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一程有个帐篷搭起的脚店,三个人进去点了热茶和点心,居上将茶盏往前推了推,“阿兄暖暖身子吧!今日亲眼所见,我希望能让你迷途知返,别再继续错下去了。你以为能天长地久,其实你只是她身边的过客,没有崔十三,还有张十三、王十三。”

  辛重恩垂头丧气,“我没想到……当初是她说,这辈子只认定了我,我想与她断了,她以死相逼,我没有办法。我以为照着她的意思办,就能给她个交代……”边说边泪流满面,“结果……结果就是这样的收场!”

  居上实在见不得他为那种女郎流眼泪,脸上的嫌弃越来越大,直撅撅说:“别让我看不起你,你到底在哭什么?你可以为你的所作所为后悔,可以为你抛弃妻女汗颜,但你不该为被她耍弄了流眼泪。别哭了,把眼泪收回去,真受不了你这窝囊样儿!那胡四娘看不上你了,你的梦也该醒了,接下来怎么办,你想过没有?我告诉你,你死不足惜,但你出了乱子会牵累全家,我们不得不护着你。其实我心里,早想把你剥皮抽筋了,害得我们大冷天跟你出来吹西北风,你细想想,你对得起谁!”

  这阿妹嫉恶如仇,从小就是这样的脾气。几句话铿锵有力,不光是辛重恩,连凌溯都听得有点悸栗。

  辛重恩呆呆道:“我错了,阿妹教训得是。”

  “然后呢?”她凶神恶煞地问。

  辛重恩道:“我知道,我一定想办法,把你阿嫂求回来。”语毕又有一点让他想不通,他看了凌溯一眼,“你们怎么来了?”

  啊,这个问题……问得真是不得体。

  居上噎住了,眼风飞快瞄了瞄凌溯。凌溯却很淡定,“你不知道这长安城中遍布暗哨吗?有什么事能瞒过我的眼睛?”

  这说辞就很妥帖了,居上重又挺起了腰杆,蹙眉对辛重恩道:“都什么时候了,阿兄还在关心这些无关紧要的事。”

  辛重恩张了张嘴,无话可说。半晌道:“我心里有打算,阿妹放心吧。”

  总是外面断了指望,人也就清醒过来了。现在回忆前事,怎么鬼使神差弄成这样,自己也说不上来。痛定思痛,希望为时未晚,从乐游原回来,他心无旁骛直奔延福坊,到了门上不等家仆去通禀,自己亲自登了门,说要求见七娘子。

  郑银素在姊妹中行七,如今和离,又找回了原来的称呼。他口中说七娘子的时候,恍惚回到了成婚前,每日下值后宁愿绕上一段路,也要来探望她。那时候她还是郑七娘,是族中最小的女郎,穿着对雁团窠纹的襦裙,挽着丁香色的画帛,眉眼弯弯站在廊庑下等着他……

  可是他却把她弄丢了,巨大的悔恨让他惭愧欲死,但愿她还愿意给他个机会。

  等了好半晌,才等到里面人出来回话,郑家的傅母说:“郎君回去吧,我们娘子不见你,让你以后别来了。”

  他不死心,央告道:“求嬷嬷再替我通传,我有话想对她说,说完我就走。”

  傅母实在闹不明白,已经到了这样地步,究竟还有什么可说的,便道:“既然和离,往后两不相干,不要再有牵扯为好。郎君还是回去吧,我们娘子已经议婚了,你若是再来,会扰了我们娘子的好姻缘,若郎君还念着往日的情分,就请不要拖累她。”

  

第60章 好马不吃回头草。

  “什么?”他以为自己听错了, “什么议婚……谁议婚了?”

  傅母道:“郎君,老媪也不怕告诉你,我们娘子议婚了, 过两日便要过大礼。新郎子早前没有娶过亲, 家中很是看重, 照着迎娶正房娘子的规制, 三书六礼一样不少,都已经说定了。所以郎君往后千万别来了,一则娘子是借住在兄嫂府上, 不便得很,二则人言可畏,要是让人说还与前任郎子纠缠不清, 怕会伤了新郎子的心,坏了这门婚事。”

  辛重恩急起来, “这才几日光景, 怎么会有这种事,她与谁议婚了?”

