牵累,不去参与别人的婚姻。

  她以前很怕他会宠妾灭妻,自己换个处境,难道就愿意去做那个被他捧在手心里的“妾”吗?

  必然不能干!

  两个人喋喋商议,并不是凭空设想,第二日,这事在宫中确确实实发生了,经过一夜冥思苦想的圣上找到了皇后,对她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辛氏难堪太子妃大任,这桩婚事就此作罢吧。”

  元皇后有先见之明,昨日花萼楼中的矛头指向太子与辛家,她就知道圣上早晚会来与她打这个商量。

  耐住了性子,元皇后道:“陛下觉得辛氏究竟哪里做得不好,难堪太子妃大任?”

  圣上坐在榻上,正色道:“凌氏是天下第一家,多少人都仰首看着,若太子妃名声有损,则不配与太子并肩而立,我凌氏也不容有这样的宗妇。”

  说得大义凛然,好像十分在理,元皇后颔首,“陛下说得很是,不论她究竟有没有做错,招人议论就是她的罪过,我明白陛下的意思。但陛下,定下这门婚事的时候,你不知道那些前尘往事吗?她险些成为前朝太子妃是众所周知的,现在又因此反悔,似乎有出尔反尔的嫌疑。”

  圣上被她说得不快,斥退了神龙殿中侍立的人,才来与她讲道理,“朕可以对前事既往不咎,但高存意出逃就在昨日,你去前朝看看,哪个不在议论此事!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当有储君之尊,怎么能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笑柄?所以长痛不如短痛,干脆将此事了结了,也好保全太子的名声。”

  元皇后听了半天,他字字句句都是为太子,但她如何不知道,断绝这门婚事,就是想剪除太子的羽翼。

  她不是闺阁中只知描眉画目的妇人,不登朝堂,但朝中风向熟谙于心。沉默了良久,她问圣上:“若退了亲,陛下打算如何安排大郎?”

  圣上道:“朝中有功之臣大有人在,重新选定一门婚事,又有什么难。”

  元皇后却轻轻一笑,“陛下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儿子,却没想过婚事不成,将右仆射置于何地?辛家百年大族,不是等闲人家,家中女郎未犯大错却惨遭退婚,让右仆射在朝堂上如何立足?咱们从北地迁往长安,陛下待朝中臣子当不分亲疏,千万不能偏听偏信,寒了门阀大族的心。”

  这话说得圣上汗颜,但他心里琢磨的事,又怎么会因这三言两语就放弃。

  “皇后这是在苛责朕吗?朕平衡朝堂,对臣子向来一视同仁,又怎么会刻意令辛家难堪。”

  既然话说到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好避讳的了。元皇后道:“陛下,妾要说两句不中听的了。”

  这算先礼后兵,也是长久以来夫妻之间的老习惯,当听见这话,圣上心里就要做好准备了。

  身子不由挪动了半分,嘴上还保持着体面,“皇后想说什么,大可知无不言。”

  元皇后说好,娓娓道:“辛家子弟累世高官,宰相不知出了多少位,算得长安第一大族,陛下承认吗?辛道昭其人,智能动众,孜孜奉国,是朝中栋梁,这点想必陛下也没有异议。但昨日花萼楼中,妾却亲眼得见左仆射咄咄逼人,句句将火引向辛家……妾想问陛下一句,那裴直算个什么东西,不过借着姻亲之势受陛下抬举,以他的气魄心胸,如何能入政事堂,如何能决策天下事?”

