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
韩湘点头。
“既然不是无缘无故的,”暗夜之中,段成式的双眸亮如星辰,“如果能找出这些被偷物品的用处或者关联,会不会就能有所突破呢?”
“对了!”韩湘道,“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件事来——昨日傍晚我进城时,在城门外遇上几个胡僧,他们也遭了贼手。不知是否与这几起窃案有关?”
“胡僧?他们被偷了什么?”
“通关文牒。”
“通关文牒?”段成式思忖道,“通关文牒是胡人入城的唯一凭证,除此再无他用。所以,偷通关文牒的目的只能是为了进城!”
“而且是胡人进城!”
“胡人?非要赶在这个时候入城的胡人,是为了什么呢?”
两人异口同声地叫出来:“佛骨!”
胡人信佛者众,又素有搜罗天下奇珍的名声。他们会对佛骨产生特别的兴趣,实在不足为奇。既然要用偷窃的手段,冒用他人身份入城,就更说明其居心不良,来者不善。
段成式喃喃地说:“胡僧失窃,会和飞天大盗有关联吗?”
从表面上看,唯一的相似之处就是偷窃这个手段了,硬要将两者扯上关系,未免太牵强。不过这的确是一条线索。毕竟,迎佛骨是如今长安城中最大的一件事,而所有怪案都发生在迎佛骨的前夕,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韩湘想了想说:“方才提到的《太上圣祖炼丹秘诀》和孙思邈真人的丹经,我曾经从师父冯道长那里抄录过一份,就藏在家里。我回去找出来仔细读一读,看看能否有所发现。”
“太好了!”段成式也说,“这两天我会去鸿胪寺走一趟,想法把昨天进长安城的胡人名单弄出来。”
“你还有这本事?”
“鸿胪寺卿的公子是我的好友,经常一起去骊山行猎的。”
“所以段郎还是打算帮京兆尹,哦,是帮京兆尹公子的忙了?”韩湘戏谑地问。
“帮是肯定要帮的……”段成式有些发窘,“我不对他直说,是怕他抱了太大的希望,到时万一查不出结果来,失望更大。”
韩湘微笑着点头:“嗯,还是给个惊喜比较好。”
“但愿真能有所惊喜。还有……如果能帮上炼师姐姐,那就更好了。”
看着段成式殷切的表情,韩湘忽然想到,今天段成式一见面便带自己去鬼花间,是不是也存了打听裴玄静情况的心思?
他决定不去追问。最真挚的情怀,就应该尽在不言中。
至少,关于裴玄静的下落,两年多来头一次有了准信,现在就等郭浣的行动了。想到这里,韩湘又担心起来:“段郎,你觉得郭浣会去向京兆尹提吗?”
段成式毫不犹豫地说:“会!”
“这么肯定?”
“当然。郭浣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他一定会全力以赴的。只是……京兆尹敢不敢去对圣上提,就不好说了。”段成式又皱起眉头。
韩湘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因上元节前段府事务繁多,所以段成式与韩湘约定过了上元节,在正月十六日的晚上再到荟萃楼的鬼花间中碰面。正月十六日也将是佛骨离开大内,迎入城中佛寺供奉的头一天。
韩湘一直把段成式送进段府,自己才往韩府的方向去。三更的梆子声已经远去,坊街寂寂,街面被雪白的月光照得好像洗过一遍似的,几乎能映出马蹄的影子。
这两天中发生了太多的事,直到此刻,韩湘的心才静下来一些,所以并不急着回家,反而信马由缰,享受着深夜街头的寂寥。
忽然,从前方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呛咳声,在静夜中显得格外刺耳。
拐过弯就是韩府的大门了。韩湘连忙勒紧缰绳,左右四顾——看见了!就在不远处的墙角下蜷缩着一个人,咳嗽声正是那人发出的,因咳得太剧烈,全身都在不停地颤抖。
韩湘跳下马背,快步来到那人跟前。月光照着一张苍白如纸的脸,鲜红的血沫从嘴角不停地渗出来,又从下巴一直淌到前胸上。
韩湘惊叫:“李兄!”此人正是前一天夜里刚认识的韩府门客李复言。
韩湘将李复言扶在怀中用力摇撼,可是他的双目紧闭,根本没有反应。韩湘急了,一用力把他扯着靠在自己肩头上,朝府门一步步挪过去。
还好几步就到了,韩湘大叫:“快开门!”
仆人应声而出,吓了一大跳:“郎君,这是怎么啦?”
“还不快来帮忙!”
韩湘和仆人一边一个搭住李复言的身体。韩湘急问:“快快!他住哪间屋?”
“我、我不知道啊……”
韩湘气得直瞪眼,又一想这个仆人只是杂役,平常连出入后院的机会都很少,硬要他记住每位门客的住所,确实强人所难,便道:“先把他扶到我的房里去吧。”
两人好不容易才把李复言弄进韩湘的屋子,平放到榻上。李复言倒是不吐血了,只是气若游丝,不省人事。
韩湘吩咐仆人:“你快去请个郎中来。”
仆人站着不动。
“怎么啦?快去啊!”
“郎君,这都三更天了,我上哪儿去请郎中啊。”
韩湘一愣,却听榻上的李复言用微弱的声音说:“不、不要……郎中……”
“啊?”韩湘凑过去道,“李兄,你病得很重,必须赶紧医治啊!”