  傅母木着一张不苟言笑的脸道:“老媪替郎君算过了, 今日是第五日, 和离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不碍着我们娘子定亲。反正正式迎娶的日子没那么快, 且将亲事定了,有了着落, 人就不慌张了。毕竟总借住在兄嫂府上不像话, 我们娘子是要体面的人, 不单对父母兄嫂, 对自己也得有个交代。”

  辛重恩听闻这个消息, 觉得天都要塌了, 他没有想到,她这么快就找好了下家,简直让人怀疑这场和离,是如了她的愿。

  “怎么会呢……不会的……”他喃喃自语,“我与她才刚和离,区区五日而已,怎么那么快就……”

  傅母的神情变得有些不耐烦,掖着手道:“我们娘子出身名门,在闺中时候就是名满茶阳的贵女。嫁给郎君之后,一径在家相夫教子,郎君眼中乏味无趣的人,殊不知别人眼中宝贝一样。如今得知娘子和离了,新郎子转头就禀报高堂,托了大媒上门来。娘子起先不答应,怕被人说闲话,后来经不得冰人游说,又看在亲上加亲的份上,就答应了。”

  辛重恩听得愈发茫然了,“亲上加亲?那人究竟是谁?”

  傅母原本就是有意要透露给他的,坦然道:“太常寺少卿,唐义节唐少卿,郎君应当认识。他与我们娘子是表兄妹,自小也算青梅竹马,据说蹉跎到三十还未成婚,就是因为我们娘子。郎君今后就放心吧,我们娘子有这样一位郎子照顾着,吃不了亏的。娘子也让我带话给郎君,前尘往事就不要再惦念了,请郎君多加珍重,与胡四娘子百年好合。”

  辛重恩心头乱成了一团麻,先前他知道很难挽回,但总是带着一点期许,认为银素对他还有感情。只要他虔心悔过,她瞧着和月,终究会原谅他的。可没想到,他匆匆赶来,迎接他的竟然是这样的消息。

  他人懵了,身上忽地没了力气,心慌意乱道:“和月……那和月呢?她就不管和月了吗?”

  傅母不由蹙眉,“郎君现在怎么想起小娘子了?郎君既与我们娘子和离,不管我们娘子是否再嫁,和月小娘子势必会孤苦,这种情况,郎君不是预先就知道嘛!不过小娘子虽不能跟阿娘回外家,辛府是世家大族,府上三位夫人又极和气,自然会待我们小娘子好,这点我们娘子很放心。”说了半晌,也有些没耐性了,拖着长腔道,“郎君快回去吧,眼看要变天了,外头多冷!这里坊内人来人往,叫人见了也不好看。郎君自己做下的决定,自己得担着,又不是小孩儿过家家,今日说准了明日又反悔……郎君可是朝廷命官啊!”

  傅母说完不再逗留,转身便返回门内了。留下辛重恩在台阶前站着,一寸寸寒意钻进皮肉里,这十月的天,几乎要把他冻僵了。

  朝廷命官……他不过是个从四品的秘书少监,唐义节是正四品太常寺少监,官职还在他之上。以前他曾隐约听郑家人打趣,说若不是银素相中了他,家里原打算亲上加亲的……多年过去了,他已经把这件事忘了,谁知那唐义节还不曾婚配,难道一直在等着银素吗?

  人站在那里,摇摇欲坠,才发现自己狠心放弃的人,原来是另一个人的珍宝。自己把这郎子的位置让出来,人家便迫不及待上门提亲了。

  一阵风吹过,他的每一寸骨节都在颤抖,茫然向前走了两步,高声道:“七娘……银素……你再见我一面,求求你了,我有话同你说。我已经知错了,往后再也不敢了,求你看在和月的面子上,跟我回去吧……”