  圣上如今是很信任裴直的,听皇后这样数落,难免要维护上几句,“你也不必一棍子将人打死……”

  元皇后却没打算退让,冷笑道:“裴直从政至今有什么建树,陛下大可列出来,让妾瞻仰瞻仰。他小肚鸡肠,以权谋私,在我眼里,连个屁都不是。”说着调转眼波看了圣上一眼,“陛下想是要责怪我无状了?不要紧,我本就出身武将世家,粗人一个,装不来那等温情小意。我元家子孙,身上功勋都是靠命挣的,行走天地,俯仰无愧,不去仗着军功弹压他人,也绝不容人背后嚼舌,刻意算计。”

  这就将战场扩大了,把元氏都牵扯了进来,圣上一时竟不知怎么应对她,她要骂裴直,好像也只能由她骂了。

  但太子与辛家女的婚事,却不能仅凭皇后牵五绊六的一顿问责,就这样轻轻放下。

  圣上道:“我与你商议,从来商议不出头绪来,到最后无非惹一肚子气,与其如此,倒不如问大郎自己的意思。”转头唤门外的内侍,“去把太子殿下请到神龙殿来,朕有话问他。”

  内侍领命承办去了,殿中的夫妻楚河汉界各自坐定,圣上面色不豫,不想多看皇后一眼,皇后亦是如此。

  其实圣上心中还是有些把握的,这位长子从小机敏,这两日发生的事,他多少已经看出端倪来了,若是当真依着父皇的喜好行事,他就应当主动撇清与辛家的关系,先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至于对面的皇后,圣上如今头疼得很,皇后对他有很大的成见,原因就出在先前封爵的事上。

  他承认,自己是糊涂了,耳根子一软,做了错误的决定,但发现皇后震怒后,他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可惜并未获得皇后的原谅。从那次过后,皇后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他又不便招惹她,只好少见为妙,敬而远之。

  不过夫妻之间尚可以拉锯,事情出在太子身上,就必须以社稷为重了。皇后不想得罪辛家,那也容易,尽可能将辛氏族中女郎指婚皇亲国戚,也算周全了辛道昭的面子。但太子妃这个位置,断乎不能再落于辛家了,太子还需考验,更该忌惮人言可畏。

  内侍很快进了东宫,可惜恰逢太子出去办事,等了好半晌才等到他回来。

  凌溯听说圣上召见,随手带上了狱中刚画押的证词,快步迈出了丽正殿,边走边吩咐詹事:“给二郎传话,让他即刻去神龙殿。”

  何加焉领了命,踅身往崇教门上去了。

  凌溯赶至神龙殿,见父母在殿上坐着,彼此关系仍旧没有缓和的迹象,各自脸上的表情都紧绷着。

  他上前行礼,唤了声阿耶,“阿耶传儿,恰好儿也有要事禀报阿耶……”

  圣上如今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只道:“我与你阿娘为你的事争论了半日,没有丝毫头绪,干脆传你来,问一问你的意思。”

  凌溯道是,“听阿耶教诲。”

  圣上还是那番话,“昨日种种你都知情,辛家女虽然有急智,将自己从漩涡中拉了出来,但高存意登了辛家门是事实,左威卫闯进辛府拿人也是事实,坊院内外的百姓都看着,这悠悠众口,究竟怎么堵?朕的意思是,这门亲事莫如作罢,另选高门贵女联姻,对你的体面也是成全。”

  没等凌溯说话,皇后反问:“那行辕四个月相处,如何给人交代?咱们是帝王家不假,人家女郎的名声就不重要吗?退了亲,让人家如何是好?”

  圣上被她的步步紧逼弄得十分气恼,从榻上扭过身来,大声道:“我在说国事,你总与我纠缠那些人情世故做什么?”

  元皇后道:“国事当前,人情世故就不值一提了?家国家国,连家都动荡不安,何来治国妙手!”

  圣上被气得不轻,恍惚想起小时候,自己被她压在石垛子上饱以老拳的过往。

  当初凌元两家是世交,他们二人从小便定了亲,来往很是密切。皇后比他大三个月,同样的年岁,却足足比他高出半个头,手长脚长,揍他易如反掌。后来男人家个头拔得快,十一岁那年总算超过了她,但隐约的畏惧总是存在于骨子里,直到现在也是这样。

  大手一挥,不想理她,“你别与我费口舌,听大郎怎么讲。”

  站在地心的凌溯呵下了腰,“儿不能与辛氏退婚。”

  圣上火冒三丈,“何故?”

