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尘宋颜颜微笑,那当然了,北戎过不了多久就要大军压境了,早弄完早利索,谁耐烦和你们议了,速速把钱粮给老娘整出来。
底下的议政大臣,当然对她的安军迁民之策有一肚子意见,但她不和你议,就议筹措钱粮的事,你有什么办法?
不管这个安军迁民之策用不用,筹措钱粮的事都是迫在眉睫的一等一大事,你不能说她优先议这件事有什么不对。
而谈起发债之举,有人反对,楚尘宋颜颜直接就你行你上,你要是有主意把钱粮筹到位,啥都听你的。
钱不可能凭空长出来,大多数人都闭嘴了,就这样,发债之事她其实也没打算和别人议,直接和户部交流起了细节。
等户部左曹匆匆离场,准备发债事宜后,楚尘宋颜颜往那一坐,现在是放屁时间,请大家尽情放屁。
众人放了半天,发现楚尘宋颜颜只是撑着下巴,意兴阑珊,甚至有点像在想一会吃啥的样子,不由陷入沉默。
攻下了燕平后,一切反对楚尘宋颜颜和老皇帝的声音都变得不痛不痒,而任凭他们舌灿莲花,楚尘宋颜颜一点不听,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
边关将士攻下燕平后,自然第一时间飞报传人,满城百姓立时都知道了这个消息,欢声震天。
这么些年来,大齐的百姓已经习惯了朝廷随便打打,然后就开始谈岁币的流程,这还是第一次来了一个实打实的大捷。
“邓老将军不愧是天降神将啊!扬我国威!复我失土!太给我们大齐争脸了!”
“打下了燕平州,是不是说大雁关和壶口关都打下来了,以后再也不担心北戎时时南下了!”
“之前谁说袭娘娘为了让自家大哥揽功,加塞到军中必输,这不赢了吗,前所未有的大捷啊!”
“突然想起来,有传言说袭娘娘乃文曲星君降世,那邓老将军武功盖世,想必是武曲星君降世,以前双星难聚首,所以孤星璀而不璨,如今双星齐曜,必属我大齐文治武昌啊!”
听到这,人群齐齐停顿了一下——
好有道理啊!
纵然是以前坚定不信鬼神之说的唯物主义战士,此刻也没那么坚定了,无他,这个逻辑简直是太严丝合缝了。
因为某种原因,马泽恩任指挥使这件事,在民间被大肆渲染,屡禁不止,以至于楚尘宋颜颜和这场战事绑定得很深。
在此之前百姓对这件事有多少质疑,现在对攻下燕平这件事就有多少震惊。
前脚说袭娘娘的大哥只是个马夫,啥也不会,袭娘娘这是在添乱,后脚几百年没打下来的地,就轻轻松松打下来了。
这是让他们觉得历代带兵出征的指挥使和将帅都是饭桶,还是袭娘娘真的是神仙下凡,六丁六甲之神随身守护。
而且再往深想想,之前邓将军跟着萧南山的事,一直被人诟病,认为他虽然能打仗,品格却有问题。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他认错搭档了呢?
邓老将军都把燕平打下来了,那肯定是个好人啊,之所以跟着萧南山,肯定是把窃取文曲星君文命降世的萧贼当正主了。
一瞬间逻辑闭环,过往的种种都有了解释,太合理了!
因为“南极仙翁”开创的这个新题材太畅销了,“他”更新得又慢,所以自然而然地冒出许多跟风写这个题材的人。
以前被南极仙翁抢占了先机,吃掉了第一口鲜,后续就没有那么炸裂了。
但现在终于又出现了新角度,写话本的人立刻开始动笔,今日主题就是“文武汇”!
就在众人还沉浸在文武荟萃的喜悦中时,“文曲星君”的第二弹攻势来了,很快又一张报纸新鲜出炉——
【攻下燕平,事关重大,惠及万民,不容有失,然战事突起,大军耗费甚巨,为使前线将士安心打仗,粮草不缺,诚发国债,以固疆土。】
众人看着,一开始还弄不太明白,后来经有见识的人一解释,才明白这是朝廷在向民众借印子钱!