  坊院中回荡着他的嗓音,但却得不到任何回应。郑家门房当着他的面关上了大门,他知道,这是不留任何磋商的余地了,郑家这道门槛,他再也迈步过去了。

  可他不甘心,银素心软,只要自己真心悔过,她还是会原谅他的。郑家关门闭户,不要紧,他可以等,就算等到明日郑家人出门上朝,届时他负荆请罪,也要把银素求回来。

  郑宅中,窗前的香案上燃着苏合香,偶尔吹过一阵风,将笔直的一缕青烟吹散了。

  郑家一门,有不少人在朝为官,郑银素的长兄郑诜,就在尚书省任吏部尚书。辛重恩在门外一通喊,郑诜也听见了,底下人问怎么处置,他只说不必管,就关门看书去了。

  长嫂黄氏坐不住,忙赶到银素院子里来,见银素正抱着和月,教她认千字文,看上去一派平静气象,心头的焦躁也平复了些。低声唤小姑,“厨上蒸了鱼羹,我让人取来,喂和月吃些。”

  郑银素听了才放和月下地,笑着叮嘱她:“跟乳娘去吧,吃些东西,再睡一会儿。”

  乳娘上来引领,将孩子引了出去,剩下主母与娘子好说话。

  郑银素比了比手,“阿嫂请坐。外面闹腾,惊动阿嫂了。”

  银素是家中最小的妹妹,和长兄差了十五六岁,说是兄妹,其实情同父女。银素的父亲身体不好,很早就辞官回茶阳了,当初她与辛家结亲,先入长安住在长兄的府上,大婚也是兄嫂亲手把她送出门的,因此长嫂格外怜惜她,听说她与辛五郎和离,黄夫人气得大哭了一场。

  如今小姑住在她府上,她绝没有半点嫌弃的意思,再三地宽慰,让她只管放宽心,纵是和离归家的女儿,郑家也养得起。

  外面辛五郎的呼声,黄夫人确实听见了,派人出去查看,一会儿婆子便进来回话,说辛五郎不肯离去,还在巷子里守着。

  黄夫人道:“这又是何必!既然和离得那么干脆,倒是别后悔呀,这会儿跑来低声下气,不知什么意思!”

  郑银素道:“阿嫂别管他,没人理会他,他自然就走了。”

  黄夫人犹自苦恼着,“可这样也不是办法,我看他好像蛮有悔改的打算,我同你阿兄商量过,全看你的意思。若你愿意原谅他,咱们便敲打敲打他,约法三章才让你跟他回去。若是你不肯原谅他……他终究是和月的父亲,且辛家待你也很好,不看僧面看佛面吧。”

  这话是给她台阶下,银素知道,兄嫂都认为她在气头上,等气过了,还是会回头的。可是这么长时间所受的漠视,已经让她痛恨这段婚姻了。

  她说:“阿嫂不用劝我,我今生不会再回辛家了。和离之前我一夜不曾睡,想了整整一夜,是深思熟虑过后才踏出辛家的。家里人固然对我很好,我却不能看着家里人的面子,和他凑合一辈子。阿嫂,我当初嫁给他,先是图他的人品才学,二便是图辛家三十不纳妾的家规。可他遇见胡四娘子,连家规都敢违背,将来若是再来一个红颜知己,我还得再受一遍这样的屈辱。”

  黄夫人怎么能不理解她的想法,那辛五郎再好,毕竟是庶出,银素是嫡女,又是最小的孩子,全家一向宠着,择婿上她自己有话语权,因为她选了辛五郎,全家就高高兴兴送她出阁了。

  可是没想到,这个选择错了,让所有人悔不当初。然而辛五郎可恨,却要瞧着和月,黄夫人是个很爱孩子的妇人,始终觉得父母双全,孩子才幸福。

  于是话又说回来,“这世上规矩大多向着男子,男子纳妾不犯刑律,若眼里不揉沙,将来苦的还是自己。再者你再嫁,和月要见阿娘一面,只怕辛家也不答应。”

  郑银素摇头,“阿嫂,这个郎子是我自己选的,我有多信任他,他伤我就有多深。若是对婚姻没有那么高的期许,家里安排多少妾室,我也就不上心了。至于和月,辛家不是不讲理的人家,长辈们很开明,对小辈也疼爱,和月想见我,他们不会拘着的。”

  黄夫人见她不动摇,心里也就踏实了,“门外那人,你果然一点都不在乎了吗?”

