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在捞钱这事上,她是花足了心思,就要保证付出的每一滴心血都能收回票价。

  这些饮料做起来也简单,开门营业前准备好一大盆放那儿,顾客下单了就给他们盛起送过去,所以奶茶小哥上班时间主要在打包,跟辛辛苦苦卖烧烤比起来,卖饮料轻松的简直像在抢钱。

  不过虽然工作比较简单,沈丽姝过去慰问的时候,宋向民却也没闲着,毕竟她当初就是看中他心灵手巧、比别的男生都细心这点,顺便把小菜装盘的工作也交给了他。

  烧烤一顿吃多了也容易油腻,能来点爽口解腻的小菜搭配着吃是极好的。

  以前摆摊子条件有限,很多想法都无法实现,如今开了店,沈丽姝可算是放飞自我,把她能想到的凉菜也统统鼓捣出来。

  只不过时节还没到,她最喜欢的卤毛豆和凉拌藕片,分别还要等一两个月和一整个夏天才能上市,如今能上的只有凉拌豆腐丝,凉拌皮蛋,以及卤田螺。

  近两个月推出的新品烤田螺肉的确受到许多顾客的欢迎,只是处理起来太麻烦,一大桶田螺挑出肉也串不了几串,又不好买得比烤肉还贵,实在是得不偿失,也就回馈下客户了。

  这次开了店,沈丽姝果断取消了烤田螺,把它改成一道卤菜,提前卤一大锅放在后厨备用,一文钱一份,卤一盆够他们卖两三百份的,卖这个不比烤田螺肉香吗?

  另外,考虑到大口喝酒大口撸串才是人间享受,沈丽姝还提前准备了油酥黄豆和兰花豆两样下酒小菜,最经典的下酒菜当然是油炸花生米,她也提前跟徐二舅打了招呼,今年两家种的花生也都给她留着,到时她按比市价高一成的价格收,但只需要花生米,称好数量后两家还需要完成剥壳工作。

  所以多出的一成是人工费。

  这价格也算合理,双方都比较满意。

  这里要说明一下,官方对卖酒和酿酒的商家审核严格,没有资格是不能随意私贩的,情节严重的坐牢砍头,他们店就没弄到卖酒资格。

  沈丽姝倒也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酒水行业既然被管控严格,里头的水必然深得很,他们初来乍到,最好不要太过张扬,什么都想插一脚,恐怕最后的结果是所有爪子都被剁得一干二净。

  因此沈丽姝当前的发展策略是猥琐发育,稳住别浪。

  这条街上一大半商家都在用经营酒水的资格,开业前,张掌柜还私下给她透露过,她这些邻居们背后都各自有势力,不好惹爱。当然就算没有张掌柜的友情消息,沈丽姝她爹和齐孔目也打听到了一些皮毛。

  只不过他们都这么说,让沈丽姝更坚定了闷声发大财的决心,不该掺和的别掺和,专心搞他们的烧烤小吃奶茶等“平民食物”,也照样能发财。

  万一有顾客嫌弃饮料不够有逼格,就要喝酒,左邻右舍都有酒水卖,只要说一声想喝谁家的招牌酒,小伙伴保管都马不停蹄给顾客打酒去。

  这样帮邻居拉生意的同时,还能让小伙伴们额外赚个跑腿钱,有钱一起赚它不香吗?

  沈丽姝并不认为他们这样是怂包,她甚至觉得他们突然空降到这里,没多少根基就搞个这么大的新闻,还能顺顺当当把店开起来,除了因为小伙伴们团结一心、任外界威逼利诱都无动于衷,也跟他们的识时务有关系。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新人要是不懂规矩,这条街的商家们联合起来也够他们喝一壶的。

  但从周围的商户刚才还笑呵呵的来他们家围观开业庆典的表现来看,大家还维持着面子情,说明他们还没有拉太多仇恨值。

  这样就很好。

  沈丽姝创业一年都不到,但已经颇有些心得,在她看来创业的过程就像建房子,站稳脚跟相当于打地基,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很容易消磨人的耐心,但只要地基打好了,之后的工作都事半功倍。

  房子能站得多高立得多久,打地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等这栋楼修建好了,再去修建新的楼,确定地址方案后依然要从打地基做起。只是那时候她有了更丰富的经验,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弯路,同时还有一个同样有了经验、能帮她分担很多工作的团队,工作起来必然得心应手许多。

  但本质也还是这一套流程,万变不离其宗。

  话题扯远了,说回负责饮品和小菜的表哥宋向民,只见他明明可以歇一歇,却忙着把各类小菜盛进干净碟子里、然后整整齐齐摆在操作台上,以备负责传菜的小伙伴进来就可以把客人所需的菜端出去。

  沈丽姝有点看不明白,“向民哥为何要这样?我进来的时候,前边上菜才上到第十来桌顾客,吃完都要好一会儿,翻台就更久了,不至于忙不过来、还要提前打好小菜吧?”