对于印子钱,大家都不陌生,最快的钱生钱方式,但以前只有百姓低息向朝廷借贷,哪有朝廷向百姓借贷的。
看了一下规则,真的和借印子钱差不多,规定期限还款,年头越久利息越高。
虽然没有印子钱的利息那么离谱,但这个合法啊,唯一的问题是,以前有钱人家放贷,都选无权无势的人放,不怕借钱的人不还,但朝廷借钱,它要是不还的话……
踌躇之际,玉华夫人突然站出来,代表荣禄侯府和寿昌伯府捐白银十万两,并且不用利息,只为劳军之意。
就在众人震惊这个白银十万两时,玉华夫人的善举却没得到宫中娘娘的褒奖,反而是大为训斥。
“此次征发国债,是因为战事突起,需要安军定民,耗费弥巨,一时周转不开,才向民间暂时借贷。”
“索要利息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事,你如今以免息之事邀名,让其他人如何自处?”
“发债时说好几息,偿还的时候就是几息,此为国信,谁破坏这个规则,就是误国!”
听到这玉华夫人顿时满面羞惭,连忙按照国债程序正常入账,再不提免息之事。
众人一片沉默,按照普世价值观来说,十万两白银免息借来劳军,确实称得上大义,袭娘娘这么干,阴谋论点,她是不是故意让自己的家人赚国库一笔。
但怎么说呢,确定给利息他们就放心多了,于是想了解国债的人瞬间暴涨,很快,又一期报纸出来了。
民众对官府的信任,始终是有限的,所以为了让借钱的人放心,凡是买债券的,都给报纸公示,每次印一万份散归于民,杜绝官府不认账的可能。
而在第一期中,打头的是玉华夫人那十万两白银,她还另纳了稻米一千石,粟米五百石,折银八百五十两。
接下来就是现宰相的老国公,国公府自然也是十万两,并粟米五千石,大豆一千石,折银三千两。
玉璋书局盟下的书会各个财大气粗,有玉华夫人牵线,自然不怕收不回本,纷纷纳银纳物。
宋寡妇没有他们那么财大气粗,但也捐了一千两,外加二百多头猪,折价二百两。
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这期报纸的开头,皇帝直接从私库借出四千万两白银,言称所筹国债,是因为战事不知何时结束,为了保障大军供应不缺,才向民间借贷。
等战事结束,国库恢复生息,立刻偿还大家本息,如果国库一时无法偿还,就先从他的私库调用。
有了这四千万两白银的担保,民众的心瞬间落地,有皇帝在这担保,还怕朝廷还不上吗!
而且打下了燕平后,国库收益肯定会越来越好,不愁还不上,是时候大赚国库一大笔了!
于是大批大批的白银和粮物,潮水般向着国库涌来,楚尘宋颜颜看着那一摞摞白花花的银块子,心情格外舒畅。
这次放国债,只收白银,一个是因为白银保值,下放到迁民手里,他们才安心,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转头看向户部的尹户曹:“如今银价是不是飙升了?”
尹户曹就是和秦行朝换位的那个原京兆尹,原以为摆脱了京兆尹那个烫手山芋,去户部会好点,万没想到赶上打仗,又成了烫手山芋。
听楚尘宋颜颜问话,连忙道:“娘娘所料不错,如今为了买国债,许多人用铜钱换银,导致银价飙升。”
楚尘宋颜颜直接道:“不用那么麻烦,让他们来官府换,户部再出一种当银券,当银券可用来买国债,视同白银,不过结息的时候,白银以白银偿付,当银券以铜钱偿付。”
尹户曹听了立时拍马屁道:“娘娘英明!如此一来百姓想换银只会来官府,银价就不会上涨了!”