  郑银素脸上显出一种解脱后的释然,再也没有了前几日的愤懑,连回忆起不快来,也可以很平静了。

  “自从他外面有了人,面对我时总是心不在焉,我多说两句就嫌我啰嗦,有阵子弄得我不敢开口,怕开口就惹他不快。他倒也不与我吵,就是漠视我,怨我不懂……我怎么不懂他?当初成亲之前引我为知己,成婚几年就鸡同鸭讲了吗?我是今年三月发现他有外心的,后来改朝换代,家里乱糟糟的,他也消停了一阵子。我忍了半年,到后来实在收不住他的心,干脆就放他与别人成双成对去吧。现在既然和离了,好马不吃回头草,我不会再与他纠缠了。”说着淡淡一笑,“再说表兄等了我这么多年,我也觉得对不起他。既然他不嫌弃,那我就嫁了,我总不能一辈子留在娘家,让人笑话。”

  她这么说,黄夫人很是心疼,“留在娘家倒也不怕人笑话,这世道和离的人多了,谁能担保什么时候落到自己身上。不过义节的人品,我和你阿兄倒是信得过的,这些年他一直未娶亲,有人问起也只说遇不上喜欢的……当初你嫁的若是他,想来也不会走到今日。”

  关于表兄对她的感情,其实银素一开始并没有太深的感触,她那时不过十六七岁,一心都在辛五郎身上,眼里根本容不下第二个人。待和离了,回到郑家,表兄闻讯赶来,什么都没问,只说“七娘,你回来了”,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太多的思念。

  人生就是这样兜兜转转,对错都不用去说了,将来怎么样也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

  她的心念很坚定,决定的事便不会反悔,所以辛五郎就算使出什么苦肉计来,也打动不了她。

  一个婢女从外面进来,拍了拍头上的雪珠,笑着说:“娘子,下雪了。今年冬日来得真早,前几日还很暖和呢。”

  院里的女孩子们都喜欢雪,听说下雪了,三三两两聚到廊庑上看,细微的一点雪沫子,也让她们欢欣雀跃。

  黄夫人有点担忧,偏头吩咐身边的仆妇,“上外头看看,辛郎子走了没有。”

  仆妇领命去了,过了会儿回来禀报说:“还在门前站着呢,顶风冒雪的,脸都冻紫了。”

  黄夫人回身看看郑银素,看她有什么反应,她却恍若未闻,只叮嘱婢女:“再添两块炭。小娘子那里看着点,别把窗关死了。”

  她实在是一点都不在乎那人了,与对待陌生人无异。心死之后涅槃重生,已经不愿意带着前世的回忆了。

  黄夫人心下了然,交代仆妇:“你去,把人轰走。他是辛家人,回头冻死在我们府外,我们不好向辛家交代。”

  仆妇道是,紧了紧衣裳从院里出来,半路上截了一个婢女手里的伞,笑着说:“走得匆忙,顾不上拿伞,先借我使使,承办夫人的差事要紧。”

  一路赶到前院,大门上开启一道缝,她从缝里挤了出去,站在廊下说:“郎君,家下夫人让婢子出来传话,请郎君回去,天寒地冻的,出了事我们吃罪不起。”

  雪沫子越来越密,没头没脑扑上来,扑得人睁不开眼。

  辛重恩身边的家仆也上来劝解:“郎君,不急在今日,还是先回去吧,明日再来好么?”

  眼看改变不了她的心意,辛重恩只得暂时放弃。可是站得太久冻僵了关节,举步蹒跚,一下扑在了地上。

  家仆忙上来搀扶,传话的仆妇缩回门内,重新关上了门。

  家仆好不容易将他送上马背,一路浑浑噩噩回到家,进门人就瘫软了。

  门上人忙将他送回房里,李夫人得了消息过来查看,吩咐人熬姜汤让他驱寒,心里虽恨这孽障自作自受,但因他不是自己亲生的,也不好随意发落他。

  他三魂丢了两魂半,李夫人道:“象州离长安几千里,你阿耶现在动身,怕也要年关才到家。这阵子你就消停些吧,一切等他回来再说。”

  辛重恩闭着两眼直挺挺躺着,仿佛已经死了一半。

  李夫人见他没有反应,从他房里退出来,问随侍他的家仆:“五郎究竟怎么回事,撞邪了?”