  他平静地说:“因为她怀上儿的骨肉了。”

第69章 元月十八。

  这消息震惊了帝后, 圣上惶然看了看皇后,皇后则是惊喜交加,霍地站起身道:“真的吗?果真怀上了?”

  凌溯说是, 答得脸不红心不跳, “前两日刚诊出来的, 因正逢阿耶寿诞, 没能抽出空来向阿娘回禀。且殊胜说,这种事丢脸得很,本打算瞒上一阵子, 等亲迎过后再回禀大人,要不是到了这样关头,儿也不会说出来。”

  元皇后自然欢喜非常, 合上双手朝外面的长天拜了拜,“阿弥陀佛, 咱家大业已成, 却还没有一个孙辈,我每每想起这件事就着急。现在好了, 有了指望, 想是列祖列宗保佑, 给我定心丸吃了。”

  但圣上呢, 面色凝重,照旧十分不满, “果真这样, 那就降为良娣吧, 另聘个德行无可指摘的, 册立太子妃。”

  结果这话遭到了皇后的反对, “陛下是嫌朝堂上过于太平了吗, 偏要在这件事上做文章?册立太子妃不是儿戏,如今又有了身孕,从太子妃降为良娣,难道陛下的初衷,是想逼右仆射辞官?”

  新朝方建立不久,朝政上还需辛道昭助益,就算要打压门阀,也是将来的事。圣上被她诘问得心烦,蹙眉道:“朕没有逼右仆射辞官的意思,但大婚之前怀了身孕,岂不是更证明辛氏德不配位?”

  “陛下就是想换人,倘或不为换人,这事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她有孕了?”皇后长出了口气,又道,“设置行辕的初衷,确实是为两个孩子婚前交心,但会出这种事,也是情理之中。年轻的小儿女,朝夕相处不越雷池半步,果真这样我还要担心呢!陛下登极前,是在民间长大的,民间尚不许婚前养出庶长子来,陛下倒好,竟要把太子妃降为良娣。这么做既辱没了长孙,也为难后来者,长安城中的贵女,没有一个愿意进门就当嫡母,纵然许的是太子,也别指望人家谢恩。”

  所以这件事的可行性是半点也没有了吗?为了这忽然冒出来的孩子,原本的计划也要全部被打乱了。

  圣上心中很是不平,但事已至此,不便过度追究,暂且也只好这样了。

  这时听见门上向内通禀,说雍王来了,转眼便见凌洄迈进了门槛,向上行了一礼道:“阿耶,儿已将乱党全部擒获,送到大理寺狱中严加拷问,查出来的实情,令儿惶恐不安。那些乱党里,有半数曾经投身厢军,也就是说高存意从修真坊出逃,有本朝的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圣上略怔了下,大有意外之色。

  凌溯顺势将手里的证词呈敬了上去,“这是侦办官员送上来的口供,有五人交代确实受人指使,还有昨日捉拿高存意的左威卫中郎将石璞,向儿吐露了实情,那些人就是他安排的。事发之前有人以他官途不顺做诱导,引他监守自盗,将高存意劫出修真坊,而后向陛下检举东宫十率府勾连北衙禁军,构陷儿有反意。”他说着,退后两步跪了下来,“阿耶,儿生于凌氏,长于阿耶之手,十岁入军中历练,跟随阿耶出生入死,一片赤胆忠心。如今天下大定,权势惑人,儿日渐惶恐,不知何时就会死于有心之人的口舌之下。”

  一旁的凌洄也跪了下来,拱手道:“阿耶生我们兄弟,战场上纵然马革裹尸,我们没有半句怨言。长兄有功于社稷,谦恭仁惠,军中无人不晓,愿阿耶无惑谗言,不令长兄蒙尘,就是对儿等的顾念了。”