楚尘宋颜颜不置可否,继续道:“除此之外,官衙还给百姓换币,凡是以前萧贼在时所铸的劣币、大钱,全部依原价值回收,兑换新的足重铜钱,收回来的劣币融了重铸,就算再多耗资铸币,也勿使劣钱再害百姓。”
尹左曹:……
他听到了什么?
要说萧南山当政时做的最缺德的一件事是什么,就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想了一个招,铸造夹锡劣币,以及各种“当三钱”“当十钱”的大钱。
最后搞得铜钱兑换体系直接崩溃,百姓手中的钱一夜之间就变得不值钱了,拿着一堆劣质铜钱,换不来一斗米,直接把人坑死。
就是现在,很多地方的铜钱兑换体系也还是乱七八糟呢,朝廷一直没办法解决,根本不敢碰这茬。
娘娘想干什么,她居然想回收那些劣钱?
楚尘宋颜颜微笑,有何不可?
她现在用当银券收足重铜钱,再用足重铜钱收劣质铜钱,看似亏了,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重新构建起铜银的兑换信誉。
重新构建起铜银兑换信誉后,有一个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她之后还国债,可以用铜钱还啊。
女主后来建立了无数钱庄,发行一种银票交易,凭借信誉,用纸兑银,而据评论区说,她们那里平常用的甚至都是纸币。
楚尘宋颜颜简直不敢想象,那个世界的钱币兑换得有多规范,百姓甚至可以放心地使用轻飘飘的纸币。
如果银钱交易环境真的能稳固到那种地步,也就是说她以后可以随意发行货币,甚至连纸币都可以。
如此一来,她将金银收纳在自己手中,对外只发行纸币,还有谁能对抗她呢?
而目标是一步步实现的,要想日后可以纸代银,现在就要做到能够以铜代银。
新打下来的六州之地,简直是天赐良机,有了这新打下了的六州之财要洗,她家老头对国债之事乐见其成,而这也给了她回收劣币的绝佳时机。
如果直接回收劣币的话,财政肯定支撑不起,要是能支撑得起,当初就不会诞生劣币了。
而现在她可以利用国债的利息,吸引大家用铜钱兑换当银券,再用兑换的铜钱,来兑换萧南山遗留下来的劣币。
如此一来,压力就全倾泻在国库的未来财政上了,而只要未来没到来,就有无限的可能。
比如那六州之财,比如收下燕平州后,财政减负,国库收益激增,甚至她还可以以利息诱惑,再发国债。
不管怎样,态势是向上的,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吸附过来。
今天的问题,大可以等到明天再解决。
而现在每一分趋好的表现,都会让明天来得更容易,她要人们见识一下,说文曲星君谁是文曲星君。
第105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
“速速于各地开设银监, 主持铜钱兑换,以及收纳国债事宜,户部再单设出一司, 专管债钱调用, 由我直属。”
尹户曹听了, 连连点头称是,她说啥是啥。
毕竟不管怎么说, 向民间放债, 是真收上钱来了, 这比各个大佬掐着脖子问钱去哪了, 钱从哪出好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户部那么听萧南山的原因, 你别管他用什么方法平的财政,他是真平了呀。
其他清流大人往那一站, 拍着桌子问户部把钱弄哪去了的姿态, 确实够清高。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户部只是管钱的,不是产钱的, 钱去哪了, 你们心里没点逼数吗, 这是户部能解决的事吗!