  家仆耷拉着眉眼,期期艾艾道:“回禀夫人,今日出了好多事,小人与郎君赶往乐游原,遇上胡四娘子与别的男子厮混,当即把郎君气得眼冒金星。后来从原上下来,郎君直去了延福坊,郑家人闭门不见,等了半日出来个傅母告知郎君,郑娘子已经议婚了,让郎君往后别去找她。”

  “啊?”李夫人大吃一惊,“议婚了?”

  家仆说是,“与太常寺唐少卿,据说是娘子的表兄,等了娘子许多年,一直没有成亲。”

  李夫人顿时慌了神,她总琢磨着再想想办法,把人重新接回来,却没想到区区五日而已,人家竟定亲了。

  慌里慌张找到两个妯娌,李夫人抽出帕子大哭起来,“这可怎么办,怕是劝不回来了。”

  居幽居安挨在一边旁听,听见五嫂又许了人家,互相交换了下眼色,既是不舍,又是佩服。

  杨夫人直叹气,“五郎是个没造化的混账,他这里一和离,人家一刻不等便下了定。这回他可知道行市了,那是郑家的女儿,他还糊涂着呢!他没头蝇蚋般在外面乱使劲,结果那胡氏一抹头,又勾上了别人,他这才想起去郑家央告,晚了!”

  顾夫人也对五郎十分不满,“他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把全家的脸都丢尽了。那胡家女郎没有爹娘教养,与兄弟姐妹全断了往来,那是个什么人,破落户而已!唯独他,捡起当宝一样,还与正房娘子和离。我碍于他是侄儿,拿他没办法,要是我生的,我非把他腿打断不可!”

  居幽则更关心五嫂将来的归宿,探身问:“阿嫂说合的亲事好不好?郎子是什么人?”

  说起这个更伤心了,李夫人掖着泪道:“太常寺少卿,唐义节。”

  居安“呀”了声,难掩欢喜,“官比五兄还大,阿嫂的新郎子真不错!”

  结果长辈们都虎视眈眈看向她,她自知说错了话,忙又换了副嘴脸,伤心欲绝地说:“这么好的阿嫂,就要嫁给别人了……”

  大家都知道她们姐妹一条心,这件事上半点不向着自己的阿兄。甚至得知阿嫂再嫁,且郎子条件很好,都由衷地替阿嫂高兴。

  还是顾夫人开明,遗憾了一阵,说算了,“都已经和离了,就别想把人扒拉回来继续受苦了,若有好姻缘,随她去吧。”

  李夫人道:“我也不是心疼五郎,我是心疼和月啊!先前兄伯说,让五郎自请出籍,他阿耶回来八成也是这个意思,怕还要绑到郑家门上赔罪呢。别的不要紧,要是果真出籍,和月怎么办,孩子与父亲还能断绝往来吗?将来和月要经受多少流言蜚语,我连想都不敢想,这辈子怕是要毁在她阿耶手上了。”

  居安听了半晌,她虽然照旧胆小,脑子却很灵活,“让长姐认和月做女儿吧,身份体面全有了。”

  结果顾夫人却让她不许胡说,“你知道你长姐的儿女将来都是什么人,这是能瞎认的吗。”

  妯娌三个对坐着,外面风雪连天,这厅房幽深,怎么都暖和不起来。

  思来想去,李夫人终于下了决心,“要不我舍下这张脸,上郑家跑一趟吧。银素若是愿意回来,五郎也就保住了。”

  杨夫人和顾夫人没有办法,总不能袖手旁观,只得勉为其难道:“等雪停了,我们陪你一道去。不过究竟能不能劝回来,听天由命吧。”

第61章 没见过世面的傻子。

  还好初冬的雪, 远没有想象的大,下了半夜差不多停了。及到第二日一早推门看,不过屋顶草底积攒了些, 天上零星飘落的,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李夫人点灯熬油熬了一晚上, 待开市的钟鼓一鸣响, 她就到前院等着了。

  夜长梦多啊,再等下去,只怕银素就要出嫁了。

  杨夫人和顾夫人来得晚了两步, 各房总有些事要照应,等一切安排完,便上前院来与李夫人汇合。

  正要出门, 看见居幽和居安牵着手跑进来,急匆匆道:“阿娘, 我们也要去。”