  手上的证词滚烫,圣上垂眼看了良久,颤声道:“竟有这样的事……”

  凌溯略沉默了下,复又道:“一个月前阿耶获悉,高存意曾向辛娘子送过一枚长生结,阿耶还记得吗?这事可是已让阿耶颇为不满了?但这长生结,如今在儿手上,辛娘子当日便交给儿了,从来不曾隐瞒。其实昨日种种,儿早就有预料,隐而不发,也是为引蛇出洞。儿知道口说无凭,只有拿住了证据,才好向阿耶诉苦,求阿耶为儿伸冤。”

  元皇后站在一旁,幽幽道:“当初在北地的时候,咱们家离平凉公府不远,你还记得平凉公家六个儿子夺爵,闹出多少笑话来吗?区区一个公爵人家,就如此勾心斗角,我们作为天下第一家,将来这种事只怕也不少。”说罢望向凌洄,“二郎,你可答应阿娘,一辈子辅佐长兄,不生二心?”

  凌洄向皇后叩拜下去,“儿答应阿娘,为阿兄马首是瞻,永不生二心。”

  皇后说好,又望了望圣上,“我的儿子们,我可以做决断,但不知陛下其他儿子,可能做到与长兄一心。”

  这矛头已经直直指向商王了,圣上踟蹰了下,抖了抖手里的纸,“这……这上头也不曾有证言牵连朕的其他儿子啊,皇后先前让朕不要偏听偏信,你自己呢?望风捕影,满口弦外之音,简直不可理喻!”

  圣上恼羞成怒,甩手便走出了神龙殿,留下母子三个面面相觑,皇后说也好,“反正他想退婚是退不成了,咱们不能失了辛家这条膀臂。但看他的意思,这件事就算揪出幕后之人,恐怕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此含糊过去了。这打脊老牛,如今惯会装聋作哑,对裴氏的偏心,就算是个瞎子也看得出来。大郎,你自己心中要有数,寸步都得提防。”

  凌溯说是,“阿娘不必担心,我自会小心的。”

  “可惜那个传话的人藏得深,要是逮住他,就能一层层剥开他们的黑心。”凌洄转身对凌溯道,“实在不行,我去剁了老三一条腿,断了阿耶念想,这事也就了了。”

  凌洄素来有些莽劲,凌溯闻言忙安抚,“这件事,连想都不该去想,他们没使苦肉计栽赃咱们就很好了,何必自投罗网。”

  凌洄负气道:“那怎么办?就这么算了?”

  凌溯舒了口气,“再加把劲,将传话的人揪出来,到时候带上朝堂,不管阿耶追不追究,我要让满朝文武知道真相。”

  知道真相之后,舆情便在他这边,到时再出现内乱,他做什么都是为了自保,没人会来指责他,也算最坏的打算吧。

  只是前朝的动荡,牵连到后宫来了,凌溯愧怍地望了望母亲,“阿娘,因为儿的事,又扰阿娘清净了。”

  皇后笑道:“你还不知道阿娘?我是个图清净的人吗?江山大定后,我圈在这后苑,施展不开拳脚,正愁闷呢。”说罢忽然又想起他刚才的话来,“殊胜有孕那事,是真的吗?”

  凌洄乍听这个消息,瞪大眼睛看向长兄,满眼都写着敬佩。

  凌溯尴尬地摸了摸鼻子,考虑这个问题究竟应当怎么回答。

  皇后见状便明白了,“话既然说出了口,就不能推翻。回头我会派大长秋和医监往行辕去一趟,把个脉,先证实这件事,余下的……”

  皇后没有把话说透,毕竟儿子闺房中的事,自己作为长辈不便插手,大郎要是聪明,就知道应该怎么办。

  而一旁的凌洄呢,像听了银字儿一样大开眼界。虽然军中新鲜事不少,但有关长兄的趣闻,还是第一次有幸听到。

  他一脸新奇,不想被皇后盯上了,“二郎,你呢?倘或挑不出自己喜欢的,阿娘可要给你指婚了。”

