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只有一个地名:青城山。
他早就听说过,那是一座仙山。山峦奇亘,森茂葱葱。自古仙人出没,神迹常有,所以是道教的福地。而现在,青城山成了他心中的圣地。
崔淼带着禾娘顺利混出长安城后,便日夜兼程向蜀地奔来。他在城外的驿站付大价钱雇了两匹好马,原来还担心禾娘骑不惯,却发现小看了她。许是遗传了行武父亲的矫健体魄,又跟着聂隐娘练了几天功夫,少女在马上身姿轻盈,耐力过人。而且,自打上路之后,禾娘也一扫在长安城中的阴郁神色,像一只飞向自由天地的小鸟,整个人都开朗起来。
他又何尝不是呢。
原来,束缚人的首先是自己的心结,只要打开心结,其他一切都不能成为障碍。
崔淼与禾娘都是第一次入川,因为读过李太白的《蜀道难》,对于蜀道的崎岖多少有些忧虑。但当他们穿过汉中,将八百里秦川抛在脑后,又跨越剑阁,终于进入剑南东川的地界时,崔淼惊异地发现,险峻跌宕的道路前方是更加雄奇明丽的大好河山。
天意使然,引他走了这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既有将士们英勇抗敌所抛洒的热血,也有大唐皇帝仓皇奔逃的身影,甚至还有倾国美人的泣血悲歌。在这条路上,崔淼深深体会到了身为今日的大唐子民的复杂情愫。他想起出发前李景度说的话,禁不住心痛起来,很后悔没有在当时就反驳他。
抛开仇恨与盘算,崔淼终于能够感受到大唐的壮美与博大。假如能再见到李景度,崔淼一定要对他说:你错了。大唐不会亡,至少不会像你以为的那么快。
不过,他们不可能再见面了。
崔淼不会再回长安,他也不会让裴玄静再回去。一旦找到她,他就要和她携手共赴天涯。他有信心说服她,因为他已经说服了自己。
时令渐入深秋,关中已经看不到绿色了。可是在东川,草木依旧苍翠。青城山,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好似一座巨大的青色城郭矗立在他们的面前,蔓延起伏看不到尽头。
“这可…怎么找呀?”禾娘在他身边发出低低的惊呼。
是啊,怎么找?他太兴奋了,竟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裴玄静是来青城山寻仙,而他是来青城山找裴玄静。还真不好说,究竟谁的任务更艰巨,更匪夷所思。
崔淼笑起来:“总有办法的,大不了我们也去寻仙。只要找到仙人,肯定就能找到静娘。”
“这人疯了。”禾娘瞥了瞥嘴。
可不是疯了嘛,但是他疯得心甘情愿,而且充满希望。
崔淼指着路边的茶摊道:“我看前方就要入山了。咱们先在此歇个脚,打听打听。”
自从进入东川地界后,这种沿路摆设的茶摊隔不多远就能看到一个。蜀地之秋,除了扫尽碧穹中的云丝之外,既没有催黄丛林的绿色,也没有在风中添多一层凉意,东川的百姓就是比其他地方更得天独厚,时值深秋,仍然能够惬意地在青山碧水的掩映之下,品茶闲聊,漫谈风月。
青城山是胜地,这个茶摊就设在入山的道口外,进山出山的人都会来坐一坐,所以生意特别好。总算还有一副空座头,二人坐下后,崔淼便操起一口惟妙惟肖的川话来向伙计要茶。
禾娘抿嘴笑。
崔淼低声问她:“欸,你笑什么?”
“你从哪里学来这口川话的,你不也是第一次入蜀吗?”