  可惜杨夫人和李夫人都不答应, 李夫人对居幽道:“独孤家来请期,碍于你阿耶没在家, 暂且不能应人家, 等你阿耶回来, 不过走个过场, 日子必定是不变的。你给我在家好生读读书,做做女红……我为你们兄妹的事操碎了心, 你就给我消停些吧, 别凑热闹了。”

  居安眼巴巴看着杨夫人, 小声道:“阿娘, 我替您捧手炉。”

  杨夫人道:“手炉都让你捧了, 我岂不是要挨冻?阿兄房里的事, 原本不该你们操心,你们都是未出阁的女郎,这种事情避之唯恐不及,怎么还生往前凑!听话,在家呆着,哪儿都不许去。”说着招呼两个妯娌出门,走了几步又回身吩咐,“不许上行辕去调唆长姐,她这阵子事忙,那么多礼仪要学,别乱了她的心思,知道么?”

  姐妹两个没办法,只好含糊答应了。

  居安掖着袖子问居幽:“阿姐,你说阿嫂还会回来吗?”

  居幽慢慢摇头,“说不好,已经与旁人议亲了,要是回来,岂不是辜负了人家?”

  “那你希望她回来吗?”

  居幽为难地说:“我自然希望她回来,回来就成个家了,和月也不用与阿娘分开。可转念再想想,我若是处在阿嫂这个境地,定是不会回来的了,回来了心里也有疤,这么憋屈着过一辈子,太累人了。”

  姐妹两个不约而同叹了口气,极目望,目送着三位夫人登上了马车。

  延福坊离待贤坊不远,大约两炷香时候就到了。马车停稳后,打发随行的仆妇到门上通禀,求见郑家主母与七娘子。府里人得了消息,很快便迎了出来。

  银素还愿意见她,这让李夫人很欣慰,“我们唐突登门,失礼了。家下出了这样变故,我惭愧不已,没想到贵府上不怪罪,果真是大家之风。”

  黄夫人虽然怨怪辛五郎,但银素在辛府上这些年很得婆母照顾,一人做事一人当,牵连长辈就不应该了。

  便道:“夫人言重了,小辈之间生了嫌隙,岂有怨怪长辈的道理。我们郑家不是那等胡搅蛮缠的门户,三位夫人莅临,我们自是要以礼相待的。”说着向门内比手,“夫人们请。天寒地冻的,上香阁里坐吧,那里暖和些。”

  李夫人妯娌说好,嘴上应着,不免要打量郑银素,见她面目平和,显出许久不见的从容来,李夫人的心便往下坠了坠,知道这件事怕是有些悬了。

  大家移进香阁,婢女上了热饮子与点心,厅堂上一时静谧,只有炭火哔啵的声响,她们的来意,委实有点难以起头。

  还是杨夫人先打开了话匣,对银素道:“和月到阿娘身边就高兴了吧?那日你走后,孩子一个劲地哭,任谁哄都没有用,把我们都急坏了。”

  郑银素垂首道:“为了我们的事,让全家跟着劳心了,我很是对不住长辈们。和月这两日很乖,也不认床,我同她说了些道理,她好像听进去了。”

  李夫人却不乐观,“孩子说听进去,实则没有用,到时候一分离,又会哭得撕心裂肺了。”

  天底下怎么会有不疼儿女的母亲呢,和月是银素一手带大的,她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爱,孩子是她的软肋。倒不是要拿捏这软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糟心的五郎有什么可留恋,唯一能留住她的,只有孩子了。

  本以为她会动容,至少有那么一时半刻的纠结,谁知并没有。

  郑银素道:“起先不习惯,过阵子就会好的。家里还有阿姐和她作伴,长辈们又疼爱她,和月受不了委屈的。”