  宋向民一心盯着手中的工作,很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意思,都不知道沈丽姝来后厨,听到声音才看过来,兴奋的喊道:“姝娘!”

  然后来不及解释,率先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咱们家的酸梅汤好受欢迎的,才这么一会儿功夫,就卖出十二壶去了!我怕咱们备的这些不够支撑到天黑的,想先准备好小菜,就去再熬一锅酸梅汤。”

  饶是信心十足的沈丽姝听到这话,也惊讶的瞪大眼睛,确认般的问:“你说的是卖而不是送?”

  要知道基本上今天进店的顾客都能喝上酸梅汤,有些是优惠券里免费赠送,有些是前多少名客人的特殊福利,也有些两样都没赶上,还可以消费满多少免费送,今天准备的饮料中,除了卖一天少一天的枇杷,其他两样她都没想着收回成本,准备亏本做三天人气来的。

  没想到才半个小时便卖出了十二壶,那就是七十二文,差不多就是他们煮这么一大锅酸梅汤的成本了。

  如此的暴利,让辛辛苦苦卖了半年烧烤,才攒出如今这间大店的她和小伙伴们情何以堪?

  宋向民不知道表妹此刻宛如日了狗的复杂心情,还在美滋滋感慨:“姝娘也没想到吧?你之前说汴京人都特别喜欢甜甜的汤水,再贵都有人买,我还将信将疑呢,现在可算见识了!就你来的前脚,大柳才来提了一壶酸梅汤出去,他跟我说那桌客人得了一壶免费的酸梅汤,还没到上菜的时候,就一人一杯吨吨吨喝干净了,然后也不催菜了,反而催着他给再上一壶酸梅汤。”

  说到最后,宋向民已经露出了和小伙伴们统一培训过的叹服眼神。

  虽然姝娘给他们展现过无数次她的先见之明,但是每一次还是会给他带来新的惊喜,她那无所不知的小脑瓜,和从没看走眼过的大眼睛,都让他佩服到五体投地。

  宋向民和第一批受害人,啊不小伙伴们一样,已经变成了沈丽姝的脑残粉,却不知道他疯狂吹着彩虹屁的姝娘,此刻却是恍恍惚惚难以置信。

  实不相瞒,她也低估了汴京人民对甜品饮料的狂热。

  早知是这样,早知道会是这样,她还起早贪黑搞什么烧烤,开奶茶店岂不是一本万利?

  老人说的没错,女怕入错行,沈丽姝简直悔不当初!

  可现在烧烤店摊子铺得这么大,一点一滴都是她的心血,让她中途转行也是万万舍不得的,自己选择的夜宵档,跪着也要干下去。

  沈丽姝只能捂着滴血的心口,在小伙伴崇拜的目光中咬牙道,“对,再煮一锅酸梅汤,你先忙,我帮你准备材料。”

  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拦着她捞钱!

  沈丽姝拿了个大碗去准备材料,他们的酸梅汤配方是乌梅、山楂、陈皮、甘草、桂花、薄荷和冰糖,其实现代最常见的配方是前四样和冰糖,只是沈丽姝发现汴京人喜欢薄荷和桂花的味道,很多饮料食物中少不了它俩,刚好这两样也易得,她试着添加了进去,发现确实能提升风味,之后就固定用这七种材料了。

  材料都放一个碗里,再把布袋子一一扎好放进盒子里,沈丽姝正要端着材料去清洗,宋向民刚才提到的沈大柳却冷不丁从身后凑过来,“姝娘,你躲在这里做什么,咦,还要煮酸梅汤吗?”