户部也只是打工仔而已, 绝大多数事他们都控制不了,结果到用钱的时候,全冲着他们使劲。
相比于天天追着他们问钱去哪了的清流,他们宁愿听萧南山这种奸相的,毕竟有问题他是真解决啊。
而楚尘宋颜颜对于户部来说, 简直是比萧南山还要不可多得的好领导,她又解决问题, 不光张嘴,造成的问题还没那么恶劣。
国债一法,简直是绝了,最绝的地方在于它从大户手中收上钱来了。
国债的利息不是特别高,但是稳,还合法,投入越大,得到的回报越大。
那么与其把银子放在仓库里吃灰,不如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投资一大笔买国债,合法得到一批“印子钱”。
但国债只收白银这点,毫无疑问地会让银价涨价,很多人为了国债的利息,会选择用铜钱兑银,兑换的人越多,银价涨得越猛,所以楚尘宋颜颜又在这个时候推出了专购国债的当银券。
这一下想赚差价的银号如果把价格抬得太高,铜钱换银很显然就不值了,不如直接去买当银券。
但这中间很快又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银券虽然可以用来买国债,但它还属于铜钱交易范围。
老百姓对铜钱的保值度,没有那么信任,或许对于他们来说,与其买平价的当银券,还不如兑银时多花些铜钱,少赚些,直接用银买国债,更安心点。
而这个时候,楚尘宋颜颜又出了一招,直接收过去的劣币。
百姓之所以对铜钱失去信任,就是因为朝廷滥铸币的锅,朝廷上面是平了财政危机,但苦头都被下面吃掉了,而现在终于出来一个人要收劣钱了!
普通老百姓想的没有那么深,那么远,他们只会觉得袭娘娘真是个好人啊,明明是萧南山做的孽,和她没有一点关系,她却还是买单了。
这一下宛若定海神针,不仅让百姓重拾对铜钱的信任,可操作性还特别高。
稳定了铜钱价值后,肯定会有很多人直接用铜钱买当银券,大量的铜钱有了。
不仅想兑劣钱,还想买国债的,可以直接走劣钱到当银票的流程,不用见到真钱。
而只想兑足秤钱的,就用收上来的好币兑,收上来的劣币,也可以熔了铸新币。
虽然必然会出现损耗漏洞,但这个漏洞当初就是有的,现在只是把那个漏洞重新揪出来,又向前挪了一段距离。
人心都是肉长的,户部的人也知道,铸那种劣币和大钱,是竭泽而渔,可紧跟着要钱的时候,能有什么办法?
如今发国债一举,虽然看起来也很像拆东墙补西墙,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国债拆的不是百姓的墙,是未来的墙。
拆未来的墙,和拆现在家里的墙相比,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只要未来没到,就可以一直抱着一种希望,未来的自己家里真的会多出一堵墙。
而照目前的形式来看,这个家里,未来可能真会多一堵墙。
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说,尹户曹自己已经决定誓死追随袭娘娘了。
毕竟袭娘娘想出的解决办法,不是诸如给官员暂时停发工资,尤其你户部得以身作则,先扣下。
或者指着皇帝鼻子问,当初抄萧南山的家,真的只抄出了一千万贯吗?
再或者问皇上什么时候能清点那六州之财,要不国事为重,咱们先清点一下?
作为打工人的要求很简单,按时发工资,别老让他们去撅老板就行了。
而很显然,袭娘娘作为一个可以同时让大户和老板掏钱的人,跟着她,他们才像会有好日子过的样子,既然如此,谁管她是男人还是女人,宰相还是皇后!