  此话一出,李夫人妯娌的心凉了半截,如果连孩子都改变不了她的心意,那就真的是无可挽回了。

  绕来绕去无非浪费时间,李夫人见事已至此,索性直来直往了,趋了趋身道:“银素,好孩子,阿娘知道你心里不平,五郎该打该杀,等阿耶回来发落他。他如今也受了教训,昨日从这里回去,到家两眼发直,倒在榻上一句话都不说,看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你们做了这些年夫妻,往日多少总有些情分,他一时走错了路,咱们把他拽回来,只要他迷途知返,你就原谅他这一回吧。”

  李夫人说得哀致,心里又着急,两眼含着泪花。

  黄夫人见她这样,不免也有些难过,辛五郎不是她生的,嫡母能做到如此程度,普天之下也少见了。

  “夫人别着急,有话慢慢说。”黄夫人将茶盏复又往前推了推,“先喝盏饮子,暖暖身子吧。”

  其实门上回禀辛家有人来,她们姑嫂就通了气。银素还是那个意思,脱身出来就绝不回头,自己不便结结实实回绝以前的婆母,希望阿嫂帮着说几句话。

  黄夫人心下有数,事便好办了。李夫人的话一出口,她先打了一回圆场,要是能含糊过去当然最好,不必伤了大家的脸面。

  可李夫人哪里肯死心,她今日只想求儿媳回心转意,黄夫人的饮子她不想喝,只管望着郑银素,等她一句准话。

  眼见推脱不过去了,郑银素只好亲口作答,正了正身子道:“今日长辈们的来意,我心里有数,可我与五郎的缘分已尽,就不要强求了。我往日陷在这场婚姻里,每天都活得暗无天日,如今好不容易超生,还请长辈们可怜我,不要勉强我。”

  李夫人的心血撒了一地,眼里的光暗下来,惨然道:“我也明白,我这是强人所难了。”

  杨夫人与顾夫人交换了下眼色,她们虽然陪同前来,但当不了说客,只有跟着一起叹气的份儿。

  黄夫人见状还是要宽慰李夫人,说:“罢了,年轻人自有他们的打算,夫人就不要操心了。”

  不过好好的小姑,忽然和离回来,郑诜夫妇心里还是有怨言的。辛家家主私下找了郑诜,致歉又致歉,但那又有什么用,一口气还是发泄不出来。

  黄夫人趁着今日辛家夫人们到访,憋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遂拿捏住了火候,不紧不慢道:“七娘不肯回去,不是与府上长辈和兄弟姐妹有嫌隙,还是因为夫妻过不到一处去。本来照着我的意思,该好好责问五郎,七娘究竟哪里做得不好,让他生了外心,但转念想想,心回不来了,责问也无用。前日一位族兄到访,听闻了这个消息,本打算上疏弹劾五郎失德,被我们阿郎劝阻了。毕竟我们两家是世交,纵是做不成儿女亲家,也不必做仇家。况且辛家颜面,关乎府上大娘子与太子殿下,一个五郎不足为道,但为打鼠摔碎了玉瓶,便不上算了,夫人说是么?”

  这番话里有话,轻重很是得法,先将自己择出来,又恰到好处给辛家人抻了抻筋骨——太子尚未登基之前,作为太子妃娘家,应当慎之又慎。

  杨夫人听得心里发毛,知道这位尚书夫人不是无能的后宅妇人,话语间很有锋芒。

  五郎和离背后的隐患,那日辛道昭就与她说了。朝堂上暗潮汹涌,太子对家蠢蠢欲动,太子身上无可诟病,岔子出在辛家,那就罪该万死了。

  所以他们小夫妻和离之后,辛道昭一则觉得对不起郑家,二则恨五郎不成器。这么大个把柄让人拿住,辛家不过折损颜面,到了圣上面前,就是家风不正,还不知会闹出多大的事端来。因此这事一出,不管辛家和东宫都在暗暗使劲,得知匿名的奏疏到了门下省,他干脆先一步向圣上请罪,圣上很是不悦,但仍授意压下来,这事才没有拿到朝堂上议论。

  如今黄夫人这么一说,大有放辛家一码的意思,毕竟郑家是苦主,郑家若是当着满朝文武弹劾,可比弯弯绕的上奏疏立竿见影多了。

  李夫人心里也做跳,愈发愧怍了,对黄夫人道:“五郎这孽障不知事,多谢大天①包涵,其中利害,我怎么能不知道,可惜他父亲不在长安,我也不能做主将他如何,等他父亲回来,一定还贵府上一个说法。”