  幸好沈丽姝听到了脚步声,没被他吓到,淡定点头,“对啊,向民哥说你刚还给客人上了一壶新的酸梅汤,怕早上备的这些不够卖,保险起见最好再煮一锅。”

  沈大柳一听这个也乐了,咧着嘴笑道,“刚提过去的那壶,他们也想继续倒呢,我怕他们喝饱了水,待会没肚子吃烧烤,就建议他们闲得无聊可以要一碗香辣爽口的卤田螺,这个吃起来慢滋味也足,一碗田螺也占不了多少肚子,吃完正好胃口大开,烤肉差不多也上桌了。”

  沈丽姝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眼神,“干得漂亮,快去吧,别让顾客久等了。”

  “嗯嗯。”沈大柳也不耽搁,从操作台上抄起现成的田螺就脚步轻快的出去了。

  沈丽姝看着他来去匆匆的背影,心想今天的小伙伴要是都这个工作态度,今天的奖金怕是要翻倍了。

  但是没关系,大家领的奖金越多,说明给她这个大老板创造的利润越高,她永远不亏。

  想到数之不尽的小钱钱,沈丽姝就不由得笑弯了眼睛,她也越发干劲十足了,忙前忙后帮表哥烧火熬汤,好不积极。

  酸梅汤也是汤,火候要求都差不多,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因此在火势足够旺的情况下,锅里很快就开始微微冒气了,宋向民见状便笑道:“已经忙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只要让汤慢慢熬着,稍微注意一下火候即可,我一个人也可以了,姝娘不用在这里帮忙,快去忙你的吧。”

  沈丽姝却没打算这么快走,她撑着下巴若有所思的看着锅里的酸梅汤,“我在思考一个问题。”

  “什么事?”宋向民忍不住紧张,他刚才还觉得姝娘无所不能,现在却见她仿佛被什么东西难住了一般,很难不多想。

  “先前好像听到客人问有没有冰过的酸梅汤,他们想这一口了。只是我想着天儿还不是很热,没到上冰的日子,才没有很上心,但既然客人们如此沉迷酸梅汤,冰过的应该比不冰的更受欢迎?”

  宋向民下意识顺着她的话思考起来,“好像是这个道理,咱们家的烤肉吃多了本就容易燥热,就像天热时从外面晒了回来,比起烧过的水,我们会更爱喝直接从井里打起来的冰水。”

  “只是这冰镇要怎么做?别说没有冰,这里连口井都没有,本来吊在井里,也能变得冰凉一些。”

  他家的条件是比不上姥爷,更比不上住城里的三姨家,但宋姨父当年毕竟是徐姥爷精挑细选的女婿,家底也是不差的。宋向民在家里没喝过城里这么滋味丰富的酸梅汤,每年三伏天,祖母也会煮一锅绿豆汤,糖放得不多,但煮好吊在井水里,他们干活回来喝一碗,清凉又解暑,也是夏天为数不多的消遣了。

  所以他知道井水有让食物变得冰凉的作用。

  沈丽姝却丝毫不考虑的否决了,“有井也不行,咱们这么大的量,除非在井里放上一天,否则温度恐怕降不下去。再说井水再冰,效果又如何比得上冰块?”

  听出她语气里是想去弄冰的宋向民吓得倒吸一口气,“冰块?姝娘你没说笑吧,大热天哪来的冰块?”

  “那你就有所不知了,越是天热的时节,出来卖冰的人就越多,听说很多大户人家都有冰窖,冬天把冰囤起来,夏天拿出来或自用或售卖。”

  宋向民:……

  玩还是城里人会玩。

  沈丽姝:“不过那种冰块咱们可用不起,也买不到,冰窖的冰砖才拉出来,立刻就会被有钱的人家抢光,大户人家对冰的需求大,要买都是一桶一桶、一车一车的买回去,那点冰砖根本轮不到咱们去抢。”

  汴京城里的富贵人家果真迷人眼!宋向民一阵惊叹又纠结,那他们店里弄不到冰可怎么办,顾客不会对他们有意见吧?正想问问姝娘有没有别的办法,就见她摸着下巴坚定的说:“所以还是要想办法自己制冰。”

  宋向民:……

  这是可以说的吗?

  好家伙,他们连冰砖都买不起,这就直接快进到自己制冰了,姝娘莫不是以为制冰真和养羊一样容易……等等,如果是她,说不定真的可以?

  想起小表妹创下的无数个辉煌成就,宋向民突然生出了莫大的期待,压低声音问:“那你有什么法子吗?”