“不要……我说了不要!”李复言猛地睁开眼睛,张嘴要说什么,却喷出一大口血来。
“哟!这请郎中还管用吗?”仆人吓坏了。
李复言只管死死地揪住韩湘的衣襟,虽然说不出话来,就是不肯松开手。
韩湘的心中一酸,低声道:“好,那就不请吧。李兄你先歇着。”
韩湘在李复言的身边守了一个晚上。晨钟刚刚敲过,他便命仆人去西市的宋清药铺买些上好的人参来。也不知李复言究竟得的是什么病,但见他失血过多,只能先帮他固一固元气。
韩湘伏在桌上蒙眬睡去,只闭了闭眼的工夫,又被仆人叫醒——人参买来了。
仆人在廊檐下置了红泥小火炉炖参汤,一边唠叨:“宋清药铺关张了,我跑了西市上好几家药铺,都是铁将军把门,说要等过完上元节才开。好不容易才买到这点人参,都不是上好的,凑合着用吧……”
韩湘一惊:“宋清药铺关张了?为什么?”
“不知道,好像关了有一阵子了。周围的人还说宋清掌柜有先见之明,要不然也得遭贼偷。另外那几家药铺统统被飞天大盗光顾过了呢。”
“飞天大盗真有这么厉害?”韩湘越听越奇,“都偷了什么药?”
“也没什么稀罕的药材,听说就是些雄黄、雌黄、硫黄之类的吧。”
韩湘对医药所知不多,如果崔淼在就好了……他晃了晃脑袋,不愿再往下想了。
参汤炖好了,韩湘亲自拿了一个小匙,一口一口给李复言喂下去。又守候在旁边,看到他的面色稍有舒展,原先断断续续的喘息声也逐渐平缓,才稍微放下心来。
冬夜来得格外迅疾。韩湘整天待在屋中,一边留心李复言的情况,一边钻研那两本道经。正看着书,光线便昏暗起来,不知不觉,天都黑了。
李复言在榻上呻吟了一声。
韩湘上前查看,见他的眼睛睁开了,遂道:“李兄,你可把我给吓坏了。”
李复言用极微弱的声音道了声谢。
李复言前夜已经离开,为何昨夜又返回韩府?他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坚决不肯请郎中?这些问题堆积在韩湘的心头,但他一个都没有问。乱世之中,谁没有些秘密。这不是他们的错,是世道的错。
韩湘只是微笑着说:“李兄不必客气,应该是我谢你才对。”
李复言面呈困惑。
若不是你发现了那首《华山女》,我又何尝能探得静娘的下落。韩湘心里这么想,嘴里说的却是:“再过两天就是上元节了。可这韩府里冷冷清清的,哪有半点年节的气氛。如今有李兄和我一起过年,好歹热闹些。”
李复言在枕上勉强点了点头,眼神复杂。
韩湘又道:“其实我不喜欢过年。我从小父母双亡,是叔公抚养我长大的。我虽有家有亲人,却也有永远不得圆满的思念。我热衷修道,便是希望能藏于深山之中,忘却尘世岁月,抛开人间冷暖,然而……”他摇了摇头,“还是忘不掉,也抛不开。唉,终究道行不够啊。”
少顷,李复言断断续续地吟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韩湘从墙上取下父亲留给自己的洞箫,笑着说:“李兄身子不好,就别发感慨了,干脆我以一曲助兴吧。”
箫声在静夜中响起,悠扬婉转,仿佛夜鸟鸣唱,直入云霄。这箫声穿不透生死的屏障,唤不醒长眠的逝者,但是——韩湘在心中默默祝祷,惟愿它能飞向龙首之巅,跨越重重往复的宫墙,给幽禁中的伊人送去自己的问候。
一曲终了,他惊讶地发现泪水布满了李复言苍白的面孔。
“李兄,你……”
“十几年前,我家中遭了一场横祸……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过年了。”李复言抬手拭泪,“让韩郎见笑了。”
对于韩湘来说,这是一个悲喜参半的新年,一个吉凶难卜的新年,却也是一个有所期待的新年。
接下来的三天,韩湘没有出过韩府的大门。院墙之外,佳节欢声不绝,韩湘统统充耳不闻,只窝在屋中照顾病人,同时钻研两本道经。李复言靠着参汤吊上一口气来,毕竟沉疴在身,大部分的时间只是卧床昏睡,倒也不添什么麻烦。暮去朝来,日子过得飞快,韩湘把那两本道经颠来倒去读了好多遍,却始终没有迎来灵光乍现的一刻。
转眼又日落了,仆人来给韩湘送饭,问今夜是否可以出去看灯。
“看灯?”
“郎君,今儿个上元节,街上的灯都亮了。您也出去逛逛吧。”
话音未落,便从坊街上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韩湘抬头一望,夜空中不见星月,夜色更与往日不同,温暖璀璨如同白昼。不用问,那定是遍布长安城的彩灯齐齐绽放,照彻了整个夜空。
上元灯节,没有宵禁。长安城内一百零八座坊的坊门通宵全开,每年仅此一夜,所以百姓们倍加珍惜,家家户户倾巢而出,观灯、歌舞、看百戏,孩子们还要放爆竹和祈愿灯,尽情欢乐,直到正月十六日。
“是啊,都上元节了!”韩湘笑道,“好好出去玩吧,不用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