  可郑银素却说不必了,“终归夫妻多年,好聚好散吧。两位阿妹和九郎的婚事就在眼前,不要因为我们,弄得人心惶惶。我现在已经不怨他了,真的,多谢他,给了我这么乖巧的和月,不顾念夫妻一场的情分,我还得顾念和月。他若是一败涂地,对和月大大不利,将来婚嫁也会受阻的,我不能因自己一时痛快,害了孩子一生。”

  她看得长远,辛家人却深知道其中的含义,连恨都没有了,其他就不必再谈了。

  只能说她这么决绝,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曾经她也是像殊胜三姐妹一样天真直率的孩子啊,残破的婚姻里走了一遭,千疮百孔地出来,何其可怜。

  李夫人灰了心,怅然点了点头。

  杨夫人见事情已成定局,也就放开了,对郑银素道:“和月在家里,你只管放心,将来若是想孩子了,或来看她,或是把孩子接过去都可以。新郎子不是太常寺少卿吗,京官不外放,想见便能见到。”

  郑银素闻言一怔,很快便红了脸。虽然气是出了,但这么快说合了亲事,难免有些亏心。

  事情没有挽回的余地了,辛家人只好作罢,纷纷起身告辞。

  李夫人临走对郑银素道:“我们婆媳一场,从来不曾红过脸,五郎辜负了你,连我也觉得对不起你。今后你愿意,只管来走动,我拿你当玥奴一样对待。”

  郑银素这时才红了眼眶,抽泣着说:“阿娘,是我没有福分,让您失望了。”

  李夫人拍了拍她的手,转身登上了车舆。

  马车缓缓行动起来,回头看,她还站在门前目送,直到拐过弯,这段婆媳的缘分也就彻底了断了。

  妯娌三人都怏怏地,好半天不曾说话。不舍是真不舍,以往年月天天能看见,冷不丁这个人没了,上人家主持家业去了,细想便心疼得厉害。

  顾夫人怅然靠着车围道:“有了后路,再不稀罕进辛家门了……你们说,她一心要和离,是不是心里早就有了底?”

  这若是遇见个厉害的婆母,凭这点就能把白的说成黑的。但辛家终究不是市井人家,李夫人还是公道的,低头道:“她一向安分守己,我都看在眼里。这事是咱们对不起人家,千万不能往那上头想。”

  至于五郎呢,昨天连受刺激,今日告了假,得知母亲一早就去了郑家,心惊胆战地在门上候着。

  马车停住了,他上前急切地追问:“阿娘,见到银素了吗?她怎么说?”

  李夫人看了他一眼,遗憾地摇头,“往后各自安好吧,别再去打搅人家了。”

  他听后傻了,也癫狂了,喃喃说:“怎么会呢,她会原谅我的,我们还有和月……”

  顾夫人不耐烦见他这样,高声道:“和月困不住她,她有她自己要过的日子,难道她生来就该给你带孩子吗!”多日的不满堆积起来,愈发怒其不争,也不再搭理他了,错身走开,边走边骂,“拿不起放不下,我们辛家怎么出了这样的子孙,真是有辱门楣!”

  李夫人也默然进去了,唯有杨夫人叮嘱他:“吃一堑长一智吧,好姻缘难得,既然自己亲手打碎了,就不要后悔。”

  所以最后的希望没了,银素再也不会回来了。

  人就是这样,起先觉得某样东西可有可无,不将他当回事,等发现有人抢了,立时又变成了宝贝,绝不能落于他人之手。于是纠缠,体面尽失,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

  凌溯隔了几日在兰台见到他,他瘦了好大一圈,乍一见竟有些认不出来了。

  反正太子知道前因后果,辛重恩在他面前也不讳言,但因衙门里往来的人多,始终不能深谈。等到下值,两人在路边找了个茶寮坐下,辛重恩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这几日的心路历程说出来。

  凌溯也没想到,郑氏这么快便又议了婚,更觉得辛五郎有眼无珠了。

  悔不当初的辛五郎悲痛欲绝,喋喋说了很多,但过错的一方,又有什么资格追忆往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