  凌洄讪讪地,“今日不是商议阿兄的事吗,我不着急,以后再说。”

  皇后道:“还不着急?三郎亲都定了,将来生儿子都排你前头。”

  “那就让他去生好了,各有各的爵位,他的儿子抢不了我儿子的王位。”凌洄说罢,冲皇后咧了咧嘴。

  皇后无奈,儿大不由娘,不就是这样么。他们还年轻,不明白其中深意,帝王家就是讲究什么都要挣,他们满不在乎的事,别人或许已经在打算盘了。

  ***

  那厢圣上从神龙殿出来,直去了蓬莱殿。蓬莱殿毗邻太液池,有水的地方有灵气,这是裴贵妃当初挑选这里作为寝宫的原因。

  当然背后还有更大的缘故,皇后住太极宫神龙殿,她住大明宫蓬莱殿,一个“东内”一个“西内”,两地相距有点路程,颇有王不见王的意思。

  身份上不如人家,那就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权力最大化。大明宫内没有一个妃嫔的位份能够超过她,人人见了她都得行礼,只要皇后不来,她就是东内第一等。

  都说站在顶峰的人孤独,贵妃却觉得自己不需要在后宫建立同盟。圣上御极之前,家中有一妻四妾,除了死去的雍王生母,剩下韩王凌凅的生母胡顺仪随皇后住西内,还有那个专生女儿的淑妃住紫兰殿,后来新纳的美人才人不足为惧,自己只要与母家保持紧密的联系就够了。

  圣宠不衰二十余年啊,某种意义上,贵妃认为自己和圣上才像真夫妻。不似元皇后,打仗的工具一般,圣上对她没有半点痴迷。自己做不成皇后,是有些遗憾,但有儿子就有无限可能。只要笼络住圣上,长久留住那颗心,那么总有一日她们母子会盼来出头之日,谁还是天生庶命!

  有所求,每次接驾都充满热情,就像年轻时候一样。外面天寒地冻,贵妃穿着单薄的寝衣便迎了出来,笑道:“妾刚要梳洗,陛下就来了。”

  圣上打量她一眼,怨道:“穿得这么少,出来做什么,别冻着了。”一面携手进了殿门。

  蓬莱殿内四季如春,处处燃着暖炉,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驱散了在外的焦躁情绪,身心也随之舒畅了。

  踅身坐在榻上,女史送来香茶,裴贵妃接过送到圣上手里,温声询问:“陛下从何处来?怎么看着满脸疲惫,昨夜没有睡好吗?”

  花萼楼里发生的事,她早就知道了,这次算计不成,也很令她苦恼。瞥见圣上手中的册子,她顺势接过放在一旁,一双眼睛脉脉地望着他,偏身在他身旁坐了下来。

  圣上叹息,把太子呈禀的事大致告诉了她,暗中也有敲打的意思,“幕后之人胆大包天,妄图构陷太子,勾连了左威卫中郎将石璞,把高存意劫出了修真坊。”

  贵妃心下一跳,面上却不动声色,“哎呀”了声道:“妾不懂前朝那些尔虞我诈,但陛下想,石璞不是太子旧部吗,既然他们之间交情颇深,瞒天过海又有何难,陛下说是么?”

  圣上却不出声了,转过视线望向贵妃,隔了好久才道:“你怎么知道石璞是太子旧部?”

  裴贵妃不由噎了下,忙道:“陛下忘了,以前办过几次庆功宴,妾也是见过石将军的。”心下暗自庆幸,还好还好,还好脑子转得够快,要不然可要露马脚了。

  圣上果然没有再追究,只是缓缓点头,若有所思。

  贵妃有些心虚,忙又调转的话题道:“陛下,妾有一件事,想与陛下商议。”

  圣上抬眼“嗯”了声,“何事?”