  沈丽姝还真有,大名鼎鼎的硝石制冰,但凡看过穿越小说的都不会没听过。只是真穿越了才知道这个有多麻烦。

  因为硝石可是火药的原料之一,属于重要的战略物资,和铁一样,是她随便可以拿来试验的东西吗?

  沈丽姝去年刚穿越过来,看着一车车的冰刚出现在街头就被人抢光,那些买冰的简直不把银子当钱看,把她羡慕的口水直流,很想发动穿越女的金手指也掺进来分一杯羹,但最后因为搞不到硝石,计划被迫流产,她只能放弃这些伟大的发明计划,勤勤恳恳靠卖花生瓜子发家致富。

  说起来就是一捧辛酸泪。

  沈丽姝虽然现在也红红火火、前途一片光明,提起这段还是忍不住充满怨念,到底要怎么才能合理合法的搞到硝石?沈丽姝忍不住呢喃出声。

  宋向民耳朵尖,听到这两个字,颇为惊讶的问:“姝娘你要硝石吗?”

  沈丽姝看了他一眼:“对,而且老屋墙壁上的那点不够,需要的量很大。”

  墙上刮下来的那么点硝石,用来点烟花逗小朋友都嫌少。

  她不搞个一两斤,怎么好意思说自己会硝石制冰这种高科技?

  宋向民确实想说这玩儿墙上有,不过被姝娘提前否决了,他也不气馁,立刻启动第二方案,“也可以去药铺买啊,去年有个表姑婆病重腹痛,村里大夫开的药方中写了硝石,所以药铺肯定都有。”

  沈丽姝简直是目瞪口呆,对啊,中药材料包罗万象,只有他们想不到,就没有不能拿来入药的,她怎么没想到去药铺试试运气?

  一看她的神情,宋向民就知道自己提了个还不错的建议,但他也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更小声的问,“姝娘,你该不会是要用这硝石来制冰吧?虽然我不知道具体要怎么弄,但既然是药材,价钱肯定很贵,这成本是不是太高了些?”

  沈丽姝自觉解决了一个世纪难题,眼角眉梢都是欢喜,胸有成竹的道:“不用担心,硝石可以反复使用的。”

  他们只要分别装一大盆水和一小盆水,小盆水放在大盆水里,大盆水则倒入适量的硝石,等小盆里的水结冰或者温度降到零度,制冰就算成功,大盆里的水煮干,又是一盆可以用来制冰的好硝石!

  如此反复利用,永动机,就只要花一份钱,制作源源不断的冰饮。

  这才是她需要的制冰术!

第84章

  眼下店里生意火爆, 如果不出意外,下午和晚上还有一波高峰期。

  这一整天,沈丽姝和小伙伴们都需要像打仗似的严阵以待, 即便想到了制冰的法子, 也没法立即行动。

  但能解决这一大世纪难题,沈丽姝就很高兴了, 时间嘛, 挤挤总会有的,眼下的重要工作就是搬砖。

  她开业前精心策划的那些活动,这三天都要看到成效。

  看看后厨小伙伴们各司其职, 忙中有序, 沈丽姝也就没再待下去了, 美滋滋大堂招待客人。

  万万没想到开业还不到一个小时, 店里爆满, 门口甚至已经有客人排队了, 虽然排队的不是很多。

  她快步走去一看, 还被老顾客拉着半真半假的抱怨了一通, “小东家, 你们都开店了,怎么还是要我们站在外边排队啊,就不能多添几张桌椅吗?”

  沈丽姝在心里凡尔赛的回答, 她也不想的啊,以为自己开这么大的烧烤店,手笔够大了, 谁知道顾客们都这么热情, 才开业都迫不及待来捧场了呢?

  凡尔赛归凡尔赛, 顾客们的怨念还是要及时爱抚的, 刚好开口的这位老顾客她有印象,他上班的单位好像离他们摊子不远,所以经常他们刚出摊,对方就闻讯赶来排队了。

  有时候是他自己来,有时候是他的小徒弟跑腿,记得小徒弟说过他们师傅姓柳。

  沈丽姝便笑道,“柳大爷今儿带家人来啊?小郎君仰仗各位的支持才能走到今日,招待不周,委实抱歉!不过前头的顾客也吃得差不多了,请稍等片刻,我让人端些新品兰花豆来给大家尝尝鲜。”