“小时候教我认字的先生是蜀人。我觉得他的口音好听,就缠着让他教我川话。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竟然还记得。”
“崔郎就是聪明。”禾娘说着,脸上情不自禁地一红。出长安后,她就恢复了汉家女儿的装扮,简单挽起的发髻上,仅仅插了一支金簪。簪头垂下的红穗子,总会随着她的巧笑倩语在鬓边悠悠摆动。
崔淼认出了这支金簪。这支金簪,既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憾,也将他和裴玄静更密切地牵系在了一起。看着飘荡的红穗子,与裴玄静初识的一幕幕又浮现眼前,他不禁心神荡漾…
“崔郎,你在看什么?”禾娘悻悻地问。
“没什么。”
禾娘垂下眼帘,兀自黯然神伤。她太心知肚明了,虽然崔淼对自己十分照顾,但他的心神几乎从不在自己的身上逗留。她曾想过种种办法引起他的注意,讨他的欢心,甚至惹他生气,结果却总是失望。
青城山就在眼前了,他们真的能找到裴玄静吗?假如找到了,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禾娘不敢再往下想了。
伙计上茶了,清新的茶香扑面而来。
还是在入川之后,他们才见识到这种以清水烹茶的新鲜方法。他们原来吃惯的茶,都是煎好后加盐和奶酥,又香又腻又浓,吃上一顿茶,能混个半饱。巴蜀人民却让他们大开眼界,原来茶还可以清泡,取其天然不掺杂的纯正香气,喝时再佐以精致的茶饼,滋味大美。
“好茶。”崔淼由衷地向伙计翘了翘大拇指,心里盘算,可以趁机打听一下裴玄静的行踪。不管裴玄静有没有找到仙人,她要上青城山,必得从此经过。以她和韩湘的出众外貌,应该会引起注意的。
于是他笑着问伙计:“这位小哥,最近这些天,有没有见过一男一女结伴上山?”
“一男一女啊,那可多咯。”
“一男一女都是道士的,不多吧?”
伙计翻了翻白眼,努力思索。
“女的长得很美,像个天仙。男的嘛,呆头呆脑的,像只笨鹅。”
禾娘正朝崔淼瞪眼睛,就听伙计在旁边一拍脑门:“要的!”
“你见过?”
“就是嘛,今天早上刚刚来过,在我这儿喝了茶才上山的。”
崔淼的脸上竭力保持笑容,心中却似有十七八个吊桶在拉扯——裴玄静和韩湘刚到青城山?怎么可能,他们不是早出发了好些天吗?
他忙又问:“你肯定没记错?”
“哎呦,今天早上的事我还能记错?”伙计有点儿不高兴了。
“你可知他们去了山上何处?”
伙计打量着崔淼,面露狐疑:“你们…是一伙儿的?”
“是啊。”崔淼的脑筋飞转,“我们在打赌。”
“打赌?什么赌啊?”
“我们听说青城山上有神仙,所以分头来找,看谁能先找到。”
“哦!”伙计恍然大悟,这年头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还真不少,遂道,“听说山上神仙可多着呢,不过我们肉眼凡胎的,从来没见过。”
崔淼一本正经地说:“所以不能让他们先寻着仙人,我们也得赶紧,要不就输了。小哥可知他们上山的方向?”
伙计想了想,道:“唔,他们向我打听当年玉真公主修道的真武宫。”
“真武宫!怎么走?”
伙计指着前方的山路说:“你们沿此路上山,到天师洞后转右侧山腰,再向前走便是。”
崔淼大喜,忙从腰带里摸出几枚铜钱塞进伙计的手里,又朝禾娘使了个眼色,就要起身。
偏在这时,旁边的一副座头上起了喧哗。
“这茶是怎么回事,太难喝了!”几个道士打扮的客人将桌子敲得咚咚乱响。
伙计上前问:“几位道长,有什么吩咐?”
“我说这茶,不地道!”
“怎么不地道了?咱们这儿的茶都这样啊!”
“我不管,反正你的茶没味儿,你给我们重新上!加盐,加奶酥!”
崔淼又坐了回去。听口音就知道这几个道士来自京兆地区,北方人喝不惯清茶也正常,只是他们的态度过于嚣张了,实在不像清心寡欲的修道之人,他觉得蹊跷。
伙计亦面露鄙夷之色,回道:“道长,您都进了东川地界,就该喝这里的茶。入乡随俗,懂不懂?每天来咱这小摊上的,天南海北什么人都有,从没人说过咱的茶不好喝。况且,您要的盐和奶酥,小摊也没有。”
听口气,就差直接骂乡巴佬了。
要茶的道士果然气得直捋袖子,好像准备大打出手。旁边的同伴赶紧将他拽住,压低声音道:“别耽误了正经事!”