  贵妃道:“三郎与六娘定亲也有段时日了,太卜署呈禀了亲迎的日子,照着生辰八字来看,这日最相宜。”边说边取来帖子呈上去,“请陛下过目。”

  圣上展开看,“元月十八?”

  贵妃说是,“这个日子,也是为了顾全房家。大将军出了元月,就要奉命往山南道去,六娘又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爱女成婚,当父亲的总要亲眼得见才好。”

  圣上却蹙了眉,“朕记得,太子亲迎在二月十二。”

  贵妃闻言一笑,“这年月,不讲究这些了,长幼有序在心里,不在亲迎上。这不是碍于大将军要离京吗,太子要是知道原委,也不会与三郎计较的。”

  她说得轻巧,但皇后那关恐怕难过。一边是发妻,一边是宠妃,圣上也有难以决断的时候,便道:“皇子们的亲事,都由皇后定夺,问过皇后的意思了吗?”

  贵妃说:“还不曾。太卜署刚合出日子,妾先回禀了陛下,只要陛下应准了,皇后殿下那里好说。”

  关于这“好说”一词,算是贵妃常年与皇后打交道,得出来的结论。要论气度,皇后确实与一般妇人不一样,吃穿也好,用度也好,纵是自己逾越些,她也不会计较。或许是对婚姻有些麻木了吧,圣上出征时两地分离,回来后又不见人影,大多时候圣上都在她房里,皇后渐渐便不在乎了,因此她提出想住大明宫,皇后也没有异议。

  如今不过是皇子们成婚的日子需要斟酌,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贵妃的印象中,皇后不是那等斤斤计较的人,但凡与她商议,三言两语便解决了,毕竟皇后也不耐烦应付她。

  可惜圣上没有松口,只道:“你自己去面见皇后吧,若皇后答应,就照这个日子操办。”

  贵妃有些失望,但并不气馁,既然圣上让她与皇后商议,那她便是奉旨,到时候话怎么说,全看她自己。

  圣上有些乏累了,近来天冷,头也常疼,疼久了混混沌沌地,吃了许多药也不见好。

  贵妃见他蹙眉,忙来替他揉太阳穴。贵妃有纤纤的手指,轻重很得宜,即便是揉上半个时辰,也从来不喊一声累。

  要留住一个男人的心,光凭美貌当然不够,总得有一两样让他流连忘返的特长,贵妃的特长就是善解人意。

  圣上躺下了,她让人搬过杌子来,坐在圣上榻前,温声道:“陛下累了,且小睡一会儿,妾让人备饭食来,到时候再唤陛下。”手上动作丝毫不怠慢,轻压慢揉不休。

  圣上沉沉睡了,自打入了长安,每次只有在她这里才能睡上安稳觉。这一觉睡了大约一个时辰,起身后脑袋还有余痛,但已经好转不少,贵妃侍奉他用过膳,他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宣政殿了。

  目送圣上身影从宫门上消失,贵妃重回殿内换了身衣裳,便让人预备车辇,直奔西内神龙殿。

  彼时皇后刚安排了前往行辕诊脉的医监人选,坐下不久就听人回禀,说裴贵妃来了。

  皇后面色沉了沉,一旁的长御道:“这时候来,不知又有什么花样。”

  贵妃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每次来,总归带着她的目的,平时请安,从来不见她走得这么勤快。

  皇后因高存意出逃的事,正想找姓裴的出气,贵妃这个时候撞到枪头上来,算她自己不识相。

  使个眼色,让人请贵妃进来,裴贵妃迈进门槛,裙上环佩叮当,每一次都是盛装出场。

  反观皇后,穿得便随意多了,北地时候养成了从简的习惯,不到重大场合,身上也没有精美的首饰。

  贵妃肃拜请安,温存道:“天好冷呢,这两日妾身上不好,没能来向女君请安,望女君恕罪。”边说边让人呈敬随行带来的东西,“这是妾闲暇时做的暖袖,皮子很好,上回三郎他们秋狩猎来的。我想做个小物件,女君出门的时候好御寒,也是三郎的一片孝心。”

  皇后点了点头,“你与三郎都有心了。”示意长御收下,复又指了指坐榻,“蓬莱殿离神龙殿这么远,你特意赶来,不只是为了送暖袖吧?”