  大概是从他们家还在州桥夜市摆摊起,为了吃上一口烤肉就没少排队等待,老顾客们都等得没脾气了,虽然今天来店里撸串还要在外面排队,让他们有些怨念,但也只是抱怨两句,暂时没出现不想排队、宁愿换一家店的客人。

  好歹来店里就不用像烧烤摊那边似的,一等就是老半天,小东家还要送小菜作为补偿,顾客们也就满意接受了,立刻有小伙伴听了她的话,去后厨端了两碟子油炸兰花豆过来。

  他们家来油炸的兰花豆都是饱满完整的一颗,不完整的都让沈徐氏挑出来炒肉吃了。

  用剪刀开过口的兰花豆炸出来好看又好吃,也不用那么讲究,直接上手抓,沈丽姝还让徐力给小孩多发两颗,把在场为数不多的小朋友喜得又蹦又跳。

  他们高兴了,他们的家长也满意了,一时间排队队伍其乐融融,都在讨论这兰花豆多香多脆多有滋味。

  还有人问沈丽姝:“这不就是胡豆吗?吃起来倒是酥酥脆脆,味道极好。”

  沈丽姝笑眯眯:“对,就是胡豆,只是炸完之后像兰花一样,才叫兰花豆的。”

  吃着嘎嘣脆的免费小吃,沈丽姝预估的翻台时间也很快就到了,听到有顾客在喊结账,她怕表哥张彬一个忙不过来,也忙进去帮忙了。

  由于后厨三台烧烤炉同时工作,一次能服务好几桌客人,因此到了吃完结账的时候,也有七八桌客人凑到了一起,沈丽姝和张彬分别负责一个楼层,倒也没耽误多少时间。

  其他小伙伴也配合默契,客人结账离开,他们就马不停蹄的收拾桌椅准备新餐具,很快在外面排队的这波客人就被一一请进店里。

  只不过他们进去,陆续又有新的客人在门口等位。

  源源不断,没完没了。

  临时带着钱出去补货的徐二舅,和被安排跟着表演队监工的沈四伯、王武三人陆续回来,看到门口这个场面都惊呆了,很想问问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跟他们离开前说好的不一样啊!

  正想找姝娘了解情况,俩大人立刻被切完菜的徐虎拽走了,“二叔,沈四叔,快快,后厨的碗筷都要洗不过来了。”

  王武也赶紧挽起袖子加入了忙得脚不沾地的服务小哥队伍中。

  这一忙就是近两个小时。

  沈徐氏中午在家做好一桌子饭菜,她大约知道孩子们可能没这么快回来吃,做生意的人想要赚钱就得吃苦,吃饭时辰肯定不像他们一样准时准点。

  就像孩子们晚上出摊,也要在出发前早早的把晚饭给吃了,因为吃的太早,晚上的活又辛苦,忙到回家半夜经常饥肠辘辘,睡前还要再吃一顿。

  如今开了店,生意越发的大,就连午饭的时辰也无法固定了。

  心中知道这么个情况,但是瞧着饭桌上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嚷着要哥哥姐姐的小儿子,沈徐氏又总觉得不得劲,没有孩子们的吵闹声,她吃着香喷喷的红烧鸡块都有些食不知味,目光频频看向门外。

  沈家旺告诉妻子,“我回来的时候绕路去了趟姝娘他们店里,虽没进去添乱,但远远的瞧见了,里头客人多得都坐不下,外头还有好些排队的呢。”

  沈徐氏眼中绽放出异彩,目光灼灼看着孩子他爹,“生意当真这么好?”

  “可不是,我瞧着孩子们得忙上好一阵,你也别瞎张望了,他们没这么快回来的。”沈家旺顿了顿又道,“不过也别担心,店里那么多小吃点心,孩子们饿了总会垫下肚子,饿不坏他们。”

  他这番话安慰妻子的同时,也是在安慰自己。

  今天是他们店铺开张的日子,虽然姝娘屹今为止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没出错过,且总能带给他们远超预期、甚至根本无法想象的巨大惊喜,但是见证迈出第一步的日子,他们当父母很难不紧张。