崔淼竖起耳朵,把这句话听得真切。就在他们动手动脚之际,一道寒光掠过他的眼角,这几个道士均身怀利器。
一个领头模样的道士将伙计招到跟前,低声问了几句话,便向桌上扔了几枚铜钱,大家起身离去。
崔淼叫来伙计问:“方才那拨人向你打听什么?”
“怪了。”伙计道,“他们也在打听一男一女的两个道士,莫非都赶着寻仙?”
崔淼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你跟他们说了?”
“说是说了。”伙计坏笑着说,“不过,我瞧他们不顺眼,就指了条远路。他们要绕到真武宫,且得下半夜了。准保您比他们先到,先找着仙人。客官您说说,他们的口味那么重,又要奶又要盐的,我看就不像正经道士…”
“对!我们该走了!”崔淼打断伙计的唠叨,朝禾娘一点头,两人出茶摊上马便行。
伙计追出来,冲着他们的背影喊:“喂!你们此刻上山,等到真武宫也该天黑了,可小心着点呦…”
崔淼和禾娘早已绝尘而去了。
前半段的山路还算好走,到达天师洞时正是日落时分,万道霞光刺破苍穹,为整片青山染上红色,半山之上金光灿灿,山坳下则是深不见底的黯黑。
蜀地的秋日明丽如春,夜晚却降临得格外迅疾。几乎一眨眼的工夫,山道已被山峦和茂树的暗影覆盖得严严实实,只有一点清冷的月色指引着前方。
从天师洞向后盘绕的山道变得格外狭窄,而且蜿蜒崎岖,两侧时不时趋近陡崖,即使白天,马匹通行也得十分小心,夜晚就相当危险了。崔淼和禾娘干脆将马匹拴在天师洞外,弃马步行朝后山而去。原来没准备夜间赶路,所以二人连火折或提灯都没有带,只能借助微明的月色,几乎摸黑前行,速度又不得不减缓许多。
崔淼算是明白那茶摊的伙计有多鬼了,近路都这么难走,他再指示那几个长安来的道士绕远路,且不说下半夜能不能到得了,说不定先一脚踩空掉下山崖了都未可知。为了安全起见,那几个人多半只能等到天明再行。
这么想着,心里安稳了些。但不知真武宫到底还有多远,更觉道路漫长,走着走着又焦躁起来。仿佛走了很久很久,终于山道渐渐平缓起来,而且越来越宽,再转过一个弯,眼前突然豁然开朗。
群山环绕中的一块平地中央,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座宫观。月光如水银泄地,照得殿宇如同漂浮在银白色的水面上。远远望过去,真武宫内一片漆黑。而宫观外的左右两侧,却有什么东西高低起伏着,一直延展到平地边缘。
“怎么全都是墓啊!”禾娘惊叫出来。
真没想到,赫赫有名的真武宫、玉真公主曾经的修道之所,竟然被坟墓团团包围。
崔淼说:“咱们过去看看。”
他的话音未落,头顶上突然乌云遮月,前方平地顿时变得漆黑一团,什么都看不见了。他们只能又停下脚步。崔淼感到禾娘伸过来的手冰凉,知道她害怕,便安抚地握了握。其实他自己也有点胆寒,更感到忧虑,此情此景实在诡异得出乎意料。崔淼不敢设想,玄静和韩湘真的在这里吗?假如是,那么他们现在的状况怎样?他们来此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神仙,崔淼是从来不信的。他自小就懂得,世间的一切,不论善恶都是人为。所以现在他最担心的,还是裴玄静与韩湘的安全。山下茶摊碰到的那几个道士,为什么也盯上了他们?崔淼的心中升起不祥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