  贵妃抿唇一笑,“看女君说的,妾无事就不能来看女君吗?原本还想去给太后请安呢,太后又因病不见人,每次都是白跑一趟。”

  太后不喜欢她,由来已久,且老太太在北地时候大病了一场,后来建立新朝,又把人千里迢迢接进长安,一路上颠簸,病情也有缠绵之势,总是时好时坏,因此连陛下的千秋节也不曾出席。

  再说这裴贵妃,即便到了今日,她称呼皇后也是女君长女君短,从来不称殿下。大约是为显示念旧与不忘初心,抑或是有别于后宫其他宫眷吧。

  皇后并不理会她那些小心思,淡声道:“太后的身体需要调养,还是不要惊动她了,等今冬过了,明年就会好起来的。”说罢接了饮子慢慢地饮,也不着急套出贵妃此来的用意。

  裴贵妃见她不打探,又坐不住了,挪了下身子让人把帖子呈到皇后面前,如此这般说明了不得已,最后朝上觑着脸色,小心翼翼道:“陛下已经应允,如今就等女君的示下了。”

  

第70章 睡在一起。

  结果皇后将帖子合了起来, 漠然道:“陛下掌前朝,我掌后宫,各有司职, 陛下应允了不管用, 否则你也不必跑到神龙殿来问我。古来尊卑有别, 长幼有序, 不可紊乱,长兄婚期在二月,三郎的婚期按理应当往后排才对, 如何你要越过次序,排到元月里来?”

  裴贵妃道:“是因大将军出了正月便要离京……”

  “大将军不是一去不回,前往山南道也不过半年而已, 我看三郎的婚期放在九月里才相宜,届时大将军回来了, 天气也不冷不热, 正适合亲迎。”皇后冷着脸瞥了她一眼,“贵妃若是觉得重看日子麻烦, 那这事就不要过问了, 我来传令太卜署, 重新为三郎择个好日子, 迎娶房家女郎。”

  贵妃被她说得噎住了,红着脸道:“女君, 三郎今年二十四了, 妾盼着他早些娶亲, 早些让我抱孙子呢。这一拖又是半年……”

  “太子今年二十五, 过年就二十六了, 我都不曾着急抱孙子, 你急什么?”皇后说着,起身慢慢在室内踱步,一双眼却紧盯住了贵妃,“人立于世,先要认清自己的身份,说话办事才知道分寸。原本三郎的婚事,不应该你操心,越俎代庖我不与你计较,但坏了规矩,我不能答应。亲迎要定在元月,这是三郎的意思,还是房家的意思?”

  贵妃满脸尴尬,站起身道:“三郎并不知情,房家……房家也无此意。”

  皇后哼笑了声,“这就是说,一切都是你的意思?贵妃未免操之过急了,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若是照着凌家门中的规矩,三郎定亲应该排在二郎之后,如今他已经越过了二兄,你还打算越过长兄去?若是被你办成了,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凌家没规矩?”

  贵妃一向是被圣上捧在手心里的,由来没受过委屈,今日吃了皇后这几句重话,一时面红耳赤,泪眼欲滴,楚楚道:“是妾想得不周全,是妾私心作祟,单想着让三郎早日成亲了。”

  皇后道:“私心要不得,你得到的已经过多了,要知足才好。再者,后宫女子不要过问朝政,我听闻你与前朝也有些牵扯,陛下越是宠爱你,你越是该避嫌,怎么还生往上凑?”

  裴贵妃这人,生来也有些傲气,正因为圣上惯着她,她受一两句数落尚能忍受,到了第三句可就忍不住了,反唇相讥道:“女君说后宫女子不能过问朝政,那女君不是后宫女子吗?女君又如何能?”