  要不是怕太过招摇,沈家旺今日都想请假了。

  虽坚持如常上班,今儿一上午心中也是七上八下的,爱岗敬业的他于是跟头儿打个招呼,提前了两刻钟下班,迫不及待去开业现场看情况了。

  只是沈家旺怕自己出现在店里帮不上忙,反而给孩子们添乱,影响不好,就没有现身,不远不近找了个角落暗中观察。

  这一看就是半个小时,反而是正常下班的点回到家中。

  他若是自己不透露,沈徐氏压根都不知道孩子他爹还跑去开业现场打探了。

  “知道了。”沈徐氏确实有被安慰道,定了定心神,然后便忙着给孩子他爹布菜,“你也别光说我,自己端着碗不也没扒几口饭呢?快吃吧,吃饱了还要去衙门当差呢。”

  沈家旺便就着孩子他娘挟过来几筷子鸡肉,大口把碗里饭干完了。

  如今家里日子好过,终于满足了姝娘大口吃肉大口吃饭的愿望,今天更是奢侈的煮上了一锅白米饭,最爱这一口的人却没时间回来享受,只能便宜他们了。

  沈家旺吃完一抹嘴,便跟妻子打了声招呼去上班了,当然去衙门之前还是要去看一眼铺子才安心,远远瞧着店门外又来了新客人在排队,内心既喜且忧。

  喜的是开店生意又是出乎意料的好,日子越来越盼头;忧的是这么多客人,也不知道孩子们要忙到何时才能吃口饭菜。

  但最终他也只能带着这份复杂的心情,转身回衙门干活去了。

  沈家旺回单位上班了,在家的沈徐氏也没闲着,简单收拾了一下,邻居娘子们便陆陆续续来家里找她聊天儿。

  自从沈丽姝他们把阵地搬到店里,他们家终于不再是“商业要地”,也重新欢迎街坊邻居们串门了,于是沈家一跃而成最受欢迎的人家,每天门槛都险些被踏破,沈徐氏也整个社区最具人气主妇,没有之一。

  今天来得最早的是隔壁秦五娘。

  她以前就跟沈徐氏走得近,大家每天结伴去河里洗衣服、去外城买菜,没事也一起做做针线,交流技艺心得,两人的女红在这条巷子都是数得着的。巧的是她俩的小儿子年岁也相近,

  这半年家里不方便接受拜访,沈徐氏带小儿子出去串门,多是去找秦五娘的小儿子跟自家小弟玩。

  因此当沈徐氏接受了闺女的委托,召集周围手艺好的妇女朋友们帮他们缝制工作服后,秦五娘也当仁不让成为这个妇女再就业小组的组长,她做事细致讲究,为人也大方爽利,在邻居中口碑向来不错,她站出来小组长协助沈徐氏发布任务,大家都服气,也帮沈徐氏避免了许多麻烦。

  这会儿,秦五娘带来一套刚赶制好的衣裳,眉开眼笑的捧给沈徐氏瞧,“三娘你瞧瞧,这样式合不合你家姝娘的要求?”

  “前儿才同你说的,这么快就好一身了?”

  提到这个,秦五娘就笑得合不拢嘴,“你们家姝娘可是我们的小东家,这几个月帮你们做衣裳,工钱每次都往多了算,我们家都跟着添几回肉了!前儿才做完店里要穿的什么工……工作制服?没隔两天又把夏衣的活儿交给了我们,连孩子他爹都说,照这么下去,孩子们去私塾的束脩,都能跟着姝娘攒出来了。要说姝娘不愧是咱们这里最出挑的小娘子,漂亮能干还心地善良,这是有意在关照我们这些看着她长大的街坊婶子呢!我们是拿了工钱的,小东家也是正经东家,那东家有交代,能不好好干吗?”

第85章

  秦五娘这一番话引起了在场所有妇女同志的共鸣, 她们这几个月沾沈押司家孩子的光,从这儿接到了不少赚钱的活计。

  是,单看缝一身衣裳的工钱, 还比不上她们随便绣一方帕子。

  可在汴京城里, 会绣花的女子数不胜数,谁都想卖些绣样贴补家用, 她们手艺好的才能拿着绣品去绣坊卖钱, 还要被那些店小二变着法儿的压价,常常熬上十天半个月,赚的钱也只够买块肉给孩子们开开荤;

  手艺不够好的, 想卖人家绣坊都瞧不上, 只能偶尔接点零活, 给街坊邻居中的单身汉, 或是没带家眷独自进京打拼不会针线的男人, 又或是一家老小都在、但家里事情太多忙不过来的人家, 帮他们缝补一下衣裳被褥。

  这种零活钱少事多, 还一堆邻居娘子抢着干, 哪有如今跟着沈押司家的姝娘来得舒心?