确定完国债和当银券后,楚尘宋颜颜又开始筹谋起粮食的事。
官府大量收粮,不仅是为了供应大军,还是为了调控米价,如果市面上的存米都空了,米商就会大肆囤积居奇,哄抬米价。
民以食为天,如果她刚在这边换劣币,米价就涨价了,那不换了个寂寞。
所以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资,得单走一线,只发一年期国债,折银偿付,本金当年就发下去,利息等着来年再给。
这样一来,卖给官府得到的钱,比粮商的收购价多多了,私户就会更倾向于将粮食卖给官府。
而等熬过这一段时间,新一年的粮就会下来,将这部分粮注入市场,发现哄抬不起价格的米商,为了不让囤米白白变陈,也只能选择卖给官府。
因此,新一年的农耕也是重中之重,民得移,地不能荒。
楚尘宋颜颜准备把迁民的事,拖到种完地后,还是老规矩,给钱。
燕平六州的百姓不管以前有没有地的,现在都没地了,雇人家种地,当然要给钱了。
种下的粮食,无主的收归官有,已经分发下去的,就当作给迁民和驻军的甜头。
而在南方,趁这个时间,雇佣迁民给即将移过来的北民建安置房,来到南面,无田也就算了,不能连房子都没得住。
其实给迁民的安置费,其中就包括买田的费用,理论上来说是够买田的。
但问题是理论上说不行,南方现有的田,差不多都开垦兼并完成了,没有事人家肯定不会卖。
而一旦大规模交易田地,肯定会造成田价飙升,就算是朝廷也不可能一下子收购出安置三十多万人的田。
所以楚尘宋颜颜在想一件事,那就是再推出一种“雇农保护法”,像“知识产权保护法”用商人的钱保护技工那样,用大地主的钱保护无产雇农。
这次迁民,调走了大量无产百姓,肯定会让南方地主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劳动力短缺。
一个人可以拥有很多田,但一个人不能耕十亩地。
既然土地兼并问题已经无法解决了,那不如规范雇佣关系,以官府的强制手段,确定雇农的最低保障,让无产百姓彻底从田地里独立出来,只按人头收钱税,不收任何杂税,作为一个被雇佣的客体,专门贩卖劳动力。
正常情况来说,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说当地豪强和官府勾结的事,普通百姓也没有勇气反抗主家老爷。
但现在有一个契机,就是大量涌入南方的新劳动力,都是北民,进入陌生环境,他们会先天排外,连成一片,不会轻易妥协,而现在的南方地主,又实在需要劳动力。
对于那三十多万北民来说,官府都给他们规定最低劳动保障了,他们傻了才会同意地主的压价。
而对于地主来说,不能让农田荒着,不然少赚钱不说,把地抛荒了也犯法。
而官府作为第三方机构,绝对不能是偏向地方豪强的,既然如此,再单设一衙,让他们专门登记无产雇农的流动、就业、收益和税收情况,直接关系到他们升迁的政绩。
如果查到地主违反雇农保护法,收到的罚款交给他们,配合集言司和新迁的北民农会使用效果更佳。
而一旦成为一种强制制度,就算是南方的雇农,也不会傻到伤害自己的利益吧。
当然,地主那边也不能逼急眼了,得给些甜头。
以后雇佣的雇农情况必须上报,户部与雇农衙那核对完毕后,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免税。
如此一来,一方面给地主减负,一方面你一亩地雇一千个人,这不合理吧,你做慈善呢?
从雇农用人情况,可以大致判断出大户的藏田情况,而官方推行的雇农保护法,让雇农和地主豪强对立起来,官方成为无善恶第三方,这些无产百姓过不下去了要造反,也是优先造地主豪强的反,转移矛盾。
说白了大齐财政面对的“冗员冗军冗费”三大问题,从怎么增加财政收入上来解决,已经没什么大用了,就像冗军问题,既不是因为军队数量问题,也不是财政收入少的原因,而是财富越来越集中向上层,无产百姓越来越多。
底层百姓是最好欺负的,所以朝廷没钱后的每次盘剥,最终都会落在最下面。
但在一个问题中,优先忽略主要矛盾,而去找那个自己能欺负的欺负,就会让那个隐藏的创口变得越来越大。
她作为皇权的代表,已经拥有了最大程度可调用的权力,如果她也欺软怕硬,那早晚会被人当傻子玩死,所以她一定要站在弱势方,同时也让弱势方站在她这边。
中间那占据了巨额财富的臃肿圆球,拥有最多的财富,却拥有最少的人,从上方和下方两个方向挤压他们,怎么不能把他们揉开一些呢?
这个国家,以后是她长久要依赖的根基,所以她要一点点把它的盘子摆正,不让它变成一个难以控制的两边细,中间累赘的大肚怪。
如果因为劳动力成本变高,迫使一些地主无力经营土地放田,那正好可以让北民顺利安家落地。
若是从此能规范雇农环境,那就更好了,毕竟无产的百姓,永远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