  这话一出口,连跟着她一同来的女官都惊了,慌乱地瞄了瞄贵妃,旋即又垂下了眼。

  皇后如果沉不住气,这时候已经被她拱得火起了,但元皇后见过大世面,绝不会与她一般见识。

  “你问我为什么能过问政事?因为我是皇后。你去不得的地方我能去,你做不得的事我能做,我在城头迎敌的时候,你还在菱花镜前梳头呢,这就是后与妃的区别。”皇后说罢,轻轻乜了她一眼,“贵妃,你还要与我比什么,大可说出来,我今日闲着,可以与你好好掰扯掰扯。”

  但这几句话,早就堵得裴贵妃噎住了口,知道再说下去捞不着好处,只得怏怏肃了肃,“妾一时糊涂妄言了,请女君恕罪。”

  皇后冷冷调开了视线,“贵妃自今日起禁足蓬莱殿,不得我的旨意,不许出宫门半步。这只是小小的惩戒,让你知道轻重,若下次再敢犯上,就不是禁足这么简单了,记住了吗?”

  裴贵妃一双泪眼通红,脸上青了又白,白了又青,不敢发作,却也绝不说是,忿然转过身,快步往宫门上去了。

  吃了瘪,自然万分不服气,径直跑到宣政殿找到圣上,声泪俱下地哭诉了一通。

  圣上无奈地看着她,看她哭得梨花带雨,心疼之余也束手无策。

  “朕就知道是这样。颠倒长幼的事,她必不会答应你,你去了也是自取其辱。”

  贵妃的脾气发作起来,呜咽着说:“什么长幼!三郎不是陛下的儿子?打下这江山,三郎不曾出力?为什么到如今要被这样压制,妾不服气!”

  圣上道:“不服气,那再去找她理论?”

  这下贵妃终于偃旗息鼓了,面对一位守过城的皇后,她始终没有撕破脸的勇气。圣上也知道劝她没用,你越是顺着她,她越是觉得委屈,还是以毒攻毒,疗效最为显著。

  半晌见她再也不出声了,低着头拭泪,侧影还如少女般窈窕。圣上上前搂了搂她,安抚道:“你也不是孩子了,这么大年纪,应当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做不得,何必存心触那逆鳞。”

  贵妃让了让,仍旧不高兴,圣上只好扯些闲篇分散她的注意力,“等三郎亲迎时候,规制略略抬高些,这总行了吧?”知道她又要纠结于“略略”两字,忙道,“好了好了,来陪朕下盘棋,让朕看看你的棋艺精进了没有。”

  终于将人拖到棋盘旁,暂时把不快忘记了。

  不远处的少阳院中,凌溯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哂笑一声道:“姑息养奸,总有一日会闯下大祸。”

  关于贵妃的作死行径,这段时间已经听说了不少,何加焉现在关心的是另一件事,“郎君在圣上面前说过的话,每一句都有可能被人拿住把柄。太子妃娘子有孕那事……万一哪日圣上发难,恐怕不好应对啊。”

  因为他是太子亲近的幕僚,关于太子那坎坷的情感历程,他知道得一清二楚。所谓的有孕根本是子虚乌有,牵手还只是不久前的事,要是一下子有如此进步,他和高缜也不用日日为他绞尽脑汁了。

  但君王面前不打诳语,既然话说出了口,如石头砸进水里,就得有响动。

  何加焉觉得有点难办,太子殿下这方面的事缺根筋,当时也不知他是抱着如何视死如归的心态,在帝后面前夸下海口的。

  有脚步声传来,回身看了眼,是高缜到了门上。

  他迈进门槛,什么都没说,默默将一本书放在书案上,又朝何加焉使了个眼色,两人沉默着退出了正殿。

  太子纳罕地看了眼案上的册子,封面空白,连个书名都没有。趋身翻开看,这一看,乱花入眼,顿时嗤笑起来——那两个人当他是傻子吗?拿画册来给他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